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中调和制度的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加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3-87,共5页
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促使双方互相谅解和妥协,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结案了事,已成为处理案件的主要方式之一①。但实践中,对这种结案方式缺乏分析、归纳和总结,导致认识与界定不一,没有... 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促使双方互相谅解和妥协,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结案了事,已成为处理案件的主要方式之一①。但实践中,对这种结案方式缺乏分析、归纳和总结,导致认识与界定不一,没有最终形成制度体系。文章对这种结案方式,从概念属性、价值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非裁判性纠纷解决制度,有效化解民事诉讼纠纷,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检察监督 调和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察机关治理商业贿赂犯罪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2
作者 李乐平 郁军民 朱红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78-82,94,共6页
当前商业贿赂呈现多元化,且凸显迅速蔓延之势。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系统工程,检察机关是治理商业贿赂的一支重要力量。检察机关在治理商业贿赂犯罪中的职能主要是查处、预防和诉讼监督。监管制度缺失、入罪条件过严、侦查手段滞后和政策... 当前商业贿赂呈现多元化,且凸显迅速蔓延之势。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系统工程,检察机关是治理商业贿赂的一支重要力量。检察机关在治理商业贿赂犯罪中的职能主要是查处、预防和诉讼监督。监管制度缺失、入罪条件过严、侦查手段滞后和政策界限不清等因素影响了检察职能的发挥。文章分析了常州市检察机关近年来办理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归纳了商业贿赂犯罪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其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检察机关强化治理商业贿赂犯罪职能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商业贿赂犯罪 惩治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司法公正需要专业化检察官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成磊 徐新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3-86,共4页
司法公正主要是指法院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内容进行裁判时所体现出的公平性。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特别是检察监督机制。目前的检察监督制度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检察官管理体制,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高效的检察监督... 司法公正主要是指法院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内容进行裁判时所体现出的公平性。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特别是检察监督机制。目前的检察监督制度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检察官管理体制,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高效的检察监督需要专业化检察官队伍。所以,有必要改革和完善检察官管理体制,实现检察官专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正 检察监督 检察官专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盗窃行为犯的既遂未遂问题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明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2-76,共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规定为行为犯,对这三种行为犯既未遂的认定,影响着对其量刑。刑法理论及实务界对传统盗窃犯罪的既未遂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成果丰富却仍有争议。对于这三种盗窃行为犯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规定为行为犯,对这三种行为犯既未遂的认定,影响着对其量刑。刑法理论及实务界对传统盗窃犯罪的既未遂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成果丰富却仍有争议。对于这三种盗窃行为犯来说,应当以失控说或控制说,并加上脱离说作为认定犯罪既未遂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窃 行为犯 既遂 未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公民诉讼”制度之探析与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1-94,共4页
根据国情充分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成功的司法经验是中国建立完备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最优选择。文章以比较法学为研究范式,以实证考察为研究方法,从原告资格、诉讼类型、诉讼限制、救济途径和配套制度等五个方面对美国... 根据国情充分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成功的司法经验是中国建立完备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最优选择。文章以比较法学为研究范式,以实证考察为研究方法,从原告资格、诉讼类型、诉讼限制、救济途径和配套制度等五个方面对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公民诉讼"制度作深入探析,并详细阐述其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希望能对中国未来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公民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权力运行的角度论公诉工作如何有效实现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两大价值目标
6
作者 刘继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90-95,共6页
文章避开传统规范和价值分析途径,而是采用考察权力运行方式的政治学途径,来分析公诉工作惩治犯罪、保障人权是其产生及运行的两大天然价值目标。同时,在对当前普遍的倾向性观点——检察权应该是一种基于宪法定位的法律监督权进行分析... 文章避开传统规范和价值分析途径,而是采用考察权力运行方式的政治学途径,来分析公诉工作惩治犯罪、保障人权是其产生及运行的两大天然价值目标。同时,在对当前普遍的倾向性观点——检察权应该是一种基于宪法定位的法律监督权进行分析反驳的基础上,认为检察权本质上是一种制约权,而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并非就是规定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将职务犯罪侦查权和公诉权纳入法律监督权的范畴,都存在一种牵强附会的逻辑缺陷。文章基于权力的效用来源于权力的流畅运行这种逻辑和经验认识,分析了我国检察权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运行来实现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权 人权 客观性义务 制约权 法律监督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