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梓葛冻干粉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尚远宏 田金凤 +3 位作者 刘庆 李佩潞 王敏 徐晓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50-354,共5页
本文探讨梓葛冻干粉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择雄性SD大鼠3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葛根素注射液组、尼莫地平组和梓葛冻干粉针3个剂量组。线栓法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缺血2 h,... 本文探讨梓葛冻干粉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择雄性SD大鼠3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葛根素注射液组、尼莫地平组和梓葛冻干粉针3个剂量组。线栓法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缺血2 h,于再灌注1、4、7和14 d给药后,取脑提取微血管,分别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脑微血管中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闭合小带蛋白-1(ZO-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再灌注4、7和14 d,梓葛冻干粉针16.40、32.70和65.40 mg·kg-1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脑皮质层微血管中MMP-9蛋白表达的升高;并促进微血管中Claudin-5、Occludin、ZO-1蛋白表达。说明梓葛冻干粉针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微血管通透性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MP-9蛋白表达,并促进Claudin-5、Occludin、ZO-1蛋白表达,进而保护和改善脑微血管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葛冻干粉针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微血管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梓葛冻干粉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微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尚远宏 田金凤 +2 位作者 刘庆 王敏 徐晓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27,共7页
探讨梓葛冻干粉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微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用线栓法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缺血2h,于再灌注1d,4d,7d和14d给药后,取脑,按照相应试剂盒测定脑组织NOS,ET-1,TXB2和6-Ke-to-PGF1α质量分数.结果表明... 探讨梓葛冻干粉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微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用线栓法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缺血2h,于再灌注1d,4d,7d和14d给药后,取脑,按照相应试剂盒测定脑组织NOS,ET-1,TXB2和6-Ke-to-PGF1α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再灌注4d,7d和14d,梓葛冻干粉针16.40mg/kg,32.70mg/kg和65.40mg/kg能显著降低TNOS,iNOS活力,ET-1质量分数,TXB2质量分数及TXB2/6-Ke-toPGF1α的比值(p<0.01),且也能显著升高cNOS活力和6-Ke-to-PGF1α质量分数(p<0.01).得出梓葛冻干粉针有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微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葛冻干粉针 NOS ET-1 TXB2 6-Ke-to-PGF1α 脑微血管舒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梓葛冻干粉针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尚远宏 田金凤 +2 位作者 王敏 李松青 徐晓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58-360,373,共4页
探讨梓葛冻干粉针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取新生10 d的SD大鼠乳鼠,分离、培养脑皮层微血管原代内皮细胞,并利用DMEM无糖培养基、三气培养箱缺氧容器(缺糖缺氧2 h)及5%CO2培养箱复氧培养24 h复制缺氧/复氧模... 探讨梓葛冻干粉针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取新生10 d的SD大鼠乳鼠,分离、培养脑皮层微血管原代内皮细胞,并利用DMEM无糖培养基、三气培养箱缺氧容器(缺糖缺氧2 h)及5%CO2培养箱复氧培养24 h复制缺氧/复氧模型,MTT法BMECs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49.00、98.00μg·m L^(-1))能促进缺氧/复氧模型中BMECs增殖;梓葛冻干粉针(24.50、49.00、98.00μg·m L^(-1))能显著抑制BMECs细胞中MMP-9蛋白表达升高(p<0.05);提示梓葛冻干粉针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MMP-9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葛冻干粉针 BMECs MMP-9 缺氧/复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参中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降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田金凤 尚远宏 李学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5-29,共5页
本文探讨分离玄参的化学成分,并研究玄参中分离出的化合物在HepG2细胞中降糖作用的影响。采用渗滤提取,结合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HSCCC色谱等分离方法,NMR波谱数据鉴定结构,MTT法检测HepG2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细胞消耗的葡萄糖。结果... 本文探讨分离玄参的化学成分,并研究玄参中分离出的化合物在HepG2细胞中降糖作用的影响。采用渗滤提取,结合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HSCCC色谱等分离方法,NMR波谱数据鉴定结构,MTT法检测HepG2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细胞消耗的葡萄糖。结果表明,分离出玄参中9个化合物:类叶升麻苷(1)、升麻素苷(2)、桃叶珊瑚苷(3)、哈巴苷(4)、蔗糖(5)、肉桂酸(6)、哈巴俄苷(7)、安格洛苷C(8)、二十七烷(9)。在0.1~2.5μg/m L浓度范围内,哈巴俄苷在HepG2细胞中降糖活性最好。其中,二十七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是一个潜在的降糖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参 分离鉴定 降糖活性 哈巴俄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木籽对水中Cr(Ⅵ)的吸附机理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伍斌 邹一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5年第4期576-580,共5页
本文研究了辣木籽对Cr(Ⅵ)液的吸附机理及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辣木籽吸附Cr(Ⅵ)是一个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过程,Langmuir等温线方程对室温下辣木籽吸附Cr(Ⅵ)拟合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58。FTIR的结果表明位于2914 c... 本文研究了辣木籽对Cr(Ⅵ)液的吸附机理及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辣木籽吸附Cr(Ⅵ)是一个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过程,Langmuir等温线方程对室温下辣木籽吸附Cr(Ⅵ)拟合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58。FTIR的结果表明位于2914 cm-1、2854 cm-1的-CH2-官能团和1754 cm-1处的C=O官能团是辣木籽吸附Cr(Ⅵ)的主要活性基团,这些活性基团与Cr(Ⅵ)发生络合反应而将其去除。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室温下辣木籽吸附Cr(Ⅵ)拟合结果最好,相关系数R2为0.9901;内扩散方程也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相关系数R2为0.9417,说明吸附过程中内扩散是主要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籽 吸附机理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菘蓝叶和根多糖的提取工艺
6
作者 张颖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86-2888,共3页
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以菘蓝(Isatis minima Bunge)叶和根粉末为原料,以料液比(m/V ,g:mL)、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得出,菘蓝根、叶中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5,在80~95℃条件下提取2~3 h... 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以菘蓝(Isatis minima Bunge)叶和根粉末为原料,以料液比(m/V ,g:mL)、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得出,菘蓝根、叶中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5,在80~95℃条件下提取2~3 h,其中根中的得率要高于叶中。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研究得出影响菘蓝根多糖提取的因素依次为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即料液比为1:25,提取时间3.5 h,提取温度95℃,在此条件下菘蓝根多糖得率为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Isatis MINIMA Bunge) 多糖 正交试验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龙胆草SRAP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成分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刘姗 何伟明 陈宇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9期30-33,共4页
为明确攀西金龙胆草种质资源情况,对16个居群的样品进行SRAP分析,并比较总黄酮、总皂苷和苦蒿素含量。采用SRAP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样品间成分含量相关性研究。SRAP标记聚类分析将16个不同来源地的... 为明确攀西金龙胆草种质资源情况,对16个居群的样品进行SRAP分析,并比较总黄酮、总皂苷和苦蒿素含量。采用SRAP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样品间成分含量相关性研究。SRAP标记聚类分析将16个不同来源地的样品聚为三大类;总黄酮、总皂苷和苦蒿素3种有效成分含量相互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性(P> 0. 05)。DNA分子聚类和成分含量聚类对样品亲缘划分的结果一致性不高。野生金龙胆草资源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强的区域相似性,有效成分含量则更依赖生长环境。这些结果对金龙胆草育种开发能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龙胆草 含量测定 相关性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