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清代常熟散文概述 |
翟振业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0 |
|
2
|
明代常熟诗文述论 |
张浩逊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0 |
|
3
|
江淮方言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 |
王健
|
《语言科学》
|
2006 |
18
|
|
4
|
《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王健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13
|
|
5
|
汉语方言中与数量词组合的词缀“头” |
王健
|
《汉语学报》
|
2006 |
6
|
|
6
|
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与儒家文化——从高明的《琵琶记》和南戏“四大传奇”谈起 |
王菊艳
|
《大连大学学报》
|
2004 |
4
|
|
7
|
杜诗中的新兴副词 |
黄斐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7 |
2
|
|
8
|
副词“更”的句法、语义分析——拷贝型副词研究之三 |
邓根芹
陈风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1
|
|
9
|
20世纪语言学理论的转向及其哲学背景——从索绪尔到布龙菲尔德到乔姆斯基 |
王健
梁柏松
|
《常熟高专学报》
|
2004 |
2
|
|
10
|
在WTO框架内推行SA8000之可行性分析 |
赵杰宏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1
|
论魏晋“气”范畴的美学蕴涵 |
赵建军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2
|
|
12
|
金圣叹“拟杜诗”评说 |
张浩逊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7 |
1
|
|
13
|
副词“也”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拷贝型副词研究之二 |
邓根芹
焦秀凤
|
《常熟高专学报》
|
2004 |
1
|
|
14
|
内心活动的叙述方式——弗吉尼亚·伍尔夫长篇意识流小说的书写特征 |
唐扣兰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5
|
韦勒克的文学价值论 |
韩廷俊
魏巧之
|
《常熟高专学报》
|
2004 |
1
|
|
16
|
释“南蛮鴃舌之人” |
黄亮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7
|
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第11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 |
顾国梅
丁强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8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非讽谕之作——与左景仁先生商榷 |
张浩逊
|
《杜甫研究学刊》
|
2006 |
0 |
|
19
|
“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及意义 |
黄文祥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0 |
|
20
|
“散文年”:理论批评的建构及其意义 |
丁晓原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