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分型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IDH1/2突变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陈惠娟 沈洋灵 +4 位作者 郭嫣婷 周怡芳 缪颖洁 董伟民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9-944,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86例初诊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利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患... 目的:探讨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86例初诊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利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患者IDH1/2突变相关的变量,用于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并用列线图实现模型的可视化,应用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共有60例患者在初诊时存在IDH1/2突变,LASSO回归筛选出了9个与IDH1/2突变相关的预测变量,分别是CD7、CD56、CD11b、CD15、CD64、HLA-DR、血小板计数≥50×10^(9)/L、孤立的+8染色体核型以及正常染色体核型,基于上述9个变量绘制列线图及ROC曲线,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和0.806,内部验证显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MIC分型的预测模型对初诊AML患者是否存在IDH1/2突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缺乏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IDH1/2突变 LASSO回归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代细胞移植建立硼替佐米耐药多发性骨髓瘤小鼠模型
2
作者 岳延华 周怡芳 +8 位作者 缪颖洁 曹阳 王飞 刘月 李枫 沈洋灵 郭嫣婷 黄玉辉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1,共9页
目的:探索耐药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PDX)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分别将MM患者来源的1.0×10^(7)个单个核细胞(MNC)、MM细胞株MM.1S和NCI-H929各2.0×10^(6)个细胞经皮下植入NOD.CB17-PrkdcscidIl2rgtm1/B... 目的:探索耐药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PDX)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分别将MM患者来源的1.0×10^(7)个单个核细胞(MNC)、MM细胞株MM.1S和NCI-H929各2.0×10^(6)个细胞经皮下植入NOD.CB17-PrkdcscidIl2rgtm1/Bcgen(B-NDG)小鼠,接种体积为每只100μl,构建动物模型,应用苏木精-尹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PDX肿瘤的形态、表型、增殖及遗传学特征,通过细胞增殖、凋亡以及体内外实验研究PDX肿瘤对硼替佐米、安罗替尼单药或联合治疗的敏感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染色和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安罗替尼治疗对肿瘤血管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通过皮下接种原代MNC的方法成功建立了MM PDX模型,该种PDX肿瘤细胞形态上类似成熟的浆细胞,阳性表达CD138和CD38,存在1q21扩增、Rb1缺失和IgH重排,细胞增殖活力低于MM细胞系。体外细胞增殖实验中,硼替佐米和安罗替尼分别处理PDX、MM.1S和NCI-H929细胞24 h,其中硼替佐米的IC50值分别为5716.486、1.025和2.775 nmol/L,安罗替尼的IC50值分别为55107.337、0.706和5.13μmol/L;安罗替尼处理增加了MM.1S细胞的凋亡(P<0.01),但不影响PDX肿瘤细胞的凋亡(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硼替佐米单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肿瘤生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安罗替尼单药组和安罗替尼与硼替佐米联合组均有效抑制了PDX肿瘤的生长(均P<0.05);安罗替尼治疗组PDX肿瘤的血管灌注和血管密度均减少(均P<0.01);安罗替尼治疗组较对照组凋亡细胞数增加(P<0.05)。结论:通过在B-NDG小鼠皮下接种MM患者来源的MNC能够成功建立硼替佐米耐药的MM PDX模型,该种PDX模型保留了MM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用于MM治疗新方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耐药 PDX模型 安罗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CN基因在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3
作者 刘月 曹阳 +3 位作者 陈惠娟 刘佳宇 缪颖洁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MYCN在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意义。方法:纳入62例初诊非M3型的AML患者作为研究组,20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骨髓MYCN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MYCN水平与AML... 目的:探讨MYCN在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意义。方法:纳入62例初诊非M3型的AML患者作为研究组,20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骨髓MYCN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MYCN水平与AML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YCN在初诊AML中高表达(P<0.001)。ROC曲线显示,MYCN可作为AML的诊断生物标志物。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YCN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OS)短于MYCN低表达患者(P=0.016)。MYCN表达水平在AML完全缓解(CR)期低于初诊时,而在复发期恢复到初诊水平甚至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YCN高表达是影响AM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结论:MYCN在初发AML患者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有可能成为成人AML新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MYCN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商丽梅 陈惠娟 +6 位作者 刘月 曹阳 李枫 郭嫣婷 董伟民 林艳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7-354,共8页
