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州地区水产养殖中地西泮残留检测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殷雪琰 王洁琼 +3 位作者 王雨晴 刘笑 来青继 翟云忠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本研究分析了水产养殖和垂钓中饲料、窝料、饵料、水样及水产品中地西泮(Diazepam,DZP)的存在情况,并建立了在线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DZP含量在0.5~20.0μg/L间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饵料、水样... 本研究分析了水产养殖和垂钓中饲料、窝料、饵料、水样及水产品中地西泮(Diazepam,DZP)的存在情况,并建立了在线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DZP含量在0.5~20.0μg/L间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饵料、水样和水产品中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LOQ)分别为1.0μg/kg、0.5μg/L、1.0μg/kg;3种基质中1.0μg/kg、5.0μg/kg和10.0μg/kg 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2%~106.5%、82.3%~108.0%、90.7%~116.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3.6%~5.1%、2.7%~4.3%、2.1%~2.6%。通过调查发现,7份养殖用饲料中均未检出DZP;28份垂钓中使用的窝料、饵料检出率达66.7%,浓度为2.2~213090.0μg/kg;10份诱鱼剂中均检出DZP,检出率达100%,浓度为637000.0~3471000.0μg/kg;27份水样中DZP检出率达85.2%,浓度为0.4~9.8μg/L和71份淡水鱼中DZP的检出率为54.9%,浓度为0.5~21.8μg/kg。由此可见窝料、饵料及诱鱼剂的使用可能是水体和水产品中DZP频繁检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消费者食用安全和水产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潜在风险,亟需加强DZP监管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在线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窝料 饵料 水样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协同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废水中的吉米沙星
2
作者 王继鹏 李健康 冯运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28,共6页
对比研究了两种常见的过渡金属离子(Cu^(2+)和Fe^(2+))协同热活化过硫酸盐强化废水中吉米沙星(GMX)的降解。结果表明,GMX的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Cu^(2+)和Fe^(2+)协同体系中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97 min^(-1)和0.061 min^(-1),... 对比研究了两种常见的过渡金属离子(Cu^(2+)和Fe^(2+))协同热活化过硫酸盐强化废水中吉米沙星(GMX)的降解。结果表明,GMX的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Cu^(2+)和Fe^(2+)协同体系中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97 min^(-1)和0.061 min^(-1),显著高于热活化过硫酸盐体系(0.033 min^(-1))。提高过硫酸盐的浓度和过渡金属与过硫酸盐的浓度比,可以显著提高GMX的去除率。酸性条件促进了GMX在Fe^(2+)协同体系的去除,而中性条件更有利于Cu^(2+)协同体系。电子顺磁共振和自由基淬灭实验表明,羟基自由基在GMX的去除反应中发挥着主要作用。GMX的矿化在Cu^(2+)和Fe^(2+)协同体系中均得到了增强,总有机碳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2%和10%。此外,通过高效气相色谱和质谱对降解中间产物进行了鉴定,并提出了GMX的降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米沙星 热活化过硫酸盐 过渡金属 降解途径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溶磷菌群落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书琴 胡敏 +4 位作者 薛银刚 于焕云 严松 汤珊珊 顾昊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2,共14页
为了阐明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土溶磷菌对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选取了4个水稻品种:黄华占、桂野丰、中科早发粳1号和Sasanishiki,并分别在扬花期与成熟期收集了根际土壤样本。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根际土溶磷菌群落的结构,对phoD基因... 为了阐明水稻不同生育期根际土溶磷菌对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选取了4个水稻品种:黄华占、桂野丰、中科早发粳1号和Sasanishiki,并分别在扬花期与成熟期收集了根际土壤样本。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根际土溶磷菌群落的结构,对phoD基因进行研究,并探究了根际土溶磷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磷素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平均相对丰度为23.52%±31.03%)和硝化杆菌科(Nitrobacteraceae,平均相对丰度为11.69%±5.07%)是水稻根际土中的主要溶磷菌。成熟期溶磷菌的多样性(Chao1指数为105.03±9.75,Shannon指数为1.79±0.13)显著高于扬花期(Chao1指数为99.23±19.43,Shannon指数为1.50±0.55)。