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和骨质疏松症QCT诊断标准的验证 被引量:74
1
作者 李凯 陈捷 +18 位作者 赵林芬 陈义忠 周军 邵继满 曲海波 郝晓光 姜永宏 吴艳 张郡 汤光宇 张雪芹 张伟 李小荣 王玲 王亮 刘世炜 吴静 马远征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57-1262,1272,共7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③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而就诊的432例骨折人群。腰椎骨密度采用美国Mindways的定量CT系统,测量腰椎第1~2椎体骨密度(如果有骨折椎体则测量临近的一个椎体),取平均值。采用国际定量CT腰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即腰椎骨密度>120mg/cm^3为正常,80~120mg/cm^3为低骨量,<80mg/cm^3为骨质疏松症。社区健康人群采用脊柱侧位定位像,由有经验的骨放射医师根据Genant椎体骨折半定量分析法对胸4~腰4每个椎体分别判断为正常(0),轻度(1),中度(2)和重度(3)骨折。每个个体只要有一个椎体≥1,判断为骨折,每个个体椎体骨折的最高值作为该个体的骨折严重程度。脊柱骨折人群均有X线,CT和/或MR检查至少有一个椎体明确骨折。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20~40岁正常青年人的腰椎骨密度男性为(163.26±28.82)mg/cm^3,比女性(174.45±29.24)mg/cm^3低,P<0.001。50岁开始,一直到80岁,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P<0.05)。40~83岁正常社区人群以国际骨质疏松症定量CT诊断标准,人群33.2%为骨密度正常(>120mg/cm^3),38.3%为低骨量(80~120mg/cm^3),28.5%为骨质疏松(<80mg/cm^3)。其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分别为7.14%,14.6%和30.63%,呈倍比关系。432例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6%脊柱定量CT骨密度低于80mg/cm3,其余14%骨密度在低骨量范围。结论建立了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为定量CT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定量CT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适合中国人群,可以用于中国人群的定量CT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定量CT 骨密度 骨折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CT扫描在肺部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包明波 蒯新平 +3 位作者 孟小茜 王智 董伟华 贾宁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3-536,共4页
目的:讨论低剂量CT扫描在胸部穿刺活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局限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在16排CT引导下行胸部穿刺活检术患者共80例,其中常规剂量扫描A组(200mA,重建层厚2.0mm,螺距16mm/rot)和低剂量扫描B组(10mA,重建层... 目的:讨论低剂量CT扫描在胸部穿刺活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局限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在16排CT引导下行胸部穿刺活检术患者共80例,其中常规剂量扫描A组(200mA,重建层厚2.0mm,螺距16mm/rot)和低剂量扫描B组(10mA,重建层厚2.0mm,螺距23mm/rot)的患者各40例,比较两组穿刺CT扫描剂量、图像质量和穿刺结果成功率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常规剂量扫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和平均剂最长度乘积DLP分别为(23.64±2.41)mGy和(172.37±17.63)mGy·cm,穿刺成功率为90%;低剂量扫描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1.22±0.12)mGy和(8.56±0.88)mGy·cm,穿刺成功率为85%。两组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分级均能满足穿刺活检的需要,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低剂量CT扫描引导胸部穿刺活检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CT 穿刺活检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成像与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许绍奇 邢伟 +2 位作者 陈杰 孙军 邢士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9期669-672,共4页
目的评价磁敏感成像技术(SWI)划分透明细胞肾癌(CRCC)病理级别的可行性并比较SWI和坏死划分CRCC级别的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理证实的CRC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和SWI检查。肿瘤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分为出血和微血管... 目的评价磁敏感成像技术(SWI)划分透明细胞肾癌(CRCC)病理级别的可行性并比较SWI和坏死划分CRCC级别的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理证实的CRC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和SWI检查。肿瘤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分为出血和微血管。评价高低级别CRCC ITSS和瘤内坏死的差异。比较ITSS和坏死鉴别高低级别CRCC的价值。结果 35例患者中有31例在SWI上显示ITSS。4例瘤内未见ITSS的患者均为低级别CRCC。低级别CRCC的ITSS平均分数(1.24±0.72)明显低于高级别CRCC(2.70±0.48)(P<0.01)。10例低级别CRCC未见明显坏死。高低级别CRCC之间瘤内坏死的发生有明显差异(P<0.05)。ITSS区分高低级别CRCC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100%、100%和89.3%;坏死为100%、40.0%、40.0%和100%。结论 SWI可评价瘤内ITSS并在术前区分CRCC的病理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透明细胞 肾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