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毕节试验区煤层气开发分支井类型优选
1
作者 步玉环 路通 +2 位作者 路畅 向刚 郭胜来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8-1095,共8页
多分支水平井是煤层气高效开发方式之一,具有较高的产能潜力。研究选取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煤层气资源丰富,地质储量可观,整体构造相对简单,无较大断裂带发育,具有典型的煤层气开发地质特征。为探究适合毕节试验区的分... 多分支水平井是煤层气高效开发方式之一,具有较高的产能潜力。研究选取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煤层气资源丰富,地质储量可观,整体构造相对简单,无较大断裂带发育,具有典型的煤层气开发地质特征。为探究适合毕节试验区的分支井类型,研究基于PETREL软件建立煤层气数值模拟模型,分析鱼骨状分支井和扇形分支井2种典型多分支井型在煤层气开发中的产能影响规律,研究过程中,重点考察了分支角度、分支长度、分支间距等关键参数对产能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定量评价了2种井型的开发效果差异。同时还综合对比分析了两者在钻井难度、施工成本、适应性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鱼骨状分支井产能随分支长度增大,分支井波及范围增大,产量也随之增大但增大到一定程度,产能增幅减小;鱼骨状分支井产能随分支角度、分支数量、井斜角的增大而增大。扇形分支井主井筒夹角介于30°~90°时,随夹角增大,日产气量增大;在一定条件下,产能随分支长度增大而增大,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减缓。扇形分支井分支角度和数量增大时,产能也增大。鱼骨状分支井在复杂地层条件下适应性更强,能够有效降低钻井难度和施工成本,而扇形分支井在提高单井产能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在实际煤层气开发中,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经济成本和技术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分支井类型,以实现最佳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研究为毕节试验区及类似地区煤层气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井 煤层气 压降模型 产能分析 钻井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加放 李爱华 +2 位作者 黄维安 王晓璞 付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45,共6页
将回收率实验创新性地加以改进并引入到储层敏感性评价中,通过测定样品在不同溶液中的回收率,对储层的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岩心流动实验结果与回收率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适合于测定岩心的酸敏、碱敏以及... 将回收率实验创新性地加以改进并引入到储层敏感性评价中,通过测定样品在不同溶液中的回收率,对储层的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岩心流动实验结果与回收率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适合于测定岩心的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同时给出了利用回收法测定储层酸敏、碱敏以及盐水敏特性的敏感指数划分标准。此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实用性强,是对非常规油气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储层 储层敏感性 评价方法 回收率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观模拟的分子石油工程实验室研究与建设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加放 薛迦文 +3 位作者 李爱华 张军 陈杰 燕友果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4,共4页
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基于微观模拟的分子石油工程实验室。将材料科学的多尺度模拟技术应用于石油工程领域,提出了分子石油工程概念,从分子层面和微纳尺度上研究和揭示非常规油气、页岩油气、深层油气的赋存与渗... 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基于微观模拟的分子石油工程实验室。将材料科学的多尺度模拟技术应用于石油工程领域,提出了分子石油工程概念,从分子层面和微纳尺度上研究和揭示非常规油气、页岩油气、深层油气的赋存与渗流机制等。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石油工程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材料科学学科学生的工程概念,推动学生的跨学科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石油工程 微观模拟 实验室建设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化学助剂强化CO_(2)埋存实验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文东 王程伟 +3 位作者 任慈 孙庆豪 苏玉亮 李蕾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结合储层CO_(2)埋存技术,自主搭建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埋存实验装置,开展了多介质辅助CO_(2)埋存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乙醇-KOH体系能够有效进行CO_(2)矿化埋存,其中96%乙醇+3 g KOH 500 mL溶液捕集CO_(2)能力最强,是最佳的CO... 