土壤pH值、速效磷含量和总氮含量是影响溶磷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叶杆菌科(Phyllobacteriaceae)和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的相对丰度与多种磷素组分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它们在水稻根际土壤的磷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 溶磷菌 phoD基因 Hedley磷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极-电Fenton耦合法处理乳化含油废水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华 户传龙 +3 位作者 吴迪 杨文新 薛佳 张文艺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5,共8页
机加工产生的乳化含油废水中有机物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采用纳米零价铁、活性炭及玻璃珠混合颗粒作为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极-电Fenton耦合工艺体系对其进行处理。考察阴极板材料、粒子电极投加比、电压、pH、极板间距、曝气量等因素对... 机加工产生的乳化含油废水中有机物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采用纳米零价铁、活性炭及玻璃珠混合颗粒作为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极-电Fenton耦合工艺体系对其进行处理。考察阴极板材料、粒子电极投加比、电压、pH、极板间距、曝气量等因素对乳化含油废水总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极板间距、曝气量、电压是主要影响因子,影响程度排序为pH>极板间距>曝气量>电压。采用三维电极-电Fenton体系处理COD 1030 mg/L、总油质量浓度约为150 mg/L的乳化含油废水,在电压为25 V,活性炭、纳米零价铁、玻璃珠投加量分别为60、20、20 g/L,pH=3,极板间距6 cm,曝气量为1.0 L/min,电解液Na_(2)SO_(4)质量浓度4 g/L条件下污染物去除效果较佳,COD和总油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89.95%和93.97%。GC-MS图谱分析表明,三维电极-电Fenton耦合工艺可将乳化含油废水中的长链、短链石油烃等氧化、破链、分解成为分子较小的有机物,甚至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技术经济分析表明,该工艺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有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电极 电FENTON 含油废水 粒子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Ⅵ)/Fe(Ⅱ)体系协同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研究
5
作者 陈一 凌散之 +2 位作者 夏金雨 杨光 周正伟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6-262,306,共8页
腐殖酸(HA)是一种在水体中广泛存在的天然有机物,不仅会使水体发黑发臭,在饮用水处理中,HA还会与氯形成致癌性的消毒副产物,因此有效去除水体中的HA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对于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铁酸盐[Fe(Ⅵ)]处... 腐殖酸(HA)是一种在水体中广泛存在的天然有机物,不仅会使水体发黑发臭,在饮用水处理中,HA还会与氯形成致癌性的消毒副产物,因此有效去除水体中的HA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对于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铁酸盐[Fe(Ⅵ)]处理HA水样的过程中,投加Fe(Ⅱ)或Fe(Ⅲ),通过改变投加量和投加间隔时间等实验条件,分别研究Fe(Ⅵ)/Fe(Ⅱ)和Fe(Ⅵ)/Fe(Ⅲ)体系对HA的去除效果,并探究Fe(Ⅵ)与Fe(Ⅱ)产生协同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中性条件下,Fe(Ⅱ)和Fe(Ⅲ)单独去除HA的效果优于Fe(Ⅵ);在HA水样中投加Fe(Ⅵ)反应1 min后投加Fe(Ⅱ),且Fe(Ⅱ)与Fe(Ⅵ)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不超过1∶10时,对HA可以产生协同去除效果,当Fe(Ⅱ)与Fe(Ⅵ)的摩尔浓度比为1∶100时,这种协同作用最显著,此时Fe(Ⅵ)/Fe(Ⅱ)体系对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去除率较Fe(Ⅵ)和Fe(Ⅱ)两者单独作用之和高出约7%,而Fe(Ⅵ)与Fe(Ⅲ)处理HA未表现出协同作用;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间接证明Fe(Ⅱ)可与Fe(Ⅵ)还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过氧化氢(H2O2)原位构建一个类芬顿体系,产生羟基自由基(˙OH),这是Fe(Ⅵ)/Fe(Ⅱ)体系产生协同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高铁酸盐 类芬顿体系 羟基自由基 协同作用机制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破乳剂的制备及其稠油乳状液破乳性能
6
作者 吴迪 彭明国 +2 位作者 谷宇 毛林强 张文艺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6-444,共9页
