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在评估急诊危重患者病情方面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郑华芬 周曙俊 陈兰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8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在评估急诊危重患者病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抢救室收治的762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这些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后,我们使用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对其病情... 目的:探讨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在评估急诊危重患者病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抢救室收治的762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这些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后,我们使用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对其病情进行评估,根据这些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结束后,我们根据NEWS评分对应的危险分层对不同病情转归的患者进行分类汇总,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NEWS在评估急诊危重患者病情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治疗结束后,在这762例患者中,治愈或好转后直接出院的患者有102例,急诊留观的患者有239例,入专科病房的患者有362例,入ICU的患者有47例,死亡的患者有12例。这些患者的NEWS评分越高,其病情越严重。NEWS评分在7分以上的高危组患者全部进入专科病房或ICU,其病死率为6.2%。结论:用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的效果显著,该评分标准可以将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量化,使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可以客观地评估此类患者的病情。此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 急诊 病情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室心电监护仪报警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13
2
作者 潘春里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年第6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室心电监护仪报警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急诊科2014年1—5月收治的200例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该组患者心电监护仪报警次数及报警原因,并制定护理干预对策,选取急诊科2014年6—10月收治的200例... 目的探讨急诊室心电监护仪报警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急诊科2014年1—5月收治的200例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该组患者心电监护仪报警次数及报警原因,并制定护理干预对策,选取急诊科2014年6—10月收治的200例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报警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最常见的报警原因是误报警,其次为导联脱落,然后是导联选择不正确。观察组的误报警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急诊室心电监护仪报警的原因较多,制定护理干预对策,可减少不正确报警的发生,提高心电监护仪的规范使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心电监护仪 报警原因 干预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封桃梨 黄亚娟 +3 位作者 陈兰 张宏宇 陈胜 蒋芝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5期130-132,共3页
目的研究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1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采取精细化管理理念优化护理流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对两组患者的急诊滞留时... 目的研究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1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采取精细化管理理念优化护理流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对两组患者的急诊滞留时间、溶栓开始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完善相应检查时间及患者和(或)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完善相应检查时间、溶栓开始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28%(57/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1%(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规范了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急诊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净化后穿刺点重度出血患者的循证护理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建芬 黄晔 +1 位作者 王敏 朱滨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21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血液净化治疗后穿刺点重度出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对3例血液净化治疗后穿刺点重度出血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确定护理问题,检索相关文献,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论证、讨论、分析,选择最佳护理方法,指导护理实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血液净化治疗后穿刺点重度出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对3例血液净化治疗后穿刺点重度出血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确定护理问题,检索相关文献,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论证、讨论、分析,选择最佳护理方法,指导护理实践。结果实施循证护理10 d后,3例患者出血停止、血肿基本消退,无继发感染。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控制血液净化治疗后穿刺点重度出血的情况,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拔管 重度出血 皮下血肿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快速动脉血采集在内分泌疾病性昏迷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蒋芝兰 封桃梨 +3 位作者 黄亚娟 陈胜 张宏宇 陈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5期6-8,共3页
目的分析快速动脉血采集在内分泌疾病性昏迷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动脉血应用于血常规、生化检查在内分泌危重症中的可行性。方法 80例内分泌疾病性昏迷患者,按入院治疗时间分为静脉组和动脉组,各40例。静脉组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 目的分析快速动脉血采集在内分泌疾病性昏迷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动脉血应用于血常规、生化检查在内分泌危重症中的可行性。方法 80例内分泌疾病性昏迷患者,按入院治疗时间分为静脉组和动脉组,各40例。静脉组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进行静脉(肘正中静脉)取血并及时送检,动脉组采用一次性干燥注射器穿刺(上臂肱动脉)成功后经肝素钠湿润的注射器取血并及时送检。对比分析两组血气分析标准合格情况、血常规、血生化检验的差异以及平均穿刺次数、采血所需时间。结果动脉组患者平均采血所需时间为(60.5±10.5)s,平均穿刺次数为(1.01±0.20)次,均明显优于静脉组的(100.6±16.8)s、(2.05±0.6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患者血气分析标准合格率为97.5%(39/40),静脉组患者血气分析标准合格率为92.5%(37/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患者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验结果与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分泌疾病性昏迷患者中采用快速动脉血采集,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 ,在全面保障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采血 内分泌疾病 昏迷 血气分析 血生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