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干旱区植被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与总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研究
1
作者 薛聪 昝梅 +2 位作者 陈治中 杨顺法 孔晶晶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0-200,共11页
研究新疆干旱区植被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及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 研究新疆干旱区植被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及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新疆干旱区2010—2020年的GOSIF、MODIS GPP、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K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新疆干旱区GOSIF和GPP的空间分布、趋势变化以及其与当地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作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新疆植被GOSIF和GPP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GOSIF和GPP的年均值最大分别为0.042 Wm^(-2)·μm^(-1)·sr^(-1)和330 g·m^(-2)·a^(-1),其中GOSIF增长率为13.89%,GPP的增长率为13.64%;(2)空间上植被GOSIF和GPP都呈现出北部及西北部高,南部及东南部低的特征,植被GOSIF及GPP分别有7.95%和10.25%的区域呈现为增长趋势;(3)相比温度,降水与GOSIF和GPP的偏相关系数更大,且偏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0.922和0.988。降水量的增加对提高植被GOSIF和GPP起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评估新疆干旱区的碳收支情况,并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SIF GPP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新疆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景观农业过渡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朱玉 李艳红 +1 位作者 阴书晶 苗广华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1期78-80,共3页
干旱区微景观生态农业过渡带作为全球农业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室气体(GHG)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不同农业演替程度显著影响微景观生态农业过渡带的土壤碳氮变化。因此,本研究将中国天山北坡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间农田设为研究区,采... 干旱区微景观生态农业过渡带作为全球农业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室气体(GHG)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不同农业演替程度显著影响微景观生态农业过渡带的土壤碳氮变化。因此,本研究将中国天山北坡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间农田设为研究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景观农业过渡带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CH4表现为碳汇,峰值为生态型半自然农业带,约0.175 mg/(m^(2)·h);CO_(2)最高碳源在人工型半自然农业过渡带,约936.8 mg/(m^(2)·h);N_(2)O排放峰值在人工绿洲农田,约0.219 mg/(m^(2)·h)。②不同的微景观生态农业带土壤温室气体在夏季时排放最大,占60.74%,约1308.16 mg/(m^(2)·h);春、秋季排放趋势一致:随演替过程先递增后递减。③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和土壤盐分对微景观农业过渡带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主要影响。本研究确定了干旱区景观农业过渡带的CO_(2)排放在夏季时最大,以及在这过程中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盐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生态型半自然农业过渡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间的平衡或许能够成为干旱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的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景观农业过渡带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排日海·合力力 昝梅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1-211,共11页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核心区域,其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区城市。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2个典型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市)分别选取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构建2个城市遥感生态指数...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核心区域,其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区城市。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2个典型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市)分别选取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构建2个城市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比较2000年、2010年和2020年2个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定量分析2个研究区RSEI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近20 a间研究区1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研究区2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研究区1生态环境改善的区域集中在城市中心的老城区,而城区外围的新建区生态环境变差,研究区2东北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而城市中心周围的新建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差;②植被覆盖度是影响2个研究区RSEI最重要的因子,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2个研究区RSEI次重要的因子,影响因子对2个研究区RSEI的影响范围有所差异;③近20 a间研究区1城市规模的扩大、不透水面的增加和植被覆盖度的减小是生态环境变差的主要原因,而研究区2城市化与绿色健康城市发展模式共同推进的举措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喀什市 RSEI GEE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五叶地锦在交通环境下的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党亚玲 韩炜 +3 位作者 张娅 马霄华 费兵强 管文轲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3,共6页
