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浮顶罐组油气泄漏扩散叠加效应的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维秋 方洁 +2 位作者 吕成 吕爱华 孙宪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504-4516,共13页
内浮顶罐的油气泄漏会给油罐区的安全和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基于CFD及其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内浮顶罐的风场和油气浓度场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其可行性。之后,重点讨论单罐、双罐、四罐情况下的流场与浓度场分... 内浮顶罐的油气泄漏会给油罐区的安全和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基于CFD及其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内浮顶罐的风场和油气浓度场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其可行性。之后,重点讨论单罐、双罐、四罐情况下的流场与浓度场分布。结果显示:紧贴浮盘边圈缝隙泄漏上方的油气浓度最高,容易产生火灾等危险;罐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由于前方罐的阻挡作用,后方的罐内风速较小,容易产生油气叠加,导致油气浓度高于前方罐,更容易达到爆炸极限。无论从安全、环保还是人员健康方面,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浮顶罐 油气 风洞 数值模拟 扩散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运防腐技术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与开发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昊 赵会军 +3 位作者 李恩田 王树立 周宁 赵书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14,共5页
针对储运防腐技术实验教学与科研的需要,设计建设了一套大型综合性储运防腐技术教学实验平台,并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实验项目。该平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可模拟埋地油气管线阴极保护工艺系统及其运行工况、管线阴极保护参数检测、管线... 针对储运防腐技术实验教学与科研的需要,设计建设了一套大型综合性储运防腐技术教学实验平台,并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实验项目。该平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可模拟埋地油气管线阴极保护工艺系统及其运行工况、管线阴极保护参数检测、管线防腐层检测及杂散电流干扰检测等任务。该平台综合性强,贴近工程实际,更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运工程 防腐技术 实验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排放及回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黄维秋 吕成 +3 位作者 郭淑婷 吕爱华 纪虹 赵书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1-432,M0012,共13页
在分析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后,提出了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研发的新理念及应对策略。分别从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的基础物性参数、油罐蒸发排放内在的油气传质规律、基于模块设计与积木式组合的油气回收成套技术等方面,... 在分析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后,提出了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研发的新理念及应对策略。分别从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的基础物性参数、油罐蒸发排放内在的油气传质规律、基于模块设计与积木式组合的油气回收成套技术等方面,总结了油气排放及回收领域的研究进展;尤其创新性地构建出油气传质因子和油气-空气间集中归一化的拟对流扩散系数的测算方法,揭示了油气排放及回收的内在规律,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建议多方面协同合作来研究油气污染全过程的控制,分离净化及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成套装备,从而及时地满足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油气排放 油气回收 油气传质 集成回收工艺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顶罐收油过程中油气扩散排放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兆利 黄维秋 +3 位作者 纪虹 赵晨露 李丽 张齐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1-378,共8页
拱顶罐收油过程中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排放规律对环境污染控制及损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OF模型、扩散传质模型和RNGk-ε湍流模型,对5000m^3拱顶油罐底部装汽油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装油速度、不同油罐初始油气质量分数下... 拱顶罐收油过程中油品蒸发及油气扩散排放规律对环境污染控制及损耗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VOF模型、扩散传质模型和RNGk-ε湍流模型,对5000m^3拱顶油罐底部装汽油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装油速度、不同油罐初始油气质量分数下,罐内油气扩散及蒸发损耗规律。结果表明,增加装油速度,汽油蒸发率减小,损耗率变化不大,约为0.022%;增加油罐初始油气质量分数,汽油蒸发率减小,损耗率增大。建议API(美国石油学会)拱顶油罐收油蒸发损耗评估公式中考虑装油速度和初始油气质量分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顶罐 装油速度 初始油气质量分数 数值模拟 排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添加剂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条件影响的实验研究及动力学模型建立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树立 余汇军 +1 位作者 石青树 于永涛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33,共4页