结合储层CO_(2)埋存技术,自主搭建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埋存实验装置,开展了多介质辅助CO_(2)埋存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乙醇-KOH体系能够有效进行CO_(2)矿化埋存,其中96%乙醇+3 g KOH 500 mL溶液捕集CO_(2)能力最强,是最佳的CO_(2)矿化埋存溶液配比。经CO_(2)矿化埋存后,低渗透岩心孔隙度平均降低7.07%,孔隙度变化率与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渗透率平均降低16.01%。因此,96%乙醇+3 g KOH能够加速CO_(2)在储层中的CO_(2)沉淀过程,缩短CO_(2)在储层中的矿化埋存时间。该研究可重复性、准确性和可扩展性较强,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实现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乙醇+KOH+CO_(2) CO_(2)埋存 矿化埋存 创新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粗糙压裂裂缝内支撑剂运移机理 被引量:6
5
作者 尹邦堂 张超 +7 位作者 王志远 孙宝江 高永海 王晓鹏 毕闯 张启龙 王金堂 石军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4-632,共9页
基于分形插值理论建立了具有粗糙壁面裂缝的生成方法,同时考虑颗粒-颗粒、颗粒-壁面、颗粒-流体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离散单元法(DEM)耦合的支撑剂-压裂液两相流动模型。经实验数据的检验,证实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匹配... 基于分形插值理论建立了具有粗糙壁面裂缝的生成方法,同时考虑颗粒-颗粒、颗粒-壁面、颗粒-流体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离散单元法(DEM)耦合的支撑剂-压裂液两相流动模型。经实验数据的检验,证实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匹配粗糙裂缝内支撑剂的运移情况及堆积过程。经多个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与光滑平板裂缝相比,支撑剂在粗糙裂缝内输送,壁面粗糙凸起会显著影响支撑剂的运移与沉降,裂缝模型的粗糙程度越高,裂缝入口附近的支撑剂颗粒沉降速度越快,其水平运移距离越短,越倾向于在裂缝入口附近堆积,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缝内砂堵。裂缝壁面粗糙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流体的运移路径,改变支撑剂填充裂缝的方式,一方面粗糙壁面凸起抬升了支撑剂运移轨迹,使支撑剂流出裂缝,导致覆盖率减小;另一方面携砂液易在粗糙壁面凸起接触点附近发生转向流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支撑剂覆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储集层 压裂改造 粗糙裂缝 分形插值 CFD-DEM耦合 支撑剂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底流固耦合环境下PDC钻头切削齿冷却仿真实验
6
作者 王京印 耿明瑞 廖华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120,共10页
PDC钻头已成为开发深部资源的主体钻头,但在钻井过程中产生的热损伤是影响钻进效率及钻头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针对PDC钻头切削齿热损伤问题,开展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井底流固耦合环境下切削齿冷却仿真实验。建立了PDC钻头井底冷却... PDC钻头已成为开发深部资源的主体钻头,但在钻井过程中产生的热损伤是影响钻进效率及钻头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针对PDC钻头切削齿热损伤问题,开展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井底流固耦合环境下切削齿冷却仿真实验。建立了PDC钻头井底冷却流固耦合模型,结合实际钻井工况制定了数值仿真方案,根据仿真实验结果分析了井底流固耦合环境中不同影响因素下钻头切削齿的温度变化规律,并通过正交试验对钻头冷却效果与各影响因素间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切削齿冷却敏感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钻井液排量>钻井机械参数、钻井液温度>地层温度。