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地处干旱区的新疆种植是较好的城市道路绿化举措。用Li-6400XT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测定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绿化带内和对照组校园内其健康成熟叶片的光合特征参数,证明五叶地... 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地处干旱区的新疆种植是较好的城市道路绿化举措。用Li-6400XT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测定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绿化带内和对照组校园内其健康成熟叶片的光合特征参数,证明五叶地锦是西北地区城市绿化的优势植物,并为其培育和种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组试验的五叶地锦的Pn值总体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F=0.55,P=0.459>0.05),但Pn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定积分,河滩路试验组(64.84)略>校园组(50.01);河滩路试验组的Ci值极显著>校园组(F=49.771,P=0.000<0.01);2组试验的蒸腾效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羧化效率(CE)总体差异均不显著(F=0.411,P=0.533>0.05;F=0.033,P=0.858>0.05;F=0.145,P=0.71>0.05),但在光合作用最为活跃的10:00-18:00时段内,河滩路试验组的五叶地锦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本研究表明,在乌鲁木齐市交通环境下生长的五叶地锦能维持较高的生物积累量,可相对减少交通尾气中的CO2,节水抗旱性更强。故五叶地锦可作为乌鲁木齐城市道路绿化的优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五叶地锦 交通绿化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引种竹柳(Salix fragilis)适宜的灌溉咸水矿化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窦晓静 韩炜 +2 位作者 武胜利 房靓 刘强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竹柳(Salix fragilis)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干旱区新疆引种是较好的城市绿化举措。探明竹柳引种克拉玛依市过程中的光合特性变化规律,寻找适宜的灌溉咸水矿化度,可为干旱区竹柳及其他先锋植物的引种积累经验并提供理论依据。2014年6月,... 竹柳(Salix fragilis)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干旱区新疆引种是较好的城市绿化举措。探明竹柳引种克拉玛依市过程中的光合特性变化规律,寻找适宜的灌溉咸水矿化度,可为干旱区竹柳及其他先锋植物的引种积累经验并提供理论依据。2014年6月,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选定样地,设置了3个灌溉咸水矿化度:0、5g·L^(-1)和10g·L^(-1),沟灌嫁接竹柳(砧木为旱柳)2年生健康幼株,次日,自8:00起至20:00,间隔2h,用Li-6400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测定其成熟叶片的光合生理参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结果表明:灌溉咸水矿化度处理0、5g·L^(-1)和10g·L^(-1),竹柳的净光合速率(Pn)差异极显著(F=60.822,p=0.000<0.01);按照Pn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定积分,竹柳的Pn积分值排序依次为5g·L^(-1)(102.35)>0g·L^(-1)(84.87)>10g·L^(-1)(64.37);按照水分利用率(WUE)对光合有效辐射的积分值排序为:5g·L^(-1)(14.54)>0g·L^(-1)(12.01)>10g·L^(-1)(11.41);5g·L^(-1)竹柳Pn积分值在3个处理中最大,WUE积分值也最高。说明在新疆北部克拉玛依,春季(5-6月)引种竹柳(2年生嫁接苗)适宜的灌溉咸水矿化度是5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引种竹柳 光合特性 咸水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退化湿地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6
作者 毋兆鹏 满中龙 王范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4-199,243,共7页
精河入湖口湿地是典型干旱区湖泊湿地艾比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了艾比湖精河入湖口退化湿地恢复中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期的延长,土壤CO2通量的日变化有由单峰型向... 精河入湖口湿地是典型干旱区湖泊湿地艾比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了艾比湖精河入湖口退化湿地恢复中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期的延长,土壤CO2通量的日变化有由单峰型向双峰型转变的趋势;(2)恢复期较短的湿地(1 a),季节变化具有单峰型特点,峰值在秋季,恢复期较长的湿地(3~5 a),季节变化呈现双峰型,且春季高于秋季;(3)退化湿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强;(4)在退化湿地的不同恢复阶段,近地面10 cm土壤温度与土壤CO2通量的关系最密切。因此,只要水源充足,精河入湖口退化湿地在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速率随恢复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经4~5 a即可恢复到未退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湿地 恢复 土壤呼吸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市群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梁洪武 阿里木江·卡斯木 +2 位作者 张雪玲 赵永玉 如克亚·热合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50-3664,共15页
基于2005—2019年的MYD11A2时间序列LST遥感数据,首先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对LST进行分级,分析了天山北坡城市群的LST空间分布格局;其次利用Sen′s斜率分析法、Mann-Kendal趋势检验法和Hurst指数揭示了天山北坡城市群LST在2005—2019年和未... 基于2005—2019年的MYD11A2时间序列LST遥感数据,首先采用均值标准差法对LST进行分级,分析了天山北坡城市群的LST空间分布格局;其次利用Sen′s斜率分析法、Mann-Kendal趋势检验法和Hurst指数揭示了天山北坡城市群LST在2005—2019年和未来的变化趋势;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并综合考虑地表覆盖、气候、社会经济和地形因素分析了多空间尺度下LST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吐鲁番市是高温(HT)和极高温(EHT)的主要集聚地;白天和夜间的LST格局差异大,在绿洲区域表现为典型的“昼冷岛,夜热岛”特征。(2)LST在白天和夜间的变化率分别为0.04℃/a和0.03℃/a,白天的升温幅度强于夜间;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和五家渠市LST表现出显著的升高趋势,且在未来也具有相同的趋势。