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半自动法左心室功能分析在不同心率(律)下的准确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强 钱农 +3 位作者 潘昌杰 徐菊仙 薛跃君 孟名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半自动Simpson和半自动3D法对不同心率(律)个体左心室功能分析的准确性及应用限度。方法连续84例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的患者,依据心率(律)分为3组(A组:心率≤75次/分,31例;B组:心率>75次/分,36例;C组:心律不齐,17...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半自动Simpson和半自动3D法对不同心率(律)个体左心室功能分析的准确性及应用限度。方法连续84例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的患者,依据心率(律)分为3组(A组:心率≤75次/分,31例;B组:心率>75次/分,36例;C组:心律不齐,17例)。采用第二代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进行扫描(30%~80%R-R间期),分别用半自动Simpson法、手动矫正Simpson法和半自动3D法(以下分别简称第一、二、三种方法)测得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射血分数(LVEF),并以第二种方法结果为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3种处理方法均顺利完成,左心室功能各测量数值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第一种方法失败2例,其余34例顺利完成;第一、第二种方法测量的LVEF值及第二、第三种方法测量的LVEDV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三与第二种方法测得的LVEF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第一与第二种方法。C组:第一种方法失败8例,其中3例第一、第三种方法均失败,同时用3种方法处理成功9例,成功率52.94%(9/17)。结论DSCT半自动Simpson和半自动3D法左心室功能分析有一定的心率(律)适用范围;应依据心率(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室功能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妍 俞贤珍 吕春华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7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12例接受介入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予以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密切配合,术后严密监护、有效抗凝等措施。结果12例患者一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随访4~8个月,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12例接受介入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予以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密切配合,术后严密监护、有效抗凝等措施。结果12例患者一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随访4~8个月,10例无复发,2例术后第3、第29天复发,再次治疗好转。结论科学的围术期护理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iostin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纪元 王芳芳 +3 位作者 蒋建光 刘志平 周学军 丁志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研究Periostin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检测Periostin基因启动子区功能性位点(SNP C-33G)基因型。病例组选自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464例,对照组选自同期在... 目的:研究Periostin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检测Periostin基因启动子区功能性位点(SNP C-33G)基因型。病例组选自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464例,对照组选自同期在医院健康体检或住院的正常人群640例。基因型及其他危险因素与心衰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过年龄、性别、血压、血糖、吸烟、高脂血症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Periostin基因rs3829365位点的CG or GG基因型是心力衰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吸烟的心衰患者中,Periostin C-33G的CG or GG基因型可能起到保护作用。结论:Periostin基因rs3829365位点可能有助于心衰易感性和严重性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PERIOSTIN rs3829365 单核苷酸多态性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戴玲丽 朱傲霜 +3 位作者 丁志坚 陈井成 徐笑飞 王婧萤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36-541,共6页
目的:观察心脏康复治疗前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能力、动脉僵硬度和血脂的变化,探讨心脏康复对不同动脉僵硬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9年8月确诊为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60例,年龄50~80岁,按照动脉僵硬度分为两组,颈股脉... 目的:观察心脏康复治疗前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能力、动脉僵硬度和血脂的变化,探讨心脏康复对不同动脉僵硬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9年8月确诊为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60例,年龄50~80岁,按照动脉僵硬度分为两组,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10 m/s列入非动脉僵硬组(n=30),cfPWV>10 m/s列入动脉僵硬组(n=30)。所有患者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或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保持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均进行无氧阈水平的有氧训练和中高强度的抗阻训练(60%10RM),每周3次,持续12周。有氧训练包括踏车或平板训练,每次运动30 min;抗阻训练在有氧训练后进行,为器械抗阻训练,共4个动作,每个动作训练各2组,每组15次,两组间休息2分钟。干预前后观察2组患者指标的变化,采用心肺运动测试测量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AT);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肱指数(ABI);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ABI、VO_(2peak)、AT、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VO_(2peak)、AT、ABI均高于治疗前(P<0.01),cfPWV、baPWV、LDL-C均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LDL-C、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非动脉僵硬组AT、VO_(2peak)高于动脉僵硬组(P<0.05);动脉僵硬组baPWV下降幅度大于非动脉僵硬组(P<0.01);baPWV降幅与baPWV基线水平呈正相关(r=0.567,P=0.000)。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具有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运动能力、血脂的综合作用。基线动脉僵硬度高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治疗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下降更大,并且动脉僵硬度下降幅度与患者基线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动脉僵硬度较高的冠心病患者,经心脏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提高可能略低于动脉僵硬度正常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脏康复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组织内皮素转换酶1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正平 朱健华 +2 位作者 邹瑞秀 孙云 姚登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7-439,共3页
目的:观察内皮素转换酶1(endothelin-converting enzyme-1,ECE-1)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中的表达情况,探讨AS可能的内皮发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AS组(n=8);AS组大鼠以高脂饮食方法建立AS模型,正常... 目的:观察内皮素转换酶1(endothelin-converting enzyme-1,ECE-1)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中的表达情况,探讨AS可能的内皮发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AS组(n=8);AS组大鼠以高脂饮食方法建立AS模型,正常组大鼠正常饮食。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分别分析两组动脉组织中ECE-1蛋白及mRNA表达;提取动脉血管膜蛋白,以内皮素前体作为底物与一定量的组织膜蛋白进行酶解反应,放射免疫法测定酶解产物ET-1的含量,观察组织ECE-1的体外活性;放射免疫法比较两组大鼠血浆中ET-1的含量。结果:正常组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SMC)中有ECE-1微弱表达(8.58±0.92),阳性染色常位于细胞膜和胞质内;AS组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内膜SMC中ECE-1表达显著增高(19.12±0.37,P<0.01)。AS组大鼠血管组织ECE-1 mRNA表达(2.04±0.18)明显高于正常组(0.83±0.01,P<0.01);AS组大鼠血管组织ECE-1体外活性高于正常组[(22.47±1.49)vs(18.89±1.55)pg/ml,P<0.05];AS组大鼠血浆ET-1值明显高于正常组(79.42vs32.25 pg/ml,P<0.01)。结论:大鼠血管组织ECE-1异常表达可能通过提高血浆ET-1含量促进AS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转换酶1 动脉硬化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性早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邹瑞秀 刘志平 +1 位作者 蒋建光 纪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09-812,共4页
目的:探索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性早搏(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安全性、效率和方法学。方法:18例严重症状性室早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前室早数量平均(117±37)次/h。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 目的:探索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性早搏(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安全性、效率和方法学。方法:18例严重症状性室早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前室早数量平均(117±37)次/h。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推测室性早搏产生部位,术中依据初步推测的室早产生部位采用心室激动顺序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大头消融电极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5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11/12以上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8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6例,术后室早数(6±2)次/h,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随访12个月,18例中16例消融成功,成功率88.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速安全、有效,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定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人”热习服生理特性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C-344T多态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海涛 邱长春 +1 位作者 程祖亨 丁志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0,共5页
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死亡之海”闻名于世,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大沙漠,全年降水量约14mm,蒸发量约3000mm,极度干旱。夏季炎热,气温可高达50-60℃。在这死亡之海的腹地,沿克里雅河下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游牧... 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死亡之海”闻名于世,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大沙漠,全年降水量约14mm,蒸发量约3000mm,极度干旱。夏季炎热,气温可高达50-60℃。在这死亡之海的腹地,沿克里雅河下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游牧部落“克里雅人”。因其居住在大沙漠腹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 基因多态性 热习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