研究成果为探索井底工况下钻头破岩过程中切削齿热损伤问题和优化PDC钻头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切削齿冷却 井底流固耦合 影响因素 仿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C_(2)H_(6)吞吐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程伟 苏玉亮 +2 位作者 王文东 李蕾 郝永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注CO_(2)已经成为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相较于纯CO_(2),部分烃类气体对原油的降黏及混相能力更强。为此,通过高温高压PVT实验研究了CO_(2)及复合气体(CO_(2)-C_(2)H_(6))-原油的饱和压力及黏度的变化特征,并利用高温高压... 注CO_(2)已经成为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相较于纯CO_(2),部分烃类气体对原油的降黏及混相能力更强。为此,通过高温高压PVT实验研究了CO_(2)及复合气体(CO_(2)-C_(2)H_(6))-原油的饱和压力及黏度的变化特征,并利用高温高压岩心吞吐实验揭示了不同气体介质、吞吐压力及吞吐轮次下原油动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气体中C_(2)H_(6)增强了气液两相混相能力,提高了CO_(2)降黏及溶解能力,原油流动性显著增加。复合气体中随着C_(2)H_(6)摩尔分数的增加,原油饱和压力由14.24 MPa增至18.02 MPa,提高了26.54%;原油黏度由23.68 mPa·s降至8.76 mPa·s。不同吞吐压力下复合气体(CO_(2)-C_(2)H_(6))的采收率提高效果均强于纯CO_(2)的,且吞吐压力在最小混相压力附近采收率提高程度高于其他吞吐压力。复合气体(CO_(2)-C_(2)H_(6))对孔隙半径为0.0001~0.001和0.01~1μm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强于纯CO_(2)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饱和压力 黏度 岩心实验 核磁共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夹层管准静态屈曲传播实验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付光明 连鹏坤 +2 位作者 李舒鑫 彭玉丹 李爱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针对海底管道发生整体失效破坏的主要模式之一屈曲传播,提出了以SS304不锈钢为内外管、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夹层的夹层管准静态屈曲传播实验设计方案。设计并制作了夹层管缩尺模型,利用深水高压舱开展了准静态屈曲传播实验。结果表明,... 针对海底管道发生整体失效破坏的主要模式之一屈曲传播,提出了以SS304不锈钢为内外管、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夹层的夹层管准静态屈曲传播实验设计方案。设计并制作了夹层管缩尺模型,利用深水高压舱开展了准静态屈曲传播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屈曲传播实验能够达到夹层管准静态屈曲传播压力测试要求。实验获得的屈曲传播压力数据可为夹层管基本结构设计和现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管 准静态实验 屈曲传播 高密度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水泥石力学特性及其对水泥环完整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郭辛阳 王晨阳 +2 位作者 张一凡 张洋洋 许玉强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7,共7页
采用单轴和三轴力学实验研究了饱和水泥石在不同围压和循环载荷下的力学特性及不同弹性模量饱和水泥石在不同围压下的力学特性,分析了其对水泥环完整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轴条件下,饱和水泥石与自然含水水泥石力学特性类似;围压条... 采用单轴和三轴力学实验研究了饱和水泥石在不同围压和循环载荷下的力学特性及不同弹性模量饱和水泥石在不同围压下的力学特性,分析了其对水泥环完整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轴条件下,饱和水泥石与自然含水水泥石力学特性类似;围压条件下,饱和水泥石力学特性与有效应力密切相关,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屈服应力增大,抗压强度增加,残余强度增加,塑性变形能力增强,更不易形成微间隙和微裂缝,更有利于水泥环的完整性;单轴和围压条件下,循环载荷越大,单次循环载荷造成的塑性应变越大,相同循环载荷时围压条件下的塑性应变比单轴条件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水泥石 力学特性 循环载荷 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稠杂环季铵盐的合成及其酸化缓蚀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业飞 王婧 +3 位作者 杨华 杨震 杨秋雯 吴佳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以喹啉、氯化苄和亚硝酸钠为原料,经“一锅法”两阶段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稠杂环季铵盐(BQD),并评价其单独作为酸化缓蚀剂的应用潜力。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法、AFM(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形貌和接触角分析等研究该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结果表... 