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朱宗成 金骁琦 +2 位作者 郑冠群 陈志贤 金静 《临床荟萃》 CAS 2019年第7期626-628,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40例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为观察组,4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血清中的ESM-1和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探讨ESM-...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40例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为观察组,4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血清中的ESM-1和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探讨ESM-1含量和炎性因子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血清中的ESM-1含量和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SM-1与炎性因子VCAM-1、TNF-α、IL-8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结论冠心病非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ESM-1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对冠心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盛晓东 周建龙 +6 位作者 范韬 金骁琦 金静 陈志贤 郑冠群 陆敏 祁平东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19期1696-1698,共3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 人工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与防治 被引量:3
3
作者 郑冠群 盛晓东 +3 位作者 周建龙 范韬 金晓琦 祁平东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2期80-,83,共2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回顾在本院心内科于2008.5~2011.5月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350例患者,并对主要并发症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共350例;总并发症发生... 目的分析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回顾在本院心内科于2008.5~2011.5月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350例患者,并对主要并发症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共350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28%,冠状动脉痉挛1.53%、无再流1.12%、急性闭塞0.29%、室颤0.25%、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0.64%、冠状动脉夹层1.45%等。结论随着手术技术和介入治疗器械的进一步改进,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步降低,但仍要引起介入治疗医师和病人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金静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03Z期37-38,共2页
目的:通过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探讨其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试验对象,共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CHF患者):50名[年龄:(64.7±15.6)岁,LVEF:... 目的:通过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探讨其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试验对象,共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CHF患者):50名[年龄:(64.7±15.6)岁,LVEF:(29.7±7.3)%],服用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及其它改善心功能药物;对照组(CHF患者):50名[年龄:(65.7±10.6)岁,LVEF:(32.7±7.3)%];服用阿司匹林及其它改善心功能药物。分别检测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房钠尿肽(BNP)、C反应蛋白(CRP)及6min步行试验(6MWT)等指标。结果:按厦性心衰治疗指南正规治疗后,A组和B组在出院前与治疗前组内相比,LVEF、BNP、6MWT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治疗后组间比较LVEF、BNP、6MWT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n05),而c反应蛋白(CRP)在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8)。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明显改善心功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阿司匹林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位心行右室间隔及低位房间隔双腔起搏1例
5
作者 金骁琦 盛晓东 +2 位作者 周建龙 范韬 祁平东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电描记术 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搏部位的选择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建龙 朱天哲 +3 位作者 盛晓东 范韬 金骁琦 朱宗成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ugada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盛晓东 范韬 +3 位作者 金骁琦 高顺忠 顾涌藻 祁平东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02-402,共1页
关键词 BRUGADA综合征 室颤 自动复律除颤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被引量:2
8
作者 高顺忠 盛晓东 +2 位作者 范韬 顾涌藻 祁平东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76-377,共2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导管消融术 右室流出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宽度对除颤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宗成 惠杰 +2 位作者 邬小玫 盛晓东 周建龙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22期1961-1963,共3页
脉冲宽度是除颤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除颤器的脉冲宽度大部分为10ms(正、负脉冲各5ms),但这是否是最佳宽度,还有待证实。本研究采用不同脉宽的除颤实验,
关键词 心室颤动 除颤器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盛晓东 高顺忠 +4 位作者 范韬 沈卫星 金骁琦 顾涌藻 祁平东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起搏器 人工 自动夺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金骁琦 盛晓东 +2 位作者 朱天哲 周建龙 范韬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奥美沙坦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氯沙坦钾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奥美沙坦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氯沙坦钾进行治疗,疗程均为8w。在安慰剂末期及疗程结束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6、8w时,两组平均坐位舒张压(MSDBP)及平均坐位收缩压(MSSB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8w时,实验组MSDBP及MSS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SDBP和MSSBP个体及总体T/P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奥美沙坦酯在24h内的持续降压作用时间更长,降压幅度优于氯沙坦钾,且不良反应较轻,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沙坦酯 氯沙坦钾 原发性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3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韬 陈乐 +2 位作者 盛晓东 金骁骑 祁平东 《浙江临床医学》 2012年第6期736-737,共2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各种原因下主动脉内膜撕裂,动脉内的血液经撕裂口流入囊状变性的血管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随着血流的推进,主动脉中层产生分离。AD是心血管科急危重症,起病急,病...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各种原因下主动脉内膜撕裂,动脉内的血液经撕裂口流入囊状变性的血管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随着血流的推进,主动脉中层产生分离。AD是心血管科急危重症,起病急,病死率高,AD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2011年11月至12月,本院收治3例AD误诊病例,现作一误诊漏诊原因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误诊病例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主动脉内膜撕裂 心血管科 夹层血肿 动脉中层 急危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