(3)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LST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从整个天山北坡城市群来看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是LST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在石河子市、五家渠市和奎屯市LST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干旱区 天山北坡 城市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近地层风温湿廓线与能量交换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付光祥 何清 +3 位作者 王勇辉 马明杰 阴璐璐 张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80,共13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于荒漠-绿洲生态过渡区,地表性质时空变化较大,下垫面性质和水热特征均较特别,所以开展该地区微气象要素特征研究对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藏高原北侧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22年实测气象要素数...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于荒漠-绿洲生态过渡区,地表性质时空变化较大,下垫面性质和水热特征均较特别,所以开展该地区微气象要素特征研究对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藏高原北侧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22年实测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生态过渡区风、温、湿廓线结构、辐射通量及能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1)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各季节风速、温度、比湿均随高度上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温度和比湿廓线中出现了逆温和逆湿现象,逆温层和逆湿层高度均达到了30 m,最大平均风速发生在春季,为6.23 m·s^(-1),最大平均温度和比湿均在夏季,分别为28.93℃与6.36 g·kg^(-1)。(2)四季地表辐射平衡以正值为主,各辐射分量峰值大小及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其中向下短波辐射受到沙尘天气影响,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其年均值为0.326,12月最大,8月最小,分别为0.366与0.297。(3)感热、土壤热通量及净辐射四季变化明显,潜热变化平稳,以0 W·m^(-2)为中心上下波动,能量消耗以感热为主;四季能量闭合率分别为76%、82%、53%与48%,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有效能量四季变化明显,白天为正值,地面为热源,表明地面向大气输送热量,夜间则相反,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陆面过程参数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提升对该地区陆面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过渡区 风温湿廓线 辐射平衡 能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周边黄土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勇 毛东雷 +3 位作者 徐佳瑞 梁洪武 钟晴 赛亚热·赛都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4,223,共10页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周边黄土的沉积环境及海拔高度对黄土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和Sahu沉积环境判别公式研究乌鲁木齐周边黄土的沉积特征。【结果】乌鲁木齐东侧黄土的粒级主要由极粗粉砂、粗粉砂、极细砂、中粉砂组成...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周边黄土的沉积环境及海拔高度对黄土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和Sahu沉积环境判别公式研究乌鲁木齐周边黄土的沉积特征。【结果】乌鲁木齐东侧黄土的粒级主要由极粗粉砂、粗粉砂、极细砂、中粉砂组成,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33.89%、22.87%、14.83%、11.63%,其他组分不足7%。黄土的平均粒径介于12.47~26.78μm之间,分选系数介于2~4之间,偏度值介于-1~-0.5之间,峰度值介于0.87~1.46之间,表明分选性差,黄土粒度频率曲线均呈负偏态,且趋于常-较窄峰态分布,不同剖面及不同深度各项指标的波动幅度均较大,气候变化显著。乌鲁木齐周边气候整体趋势表现为越来越干旱,大致发生6次旋回。黄土的磁化率数值介于21.17×10^(-5)~77.5×10^(-5)SI之间,平均49.35×10^(-5)SI,波动范围较大,说明不同时期西风环流强弱变化明显,且不同时间段气候变化显著。黄土在0~80 cm处有机质量均值为1.396%,且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较适宜农作物种植。【结论】乌鲁木齐周边黄土的沉积环境为风力沉积环境,且随海拔高度上升,黄土的粒级粗组分含量相对升高,平均粒径均值增大,分选性更好,磁化率数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黄土 粒度 磁化率 沉积环境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策勒戈壁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10
作者 刘蕾 毛东雷 +2 位作者 徐佳瑞 张勇 何强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2,共9页
【目的】揭示新疆策勒戈壁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为戈壁沉积物沙尘释放、沉积环境演变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沙尘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方法】以新疆策勒戈壁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沉积物粒度以及磁化率的研究,... 【目的】揭示新疆策勒戈壁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为戈壁沉积物沙尘释放、沉积环境演变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沙尘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方法】以新疆策勒戈壁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沉积物粒度以及磁化率的研究,对新疆策勒戈壁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戈壁表层0~2 cm沉积物受到风蚀与降尘的影响较大,表层沉积物较粗粒级含量随着海拔降低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2~40、40~80 cm深度沉积物总体上受洪水的作用较大,沉积物较粗粒级含量随着海拔降低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在戈壁各剖面各深度中,沉积物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大部分为双峰曲线,说明沉积物来源是多源的,粒径组成中跃移组分占绝对优势,跃移的平均含量为49.43%;戈壁各剖面沉积物的平均粒径随海拔降低呈现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平均粒径介于56.08~139.71μm;除剖面2外,其余各剖面均属于差分选性,偏度为负偏与极负偏,峰态均为窄或极窄峰态;0~2 cm深度沉积物磁化率值受到风蚀与降尘的影响较大,明显大于下层沉积物磁化率值,2~40、40~80 cm深度的沉积物可能为同一时期沉积,且沉积环境与沉积动力相同;沉积物的沉积环境主要以水成沉积环境为主。【结论】新疆策勒戈壁表层0~2 cm沉积物以风蚀与降尘为主,沉积环境主要是以水成沉积环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粒度分析 磁化率 沉积环境 策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大数据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研究