以喹啉、氯化苄和亚硝酸钠为原料,经“一锅法”两阶段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稠杂环季铵盐(BQD),并评价其单独作为酸化缓蚀剂的应用潜力。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法、AFM(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形貌和接触角分析等研究该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在90℃、15%HCl溶液中,“一锅法”得到的最终产物BQD在单独加量0.5%(质量分数)时,对N80钢片的腐蚀速率仅为2.48 g·m^(-2)·h^(-1),达到了行业一级标准要求,明显优于该“一锅法”的中间产物喹啉季铵盐BQC的缓蚀效果;该稠杂环季铵盐缓蚀剂能在N80钢片表面形成致密吸附层,且吸附模式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规律,属于一种混合型缓蚀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杂环季铵盐 喹啉季铵盐 合成 酸化 缓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透油藏纳米级树脂颗粒分散体的调驱性能
11
作者 钱志鸿 余晓玲 +3 位作者 王磊 朱杰 戴志鹏 张贵才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4,322,共7页
现有调驱体系在中低渗透油藏中存在堵得住走不远或走得远堵不住的技术难题。文章通过高温高压熔融法,利用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稳定剂,制备了适用于中低渗油藏深部调驱的纳米级树脂颗粒分散体(OSR);以驱替压力为指标,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系... 现有调驱体系在中低渗透油藏中存在堵得住走不远或走得远堵不住的技术难题。文章通过高温高压熔融法,利用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稳定剂,制备了适用于中低渗油藏深部调驱的纳米级树脂颗粒分散体(OSR);以驱替压力为指标,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系统评价了OSR在中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注入性能和封堵能力。研究结果表明,OSR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及封堵能力。随着OSR中树脂含量的增大,注入压力有所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当树脂含量为5%时,OSR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均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注入1 PV的OSR,最大注入压力小于0.25 MPa。OSR对岩心的封堵率随着树脂含量的增大而提高,当树脂含量超过5%后封堵率变化不再显著。在固定树脂含量为5%的情况下,OSR对岩心的封堵率随岩心渗透率的降低而提高,OSR对渗透率小于30×10^(-3)μm^(2)岩心的封堵率达90%以上。此外,OSR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冲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树脂颗粒分散体 深部调驱 注入性能 封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烟道气强化蒸汽传热机理研究
12
作者 张超 顾子涵 +3 位作者 宋京承 伦增珉 王海涛 李兆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87-2503,共17页
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常规蒸汽驱因注入蒸汽的窜流、超覆和热损耗快等因素开发效果较差。为了提升该类油藏开发效益,对蒸汽驱和烟道气辅助蒸汽驱过程中的油藏开发进行三维物模实验研究,并基于分形理论对各阶段油藏储层内蒸汽干度和导热... 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常规蒸汽驱因注入蒸汽的窜流、超覆和热损耗快等因素开发效果较差。为了提升该类油藏开发效益,对蒸汽驱和烟道气辅助蒸汽驱过程中的油藏开发进行三维物模实验研究,并基于分形理论对各阶段油藏储层内蒸汽干度和导热系数分布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伴注烟气可基于受热膨胀增能以及热损失削减等效应缓解汽窜和超覆,优化蒸汽波及效率及其加热降黏原油的效果,使采收率在蒸汽驱44.92%的基础上提升至61.47%。烟气的伴注降低其所在储层区域的导热系数,削减储层局部热能损失,使蒸汽流动沿程的干度和流动性提高,促进蒸汽的波及与原油的受热降黏,为采收率的提升创造条件。该研究表明烟道气是优化稠油油藏蒸汽驱效果的优秀媒介,可为丰富烟道气辅助蒸汽驱优化稠油油藏开发效益机理方面的理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烟道气 分形理论 蒸汽干度场 导热系数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同质异型微乳酸解堵体系及机理研究
13