稠油开采需要高温、高压条件,采出液为水包油型乳状液。传统破乳剂难以对这种乳状液进行高效破乳。针对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破乳难题,本研究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CuFe2O4磁性纳米材料,并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复合制备一种新型、可重复... 稠油开采需要高温、高压条件,采出液为水包油型乳状液。传统破乳剂难以对这种乳状液进行高效破乳。针对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破乳难题,本研究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CuFe2O4磁性纳米材料,并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复合制备一种新型、可重复使用的磁性纳米稠油破乳剂(WD-03),探讨了该新型稠油磁性纳米破乳剂的破乳性能。结果表明:WD-03对水的浸润接触角近乎0°,呈高度亲水性;当WD-03投加量达2g/L,破乳反应时间30min左右时破乳剂效果能达到最优效果,pH、温度(20~80℃)对破乳影响较小。对于含水率为90%~98%、含油量大于2000mg/L的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稠油乳状液,经过WD-03破乳处理后,上层稠油含水率小于5%、下层含油废水中的石油烃含量小于5mg/L;磁性纳米破乳剂回收并重复使用3次后,上层稠油含水率小于10%、下层含油废水小于50mg/L;回收并重复利用5次后其对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的破乳率仍然能够达到95%,表明WD-03有稳定的磁性和可回收重复利用特性。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现代分析手段表征,推测WD-03对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机制为:高度亲水性的WD-03利用碳纳米管材料MWCNT表面形成的大π键体系与石油中的沥青与胶质的π键结合作用反应,促进了油滴的聚合和与水的分离;由于WD-03具有磁性材料特性,使得其在外加磁场条件下与水极易分离,从而表现出极高回收效率;同时,WD-03还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微小乳状油粒并聚集成为大油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反应 回收 碳纳米管 铁酸铜 磁性破乳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分类办法及信息化技术下的实验室危险源辨识管控
7
作者 居晨玉 黄勇 +3 位作者 张晔 吴凌云 张琳 马江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1-257,共7页
危险源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源头,规范管理危险源是实验室安全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实验室危险源辨识管控难点,根据教育部2024年出台的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了一套实验室危险源辨识管控体系。该体系无需评分、操作便捷... 危险源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源头,规范管理危险源是实验室安全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实验室危险源辨识管控难点,根据教育部2024年出台的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了一套实验室危险源辨识管控体系。该体系无需评分、操作便捷,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便于实现实验室危险源动态评估。同时明确了实验室危险源分类管控要求,利用信息化系统从实验项目风险评估、安全教育培训与演练、安全检查、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维度实现分级分类与管控措施的实时联动,并在安全信息牌中同步显示危险源种类级别和管控要求。该体系可精准高效实现危险源辨识管控,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管理 危险源辨识管控 安全信息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蓝藻添加量对低温秸秆腐解和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吴帆 樊聪聪 +3 位作者 赵丽霞 梁玉婷 赵远 王晓玥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4,共8页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处理下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并利用Biolog方法分析秸秆腐解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潜势(AWCD)及其α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速率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并且随腐解时间增加,微生物碳源代谢的活性潜势,特别是对碳水化合物等易分解碳源的代谢活性潜势显著降低。蓝藻添加量显著影响了秸秆的腐解速率和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功能潜势及其多样性。在腐解30 d内,HBA处理中水稻秸秆腐解速率最高;在腐解30 d后,L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高,而MBA和H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低。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在90d的腐解期内,微生物对多聚物等复杂碳源的分解是促进低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低氮条件下,微生物的氮挖掘机制有关。本文为促进寒温带稻田中的水稻秸秆腐解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固氮蓝藻 秸秆腐解 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砂率和粒径对砂浆缝面溶蚀-冲蚀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吴佳雯 王少伟 +2 位作者 高文龙 夏群 胡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在1.2 m/s流速下对水泥砂浆缝面开展动态加速溶蚀试验,分析缝面溶蚀评价指标的时变规律,研究含砂率和细度模数对砂浆缝面溶蚀-冲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缝面溶蚀-冲蚀深度和钙溶出量随含砂率和细度模数的增大分别呈先增加、后降低和逐... 