目的:探讨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由MDS进展的AML-MR... 目的:探讨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展的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C)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由MDS进展的AML-MRC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AML-MRC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基因测序、预后分层、治疗方案等,对各项临床指标、预后分层和治疗方案等对AML-MRC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AML-M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S)为4.5个月,1年OS率为28.3%,治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为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初诊为AML-MRC时白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预后分层差及HMA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为AML-MRC患者中位OS较短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显著减少(HR=4.46)、HMA药物治疗(相对于移植,HR=10.47)、支持治疗(相对于移植,HR=25.80)与预后分层差(相对于预后中等,HR=13.86)为影响AML-MRC患者中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ML-MRC患者1年OS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血小板显著减少、由MDS进展为AML的间隔时间(TTA)≥3个月、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I)≥0.07、CONUT评为≥5分、预后分层差及支持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ML-MRC患者1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HR=11.23)、血小板显著减少(HR=8.71)、FARI≥0.07(HR=5.19)及预后分层差(HR=14.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CR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血小板显著减少、FARI≥0.1、CONUT评分≥5分、预后分层差及支持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7.35)、预后分层差(HR=32.5)、CONUT评分≥5分(HR=9.60)及血小板显著减少(HR=12.05)为影响患者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L-MRC患者总体中位OS时间短,可能造成AML-MRC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有高龄(≥60岁)、支持治疗、HMA治疗、预后分层差、血小板显著减少、FARI≥0.07、营养状况差(CONUT评分≥5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 生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A突变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5
作者 陈惠娟 曹阳 +3 位作者 缪颖洁 周怡芳 刘月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3-998,共6页
目的:探讨DTA(DNMT3A、TET2、ASXL1)突变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8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150种基因突变情况,采用log... 目的:探讨DTA(DNMT3A、TET2、ASXL1)突变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8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150种基因突变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80例AML患者中,有83例(46.1%)患者检出DTA基因突变。与无DTA突变组相比,DTA突变组患者年龄更大(P<0.001)。DTA突变型组较无DTA突变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及无病生存时间(DFS)均明显缩短(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P<0.001)、伴DTA突变(P=0.018)、预后中等(相对于预后良好)(P=0.005)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DTA突变的AML患者年龄偏大,中位OS和中位DFS时间短,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TA突变 克隆性造血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OH)_2维生素D_3对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其介导免疫耐受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彭静 曹祥山 +1 位作者 邱国强 孙冠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6-73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维生素D3〔1,25(OH)2Vit D3〕对人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实验组加入1,25(OH)2Vit D31 nmol/L培养9 d,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流式细胞仪检...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维生素D3〔1,25(OH)2Vit D3〕对人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实验组加入1,25(OH)2Vit D31 nmol/L培养9 d,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因子表达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用MTT法评估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DC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表面标志CD80、CD83、CD86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CD1a高于对照组(P<0.05);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40.43±9.83)%、(20.04±4.73)%、(14.45±5.38)%,(58.48±10.72)%;对照组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29.36±13.34)%、(35.91±10.19)%、(27.15±11.64)、(72.20±12.79)%。实验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受到抑制;DC表达IDO蛋白上调。结论:1,25(OH)2Vit D3抑制DC的成熟,通过上调DC的IDO蛋白表达抑制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及介导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OH)2D3 树突状细胞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IBu为预处理方案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吴炜 顾伟英 +4 位作者 董伟民 王彪 张晓梅 郑卓君 谢晓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197,共6页
