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血管耦合(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是脑血流与神经元活动调节的重要机制,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在早期就存在NVC功能障碍^([1])。研究发现,NVC功能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脑灌注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2])...神经血管耦合(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是脑血流与神经元活动调节的重要机制,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在早期就存在NVC功能障碍^([1])。研究发现,NVC功能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脑灌注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2])。CSVD是多种病因累及脑部穿支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引起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痴呆、步态障碍、老年人情绪障碍等。CSVD累及的血管直径通常极其微小,常规的磁共振影像学检查作为其主要诊断依据,通常无法观察到脑小血管的早期病变^([3])。然而,NVC功能在CSVD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异常。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颅内深髓静脉(DMV)可见性与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RSSI患者,所有患者...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颅内深髓静脉(DMV)可见性与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RSSI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3 d内完成MR的常规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扫描。所有RSSI患者发病7 d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BG)和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进行分级评估和体积测量,使用DMV视觉评分对患者SWI幅度图或最小强度投影图上的DMV可见性进行评估,并将患者分为可见性较高的DMV低-中分组(评分0~12分,104例)及可见性较低的DMV高分组(评分13~18分,4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DMV可见性与BG-EPVS分级及体积的关系以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共纳入RSSI患者151例,平均年龄(69±10)岁,其中男92例(60.9%),女59例(39.1%)。DMV高分组RSSI患者的年龄[(76±5)岁比(65±10)岁,t=-10.875]、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7%(37/47)比54.8%(57/104),χ^(2)=7.879]、BG-EPVS分级、BG-EPVS体积[5.67(5.30,5.81)ln mm 3比4.61(3.66,5.30)ln mm 3,Z=-6.772]、脑白质高信号体积[7.67(6.23,8.43)ln mm 3比4.31(3.53,5.89)ln mm 3,Z=-6.501]均明显高于DMV低-中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V高分组RSSI患者的总胆固醇[3.74(3.20,4.39)mmol/L比4.09(3.47,4.96)mmol/L,Z=-2.082]、三酰甘油[1.20(0.78,1.86)mmol/L比1.53(1.05,1.99)mmol/L,Z=-2.343]、MoCA量表评分[21.0(20.0,22.0)分比24.0(22.0,25.0)分,Z=-9.862]均低于DMV低-中分组(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年龄(OR=1.181,95%CI:1.070~1.304,P=0.001)、中重度BG-EPVS(OR=2.441,95%CI:1.186~5.024,P=0.015)、较高的BG-EPVS体积(OR=4.987,95%CI:1.218~19.350,P=0.020)和较高的WMH体积(OR=1.285,95%CI:1.044~1.582,P=0.018)与较高的DMV评分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MV评分与RSSI患者的BG-EPVS分级呈正相关(r=0.613,P<0.01),与BG-EPVS体积呈正相关(r=0.549,P<0.01),与RSSI患者的Mo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49,P<0.01)。结论年龄、BG-EPVS分级、BG-EPVS体积和WMH体积与RSSI患者的DMV可见性相关;RSSI患者DMV的可见性越差,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患者阿司匹林疗效及预后,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与LAA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发LAA患者206例,分为AR组31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175例。并且...目的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患者阿司匹林疗效及预后,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与LAA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发LAA患者206例,分为AR组31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175例。并且根据随访结果,又分为LAA无复发患者177例和LAA复发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d,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AR情况,并对患者随访6-12个月。分析LAA患者AR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观察LAA复发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随访中,共失访11例(5.3%);死亡9例(4.4%)。AR组LAA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54.8% vs 6.9%,P〈0.01)。与LAA无复发患者比较,LAA复发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AR、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与LAA复发显著相关(OR=4.716,95%CI:1.499-14.835,P=0.008)。结论AR能显著增加LAA患者复发的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microalbumin excretion,UAE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6~12月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所有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LA分为LA组45例,无LA...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microalbumin excretion,UAE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6~12月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所有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LA分为LA组45例,无LA组75例,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24 h UAER及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比较2组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及24 h UAER,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20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LA 45例,占37.5%。与无LA组比较,LA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24 h UAE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A与24 h UAER水平呈正相关(r=0.681,P<0.01);24 h UAER(OR=1.100,95%CI:1.03~1.17,P=0.002)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与24 h UAER密切相关,24 h UAER可以作为小血管病损伤的一个标记物,对L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4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SAO患者9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进展组33例及非进展组60例。比...目的探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4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SAO患者9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进展组33例及非进展组60例。比较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GFR在脑卒中进展中的作用。根据eGFR水平分为肾功能正常组50例及肾功能异常组43例,比较2组脑卒中进展、30 d预后及复发情况。结果进展组eGFR明显低于非进展组eGFR[(84.38±12.47)ml/(min·1.73 m2)vs(90.18±7.97)ml/(min·1.73 m2),P=0.008]。进展组发病7 d 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是SAO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2,95%CI:0.899~0.987,P=0.012)。肾功能异常组发病7 d NIHSS评分、脑卒中进展、发病30 d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是SAO患者脑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异常的SAO患者脑卒中进展发生率高,并且30 d预后不良。展开更多
