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化学同步产生臭氧降解磺胺甲噁唑的研究
1
作者 晏语 吴春笃 +1 位作者 薛明明 张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48,154,共8页
以磺胺甲唑(SMX)为研究对象,探究电化学同步产生臭氧体系降解抗生素废水的效能及其降解机理。选取电流强度、硫酸盐质量分数、初始pH为自变量,以SMX的降解率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设计方法进行试验方案设计。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 以磺胺甲唑(SMX)为研究对象,探究电化学同步产生臭氧体系降解抗生素废水的效能及其降解机理。选取电流强度、硫酸盐质量分数、初始pH为自变量,以SMX的降解率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设计方法进行试验方案设计。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模拟及分析,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SMX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为4.3 A、硫酸盐质量分数为0.27%、pH为5.59时,运行30 min的SMX降解率最高为99.705%;体系中主要的活性物质包含臭氧、单线态氧、羟基和超氧自由基,其中臭氧和羟基自由基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噁唑 电化学氧化 臭氧氧化 响应曲面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气泡O_(3)/H_(2)O_(2)深度处理某树脂厂二级出水效果与机制
2
作者 陈洋 倪鹏飞 +2 位作者 吴春笃 张波 征晓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8-1166,共9页
针对传统生物降解对树脂废水中苯系物、聚乙烯醇等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不好、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问题,构建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某树脂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对比了微气泡O_(3)曝气与普通O_(3)曝气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效果... 针对传统生物降解对树脂废水中苯系物、聚乙烯醇等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不好、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问题,构建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某树脂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对比了微气泡O_(3)曝气与普通O_(3)曝气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效果,考察了进气O_(3)浓度、H_(2)O_(2)浓度、初始pH对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效果的影响,通过总有机碳验证体系的矿化效果,通过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检测微气泡O_(3)/H_(2)O_(2)体系中的活性物质,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降解前后废水中主要有机物的种类,并对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的机制与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微气泡O_(3)/H_(2)O_(2)体系中微气泡粒径主要分布在10~50μm,平均粒径为32.82μm;与普通O_(3)曝气方式进行对比,微气泡O_(3)体系对COD降解率更高,说明微气泡可以延长O_(3)气泡上升时间,增加O_(3)气泡比表面积,提高O_(3)传质系数和利用率。2)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当O_(3)浓度为60 mg/L、H_(2)O_(2)浓度为29.37 mmol/L、pH为7时,反应60 min后,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树脂厂二级出水的COD降解率为89.53%,处理后出水COD为15.05 mg/L,可达到GB 31572—2015《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EPR试验表明,H_(2)O_(2)可以促进微气泡O_(3)体系产生更多的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从而提高体系的氧化能力和对COD的降解效果。根据GC-MS结果推断O_(3)/H_(2)O_(2)体系降解COD的可能路径,即树脂厂二级出水以长链烷烃和环烷烃类为主的大分子物质在O_(3)的作用下断链、开环,在·OH等自由基的作用下矿化或降解为以小分子有机酸为主的小分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O_(3) 过氧化氢(H_(2)O_(2)) 羟基自由基(·OH) 有机物 树脂废水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水稻插秧机新型分插机构的设计 被引量:10
3
作者 郭晨海 陈丽果 +2 位作者 葛晶 曹晓辉 沈燕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3-116,共4页