在1.2 m/s流速下对水泥砂浆缝面开展动态加速溶蚀试验,分析缝面溶蚀评价指标的时变规律,研究含砂率和细度模数对砂浆缝面溶蚀-冲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缝面溶蚀-冲蚀深度和钙溶出量随含砂率和细度模数的增大分别呈先增加、后降低和逐渐降低的趋势,最佳含砂率为30%;质量损失率随含砂率的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溶蚀90 d前,砂细度模数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较小,但溶蚀150 d后,粗砂、中砂、细砂缝面试件的质量损失率依次减小,分别为8.98%、7.60%、6.62%;粗糙度和曲折度随溶蚀时间的延长呈先快速、后缓慢的下降趋势,含砂率较高试件的缝面较为粗糙,导致溶蚀后砂粒剥落质量较大、形貌变化明显;低速水流对砂浆缝面的损伤机制以加速钙溶蚀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砂浆缝面 含砂率 细度模数 低速水流 溶蚀-冲蚀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罩类塑料制品中溶出物的荧光光谱特征及浸出动力学模型
10
作者 金中 白英臣 +3 位作者 张为波 张泽雅 黄瑞 李忠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2-640,共9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使得世界范围内对口罩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使用后废弃的口罩若未妥善处理进入水体会释放出可溶物,但目前对于口罩类塑料制品溶出物(PDS)的组成结构和浸出过程缺乏系统研究。以3种典型口罩为例开展了浸出试验,使用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使得世界范围内对口罩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使用后废弃的口罩若未妥善处理进入水体会释放出可溶物,但目前对于口罩类塑料制品溶出物(PDS)的组成结构和浸出过程缺乏系统研究。以3种典型口罩为例开展了浸出试验,使用三维荧光光谱耦合荧光区域积分和平行因子分析技术研究了PDS的结构,并构建了塑料制品PDS浸出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3种口罩类塑料制品中浸出的PDS浓度(以溶解有机碳计)随浸出时间增加而增加,浸出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浸出时间为0~72 h,PDS浸出浓度随时间快速增加;浸出时间大于72 h,PDS浸出浓度趋于稳定。3种口罩中浸出的PDS主要包括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类腐殖酸3种荧光物质,其中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等类蛋白物质占比大于80%,为主要成分。浸出试验平衡(约360 h)后,3种口罩PDS中类酪氨酸物质的荧光响应百分比是类色氨酸物质的1.1~1.7倍,表明PDS中类酪氨酸物质溶出量大于类色氨酸物质。3种口罩PDS浸出过程符合动力学一阶模型(R^(2)_(adj)为0.958~0.992),浸出速率常数介于0.15~0.43,半衰期介于1.61~4.65 h,最大浸出比例介于0.2‰~0.4‰。研究结果为塑料类新污染物的环境降解、PDS的环境行为研究提供直接数据,为塑料类新污染物的管控和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制品 溶出物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特征 平行因子分析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oFe@NS-800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环丙沙星
11
作者 山勇 涂保华 +4 位作者 汪学明 赵远 陈帝翰 曾雯钰 李一帆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6,154,共8页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硫脲改性生物炭(NS-800),并负载铁钴双金属制得复合材料CoFe@NS-800。该材料经多种表征证实富含氧空位及还原性官能团,利于产生Fe(Ⅱ)/Co(Ⅱ)。在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环丙沙星(CIP)中,CoFe@NS-800/PMS体系较单...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硫脲改性生物炭(NS-800),并负载铁钴双金属制得复合材料CoFe@NS-800。该材料经多种表征证实富含氧空位及还原性官能团,利于产生Fe(Ⅱ)/Co(Ⅱ)。在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环丙沙星(CIP)中,CoFe@NS-800/PMS体系较单独材料显著提升降解效率,证明其高效活化PMS能力。EPR与淬灭实验表明^(1)O_(2)是主要活性物种。TOC及循环实验验证了材料的高效性与可循环性,为废水有机污染物治理提供了经济高效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硫脲 过硫酸盐 铁钴双金属 环丙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水流作用下水泥净浆缝面溶蚀的试验研究
12
作者 高文龙 王少伟 +2 位作者 吴佳雯 夏群 胡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3,共5页