目的:分析用大剂量伊达比星(IDA)联合马利兰(Bu)组成的IBu预处理方案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以IBu预处理方案(IDA 20 mg/m2,持续... 目的:分析用大剂量伊达比星(IDA)联合马利兰(Bu)组成的IBu预处理方案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以IBu预处理方案(IDA 2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移植前13至移植前11 d;Bu 0.8 mg/kg,6 h 1次,静脉滴注2h,移植前5至移植前2 d)的auto-PBHSCT治疗的11例低、中危AML(低危5例,中危6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记录不良反应和移植相关死亡(TRM)。以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和累积复发率(RR),以Cox回归对DFS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0例患者获造血重建,1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死亡,TRM为9.1%。患者对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中位随访31.6(8.7-52.5)个月,结果7例患者(63.3%)仍然存活,其中6例患者(54.5%)处于持续完全缓解(CR)状态,中位OS及DFS未能获得;3年OS为(57.7±16.3)%,3年DFS为(52.5±17.6)%,3年RR为47.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诊断至移植间隔时间、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危险度分组(低危或中危)、移植前疾病状态(CR1或CR2)、回输单个核细胞数对DFS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以IBu为预处理方案的auto-PBHSCT治疗低、中危AML的安全性及疗效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髓系白血病 伊达比星 白消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熏洗坐浴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肛周感染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琳 周丽萍 +3 位作者 刘玉萍 丁云娴 陈琴夏 韩桂珍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9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坐浴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疗效。方法以住院时间为顺序将住院化疗后发生肛周感染的患者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对症治疗,每日晨、晚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0min。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坐浴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疗效。方法以住院时间为顺序将住院化疗后发生肛周感染的患者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对症治疗,每日晨、晚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0min。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每日晨、晚采用中药熏洗坐浴。结果治疗第7天,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坐浴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效果优于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化疗 肛周感染 中药熏洗坐浴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向立丽 邱国强 +3 位作者 谢晓宝 岑建农 胡绍燕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并分析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8例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并分析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8例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平,分析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与完全缓解率、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相关性。结果:初诊AML患者骨髓细胞中CD34^+/CD38^(low/-)/CD123^+阳性细胞中位表达率为2.8%(0.01%-67%)。AML患者CD34^+/CD38^(low/-)/CD123^+高表达与NPM1野生型呈正相关(x^2=5.194,P=0.023),而与FLT3-ITD突变阳性无相关性(x^2=0.418,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CD34^+/CD38^(low/-)/CD123^+高表达与较低的完全缓解率(P=0.035)、较差的无病生存(P<0.001)、较短的总生存(P<0.001)相关。结论:CD34^+/CD38^(low/-)/CD123^+表达率与AML患者治疗的反应及生存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可做为快速识别患者治疗失败的风险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CD34+/CD38low/-/CD123+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81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贺白 朱丹霞 晁红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miR-181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及其功能。方法:选择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来我院及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的124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组织样本,作为DLBCL组;另选择64例经检查确定为非淋巴瘤患者的健康淋巴组... 目的:探讨miR-181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及其功能。