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暗链霉菌DNA同源重组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碧银 洪文荣 +3 位作者 严绍德 朱宝泉 林玉双 封成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2-166,共5页
以黑暗链霉菌Tt-49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安普霉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aprF-G的上、下游序列,作为同源交换臂,并将红霉素抗性基因筛选标记及其启动子插入两交换臂之间,以温敏型质粒pKC1139为基础,构建用于阻断黑暗链霉菌Tt-49安普... 以黑暗链霉菌Tt-49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安普霉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aprF-G的上、下游序列,作为同源交换臂,并将红霉素抗性基因筛选标记及其启动子插入两交换臂之间,以温敏型质粒pKC1139为基础,构建用于阻断黑暗链霉菌Tt-49安普霉素生物合成的重组质粒pFD8。该质粒通过E.coli ET12567/pUZ8002去甲基化修饰后,经接合转移进入黑暗链霉菌Tt-49,利用红霉素抗性筛选得到3株阳性转化子,分别命名为Tt-49 AG1、Tt-49 AG2和Tt-49 AG3。通过PCR鉴定,证明pFD8已插入黑暗链霉菌Tt-49基因组的目标位点。以亲株作对照,对3株工程菌进行红霉素抗性能力考察,发现3株工程菌的抗红霉素能力均高达1 000μg/mL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链霉菌 抗生素基因组学 同源重组 安普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绛红色小单孢菌G1008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0
2
作者 严凌斌 洪文荣 +1 位作者 方志锴 封成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99-904,共6页
目的构建绛红色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a)的接合转移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优化。方法以绛红色小单孢菌G1008染色体DNA为模板,经PCR扩增甲基化酶基因gntK的上下游序列各2000bp左右作为同源交换臂,并将红霉素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 目的构建绛红色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a)的接合转移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优化。方法以绛红色小单孢菌G1008染色体DNA为模板,经PCR扩增甲基化酶基因gntK的上下游序列各2000bp左右作为同源交换臂,并将红霉素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插入两交换臂之间。以温敏型质粒pKC1139作为基本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FD306。借助接合转移技术,将该质粒导入绛红色小单孢菌G1008。结果经抗性筛选,得到一株阳性菌株,命名为GK1008,经PCR鉴定和测序,验证了重组质粒已整合到染色体上。GK1008菌株对红霉素和安普霉素的抗性均超过500μg/mL。结论绛红色小单孢菌接合转移体系的构建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实现了对该体系的优化,这为其它小单孢菌的分子遗传学操作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绛红色小单孢菌 接合转移 庆大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法测定硫酸依替米星含量 被引量:5
3
作者 于小波 相秉仁 +2 位作者 王国华 宋喆 沈文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0-612,634,共4页
通过核磁共振法对硫酸依替米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谱(DEPT、COSY、HSQC、HMBC),对1H-NMR谱和13C-NMR谱信号进行完整归属。在此基础上,采用氢核磁共振定量法,以对苯二酚为内标,测得硫酸依替米星中依替米星的含量... 通过核磁共振法对硫酸依替米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谱(DEPT、COSY、HSQC、HMBC),对1H-NMR谱和13C-NMR谱信号进行完整归属。在此基础上,采用氢核磁共振定量法,以对苯二酚为内标,测得硫酸依替米星中依替米星的含量为59.19%,RSD为0.24%,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依替米星 核磁共振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妇康宁软胶囊中绿原酸的含量 被引量:2
4
作者 孙东东 刘丽萍 李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33-334,共2页
目的建立妇康宁软胶囊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Lichrospher ODS(4.6 mm×250 mm,5μm)柱,流动相:甲醇-0.2%磷酸溶液(20∶80),流速:0.8 mL/mim,柱温:30℃,检测波长:327 nm。结果绿原酸在0.145~0.435μg范围内线性关... 目的建立妇康宁软胶囊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Lichrospher ODS(4.6 mm×250 mm,5μm)柱,流动相:甲醇-0.2%磷酸溶液(20∶80),流速:0.8 mL/mim,柱温:30℃,检测波长:327 nm。结果绿原酸在0.145~0.43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89%,RSD=1.44%。结论该方法简便,精确,可作为妇康宁软胶囊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康宁软胶囊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绿原酸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培养小球藻去除CO_2的研究