为探究低速水流作用下水泥净浆缝面流速与加速钙溶蚀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使用1 moL/L NH_4Cl溶液作为溶蚀介质,在0.0、0.3、0.6、1.2、2.4 m/s流速下对水泥净浆单裂缝表面开展静态和动态溶蚀试验,研究缝面溶蚀—冲蚀深度、钙离子溶出量... 为探究低速水流作用下水泥净浆缝面流速与加速钙溶蚀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使用1 moL/L NH_4Cl溶液作为溶蚀介质,在0.0、0.3、0.6、1.2、2.4 m/s流速下对水泥净浆单裂缝表面开展静态和动态溶蚀试验,研究缝面溶蚀—冲蚀深度、钙离子溶出量、质量损失率、曲折度、粗糙度和剩余固相钙含量6种评价指标的时变规律,并通过SEM/EDS和XRD进行微观机理解释。结果表明,2.4 m/s范围内的净浆缝面动态溶蚀过程仍满足Fick扩散定律,流动水对缝面无明显冲蚀作用,加速溶蚀效应与流速之间呈负指数函数型增长关系;流动水仅在溶蚀初期会引起缝面曲折度和粗糙度的显著降低,后期几乎无影响;流动水仅加速缝面溶蚀过程,不同流速下的最终缝面剩余固相钙含量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净浆 低速水流 单裂缝缝面 加速溶蚀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实施过程中拓展能源作物利用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13
作者 王庚益 刘鹏 +5 位作者 李学琴 李艳玲 孙堂磊 呼和涛力 郑宾国 雷廷宙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全球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和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而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亟需解决能源供需矛盾以及能源消费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发展和利用生物质资源既能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等环境气候问题,又是解决我国能源紧缺... 全球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和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而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亟需解决能源供需矛盾以及能源消费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发展和利用生物质资源既能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等环境气候问题,又是解决我国能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优质的生物质资源,能源作物具有对固碳环境要求低、固碳量大、固碳效率高等优点。从开发、利用能源作物的重要性入手,综述了能源作物的种类、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对能源作物开发利用过程中培育、选地、收储运与清洁转化等方面的需求,并指出拓展能源作物的种植和利用在能源供给、乡村振兴以及促进“双碳”目标的实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战略应用前景。展望未来,绿色金融对生物质能减排量在碳市场优先交易的支持是能源作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能源作物 固碳减排 能源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C/NCN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热催化CO_(2)还原性能研究
14
作者 丁佳雨 王亚男 +1 位作者 徐松 李忠玉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0,共7页
在传统光催化CO_(2)反应中引入热能是提高转化效率的新方法。通过超声辅助法将Bi@C纳米颗粒加载到三维蜂窝状氮化碳(NCN)上制备了Bi@C/NCN复合催化剂,并将其装载到碳化的天然松木表面,组装了气-液-固三相CO_(2)光热催化还原系统。在全... 在传统光催化CO_(2)反应中引入热能是提高转化效率的新方法。通过超声辅助法将Bi@C纳米颗粒加载到三维蜂窝状氮化碳(NCN)上制备了Bi@C/NCN复合催化剂,并将其装载到碳化的天然松木表面,组装了气-液-固三相CO_(2)光热催化还原系统。在全光谱照射下,Bi@C与NCN质量比为60%的复合催化剂的CO_(2)还原为CO活性达到41.50μmol/(g·h),是纯NCN的2.65倍。其中,Bi@C纳米颗粒能够吸收近红外光并产生热电子,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局部温度。此外,得益于三相系统的设计,将光热效应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局限在催化剂表面,提高了反应温度并减少了能量损失,为CO_(2)还原提供了动力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CO_(2)还原 蜂窝状氮化碳 复合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B技术联合水力驱动去除地下水盐酸金霉素的模拟研究
15
作者 王泽南 苏久阳 +2 位作者 张晟 山勇 霍昕怡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1-246,共6页
以FeOOH/SBC作为渗透反应墙技术(PRB)填料,基于PRB模拟装置考察了填充材料对含水层盐酸金霉素(CTC)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随着CTC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运动,包气带土壤中CTC浓度从12.57mg/kg降至4.82mg/kg,水样的pH基本保持不变,而氧化... 以FeOOH/SBC作为渗透反应墙技术(PRB)填料,基于PRB模拟装置考察了填充材料对含水层盐酸金霉素(CTC)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随着CTC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运动,包气带土壤中CTC浓度从12.57mg/kg降至4.82mg/kg,水样的pH基本保持不变,而氧化还原电位(ORP)出现波动,溶解氧(DO)在经历初期上升后趋于稳定。在未添加过硫酸盐的条件下,CTC的去除效率可达79%。当添加2mmol/L过硫酸盐后,去除效率提升至84%。本研究结果可为CTC污染地下水的PRB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盐酸金霉素污染 渗透反应墙技术 FeOOH/SB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碳投入三种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6
