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血浆神经退行性蛋白与非运动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丁俭 章杰锦 +6 位作者 李俊毅 张利 蒋思明 袁永胜 王希希 朱琳 张克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6-51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神经退行性蛋白与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PD患者84例为PD组,同期招募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4例为HC组。PD组患者用系列临床量表评估... 目的探讨血浆神经退行性蛋白与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PD患者84例为PD组,同期招募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4例为HC组。PD组患者用系列临床量表评估非运动症状严重程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au、磷酸化tau181(p-tau181)、β淀粉样蛋白42(Aβ-42)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水平,采用Spearman's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D组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评分较HC组明显升高[(3.22±1.68)分vs(1.89±1.16)分,P=0.000]。PD组血浆α-syn水平较HC组明显升高[(320.00±64.91)ng/L vs (277.78±52.75)ng/L,P=0.000],Aβ-42水平较HC组明显降低[(267.61±77.75)ng/L vs (321.80±49.41)ng/L,P=0.001]。2组tau和p-tau181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D组血浆α-syn水平与FSS评分呈正相关(r=0.237,P=0.030),且血浆α-syn水平是FSS评分的影响因素(OR=1.019,95%CI:1.006~1.032,P=0.004)。结论血浆神经退行性蛋白与PD非运动症状相关。血浆α-syn可能是PD疲劳的一种外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淀粉样Β蛋白 Α突触核蛋白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误吸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严文伟 吴坚 +3 位作者 宋郑宏 李冰洁 黄建松 陆静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7-268,共2页
食物误吸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严重异常表现,可导致吸入性肺炎、气道阻塞、气管痉挛,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In。及时、正确的评估食物误吸,对脑卒中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 食物误吸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严重异常表现,可导致吸入性肺炎、气道阻塞、气管痉挛,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In。及时、正确的评估食物误吸,对脑卒中的临床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是针对渗透误吸的诊断性评价方法。本研究对420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进行VFSS,旨在了解脑卒中后误吸患者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临床相关因素 食物误吸 电视X线透视 吸入性肺炎 脑卒中患者 气道阻塞 气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47
3
作者 杨松 蒋颖 吴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21-102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CAS组67例和非CAS组25例。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AS 46例、...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CAS组67例和非CAS组25例。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AS 46例、中度CAS 15例和重度CAS 6例;根据超声检查分为:硬斑块26例、软斑块16例和混合斑块25例;根据颈动脉受累范围分为:单侧斑块33例和双侧斑块34例。分析组间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斑块性质及受累范围间的相关性。结果 CAS组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CAS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中度和重度CAS患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轻度CAS患者(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AS严重程度与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r=0.246,P<0.05)。结论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能预测CAS的发生,并能评估CAS的严重程度,但尚不能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受累范围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颈动脉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脑微出血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松 魏宁 吴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35-53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脑微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其中包括磁敏感加权成像。根据诊断分为脑微出血组46例和无脑微出血组74例。分析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否构成脑微出血发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脑微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其中包括磁敏感加权成像。根据诊断分为脑微出血组46例和无脑微出血组74例。分析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否构成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无脑微出血组比较,脑微出血组年龄、高血压、胱抑素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0±10.94)岁vs(59.43±10.80)岁,71.7%vs 40.5%,(1.08±0.51)mmol/L vs(0.79±0.23)mmol/L,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升高是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胱抑素C水平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93,P<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评估脑小血管病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肾小球滤过率 脑出血 高血压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样工具对医务人员鼻腔携带菌主动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丽伟 徐茵 +3 位作者 刘盈 王玉月 景新华 周海霞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06-1012,共7页
目的利用两种采样工具对医务人员鼻腔携带菌进行主动筛查,比较结果差异,探讨神经外科医务人员鼻腔多重耐药菌(MDRO)定植情况,为MDRO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某院神经外科110名在岗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主动筛查其鼻腔带菌情况... 目的利用两种采样工具对医务人员鼻腔携带菌进行主动筛查,比较结果差异,探讨神经外科医务人员鼻腔多重耐药菌(MDRO)定植情况,为MDRO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某院神经外科110名在岗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主动筛查其鼻腔带菌情况。医务人员左侧鼻孔采用0.85%生理盐水采样管(简称海绵拭子),右侧鼻孔采用一次性鼻腔拭子(简称棉拭子),比较两种工具的采样结果。对检出的MDRO进行耐药性分析、去定植,另外对病房采取集束化干预措施,并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110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31名,护士66名,护工7名,进修及规培生6名。共检出细菌46株,其中10株MDRO,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18%及0.91%,未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两种采样方式收集的标本培养24、48及72 h,两组菌落检出结果及半定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采样方法的采样时间、一次性采集成功率、耗材损耗率、医务人员满意度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棉拭子优于海绵拭子,且成本较低。检出的9株MRSA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2株分离自护士的MRSA药敏谱表型完全一致。采取防控措施后,8名医护人员MRSA阳性者均转阴,且病房MDRO及其中的MRSA、CRAB的感染率及检出率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神经外科医务人员鼻腔MRSA定植率较高,生理盐水采样管及一次性鼻腔拭子细菌检出结果几乎一致,从各种指标尤其是成本效益方面综合考量,棉拭子优于海绵拭子。建议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做鼻腔定植菌的监测,及时去定植,加强以接触隔离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措施,以确保有效降低临床MDRO的发生率及医务人员的定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神经外科 鼻腔 主动筛查 多重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症状与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的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血管内再通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海峰 许德兵 +4 位作者 练学淦 葛树勇 刘玲 刘新峰 张仁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1期586-591,共6页
目的探讨临床症状与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CDM),且起病时间≥24h的基底动脉急性闭塞(BAO)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ERT)的可行性。方法共纳入11例起病时间≥24 h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脑干网状结... 目的探讨临床症状与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CDM),且起病时间≥24h的基底动脉急性闭塞(BAO)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治疗(ERT)的可行性。方法共纳入11例起病时间≥24 h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脑干网状结构和双侧丘脑有损害的患者。单独或联合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内接触溶栓(IAT)、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同时,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标准(TIM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观察并发症,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估。结果①11例患者的平均起病时间和昏迷时间分别为42(25~73)h和11(2~24)h。入院时平均GCS评分为6(3~7)分,出院时为14(3~15)分。②9例成功行ERT(2例TIMI 2级,7例TIMI 3级),2例治疗失败(TIMI0级);无出血等并发症,患者在9~27 h内恢复意识。③3个月后随访,7例患者转归良好(mRS评分为0~2分),2例(mRS评分为3分)转归不良;ERT失败2例,分别于术后5 d和21d死亡。死亡患者均无侧支循环。结论对CDM、≥24 h时间窗的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行ERT治疗可能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和相对良好的临床转归,存在侧支循环的患者转归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成形术 超时间窗 症状与体征 弥散加权成像 不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