5
作者 李环 王翠 +2 位作者 王钦琪 高浩峰 韦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4-69,188,共7页
抗逆性强、生长速率快且能高密度培养的微藻是生物法固碳的良好材料。沼液中含有小球藻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但其比例及浓度并不能满足微藻高密度发酵以大量固碳的要求。文章以沼液中驯化出的抗逆性小球藻为实验藻株,以沼液为基础培... 抗逆性强、生长速率快且能高密度培养的微藻是生物法固碳的良好材料。沼液中含有小球藻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但其比例及浓度并不能满足微藻高密度发酵以大量固碳的要求。文章以沼液中驯化出的抗逆性小球藻为实验藻株,以沼液为基础培养基,考察了该藻高密度培养的条件,并将其应用于CO2的去除。结果以50%沼液为基础培养基,补加氮80 mg,磷40 mg,柠檬酸铁12 mg,MgSO.47H2O 24 mg,MnSO.4H2O 1.6 mg,泵入含有1.5%CO2的混合空气,通气量100 mL/min的培养条件最利于小球藻的生长,对CO2的去除率也最高。该藻在0.5%~10.0%的CO2浓度下皆生长良好,对数生长初期固碳能力最强。优化条件下培养的小球藻干重可达12.032 g/L,为基础培养基的5.89倍;对CO2的去除率为27.69%,固碳量达到256.86 mg/(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沼液 高密度培养 生物法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依替米星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舟舟 封成军 +3 位作者 林惠敏 张建斌 陈代杰 李继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44-748,I0006,共6页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结合盐析结晶法分离纯化依替米星水解液冻干颗粒粗品,提高硫酸依替米星成品质量,得到高纯度药用级硫酸依替米星。方法用HPLC检测方法,以依替米星的吸附量及与主要杂质庆大霉素C1a的分离度为指标,考察大孔树脂分离...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结合盐析结晶法分离纯化依替米星水解液冻干颗粒粗品,提高硫酸依替米星成品质量,得到高纯度药用级硫酸依替米星。方法用HPLC检测方法,以依替米星的吸附量及与主要杂质庆大霉素C1a的分离度为指标,考察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依替米星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结果依替米星粗品水溶液上柱的最佳pH为10.5,分离纯化依替米星的有效吸附剂为大孔吸附树脂HZ-806和NM100,其静态吸附量大于40mg/mL;最佳结晶盐析剂为甲醇,与浓缩液最佳比例为4:1。此工艺路线获得的成品纯度大于97.5%,总收率达40%。结论该高纯度药用级硫酸依替米星的规模化分离纯化方法为国内首次报道,工艺简单可靠,分离效果好,适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依替米星 大孔吸附树脂 结晶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发展现状与机遇 被引量:11
7
作者 戴俊 凌静 郭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307-1311,共5页
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引起各国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为临床使用的重要抗菌药物再度成为药物研究及临床应用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创新研究与发展的机遇。通过文献调研和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检索的方... 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引起各国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为临床使用的重要抗菌药物再度成为药物研究及临床应用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创新研究与发展的机遇。通过文献调研和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检索的方法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临床价值、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综合分析了近年来该类药物研发与市场现状,强调了以Plazomicin为代表的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良好抗菌活性和低耐药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临床价值正在被重新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 临床评价 不良反应 市场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暗链霉菌tobS1-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林玉双 洪文荣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96,共5页
