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构建新时期江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皓 刘留 +1 位作者 赵亚芳 田玉根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系统梳理了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分析了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监测网络不完善、技术体系不完备、体制机制不健全、基础能力待加强、信息化水平须提升等方面。立足管理视角,以客观反映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 系统梳理了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分析了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监测网络不完善、技术体系不完备、体制机制不健全、基础能力待加强、信息化水平须提升等方面。立足管理视角,以客观反映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有效服务和支撑农业农村环境监管为重点,从业务、责任、技术、保障4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江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治理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乡村振兴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经历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皓 赵岑 +3 位作者 陈传忠 胡天洋 付强 张利飞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39,共6页
新形势下,中国生态环境监测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此,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业务体系、标准方法体系等方面,举例浅析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监测业务的发展现状,并从法律制度、业务体系、方法标... 新形势下,中国生态环境监测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此,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业务体系、标准方法体系等方面,举例浅析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监测业务的发展现状,并从法律制度、业务体系、方法标准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及不足,总结归纳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先进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初步研判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加快推动实现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方向 环境监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管理 被引量:1
3
作者 赵越 高欣 +4 位作者 李曌 张翔 郑彪 田爽 孙冰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基于风险管理方法,从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过程两个角度,梳理识别影响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事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评级,建立风险矩阵开展风险综合评价,并制定防控对策。结果共识别出2... 基于风险管理方法,从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过程两个角度,梳理识别影响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事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评级,建立风险矩阵开展风险综合评价,并制定防控对策。结果共识别出24个风险事件,5个高风险事件,主要与专业技能有关;18个中风险事件,主要与标准规范执行力度和工作经验有关;1个低风险事件,与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有关。从风险分布上看,高、中风险事件集中在样品采集过程,其次为样品鉴定过程。对此,提出应重点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技能,全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开展样品采集和样品鉴定质控检查,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形成识别与防控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数据质量 风险识别 风险防控 水生态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监测生物实验室底栖动物标本库建设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翔 于璐 +2 位作者 徐东炯 顾娟娜 吴礼裕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91-295,334,共6页
底栖动物监测和评价现已在江苏省太湖流域中作为区域水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实验室底栖动物标本库对底栖动物的监测和研究不可或缺。从标本获取、制作、标识、管理、控制等多个环节系统地介绍了底栖动物标本库建设需要的各个步骤和质量... 底栖动物监测和评价现已在江苏省太湖流域中作为区域水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实验室底栖动物标本库对底栖动物的监测和研究不可或缺。从标本获取、制作、标识、管理、控制等多个环节系统地介绍了底栖动物标本库建设需要的各个步骤和质量控制手段,完整覆盖了实验室管理中对人员、器材、物料、环节、方法的规定,为获得真实、详细、准确、易用的底栖动物数据做出探索,相关实验室可直接将本文内容用作底栖动物标本库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参考文件。对底栖动物资源库的丰富和规范进行研究,规定了底栖动物标本保藏和流转的管理制度,使得不同实验室间可以较顺畅地分享底栖动物研究成果,为保护底栖动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标本库 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监督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艳萍 张浩 周国栋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年第6期5-8,共4页
阐述了环境监测技术监督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由于认识不到位、手段欠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而导致的技术监督作用的弱化表现。提出开展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状况、开发区环境质量、环境管理措施绩效、监测科研课题等多项技... 阐述了环境监测技术监督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由于认识不到位、手段欠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而导致的技术监督作用的弱化表现。提出开展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状况、开发区环境质量、环境管理措施绩效、监测科研课题等多项技术监督,利用报告、会议、区域目标考核等形式,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环境质量分析会机制、项目审批过程的跟踪监测机制、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的目标考核机制、监察处罚的效果点评机制、环境监测部门内部的资源整合机制,进一步完善技术监督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技术监督 手段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监测站激励机制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龙湘 蔡焕兴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年第6期1-3,共3页