方法:选择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来我院及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的124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组织样本,作为DLBCL组;另选择64例经检查确定为非淋巴瘤患者的健康淋巴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淋巴样本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组织miR-181b表达水平的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淋巴组织(P<0.05)。Ann Arbor分期越高的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越高(P<0.05),而IPI评分越高的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也越高(P<0.05)。miR-181b低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患者(P<0.05)。结论:miR-181b在不同临床分期和预后的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它有可能成为未来对DLBCL诊断和预后监测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瘤 miR-181b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阳 刘月 +5 位作者 刘琰 岳延华 商丽梅 陈惠娟 杨浩男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2-447,共6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生物学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安罗替尼以及地西他滨+安罗替尼处理MM细胞系和原代细胞,CCK-8法检测两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协同指数,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生物学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安罗替尼以及地西他滨+安罗替尼处理MM细胞系和原代细胞,CCK-8法检测两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协同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对c-Myc蛋白的影响。结果:地西他滨和安罗替尼单药均能有效地抑制MM细胞系NCI-H929和RPMI-8226的增殖,并且诱导细胞凋亡;两药联合组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效果明显强于单药组。两药联合在原代MM患者细胞中也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地西他滨和安罗替尼能够下调MM细胞中c-Myc蛋白的水平,并且联合用药组的c-Myc水平最低。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能够有效地抑制MM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其凋亡,这为地西他滨联合安罗替尼治疗MM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安罗替尼 多发性骨髓瘤 增殖 凋亡 C-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凌云 孔欣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08-1211,共4页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人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重要原因,其诊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依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人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的重要原因,其诊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依靠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金标准",具有高特异性、低敏感性等特点,但由于操作繁琐、耗时等原因未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近年来,基于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技术研究报道,其敏感性高于MAIPA,解决了部分操作及耗时的问题,并具有利用微球编码进行联立血小板抗体检测等优点。本文就近年来该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流式微球技术 MAI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样抑制性受体KIR基因与HLA-Cw的匹配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赖艳丽 曹祥山 +1 位作者 吴强 邱国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37-642,共6页
本研究探索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表面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抑制性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inhibition receptor,KIR)基因与HLA-Cw配体匹配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对27名健康人取新鲜外周血20ml,用NK细胞免疫磁珠分... 本研究探索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表面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抑制性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inhibition receptor,KIR)基因与HLA-Cw配体匹配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对27名健康人取新鲜外周血20ml,用NK细胞免疫磁珠分选试剂盒负向分选高纯度NK细胞。对30例初治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取新鲜骨髓液10ml,分离单个核细胞作为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CD158a,CD158b表达水平。取健康人和患者的外周血各2ml,以PROTRANS法抽提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技术分别检测HLA-Cw、KIR基因。MTT法检测KIR与HLA-Cw基因不同组合的NK细胞对AM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结果表明:分选后的NK细胞,纯度为(90.8±6.08)%。NK细胞KIR基因与靶细胞HLA-Cw等位基因的匹配数少则NK细胞的杀伤效应强,0个等位基因匹配的杀伤率为(50.66±8.40)%,1个匹配与2个匹配的杀伤率分别为(38.28±6.71)%,(19.74±4.15)%,(F=20.226,p<0.001)。NK细胞的KIR表达水平与杀伤作用也有一定的联系(F=16.276,p值<0.001)。结论:NK细胞对AML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与抑制性KIR/HLA-Cw的匹配数及KIR的表达相关,匹配越少、KIR表达越低,杀伤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样抑制性受体 NK细胞活性 CD158 HLA—C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二代测序突变基因谱与MICM分型特征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彪 凌云 +4 位作者 戴莉 顾伟英 张修文 邢珊珊 李海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4,共9页
