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阻碍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39
1
作者 宋田田 沈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0,共7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推动力,其在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上的新定义将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全新变化。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将引发系统性重构,会带来知识体系的复合性重组、技术技...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推动力,其在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上的新定义将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全新变化。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将引发系统性重构,会带来知识体系的复合性重组、技术技能的跨界性重塑和智能学习的持续性重建,职业教育将逐步生成新的意蕴与发展边界。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专业建设与新质产业脱节、人才培养与岗位标准脱节、教学能级与技术应用脱节、素养养成与创新要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在深刻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强化专业建设转型升级匹配“新质产业”,促进人才培养跨界融合塑造新质能力,系统提升教学能级展现新质水平,优化素质养成开拓创新生成新质理念,进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新质产业 系统性变革 智能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昊远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48,共4页
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和顺应“受教育者在场”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时代因应。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存在运行机制不健全、方式方法不新颖、课程体系不完善、指导教师能力不足的现... 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和顺应“受教育者在场”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时代因应。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存在运行机制不健全、方式方法不新颖、课程体系不完善、指导教师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是,构建多重机制保障教学运行,创新“互联网+”的教学方式方法,推进以教材建设为中心的课程化进程,运用“两种思维”提升教师的岗位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多重机制 教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的生成机理及实践策略
3
作者 宋田田 李昊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8-11,共4页
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通过视觉元素与符号系统的协同构建、叙事逻辑与情感共鸣的深层互动、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的深度融合、媒介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创新融合,生成独特的视觉语言,不断增强叙事感染力和说服力。然而,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 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通过视觉元素与符号系统的协同构建、叙事逻辑与情感共鸣的深层互动、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的深度融合、媒介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创新融合,生成独特的视觉语言,不断增强叙事感染力和说服力。然而,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面临着叙事内容与形式的同质化困境、受众接受度和参与度的双重考验、文化符号的误读与误用风险和媒介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性挑战。鉴于此,应通过创新叙事内容与形式、强化受众参与与互动、精准定位受众需求以及建立效果评估体系等实践策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凝聚力与影响力、引领传播新趋势与风尚并持续优化策略以提升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视觉叙事 生成机理 现实挑战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评价体系的解析与重构 被引量:12
4
作者 毛加明 李飞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94-98,共5页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提出新要求,学习“碎片化”要求自动整合数据,学习自主性要求实时交互信息,观念多元化要求全程突出能力。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测量模式覆盖不全面、反馈机制驱动不及时、能力建构理念...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提出新要求,学习“碎片化”要求自动整合数据,学习自主性要求实时交互信息,观念多元化要求全程突出能力。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测量模式覆盖不全面、反馈机制驱动不及时、能力建构理念不突出等问题,需要用信息化评价系统进行体系重构,以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多维连接,以无限的时空延伸特性实现全面覆盖,以实时的信息交互机制实现全程驱动,以丰富的资源呈现方式突出能力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院校 思政课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 被引量:7
5
作者 宋田田 谢仁凤 《广东蚕业》 2018年第9期75-76,共2页
从"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出发,指出当代高职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从哲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实践层面划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三个层次,研究各层次各因素对工匠精神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最后,通过构建&... 从"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出发,指出当代高职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从哲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实践层面划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三个层次,研究各层次各因素对工匠精神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最后,通过构建"体验+培养+实践"工匠精神教育平台,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2025 “体验+培养+实践”体验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