基于水合物法储存分离二氧化碳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验研究了复合添加剂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条件的影响,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以及两者的混合溶液作为实验用溶液,研究发现当采用浓度为265mg/L的SDS... 基于水合物法储存分离二氧化碳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验研究了复合添加剂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条件的影响,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以及两者的混合溶液作为实验用溶液,研究发现当采用浓度为265mg/L的SDS和SDBS质量比为1:1的复合添加剂溶液时,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相平衡点最低,最易生成,此时的溶液体系能很好的促进水合物生成,而且比单一的SDS溶液或者SDBS溶液体系下水合物的生成条件都有所降低。建立了考虑复合添加剂促进作用的新型水合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水合物 动力学模型 相平衡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压降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树立 饶永超 +2 位作者 魏鸣姣 张琳 马维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9-663,共5页
在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流型和压降的实验。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型进行了研究。依次得到螺旋波状分层流、螺旋泡状流、螺旋弥散流三种典型的流型图像。并分析了流型、体积含气率、气液折算流速以... 在气液两相流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流型和压降的实验。以空气和水为实验介质,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型进行了研究。依次得到螺旋波状分层流、螺旋泡状流、螺旋弥散流三种典型的流型图像。并分析了流型、体积含气率、气液折算流速以及叶轮起旋参数等因素对气液两相螺旋流压降的影响。最后实验表明,流型是影响压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对压降的影响亦有影响。螺旋弥散流是压降梯度最小的流型。以上结果对今后相关的研究以及工程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螺旋流 流型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泡状二氧化硅的合成及油气吸附性能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红宁 戎霄 +3 位作者 黄维秋 韩路 王涛 陈若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16-2522,共7页
以正硅酸四甲酯(TMOS)为硅源,P123(EO20PO70EO20)为表面活性剂,在p H=6的磷酸缓冲体系中制备了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利用乙醇萃取脱除模板剂P123,电镜观测结果表明所得二氧化硅具有大孔囊泡结构,N2吸附结果表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容... 以正硅酸四甲酯(TMOS)为硅源,P123(EO20PO70EO20)为表面活性剂,在p H=6的磷酸缓冲体系中制备了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利用乙醇萃取脱除模板剂P123,电镜观测结果表明所得二氧化硅具有大孔囊泡结构,N2吸附结果表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大孔容.通过Boehm滴定法确定了硅羟基数量与吸水率呈正相关.用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与商业化活性炭(AC)和硅胶(SG)对水蒸气、正己烷和油气进行静态吸附.在自建的动态正己烷吸附装置上用对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和商业化AC和SG对正己烷进行动态吸附.吸附结果表明,囊泡状二氧化硅材料的静/动态吸附容量和稳定性都远高于商业化活性炭和硅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状二氧化硅 油气吸附 吸水 静/动态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脱硅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油气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许继星 黄维秋 +3 位作者 王翊红 黄风雨 赵书华 郝庆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2-214,217,共4页