通过敲除妥布霉素生物合成基因tobS1-C,定向选育阿泊拉霉素高产菌株。PCR扩增tobS1-C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和红霉素抗性基因ermE,构建穿梭载体pSH6,利用接合转移法转化黑暗链霉菌Tt49,经同源重组,敲除tobS1-C两基因序列,共2 484 bp,获得... 通过敲除妥布霉素生物合成基因tobS1-C,定向选育阿泊拉霉素高产菌株。PCR扩增tobS1-C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和红霉素抗性基因ermE,构建穿梭载体pSH6,利用接合转移法转化黑暗链霉菌Tt49,经同源重组,敲除tobS1-C两基因序列,共2 484 bp,获得框内删除突变株黑暗链霉菌T103(△tobS1C)。发酵验证表明突变株不再合成妥布霉素,只合成阿泊拉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链霉菌 阿泊拉霉素 同源重组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O_2·0.5H_2O型离子筛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史陈涛 殷晓伟 +2 位作者 万安康 薛峰 居沈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2-455,共4页
将在2.5 g的KMnO_4,5%的DMF水溶液,水热温度120℃,水热时间24 h条件下制备的纯相γ-MnOOH作为锰源,与LiOH·H_2O水热后煅烧制得了尖晶石结构的Li_(1.6)Mn_(1.6)O_4,酸浸洗脱后的离子筛MnO_2·0.5H_2O饱和吸附量为27.38 mg/g,Mn^... 将在2.5 g的KMnO_4,5%的DMF水溶液,水热温度120℃,水热时间24 h条件下制备的纯相γ-MnOOH作为锰源,与LiOH·H_2O水热后煅烧制得了尖晶石结构的Li_(1.6)Mn_(1.6)O_4,酸浸洗脱后的离子筛MnO_2·0.5H_2O饱和吸附量为27.38 mg/g,Mn^(2+)的溶损为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筛 制备 锂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度庆大霉素C1a游离碱制备工艺研究
10
作者 杨涛 陈舟舟 +5 位作者 王海东 李亚军 李继安 雷翔霄 陈代杰 储消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300-1306,共7页
目的探索用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及盐析结晶法精制纯化硫酸依替米星起始物料—庆大霉素C1a成品(HPLC纯度91%~93%),从而减少由起始物料引入依替米星杂质的水平。方法以庆大霉素C1a吸附量和庆大霉素C1a纯度为指标,考察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庆大... 目的探索用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及盐析结晶法精制纯化硫酸依替米星起始物料—庆大霉素C1a成品(HPLC纯度91%~93%),从而减少由起始物料引入依替米星杂质的水平。方法以庆大霉素C1a吸附量和庆大霉素C1a纯度为指标,考察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庆大霉素C1a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以盐析后庆大霉素C1a样品纯度和盐析收率为指标,考察盐析工艺最佳温度、溶剂、酸的添加量及酸的种类。结果获得较优的树脂NM200,获得较优的解析液pH值为2.0和流速0.5BV/h。经过优化后,纯化收率从65%提高至74%。通过盐析结晶条件筛选和优化,确定室温先加溶剂后加硫酸(pH6.5)和甲醇与乙醇1:2的条件较优,优化后获得的庆大霉素C1a纯度达到98.2%,收率大于93%。研究了多种无机酸盐析结晶的情况,发现磷酸、硫酸和碳酸条件下能析出白色固体。结论通过比较大孔吸附树脂和盐析结晶的纯化连接,组合纯化后获得的庆大霉素C1a游离碱纯度大于99.0%,比纯化前样品提高6%以上,收率大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C1a 大孔吸附树脂 盐析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脱氧链霉胺取代衍生物的结构确证和~1H核磁定量
11
作者 王海东 苏晓春 +3 位作者 代博娜 倪瑶 李红杰 钱秀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295-1299,共5页
对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成中(本文阐述的是阿米卡星合成中的2个中间体,而非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两个重要中间体进行结构确证和核磁定量。采用13C NMR、1H NMR、1H 1H-COSY、HMBC和MS对化合物1和化合物2进行了结构确证,并分别以马... 对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成中(本文阐述的是阿米卡星合成中的2个中间体,而非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两个重要中间体进行结构确证和核磁定量。采用13C NMR、1H NMR、1H 1H-COSY、HMBC和MS对化合物1和化合物2进行了结构确证,并分别以马来酸和甲酸钠为内标物、D2O为溶剂,通过比较马来酸δ6.23ppm内标峰和化合物1δ5.05ppm、δ5.66ppm定量峰面积,以及甲酸钠δ8.36ppm内标峰和化合物2δ2.00ppm、δ5.72ppm定量峰面积计算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含量。化合物1为3-氨基-3-脱氧-α-D-葡吡喃糖基-(1→6)-[2,3,4,6-四脱氧-2,6–二氨基-α-D-赤式-己吡喃糖基-(1→4)]-1-N-[(2S)-4-氨基-2-羟基-1-氧丁基]-2-脱氧-D-链霉胺,化合物2为3-氨基-3-脱氧-α-D-葡吡喃糖基-(1→6)-[2,3,4,6-四脱氧-2,6–二氨基-α-D-赤式-3-烯-己吡喃糖基-(1→4)]-1-N-[(2S)-4-氨基-2-羟基-1-氧丁基]-2-脱氧-D-链霉胺,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含量分别为64.98%和75.38%。化合物1和化合物2是2-脱氧链霉胺取代衍生物,采用氢核磁共振内标法可快速、准确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成过程中无商品化标准品的重要中间体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脱氧链霉胺取代衍生物 结构确证 氢核磁共振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