简述了建立公平合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指出了地市级环境监测单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优化配置员工,实行任职激励;以岗定薪、全面完善薪酬体系,实行分配激励;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配合薪酬制度改革;正确构... 简述了建立公平合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指出了地市级环境监测单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优化配置员工,实行任职激励;以岗定薪、全面完善薪酬体系,实行分配激励;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配合薪酬制度改革;正确构建评价机制,实行评估激励;建立科学培训机制,实行培训激励;推进文化建设,实行环境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绩效考核 激励机制 环境监测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管理改革后地方环境监测能力组建模式与建议
7
作者 周俊 黄文婷 徐圃青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4期171-171,180,共2页
本文分析了地方环境监测的职能定位和组建模式,提出了对策,即地方环境监测能力发展应强化执法、应急、预警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以优化地方环境监测网络构架,有效支撑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履职要求。
关键词 垂直管理 地方 环境监测 能力建设 模式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XRF土壤重金属检测仪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2
8
作者 段雪梅 张燕波 +1 位作者 文军 曾俊源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7年第3期49-52,共4页
系统评估了便携式XRF重金属检测仪的精密度、准确度及测定影响因素,开展了该方法测定土壤中Cu、Zn、As、Pb、Cr与国标分析方法的系统比对。结果表明:上述5种元素的方法检出限为5.7 mg/kg^16.0 mg/kg,土壤标准样品测定6次结果的RSD为1.0%... 系统评估了便携式XRF重金属检测仪的精密度、准确度及测定影响因素,开展了该方法测定土壤中Cu、Zn、As、Pb、Cr与国标分析方法的系统比对。结果表明:上述5种元素的方法检出限为5.7 mg/kg^16.0 mg/kg,土壤标准样品测定6次结果的RSD为1.0%~4.7%,Zn、Pb和As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10%;与国标法相比,便携式XRF重金属检测仪测定Cu、Zn、As、Pb的准确度较好,测定Cr的准确度波动较大。将该方法用于应急污染事故监测,可迅速锁定污染物及污染区域,实现野外分析的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元素 X射线荧光光谱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应急监测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京杭运河常州段沿程水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奇磊 夏京 +1 位作者 沈琰 孙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2期184-185,215,共3页
基于2011-2012年京杭运河常州段沿线5个水站的自动监测数据,着重分析了水质氨氮、总磷浓度的沿程变化趋势,沿程水质变化的同步性影响以及自动监测数据和手工数据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能有效地反映水质的变化规律,能较好... 基于2011-2012年京杭运河常州段沿线5个水站的自动监测数据,着重分析了水质氨氮、总磷浓度的沿程变化趋势,沿程水质变化的同步性影响以及自动监测数据和手工数据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能有效地反映水质的变化规律,能较好地发挥预警功能。数据分析表明,在发生污染事件、降水等过程中,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均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自动监测 水质分析 沿程变化 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变化对河流沉积物“三氮”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陶玉炎 耿金菊 +4 位作者 王荣俊 陈志宁 潘晨 余荣台 任洪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41-44,78,共5页
以京杭运河某断面沉积物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3种环境条件(温度,曝气复氧,pH值)变化对河道沉积物"三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5℃时上覆水氨氮和硝态氮累积量高于25℃,25℃时上覆水亚硝态氮累积量高于5... 以京杭运河某断面沉积物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3种环境条件(温度,曝气复氧,pH值)变化对河道沉积物"三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5℃时上覆水氨氮和硝态氮累积量高于25℃,25℃时上覆水亚硝态氮累积量高于5℃,冬季低温条件下沉积物氨氮和硝态氮释放对上覆水的影响不容忽视。曝气复氧能抑制沉积物氨氮的释放和加速硝化作用而消耗氨氮,并促进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生成,但是复氧初期可能致使上覆水氨氮含量上升。pH值越低,上覆水氨氮累积量越大,1 d后pH 4条件下的底泥氨累积量为pH 10时的1.8倍,pH 7~8.5条件下上覆水亚硝态氮累积速度最快,硝态氮累积速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氮 内源释放 环境条件 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监测技术在工业废水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朱冰清 姜晟 +4 位作者 蔡琨 张小琼 李旭文 徐东炯 刘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生物监测可以系统反映污染物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迁移,在水环境监测与生态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工业废水治理和排放问题仍旧突出。为进一步保障工业废... 生物监测可以系统反映污染物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迁移,在水环境监测与生态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工业废水治理和排放问题仍旧突出。为进一步保障工业废水出水及受纳水体水质安全,迫切需要在工业废水监测中引入生物监测技术。对传统微生物群落监测法、水生生物毒性监测法和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微生群落监测法等在工业废水监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建议后续进一步完善工业废水生物监测体系时,参考国外成熟经验,制定出符合国内需求及特征的工业废水生物监测方法与评价标准,以便更好地掌握工业区整体环境健康及污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监测 工业废水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常州一次罕见持续性雾-霾天气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雷正翠 郑媛媛 +5 位作者 刘银峰 孙康远 刘端阳 何涛 吴晶璐 周文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23-1134,共1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度地区高层持续纬向环流控制、中低层暖脊稳定存在,地面持续受均压场或弱倒槽顶部、弱冷锋前部影响,是这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边界层内弱辐散、负涡度及弱的下沉气流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近地层长时间水汽饱和且维持小风速利于雾-霾的长时间维持。