作者 周美春 周建江 +3 位作者 王圣燕 赵燕 王明玉 赵远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4-1135,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水稻秸秆、生物炭和有机肥3种有机物料等碳投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单季稻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等碳施入有机物料,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考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质(D... 本研究旨在探究水稻秸秆、生物炭和有机肥3种有机物料等碳投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单季稻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等碳施入有机物料,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考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质(DOM)荧光组分以及微生物量碳的响应规律。与对照(单施氮磷钾肥)相比,有机肥处理(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施用有机物料处理下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有机肥处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机物料的投入影响了土壤DOM的组成和特性,导致土壤腐殖化水平降低,增加了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与芳香蛋白类Ⅱ物质。3种有机物料的等碳投入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不同,其中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全球增温潜势(GWP),较对照提高40.97%(P<0.05),而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的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P<0.05),分别降低了29.86%和39.13%,水稻秸秆处理对GWP和GHGI无显著影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N_(2)O累积排放量、CO_(2)累积排放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N_(2)O累积排放量与荧光指数和芳香蛋白类Ⅰ荧光区域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反,芳香蛋白类Ⅱ荧光区域积分和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荧光区域积分均与N_(2)O累积排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芳香蛋白类Ⅱ荧光区域积分与CO_(2)累积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等碳投入有机物料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溶解性有机质组分,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水稻 温室气体 土壤有机碳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试厌氧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
17
作者 汪梦宇 仲慧赟 +2 位作者 周强 沈斌 董良飞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86,共6页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AnMBR)将厌氧消化技术与膜分离相结合,可将厌氧污泥截留于反应器内,富集大量的厌氧微生物以提高污染物去除率。本研究利用中试规模管式膜AnMBR处理养猪废水,厌氧反应器采用全混合厌氧...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AnMBR)将厌氧消化技术与膜分离相结合,可将厌氧污泥截留于反应器内,富集大量的厌氧微生物以提高污染物去除率。本研究利用中试规模管式膜AnMBR处理养猪废水,厌氧反应器采用全混合厌氧反应罐(CSTR),有效容积为0.7 m^(3),中温环境,HRT、SRT分别为5、30 d。实验结果表明:厌氧反应器内pH波动较小,ORP为-478~-373 mV,沼气产率为194.40~279.42 L/kgCOD·d,COD、NH_(3)-N、TN和TP最高去除率为90.21%、17.65%、15.15%和14.81%。当管式膜工作循环流量为0.82 m^(3)/h对应初始膜通量为30 L/(m^(2)·h)时,管式膜连续运行清洗周期为48 d,其中第20天、第38天进行物理清洗,第48天化学清洗后膜通量可恢复。管式膜AnMBR处理养猪废水中试工程实践可为高浓度有机物去除、资源回收、减少碳排放等方面,为养猪废水处理提供了工程实践应用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MBR 管式膜 养猪废水 中试 膜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玉米芯花青素的射频冷等离子体辅助提取及体内外抗氧化活性
18
作者 徐小燕 朱国兵 +3 位作者 张盟 龚磊 易霞 朱劼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0-629,共10页