文摘神经血管耦合(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是脑血流与神经元活动调节的重要机制,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在早期就存在NVC功能障碍^([1])。研究发现,NVC功能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脑灌注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2])。CSVD是多种病因累及脑部穿支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引起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痴呆、步态障碍、老年人情绪障碍等。CSVD累及的血管直径通常极其微小,常规的磁共振影像学检查作为其主要诊断依据,通常无法观察到脑小血管的早期病变^([3])。然而,NVC功能在CSVD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异常。
文摘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颅内深髓静脉(DMV)可见性与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RSSI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3 d内完成MR的常规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扫描。所有RSSI患者发病7 d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BG)和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进行分级评估和体积测量,使用DMV视觉评分对患者SWI幅度图或最小强度投影图上的DMV可见性进行评估,并将患者分为可见性较高的DMV低-中分组(评分0~12分,104例)及可见性较低的DMV高分组(评分13~18分,4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DMV可见性与BG-EPVS分级及体积的关系以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共纳入RSSI患者151例,平均年龄(69±10)岁,其中男92例(60.9%),女59例(39.1%)。DMV高分组RSSI患者的年龄[(76±5)岁比(65±10)岁,t=-10.875]、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7%(37/47)比54.8%(57/104),χ^(2)=7.879]、BG-EPVS分级、BG-EPVS体积[5.67(5.30,5.81)ln mm 3比4.61(3.66,5.30)ln mm 3,Z=-6.772]、脑白质高信号体积[7.67(6.23,8.43)ln mm 3比4.31(3.53,5.89)ln mm 3,Z=-6.501]均明显高于DMV低-中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V高分组RSSI患者的总胆固醇[3.74(3.20,4.39)mmol/L比4.09(3.47,4.96)mmol/L,Z=-2.082]、三酰甘油[1.20(0.78,1.86)mmol/L比1.53(1.05,1.99)mmol/L,Z=-2.343]、MoCA量表评分[21.0(20.0,22.0)分比24.0(22.0,25.0)分,Z=-9.862]均低于DMV低-中分组(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年龄(OR=1.181,95%CI:1.070~1.304,P=0.001)、中重度BG-EPVS(OR=2.441,95%CI:1.186~5.024,P=0.015)、较高的BG-EPVS体积(OR=4.987,95%CI:1.218~19.350,P=0.020)和较高的WMH体积(OR=1.285,95%CI:1.044~1.582,P=0.018)与较高的DMV评分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MV评分与RSSI患者的BG-EPVS分级呈正相关(r=0.613,P<0.01),与BG-EPVS体积呈正相关(r=0.549,P<0.01),与RSSI患者的Mo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49,P<0.01)。结论年龄、BG-EPVS分级、BG-EPVS体积和WMH体积与RSSI患者的DMV可见性相关;RSSI患者DMV的可见性越差,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
文摘目的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患者阿司匹林疗效及预后,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与LAA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发LAA患者206例,分为AR组31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175例。并且根据随访结果,又分为LAA无复发患者177例和LAA复发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d,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AR情况,并对患者随访6-12个月。分析LAA患者AR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观察LAA复发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随访中,共失访11例(5.3%);死亡9例(4.4%)。AR组LAA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54.8% vs 6.9%,P〈0.01)。与LAA无复发患者比较,LAA复发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AR、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与LAA复发显著相关(OR=4.716,95%CI:1.499-14.835,P=0.008)。结论AR能显著增加LAA患者复发的风险。
文摘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e microalbumin excretion,UAE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6~12月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所有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LA分为LA组45例,无LA组75例,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24 h UAER及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比较2组一般临床危险因素及24 h UAER,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20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LA 45例,占37.5%。与无LA组比较,LA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24 h UAE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A与24 h UAER水平呈正相关(r=0.681,P<0.01);24 h UAER(OR=1.100,95%CI:1.03~1.17,P=0.002)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与24 h UAER密切相关,24 h UAER可以作为小血管病损伤的一个标记物,对L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文摘目的探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4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SAO患者9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进展组33例及非进展组60例。比较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GFR在脑卒中进展中的作用。根据eGFR水平分为肾功能正常组50例及肾功能异常组43例,比较2组脑卒中进展、30 d预后及复发情况。结果进展组eGFR明显低于非进展组eGFR[(84.38±12.47)ml/(min·1.73 m2)vs(90.18±7.97)ml/(min·1.73 m2),P=0.008]。进展组发病7 d 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是SAO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2,95%CI:0.899~0.987,P=0.012)。肾功能异常组发病7 d NIHSS评分、脑卒中进展、发病30 d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是SAO患者脑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异常的SAO患者脑卒中进展发生率高,并且30 d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