作者 刘德新 赵晗 +2 位作者 董业良 吴达 王佳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共12页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较小,易产生储层伤害问题。而微乳酸(MEA)体系中的乳液粒径为纳米级且具有极好的变形性,对低渗透储层具有更好的注入性与适应性,但微乳酸的相态与解堵效果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为此,针对渤海某低...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油藏孔喉较小,易产生储层伤害问题。而微乳酸(MEA)体系中的乳液粒径为纳米级且具有极好的变形性,对低渗透储层具有更好的注入性与适应性,但微乳酸的相态与解堵效果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研究。为此,针对渤海某低渗透砂岩油藏,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制备由相同化学剂组成但相态不同的同质异型微乳酸,并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评价其解堵和腐蚀效果。此外,通过化学性能评价、微观形貌和吸附实验,分析微乳酸相态对解堵及腐蚀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水相和油相的体积比,微乳酸可以顺利地从双连续型转化为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从而构建同质异型微乳酸体系。微乳酸体系对混合堵塞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效果,其中O/W型MEA体系解堵效果较传统酸液的高10%,且在矿场试验中可以将日产油量提高53.44%。而W/O型MEA体系则表现出更低的腐蚀性,腐蚀速率仅为纯酸的47.78%。机理研究结果表明,O/W型MEA体系的强解堵性源于其强携油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剥离并携带堵塞物周围的原油,从而使酸液有效接触固体堵塞物。而W/O型MEA体系中油相对酸液的包裹性与乳化剂和轻质油在钢片表面的混合吸附产生的协同作用使其具有低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酸 低渗透油藏 腐蚀 酸化解堵 吸附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腐蚀自生热冻胶压裂液流变性能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芋池 罗明良 +3 位作者 战永平 樊乔 吕元佳 赵春光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在稠油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压裂液进入裂缝后会降低储层温度,导致裂缝周围原油黏度增加,甚至会堵塞地层。针对此问题,以尿素、亚硝酸钠和氯化铵为生热材料,盐酸为催化剂,耐温耐盐共聚物FS-1为增稠剂,有机锆为交联剂,应用溶液共混法制备... 在稠油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压裂液进入裂缝后会降低储层温度,导致裂缝周围原油黏度增加,甚至会堵塞地层。针对此问题,以尿素、亚硝酸钠和氯化铵为生热材料,盐酸为催化剂,耐温耐盐共聚物FS-1为增稠剂,有机锆为交联剂,应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一种低腐蚀自生热冻胶压裂液,评价了压裂液体系的生热产气性能、流变性和耐腐蚀性等性能,测试了反应产生气体组分,探究了不同因素对生热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明确了其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自生热体系具有良好生热生气性能,当反应物浓度、酸性催化剂浓度和初始温度越大,峰值温度越高,生气量越大,到达峰值温度所需时间越短,但生气量随初始温度的增加而略有减少;体系中NH4Cl可大幅降低盐酸浓度,不仅降低了压裂液对压裂管线设备的腐蚀速率,而且有利于压裂液成胶,反应产生大量CO_(2)和N_(2)气体及热量;冻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生热剂的生热产气性能,60℃、170 s^(-1)下剪切90 min,黏度保持在50 mPa·s以上;自生热冻胶压裂液反应级数m=2.67,n=1.69,活化能ΔE=49.54 kJ/mol,指前因子A=6.82×10^(2),相比于自生热体系反应速度大幅下降,可通过反应动力学方程预测该体系反应过程参数并进行调控,为自生热压裂液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腐蚀 自生热 冻胶压裂液 流变特性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储层压裂充填防砂支撑剂嵌入堵塞复合作用裂缝导流能力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国龙 董长银 +4 位作者 张启龙 韩耀图 尹彬 白豪斌 张晓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975-4985,共11页