11
作者 徐澜涛 陈学刚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213-218,共6页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在苏州市旅游资源POI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对自然资源景系(气候生物景类、水文景观景类)、文化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的数据进行空...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在苏州市旅游资源POI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对自然资源景系(气候生物景类、水文景观景类)、文化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的数据进行空间特征的探索。结果表明,苏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结构,以姑苏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为强度中心向四周递减,周边市区的旅游资源较分散;气候生物景类、水文景观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4类旅游资源以多核心分布为主,只有历史遗产景类旅游资源是单核心分布,其主要位于姑苏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之间;整体上苏州市各类旅游资源的空间相关性较强,从自然资源景系到文化资源景系的顺序来看,4类旅游资源恰好是西南到东北的走向,这与苏州市自西向东缓缓倾斜的地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 大数据 旅游资源 空间分异 江苏省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彭清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都河属清洁、较清洁水质,枯水期水质略优于丰水期;(2)丰、枯水期的2000、5000 m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63.81%、64.91%;景观格局对水质解释率的最佳缓冲区分别为500、200 m,解释率分别为73.88%、63.33%;(3)丰水期耕地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57.9%,景观指数LPI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48.8%;枯水期对水质贡献率最高的为草地68%,景观指数LSI对水质贡献率最高为21.6%;(4)丰水期,耕地、林地、水域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245,枯水期单一草地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29;丰水期NP、LPI、ENN_MN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0765,枯水期NP、PD、LPI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163;(5)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交互作用在丰水期2000 m半径缓冲区内为18%,高于枯水期200 m半径缓冲区的11%。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开都河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13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彭清清 康佳佳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0-871,I0007,I0008,共14页
于2023年11月在新疆博斯腾湖湿地采集22个沉积物样品,测定As、Cd、Cr、Cu、Hg、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富集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蒙特卡洛模拟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别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 于2023年11月在新疆博斯腾湖湿地采集22个沉积物样品,测定As、Cd、Cr、Cu、Hg、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富集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蒙特卡洛模拟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别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湿地沉积物Zn、Cd、Cr、Pb和Hg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01、3.58、1.32、1.94和1.53倍。(2)地累积指数与富集因子评价结果均表明,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顺序依次为:Cd>Pb>Hg>Cr>Zn>Cu>Ni>As。(3)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大小顺序依次为:Cd>Hg>Pb>Cu>Ni>Cr>As>Z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84.07,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态势。(4)研究区域的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会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造成危害,存在非致癌风险和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儿童面临的非致癌风险概率分别为21.24%、23.50%和36.27%,Cr和Cd为主要的非致癌风险物质;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儿童遭受不可接受的癌症暴露风险的概率分别为2.76%、7.74%和10.50%,其主要的致癌风险物质为As和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洛模拟 重金属 沉积物 博斯腾湖湿地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中昆仑山北坡不同海拔气象要素梯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月月 何清 +4 位作者 毛东雷 付光祥 李晶晶 王永强 张乾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39,共16页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素的掌握尚不全面,因此开展关于中昆仑山北坡气象要素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利用中昆仑山北坡9个不同海拔气象台站连续一年(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的气象要素数据,探究该山区1.5 m高度处近地面气象要素随海拔梯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风向变化显著,风速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738~3044 