(4)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长时间维持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形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热力条件。雾比霾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明显偏低且霾等级越高混合层高度越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先于能见度变化,对雾-霾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弱冷空气渗透、风速适当增加、混合层高度的先期快速下降、负净辐射曝辐量绝对值的明显增大是雾爆发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雾-霾 气象要素 污染物 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 爆发性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吕学研 陈桥 +5 位作者 蔡琨 李继影 张咏 徐东炯 张翔 徐恒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2-210,共9页
在太湖流域管理目标转变的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简洁、便于业务化应用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方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资料,以生物完整性理论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太湖流域监测业务部门生物监测开展实际,筛选出总分类单元... 在太湖流域管理目标转变的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简洁、便于业务化应用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方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资料,以生物完整性理论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太湖流域监测业务部门生物监测开展实际,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生物密度、前3位优势种优势度构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计算参数,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第1位优势种优势度、BMWP指数构成浮游藻类完整性指数计算参数,叶绿素a、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作为湖泊、水库水质评价指标,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作为河流水质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适合流域管理目标转变过程中涵盖水质和生物指标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方法,以服务于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生态环境功能区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浮游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水源地水污染风险等级判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尹亮 逄勇 +2 位作者 潘晨 朱心悦 李金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2期28-32,共5页
以常州新北区为研究区域,在水文、水质及污染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以常州魏村水厂取水口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水源地风险等级判定模型。模型的建立主要考虑企业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发生后对水源地的影响,包括水源地... 以常州新北区为研究区域,在水文、水质及污染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以常州魏村水厂取水口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水源地风险等级判定模型。模型的建立主要考虑企业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发生后对水源地的影响,包括水源地水质超标倍数、水质超标持续时间以及污染团到达时间等因子,模型阈值参数根据调查及分析得到。通过模型计算得到魏村水厂取水口的风险等级,为该区域进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风险等级 水源地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2014年降水化学组成及来源浅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余益军 程钟 +3 位作者 李江 巢文军 孙佳 邵小燕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36-2138,共3页
测定了2014年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所在测点降水样品的p H值、电导率和主要水溶性离子浓度,利用源贡献估算和后向轨迹分析,对降水中无机离子成分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测点2014年降水p H值和电导率的加权均值分别为4.30μS·cm-1和... 测定了2014年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所在测点降水样品的p H值、电导率和主要水溶性离子浓度,利用源贡献估算和后向轨迹分析,对降水中无机离子成分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测点2014年降水p H值和电导率的加权均值分别为4.30μS·cm-1和40.2μS·cm-1;SO2-4和NO-3是主要致酸离子,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124.6μeq·L-1和47.8μeq·L-1;Ca2+和NH+4是主要碱性离子,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136.6μeq·L-1和117.5μeq·L-1.源贡献估算结果表明,99%以上F-、Ca2+来自陆源,K+、Mg2+的陆源比例分别为93%、82%,SO2-4和NO-3基本来自人为源,占比在97%以上;Cl-人为输入约22%,以海洋输入为主.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西南气团影响次数最多,对应的酸雨频次最高;东北向气团多发秋、冬两季,酸雨概率最高,酸度最强,F-含量最高,Na+、Cl-浓度高;东-东南气团对应降水的SO2-4、NO-3和Ca2+显著高于其他3个来向,离子总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化学 源解析 大气传输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颗粒物湿清除和雨后PM_(2.5)浓度增长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何涛 彭燕 雷正翠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4-1117,1123,共5页