目的:分析伴NPM1突变(NPM1^(mut))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二代测序(NGS)法检测的突变基因谱与MICM特征间的关系,解释NPM1^(mut)AML的临床生物学异质性。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和浙江医院收... 目的:分析伴NPM1突变(NPM1^(mut))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二代测序(NGS)法检测的突变基因谱与MICM特征间的关系,解释NPM1^(mut)AML的临床生物学异质性。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和浙江医院收治的成人初诊AML患者,选取NGS资料完整的NPM1^(mut)患者238例,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NGS突变基因谱与常规MICM参数间的分布关联性。结果:全部患者共检出240个NPM1突变事件,其中10个(10/240,4.2%)为错义突变,均不累及W288或W290位点。这10例错义突变事件仅见于NPM1^(mut)/FLT3-ITD^(-)者,其中9例(90%)同时合并AML亚型定义的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异常,且全部为低危(7例)或高危(2例)组。NPM1^(mut)/FLT3-ITD^(+)者NPM1^(mut)仅为插入/缺失(indel)突变。NPM1^(mut)/FLT3-ITD^(-)者高危+低危组异常核型发生率显著高于NPM1^(mut)/FLT3-ITD^(+)者(6.4%vs.0,P=0.031)。NPM1^(mut)/FLT3-ITD^(+)者CD34和CD7阳性率均显著高于NPM1^(mut)/FLT3-ITD^(-)者(CD34:47.9%vs.20.6%,P<0.001;CD7:61.5%vs.29.9%,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FLT3-ITD独立预测CD34^(+)(OR=5.29,95%CI:2.64-10.60,P<0.001)和CD7^(+)(OR=3.47,95%CI:1.79-6.73,P<0.001)。Ras通路突变独立预测HLA-DR^(+)(OR=4.05,95%CI:1.70-9.63,P=0.002),KRAS突变独立预测MPO^(-)(OR=0.18,95%CI:0.05-0.62,P=0.007)。TET2/IDH1突变独立预测CD34^(-)(OR=0.26,95%CI:0.11-0.62,P=0.002)、CD7^(-)(OR=0.30,95%CI:0.14-0.62,P=0.001)和MPO^(+)(OR=3.52,95%CI:1.48-8.38,P=0.004)。DNMT3A-R882独立预测HLA-DR^(+)(OR=13.41,95%CI:4.56-39.45,P<0.001)和CD7^(+)(OR=3.59,95%CI:1.80-7.16,P<0.001),DNMT3A突变独立预测MPO^(-)(OR=0.35,95%CI:1.48-8.38,P=0.004)。结论:NPM1^(mut)AML共存FLT3-ITD预测CD34^(+)和CD7^(+),共存Ras通路突变预测HLA-DR^(+)和MPO^(-),共存TET2/IDH1突变预测CD34^(-)、CD7^(-)和MPO^(+),共存DNMT3A突变预测HLA-DR^(+)、CD7^(+)和MPO^(-),这为患者免疫表型异质性提供了部分机制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M1 FLT3-ITD 急性髓系白血病 免疫表型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二代测序突变基因谱及共存互斥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戴莉 王志林 +4 位作者 邱国强 吴义存 张修文 邢珊珊 王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3-1740,共8页
目的:分析NPM1突变(NPM1^(mut))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二代测序(NGS)检测的突变基因谱及其共存互斥关系,以解释NPM1^(mut)AML的临床生物学异质性。方法:收集238例成人初诊NPM1^(mut)患者基于112种血液病相关基因的NGS资料,采用χ^(2)... 目的:分析NPM1突变(NPM1^(mut))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二代测序(NGS)检测的突变基因谱及其共存互斥关系,以解释NPM1^(mut)AML的临床生物学异质性。方法:收集238例成人初诊NPM1^(mut)患者基于112种血液病相关基因的NGS资料,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突变谱基因间分布相关性。结果:全部NPM1^(mut)患者均检出至少1个共存突变。包括NPM1^(mut),中位数突变基因个数/每例为4.5 (2-14)个。其中NPM1^(mut)/FLT3-ITD;者突变基因个数为5.0 (2-10)个,多于NPM1^(mut)/FLT3-ITD;者[4.0(2-14)个],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378)。全部238例NPM1^(mut)患者共检出240例NPM1突变事件,其中10个(10/240,4.2%)为错义突变,且均见于NPM1^(mut)/FLT3-ITD;者。这些错义突变绝大多数(9/10,90%)同时合并AML亚型定义的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异常,且均为低危(7例)或高危组(2例)。分析相对常见(突变率>5%)的NPM1^(mut)共存突变基因谱,最常见的为DNMT3A(104例,43.7%),其次为FLT3-ITD(95例,39.9%)和FAT1(57例,23.9%)。FLT3-ITD与DNMT3A间呈显著性突变共存(P=0.005)。FLT3-ITD与FLT3-nonITD(P<0.001)、NRAS(P<0.001)、PTPN11(P=0.017)以及IDH1(P=0.005)间呈显著性突变排斥,与KRAS间呈临界意义突变排斥倾向(P=0.073)。FLT3-nonITD与KRAS间(P=0.035)、NRAS与KRAS(P=0.008)和PTPN11(P=0.039)间显著性突变共存。结论:阐述NPM1^(mut)患者的临床预后时,应区别对待相对少见的错义突变类型。检测NPM1^(mut)AML突变基因谱全貌和了解突变间共存关系,为患者生物学多样性和临床异质性提供了机制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M1 FLT3-ITD 急性髓系白血病 二代测序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和鉴定及其放射免疫显像
16
作者 何杨 杨斌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9-173,共5页