m的站点受山谷风影响,存在两个主导风向且风速日变化呈“双峰型”;(2)中昆仑山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Temperature lapse rate,以下简称TLR)均低于标准大气气温直减率,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ean)、最高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ax)和最低气温垂直递减率TLRmin分别为-0.56℃·(100m)^(-1)、-0.60℃·(100m)^(-1)和-0.47℃·(100m)^(-1),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夏季陡,冬季浅;(3)不同海拔存在多个逆温层和逆湿层,逆温和逆湿强度的季节差异较大,表现为夏季逆温强度最小,逆湿强度较大,冬季逆温强度最大,逆湿强度最小,最强逆温和逆湿均出现在海拔1256~1409 m;(4)夏季典型天气下晴天的逆温逆湿均大于阴雨天,晴天最大逆温强度是阴雨天的4.32倍,晴天比湿变化范围大于阴雨天,逆湿强度是阴雨天的1.11倍;(5)中昆仑山北坡4-9月占全年总降水的86%以上,随海拔升高降水梯度变化明显,表现为“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在2800~3200 m存在一个明显降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垂直递减率 温湿廓线 降水梯度 海拔梯度 中昆仑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模型的柴窝堡湖面积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晓彦 毛东雷 +3 位作者 姚卢琛 董正武 王雪梅 马玉娇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湖泊面积变化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指标。柴窝堡湖作为乌鲁木齐市周边最大的淡水湖,研究其面积变化对揭示生态恢复成效、指导水资源合理配置等具有深远意义。结合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NDVI、人口数量、植被覆盖面积等要... 湖泊面积变化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指标。柴窝堡湖作为乌鲁木齐市周边最大的淡水湖,研究其面积变化对揭示生态恢复成效、指导水资源合理配置等具有深远意义。结合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NDVI、人口数量、植被覆盖面积等要素,采用NDWI、Mann-Kendall检验、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方法,对柴窝堡湖面积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年际变化上,湖泊面积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1987-2008年为稳定期,2008-2014年为萎缩期,2014-2023年为上升恢复期。在季节变化上,1987-2023年春夏秋季湖泊面积分别以0.27、0.34和0.29 km^(2)·a^(-1)的速率在萎缩,但从整体看,湖泊面积的变化受季节更替的影响较小。2)在空间变化上,1987-2008年各方位面积萎缩的幅度较小;2008-2014年除东南面外,其余方位均严重萎缩;2014-2023年各方位都有所增长。1987-2023年湖泊面积在湖西面萎缩的最多,湖东面萎缩的最少。3)中高植被覆盖的面积与湖泊面积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人口数量与湖泊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4)人口数量增长、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湖泊面积萎缩的直接影响因素,而退耕补湖、压粮保水、引洪补湖等措施是湖泊面积恢复的主要推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窝堡湖 面积变化 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 结构方程模型(SEM) 人口 植被覆盖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丛巧 迪丽努尔·阿吉 +2 位作者 李茹霞 王晓兰 玉素甫江·如素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体中COD_(Mn)、TN浓度异常偏高,分别有21.7%、55.1%的采样点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明TN和COD_(Mn)是其主要污染物;(2)5种不同缓冲区半径内土地利用与水质呈现显著相关性,丰、平、枯水期的1000、3000、500 m半径缓冲区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40.0%、35.6%和31.1%;(3)景观异质性特征与土地破碎化程度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4)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输出源,其次为草地,尽管草地对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中,导致水质恶化;(5)景观格局指数中,LSI(景观形状)与NH3-N、TN呈现正相关性,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与NH3-N呈显著正相关性,表示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水质恶化程度加剧,LSI与水质的关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都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17
作者 彭清清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王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1-923,共13页
为探讨开都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贡献率、克里金插值、单变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时空角度全面分析了该流域2000—2020年ESV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流域20年间土地利用类... 为探讨开都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贡献率、克里金插值、单变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时空角度全面分析了该流域2000—2020年ESV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流域2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建设用地最少;流域20年间土地利用转出和转入面积最大的是水域和草地,且土地利用类型间存在频繁转换;流域ESV整体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草地是主要正向贡献因子,水域是主要负向贡献因子;调节服务始终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占主导地位;流域的ESV空间具有强烈正相关性,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和博斯腾湖及其附近,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流域ESV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中,高程对ESV的影响最大,高程与归一化植被指数、气温和蒸发量的交互作用对ESV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流域仍面临生态水平恶化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开都河流域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18