通过2015—2018年常州市逐时的PM_(2.5)、PM_(10)数据及降水资料,研究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特征、雨后PM_(2.5)的增长速度及PM_(2.5)低浓度持续时间规律。结果表明:(1)对PM_(2.5)和PM_(10)有正清除作用的降水量占比分别为79.9%和82... 通过2015—2018年常州市逐时的PM_(2.5)、PM_(10)数据及降水资料,研究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特征、雨后PM_(2.5)的增长速度及PM_(2.5)低浓度持续时间规律。结果表明:(1)对PM_(2.5)和PM_(10)有正清除作用的降水量占比分别为79.9%和82.7%。降水对PM_(2.5)和PM_(10)的湿清除量分别占PM_(2.5)和PM_(10)年均值的1.6%和1.9%。冬季和春季颗粒物的湿清除总量较大,夏季和秋季较小。(2)降水强度和雨前颗粒物浓度均较低时,降水过程易导致颗粒物浓度不降反升。(3)雨后PM_(2.5)增长速度的月度变化规律呈“U”形分布。1月雨后PM_(2.5)小于75μg/m^(3)的持续时间较短(13.4 h),4—10月则大于30 h。(4)总体上,随着雨后PM_(2.5)升高,PM_(2.5)小于75μg/m^(3)的持续时间缩短,PM_(2.5)增长速度加大。当雨后PM_(2.5)>50μg/m^(3)时,PM_(2.5)增至75μg/m^(3)以上仅需7~11 h。雨后PM_(2.5)>45μg/m^(3)时,PM_(2.5)易快速反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有效降水 湿清除 雨后PM_(2.5) 增长 降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裸露地面风蚀扬尘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卫芬 程钟 +3 位作者 张洁 滕加泉 陈心一 蔡继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0年第2期56-60,共5页
以2014年为基准年,以常州市行政边界为研究区域,利用卫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裸土面积信息,并通过国土、气象等部门提供的土壤类型、气象因子等相关资料获取本地化因子和参数,估算常州市行政区域内裸露地面土壤扬尘中颗粒物的年排... 以2014年为基准年,以常州市行政边界为研究区域,利用卫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裸土面积信息,并通过国土、气象等部门提供的土壤类型、气象因子等相关资料获取本地化因子和参数,估算常州市行政区域内裸露地面土壤扬尘中颗粒物的年排放量。结果表明:常州市裸露地面主要分布在金坛市、溧阳市和武进区,市中心区域最少,裸露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农田、滩涂、裸露山体、荒地及未硬化或未绿化的空地等;2014年常州市行政区域内裸露地面风蚀扬尘中TSP、PM 10、PM 2.5的年排放量分别为62.66 t、5.63 t、0.24 t,其中,金坛市土壤起尘量最大,其次为武进区,再次为新北区、溧阳市,市中心区域土壤扬尘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扬尘 裸露地面 风蚀扬尘 排放清单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春季PM2.5中细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菲 薛银刚 +4 位作者 屠博文 王利平 赵亚芳 江晓栋 薛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254-3261,共8页
为研究常州市春季PM_(2.5)中细菌群落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对PM_(2.5)中细菌的16S r RNA基因进行研究.测序获得的有效序列数为600150,以97%的相似水平划分,各样品的OTUs为1890~6519,同时样本的Coverage指数较高,表明测序结果可以准确地... 为研究常州市春季PM_(2.5)中细菌群落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对PM_(2.5)中细菌的16S r RNA基因进行研究.测序获得的有效序列数为600150,以97%的相似水平划分,各样品的OTUs为1890~6519,同时样本的Coverage指数较高,表明测序结果可以准确地代表样本中的空气细菌群落.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常州春季PM_(2.5)中相对丰度>1%的有11个细菌门、14个细菌纲和12个细菌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排名前3的优势细菌类群,占总基因丰度的80.88%.属水平优势细菌主要有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6.03%)、Rubellimicrobium(5.95%)、微囊藻属(Microcystis,4.86%)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16%),但在属水平上未能进行分类的基因序列比例高达81.11%.基于PM_(2.5)中细菌群落组成进行来源分析,发现常州市春季PM_(2.5)中细菌的环境来源多变,其主要环境源可能为淡水,其次是土壤、植物和人为源.利用冗余分析探讨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NH_4^+、NO_3^-、O_3、SO_4^(2-)、OC、气压和CO是常州市春季PM_(2.5)中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细菌类群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PM2.5 细菌群落 来源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寄生虫(卵)的检测方法及回收率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小琼 黄鑫 +2 位作者 张晟 徐东炯 涂保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8年第2期53-56,共4页
环境中常见的寄生虫(卵)有蛔虫、肝吸虫、血吸虫、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等,针对其特点已形成以虫卵密度、免疫和血清特性等为基础的检测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寄生虫不同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精确度、回收率差异及优缺性,为实际工作提供技术... 环境中常见的寄生虫(卵)有蛔虫、肝吸虫、血吸虫、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等,针对其特点已形成以虫卵密度、免疫和血清特性等为基础的检测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寄生虫不同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精确度、回收率差异及优缺性,为实际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卵) 检测方法 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城镇水环境芳香胺类污染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绍新 隋倩 +5 位作者 王佳琦 黄韵竹 王斌 徐东炯 孔明 张毅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7-384,共8页
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E-GC-MS/MS),对太湖流域上游城镇常州武南地区的地表水体和典型排放源中的4种芳香胺类污染物(AAs)进行连续2年监测,综合分析了2018~2019年间AAs的污染及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武南地区河网中目标AAs的... 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E-GC-MS/MS),对太湖流域上游城镇常州武南地区的地表水体和典型排放源中的4种芳香胺类污染物(AAs)进行连续2年监测,综合分析了2018~2019年间AAs的污染及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武南地区河网中目标AAs的总浓度范围为<LOQ~2.39μg/L,年平均浓度为0.323μg/L,丰水期浓度高于枯水期,冬季浓度最低,苯胺和邻甲苯胺是主要检出成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武南地区东北部及中部地区污染程度较高.各排放源样品中,除市政污水处理厂出水外,AAs的浓度均大于地表水,与地表水季节变化具有一致性,污染物在丰水期输入地表水强度较大.初步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表水中苯胺和间甲苯胺具有较为高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对加强太湖流域水体中芳香胺类污染物的治理及水源地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胺(AAs) 地表水 污水处理厂 时空分布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