以人粒细胞常规免疫和融合BALB/c小鼠 ,建立一株稳定的高效价的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SZ 10 2 ,并对其组织特异性进行鉴定及探讨在炎症模型显像中的潜在价值。结果表明 ,McAbSZ 10 2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1。流式细胞术测定显... 以人粒细胞常规免疫和融合BALB/c小鼠 ,建立一株稳定的高效价的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SZ 10 2 ,并对其组织特异性进行鉴定及探讨在炎症模型显像中的潜在价值。结果表明 ,McAbSZ 10 2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1。流式细胞术测定显示其与外周血液中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而与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起反应 ,但与正常人骨髓中的较成熟的粒细胞、单核前体细胞发生反应。SP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人组织切片中SZ 10 2抗原阳性细胞分布的结果显示 ,该抗原主要表达在肝、肺、脾、胸腺、淋巴结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表面。以亚氨基噻吩 (2 IT)修饰 ,99Tcm 标记葡庚糖酸钠 (GH)配体交换法标记SZ 10 2。给具有左下肢炎症模型的家兔 ,由耳缘静脉注入99Tcm 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SZ 10 2进行SPECT显像 ,以99Tcm 标记非特异性鼠IgG作为阴性对照 ,结果表明99Tcm SZ 10 2在家兔炎症部位显像清晰 ,其最佳显像时间为注射后 2 - 4小时 ,而99Tcm 标记非特异性鼠IgG在家兔炎症部位未能清晰显像。结论 :99Tcm SZ 10 2具有活体内炎症定位导向能力 ,显像时间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 鉴定 流式细胞术 炎症模型 免疫球蛋白 淋巴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放射免疫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17
作者 徐鹏 刘娟 +5 位作者 陈慧娟 商丽梅 严峰 谢晓宝 顾伟英 林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7-1084,共8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别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原发性腮腺淋巴瘤和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已知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预后因素的前提下建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患者3年和5年的生存情况,并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正图来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纳入2610例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位年龄66(15-99)岁,男女比例为1∶1.8,其中20.5%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亚型、手术、放疗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年龄、婚姻状况、化疗、手术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02(95%CI:0.696-0.768),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区分度。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图中的预测值概率与实际值概率相近,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准确度。结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分型、手术、放疗是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针对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可应用于临床个体化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 SEER数据库 预后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异常勃起12例治疗体会
18
作者 王建平 何小舟 +4 位作者 严峰 巢志复 车文骏 经浩 徐仁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2期1230-1230,共1页
关键词 阴茎异常勃起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病因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U937细胞冻融抗原的DC诱导CTL的特异性杀伤
19
作者 贺白 邱国强 谢晓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1-252,共2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冻融抗原 白血病 U93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或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月 曹阳 +8 位作者 谢晓宝 顾荃 韦玮 王飞 岳延华 林榕榕 林艳 董伟民 顾伟英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1-517,共7页
目的目前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文章比较DA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方案和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 目的目前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文章比较DA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方案和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不耐受标准化疗的髓系肿瘤(AML、MDS-EB-1或MDS-EB-2)患者48例,其中22例接受DAC联合ATRA组,26例接受DAC联合半量预激组,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反应率(ORR)、总生存(O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DAC联合ATRA组、DAC联合半量预激组ORR分别为86.4%和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中位起效疗程为1个疗程,DAC联合ATRA中位起效疗程为2个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DAC联合ATRA组、DAC联合半量预激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6.2和24.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DAC联合半量预激组3~4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DAC联合ATRA组(84.6%vs 54.5%,P=0.029)、(76.9%vs 45.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DAC联合ATRA组粒缺时间、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均低于DAC联合半量预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C联合ATRA和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髓系肿瘤的疗效相当;但后者起效更快,前者具有更好的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全反式维甲酸 半量预激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