针对高速水稻插秧机在取秧工作时容易造成伤秧的现象,提出了采用新型双偏心卵形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建立了该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新的设计方案秧针运动轨迹与秧门的位置关系... 针对高速水稻插秧机在取秧工作时容易造成伤秧的现象,提出了采用新型双偏心卵形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建立了该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新的设计方案秧针运动轨迹与秧门的位置关系得到优化;取秧时,秧针运动轨迹与秧盘几乎垂直,保证了秧苗的质量;当秧箱导轨夹角变为80°、推秧角为78°、推秧角与秧苗和秧针夹角的和接近90°时,优化了插植后秧苗直立性,满足了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水稻插秧机 直立性 双偏心卵形齿轮 秧箱导轨夹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动随机实验法的拖拉机悬挂机构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谈梅兰 赵宁 葛晶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建立了农用轮式拖拉机三点悬挂杆件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运动学与几何分析,得到了提升过程中农具处提升力的计算方法。介绍了准整型浮动随机实验法,相比于以往应用于悬挂机构几何参数优化的若干方法,浮动随机实验法使用方便,且更能适应... 建立了农用轮式拖拉机三点悬挂杆件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运动学与几何分析,得到了提升过程中农具处提升力的计算方法。介绍了准整型浮动随机实验法,相比于以往应用于悬挂机构几何参数优化的若干方法,浮动随机实验法使用方便,且更能适应多变量、多约束条件的特点。针对某型号拖拉机提升力不足的问题,以改善提升能力为优化目的,悬挂杆件各几何参数为优化变量,结合国家标准规定和拖拉机实际使用情况确定约束条件,对悬挂系统的几何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提升能力有很大改善,说明这种优化方法可行有效。应用到工程中,结合工况和设计需求能够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设计 拖拉机悬挂 浮动随机实验法 多变量 多约束 提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CON的网络银行在线支付及其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昌达 董雪刚 周从华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4年第16期90-94,共5页
通过分析现有网络银行在线支付特点及安全保护机制,发现其支付过程仍存在身份冒充、权限泄露和支付不灵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使用控制模型UCON的网络银行在线支付模型,制定动态的授权规则和灵活的支付策略,并对提出的策略进行详... 通过分析现有网络银行在线支付特点及安全保护机制,发现其支付过程仍存在身份冒充、权限泄露和支付不灵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使用控制模型UCON的网络银行在线支付模型,制定动态的授权规则和灵活的支付策略,并对提出的策略进行详细描述。通过使用模型检测工具NuSMV进行安全性分析,证明该策略符合网络银行访问控制的安全性和方便性需求,且能够弥补现有系统在身份认证机制和支付行为使用控制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银行 访问控制 支付安全 使用控制 模型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履带式收割机全田块路径跟踪算法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6
作者 章少岑 魏新华 +3 位作者 邓屹 臧崇全 吉鑫 汪岸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6-45,共10页
针对中小型传统收割机无人化作业需求,该研究设计了一套后装式全田块自动驾驶系统。以沃得锐龙单边制动转向型履带式收割机为平台,搭建手自兼容自动驾驶系统,并进行系统特性辨识试验,明确其测控性能限制。针对测控性能限制设计一种PD-Fu... 针对中小型传统收割机无人化作业需求,该研究设计了一套后装式全田块自动驾驶系统。以沃得锐龙单边制动转向型履带式收割机为平台,搭建手自兼容自动驾驶系统,并进行系统特性辨识试验,明确其测控性能限制。针对测控性能限制设计一种PD-Fuzzy-BangBang组合路径跟踪算法,并进行样机集成与试验。水泥地面直线行驶试验表明,组合算法相较单一PD算法的上线距离缩短57.3%,稳态标准差缩小81.3%。全田块模拟试验证明,组合算法在理想条件下的路径跟踪最大偏差为6.00 cm,标准差为2.42 cm,样机具备全田块自动驾驶功能。实际水田收割作业试验证明,样机在车速0.7 m/s条件下,上线过程的路径跟踪最大偏差为12.00 cm,标准差为6.18 cm,全田块不漏割,割幅利用率大于80%,满足田间作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控制 自动驾驶 收割机 路径跟踪 全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curdyn的履带轮式移动平台转向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谭国庆 卢泽民 +1 位作者 魏新华 邱光宇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8-243,共6页
随着农机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其转向特性研究也越发重要。为此,以履带轮式移动平台为对象,对其进行转向运动理论分析,并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创建虚拟样机模型,进行恒转速和恒地面条件工况下的转向仿真计算,分析转向半径、转向速... 随着农机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其转向特性研究也越发重要。为此,以履带轮式移动平台为对象,对其进行转向运动理论分析,并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创建虚拟样机模型,进行恒转速和恒地面条件工况下的转向仿真计算,分析转向半径、转向速度和驱动转矩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当恒转速转向时,硬地面转向半径和驱动转矩较软地面小,转向速度较软地面大;在硬地面转向时,驱动轮转速越快,转向半径越大,驱动转矩越小。通过实机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偏差较小,与理论分析相符,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同类机型的转向特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轮式移动平台 RECURDYN 仿真 转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