采用射频冷等离子体辅助提取技术从紫玉米芯中提取花青素,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实验,考察了放电功率、处理时间和工作压力对紫玉米芯花青素提取量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UPLC-MS)对紫玉米芯花青素的成分进行了分析... 采用射频冷等离子体辅助提取技术从紫玉米芯中提取花青素,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实验,考察了放电功率、处理时间和工作压力对紫玉米芯花青素提取量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UPLC-MS)对紫玉米芯花青素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使用秀丽隐杆线虫和H2O2分别对紫玉米芯花青素进行了抗氧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冷等离子体预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放电功率127 W、处理时间75 s、工作压力150 Pa。在该条件下,紫玉米芯花青素提取量为(4.05±0.05)mg/g,较溶剂提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的提取量分别提高49.45%和28.98%。紫玉米芯花青素主要由天竺葵素-3-O-葡糖苷、矢车菊素-3-O-葡糖苷、矢车菊素和矮牵牛素-3-O-葡糖苷组成。与溶剂提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相比,冷等离子体辅助提取的花青素成分中矢车菊素-3-O-葡糖苷质量分数提高,天竺葵素-3-O-葡糖苷质量分数降低。紫玉米芯花青素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2972、0.2770 g/L,接近同样条件下抗坏血酸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采用紫玉米芯花青素喂养的秀丽隐杆线虫,平均寿命延长29.26%;较H2O2处理组,其抗氧化能力提高了26.25%,体内活性氧水平降低了6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冷等离子体 紫玉米芯 花青素 秀丽隐杆线虫 抗氧化活性 食品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本科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19
作者 汤珊珊 胡敏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08,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禾草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百喜草、黑麦草、高羊茅和苏丹草4种禾草,通过盆栽种植试验,结合化学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禾草根际土壤酶活性、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禾草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百喜草、黑麦草、高羊茅和苏丹草4种禾草,通过盆栽种植试验,结合化学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禾草根际土壤酶活性、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铵态氮(NH4+-N)、硝态氮(NO_(3)^(-)-N)和速效磷(AP)含量在不同禾草根际土中存在显著差异。与CK处理比,4种禾草处理均提高了根际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木糖苷酶(βX)、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苏丹草处理中βG、CBH、βX和NAG活性最高;ALP活性在高羊茅处理中(33.21 nmol·g^(-1)·h^(-1))最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根际土壤βG、NAG活性与土壤有机碳(SOC)显著正相关,与NO3--N显著负相关,ALP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黑麦草根际土壤Chao1指数最高,且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是4种禾草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主导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总之,禾草能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并优化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从而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这为土壤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黑麦草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与有效利用,显著增加细菌群落多样性,对于改善环境的效果最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 根际土壤 土壤酶活性 细菌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塑料检测技术现状分析及其研究进展
20
作者 赵震乾 唐子豪 +3 位作者 巩杨 童文君 董小伟 吴晟旻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20,共12页
纳米塑料环境风险已引起广泛关注,发展纳米塑料检测方法对于研究其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5年以来发表的纳米塑料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对纳米塑料的研究开展了Meta分析。阐述了纳米塑料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 纳米塑料环境风险已引起广泛关注,发展纳米塑料检测方法对于研究其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5年以来发表的纳米塑料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对纳米塑料的研究开展了Meta分析。阐述了纳米塑料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含纳米塑料的光谱学分析、显微分析、散射分析、热力学分析以及标记技术等5个方面,并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和比较,涵盖了纳米塑料的尺寸、形状、密度、聚合物类型、表面特性、化学指纹以及定量检测等方面。最后,基于现有基础,对现有纳米塑料的检测技术进行了评估和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 纳米塑料 检测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