压裂充填是中高渗疏松砂岩储层稳产增产的关键技术,但在投产后,由于储层胶结疏松,支撑剂嵌入和地层出砂堵塞导致裂缝导流能力显著下降。目前尚缺乏预测此类复合作用下裂缝导流能力的方法。通过使用压裂充填模拟实验装置,在5~20 MPa闭合... 压裂充填是中高渗疏松砂岩储层稳产增产的关键技术,但在投产后,由于储层胶结疏松,支撑剂嵌入和地层出砂堵塞导致裂缝导流能力显著下降。目前尚缺乏预测此类复合作用下裂缝导流能力的方法。通过使用压裂充填模拟实验装置,在5~20 MPa闭合应力下,利用疏松岩板样品进行裂缝支撑剂嵌入与地层砂堵塞的复合实验。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主控因素并拟合构建支撑剂压实、嵌入导致的缝宽损失和地层砂堵塞引起的动态渗透率变化模型,形成相应的导流能力预测方法。结果表明:裂缝闭合后支撑剂嵌入压实会显著降低导流能力,其损失主要受闭合应力、储层强度、支撑剂与地层砂粒径等因素控制,地层砂堵塞存在时间效应,导致导流能力动态下降。在渤海油田某典型疏松砂岩储层中,裂缝缝宽损失约19.34%,渗透率损失约34.15%,地层出砂堵塞造成的渗透率损失约为22.89%,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导流能力损失约为59.06%。为避免过度堵塞,建议初始缝宽保持在12.5 mm以上,使用大粒径支撑剂,并在生产初期适当控制产量避免过度堵塞;并且较高强度的储层压裂充填增产效果更好。研究成果对优化疏松砂岩储层压裂充填防砂施工参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储层 压裂充填 支撑剂嵌入 地层砂堵塞 裂缝导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C_(2)H_(6)提高原油萃取及混相能力研究
16
作者 王程伟 苏玉亮 +2 位作者 王文东 李蕾 郝永卯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 针对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CO_(2)-C_(2)H_(6)协同作用机理及混相能力变化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PVT装置开展油气相态及萃取实验,研究CO_(2)-C_(2)H_(6)混合气体与原油间的相态及萃取变化特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其赋存状态及混相压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与仅注入CO_(2)相比,加入C_(2)H_(6)后原油高碳分子的质量分数下降0.1%左右,C_(2)H_(6)能够有效提高注入气体对原油的萃取能力,将高碳的烃类物质转化成C_(5)等低碳烃类物质;CO_(2)与CO_(2)-C_(2)H_(6)混合气体均能将多组分油分子中的C_(2)、C_(4)、C_(6)萃取至气相中,降低油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原油流动能力;混合气体在原油中的扩散及混相能力均强于纯CO_(2)。混合气体更易与原油形成混相,从而提高原油动用程度。该研究为致密油藏注CO_(2)-C_(2)H_(6)混合气体协同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分子模拟 萃取 扩散系数 CO_(2)-C_(2)H_(6)混合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减阻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评价
17
作者 张义铮 赵明伟 +2 位作者 孟祥娟 王英楠 吴一宁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9,共10页
目的针对在高温高盐储层中聚丙烯酰胺减阻剂性能不稳定、耐温耐盐性差的问题,开发出一种纳米复合减阻剂,并通过添加助剂形成具有良好耐温耐盐性能的滑溜水压裂液体系。方法以AM、AMPS、疏水单体DMHAAB和KH-570改性的纳米SiO_(2)为原料,... 目的针对在高温高盐储层中聚丙烯酰胺减阻剂性能不稳定、耐温耐盐性差的问题,开发出一种纳米复合减阻剂,并通过添加助剂形成具有良好耐温耐盐性能的滑溜水压裂液体系。方法以AM、AMPS、疏水单体DMHAAB和KH-570改性的纳米SiO_(2)为原料,制备了纳米复合减阻剂ZJYD-SiO_(2),通过减阻率测试结果优选出最优含量后,通过破胶液的黏度、界面活性等参数优选了破胶剂过硫酸铵、助排剂十八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构筑出了纳米复合滑溜水压裂液ZJYD-SiO_(2)体系。通过ZJYD-SiO_(2)体系与不加改性纳米SiO_(2)的减阻剂ZJYD构成的滑溜水压裂液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性能指标对比,包括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减阻性能、流变性能对比等。结果在减阻性能方面,ZJYD-SiO_(2)体系的减阻率随流量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温度、矿化度、管径的变大而减小,但减阻率大于ZJYD体系,且始终大于70%。在黏弹性测试方面,前者储能/损耗模量均大于后者,耐温耐剪切测试方面,前者黏度衰减低于后者;支撑剂的沉降速率测试方面也表现出同样结果。结论ZJYD-SiO_(2)体系的各项关键性能均优于ZJYD体系,说明纳米复合减阻剂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能。纳米材料的引入使得聚合物链的伸展能力加强,形成了更为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减阻剂 滑溜水 聚合物 耐温耐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效应的裂缝型碳酸盐岩酸化数值模拟
18
作者 杨俊超 程远方 +4 位作者 韩忠英 韩松财 闫传梁 赵珠宇 孙波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7,共9页