作者 康佳佳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王凯 彭清清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5-255,266,共12页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深入研究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驱动因素,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与人地关系协调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焉耆盆地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热点分析、权衡与协...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深入研究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驱动因素,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与人地关系协调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焉耆盆地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热点分析、权衡与协同度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焉耆盆地土地利用变化、ESV时空演变、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焉耆盆地ESV空间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未利用地、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增幅最大;2)ESV明显上升,主要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湿地ESV上升及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服务功能的上升;3)ESV高价值区和较低价值区面积显著增加,焉耆盆地各生态系统服务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导,且为增加趋势;4)焉耆盆地ESV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NDVI和年均气温,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增强关系,且自然因素比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研究结果可为焉耆盆地绿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探测器 焉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近4年沙尘天气下的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毛东雷 蔡富艳 +3 位作者 赵枫 雷加强 来风兵 薛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0-1128,共9页
利用2010年9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流沙地的风沙气象站观测的风速、大气相对湿度、气温和太阳辐射能同步观测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统计法、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起沙风出现的时间段、起沙风持续时间以及与平均... 利用2010年9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流沙地的风沙气象站观测的风速、大气相对湿度、气温和太阳辐射能同步观测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统计法、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起沙风出现的时间段、起沙风持续时间以及与平均风、温、湿、太阳辐射能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沙尘天气下气象要素相互影响机制,为沙尘天气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一天中超过0.5 h的起沙风在12:00(北京时,下同)13:00时间段出现的频率最高,占总频率的8.78%,10:00 18:00的频率占总频率的57.94%,从早上到晚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气温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起沙风持续时间在2~2.5 h时间段的频率最高,占13.62%。流沙前缘的月平均风速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线性同向变化关系,月平均湿度和月平均气温呈反向变化。平均垂直风速差、垂向温度差、垂向湿度差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性,平均风速与起沙风持续时间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性,平均风速、平均湿度与平均垂向湿差均呈显著负相关性,平均气温与平均相对湿度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平均垂直温度差与垂直风速差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垂直温度差与垂直湿度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除了0.5 m高度平均风速外,太阳辐射能均与其余气象要素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策勒流沙前缘的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起沙风主风向以WNW、W风向为主,应加强绿洲外围WNW、W方位的防沙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气温 大气相对湿度 沙尘天气 相关性 策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比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许兴斌 王勇辉 姚俊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利用艾比湖流域逐月气温、降水数据,结合流域地表径流和艾比湖湖泊面积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流域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0a来艾比湖流域气温、降水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气... 利用艾比湖流域逐月气温、降水数据,结合流域地表径流和艾比湖湖泊面积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流域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0a来艾比湖流域气温、降水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由暖干型向暖湿型转变。冬季升温对流域气温增幅贡献率大,气温在1995年发生突变。冬季降水量增幅明显,夏季只有温泉站点降水量增幅显著,降水量在1984年发生突变;(2)流域年均气温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年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变化呈显著同步性;(3)流域年平均气温与艾比湖面积大小关系复杂;年平均降水量与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趋于同步,1996—1999年这种同步性更明显;(4)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冰川伸缩与雪线升降,冰川数量和规模均逐渐减小,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影响绿洲社会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比湖流域 气候变化 突变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