针对深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蚓孔扩展机理不清的问题,基于双尺度连续模型和裂缝离散处理方法,建立了渗流场-化学场-温度场耦合多矿物成分酸化的MFCAC数学模型,分析了考虑温度效应的裂缝型储层蚓孔扩展机理和酸蚀特征,研究了CaMg(CO_... 针对深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蚓孔扩展机理不清的问题,基于双尺度连续模型和裂缝离散处理方法,建立了渗流场-化学场-温度场耦合多矿物成分酸化的MFCAC数学模型,分析了考虑温度效应的裂缝型储层蚓孔扩展机理和酸蚀特征,研究了CaMg(CO_(3))2与CaCO_(3)初始含量比、酸液温度和反应放热对蚓孔扩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蚓孔扩展方向主要受周围距离较近的裂缝控制域主导;温度效应导致酸岩反应速率增加,H+有效传质距离缩短,导致主蚓孔沟通的天然裂缝数量减少;反应放热导致的H+扩散速率增加使酸液更容易向各方向孔隙扩散,蚓孔形态更复杂;酸液突破体积比随CaMg(CO_(3))_(2)初始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CaMg(CO_(3))_(2)与CaCO_(3)初始含量比为1.5时,对应的酸液突破体积比最小;酸液突破体积比随酸液温度的增加而变大;与不考虑反应放热相比,考虑反应放热的酸液突破体积比更小。该研究为深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施工中动态蚓孔扩展的精准调控及施工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孔扩展 含量比 酸液突破体积比 酸液温度 反应放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砂岩气藏中的气湿反转规律及标度模型
19
作者 姚同玉 丛苏男 +2 位作者 刘卫东 崔传智 张俨彬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1,共9页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岩心端面接触角测试实验研究了不同链长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的气湿反转规律,利用渗透系数实验对比了气湿反转前后液相渗透系数,建立了防液锁的标度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云母片和岩心表面具有较强的气湿反转能力,相对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气湿反转能力最强,能将水和十二烷在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从6.0°、6.6°增至83.1°、62.2°,岩心端面的接触角分别从17.6°、19.2°增至93.1°、84.2°;(2)经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反转后,液相在岩心中的渗透系数降低,且CTAB降低幅度最大,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3.7%和69.4%;(3)构建的防液锁的标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经0.05%CTAB处理后,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2.3%和67.0%,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结论认为,研究认识深化了对气湿反转现象的理解,CTAB可有效抑制气藏液锁,构建的标度模型可以评价气湿反转防液锁效果,能为砂岩气藏防液锁、降积液、延长生产周期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 气湿反转 接触角 渗透性 气藏液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油藏耐温抗盐驱油体系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瑜 王彦玲 +5 位作者 张传保 许宁 李迪 梁诗南 史文静 丁文慧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藏已进入了开发中后期,需通过三次强化采油技术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由于深层超深层油藏普遍存在高温高盐特征,单一驱油体系已难以适应当今油田开采的需要。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各类耐温抗盐型驱油体系的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藏已进入了开发中后期,需通过三次强化采油技术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由于深层超深层油藏普遍存在高温高盐特征,单一驱油体系已难以适应当今油田开采的需要。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各类耐温抗盐型驱油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包括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泡沫驱以及纳米流体驱油等。通过阐述这几种驱油体系的结构与性能,剖析其作用机理与驱油效果,并结合矿场实际应用成效,对深层超深层油藏耐温抗盐驱油体系进行了详细总结,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打下基础。结果表明:对于深层超深层油藏而言,开展耐温抗盐驱油体系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油藏开发后期采收率,保证剩余油的全面动用。未来对耐温抗盐驱油体系的研究方向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更大程度地降低界面张力;二是降低成本,采用最低的成本最大程度地达到更好的生产效益;三是研究不同类型驱油剂之间的协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油藏 耐温抗盐 驱油体系 三次采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