利用碳酸钠对稻壳进行水热脱硅,得到脱硅稻壳炭(RHC),并以RHC为原料,分别使用一定浓度的NaOH、H3PO4和ZnCl2在一定温度下对RHC进行活化改性制得稻壳基脱硅活性炭(RHAC)吸附剂,并依据RHAC对正己烷的静态吸附率进行实验条件优选,并对优选... 利用碳酸钠对稻壳进行水热脱硅,得到脱硅稻壳炭(RHC),并以RHC为原料,分别使用一定浓度的NaOH、H3PO4和ZnCl2在一定温度下对RHC进行活化改性制得稻壳基脱硅活性炭(RHAC)吸附剂,并依据RHAC对正己烷的静态吸附率进行实验条件优选,并对优选条件下制得的RHAC进行油气动态吸附实验及其物性参数表征。结果表明:H3PO4溶液活化RHC制备RHAC为最佳活化剂,最优实验条件为H3PO4溶液浓度34%,浸渍时间6h,活化时间60min,活化温度500℃;RHAC对油气的饱和吸附率为26.39%,比表面积为823.68m2/g,总孔容为0.645cm3/g,平均孔径为2.16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硅稻壳炭 活化改性 吸附 物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BMIM-Cl对甲烷水合物生成抑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马维俊 周诗岽 +3 位作者 王树立 李建敏 李工 徐小军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0-33,共4页
研究将离子液体BMIM-Cl(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用作甲烷水合物抑制剂,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的BMIM-Cl溶液对甲烷水合物形成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BMIM-Cl可抑制甲烷水合物生成,且抑制效果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w(BMIM-Cl)分别为50... 研究将离子液体BMIM-Cl(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用作甲烷水合物抑制剂,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的BMIM-Cl溶液对甲烷水合物形成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BMIM-Cl可抑制甲烷水合物生成,且抑制效果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在w(BMIM-Cl)分别为50×10-6、100×10-6时和500×10-6时,它抑制甲烷水合物生成的时间分别为450min、620min和100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水合物生成抑制 BMIM-Cl 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NaCl浓度对油气集输管道用钢冲刷腐蚀协同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恩田 张建伟 +4 位作者 周昊 杨足膺 刘雯 王磊 贾勇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79-284,共6页
目的量化不同Cl^–浓度下的冲刷腐蚀协同作用。方法利用旋转圆柱电极实验装置,在模拟油田采出液中,通过腐蚀质量损失、形貌观测和电化学分析(包括Tafel曲线测试和阻抗谱测试等方法)得到20号钢在不同Cl^–浓度下的冲刷腐蚀规律。基于纯... 目的量化不同Cl^–浓度下的冲刷腐蚀协同作用。方法利用旋转圆柱电极实验装置,在模拟油田采出液中,通过腐蚀质量损失、形貌观测和电化学分析(包括Tafel曲线测试和阻抗谱测试等方法)得到20号钢在不同Cl^–浓度下的冲刷腐蚀规律。基于纯冲刷、纯腐蚀和冲刷腐蚀在不同Cl^–浓度下的质量损失速率和电化学拟合结果,得到纯腐蚀、纯冲刷及其相互作用对冲刷腐蚀的贡献。结果在模拟油田采出液中,当NaCl溶液质量浓度小于4.5%时,冲刷腐蚀质量损失率随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高增至0.44 mg/(cm^2·h)。由于在每种Cl^–浓度下施加相同的电位保护,因此,由纯冲刷导致的质量损失变化不大。从图像来看,随着Cl^–浓度的增大,材料表面逐渐出现明显的腐蚀坑。结论Cl^–浓度对材料腐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临界Cl^–浓度。冲刷腐蚀质量损失率与形貌观测有良好的一致性,且不同Cl^–浓度下的冲刷腐蚀均为电化学腐蚀-冲刷混合控制,其中电化学腐蚀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协同作用方面,随着Cl^–浓度的增加,腐蚀对冲刷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冲刷对腐蚀的促进作用先逐渐增大再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号钢 冲刷腐蚀 协同作用 质量损失 电化学实验 形貌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和粉尘燃爆机理实验平台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宁 刘超 +4 位作者 刘珈铨 刘晅亚 赵会军 袁雄军 黄维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0-84,共5页
设计了一种多结构、多段式气体、粉尘燃爆机理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可实现直管、弯管和分叉管自由组合,可以模拟各种工业实际工况下气云、粉尘燃爆实验,探究燃爆事故机理,提出事故防治技术措施。详细阐述了实验平台功能需求、平台构成... 设计了一种多结构、多段式气体、粉尘燃爆机理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可实现直管、弯管和分叉管自由组合,可以模拟各种工业实际工况下气云、粉尘燃爆实验,探究燃爆事故机理,提出事故防治技术措施。详细阐述了实验平台功能需求、平台构成、爆炸管段设计计算、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了解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燃烧爆炸的基本现象、爆炸效应及爆炸机理,掌握燃烧、爆炸测试中高频数据采集、处理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可燃气体、粉尘燃烧爆炸规律与防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系统 教学实验 爆炸测试 爆炸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吸收高浓度原油油气的工艺模拟及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齐光峰 王雨雨 +3 位作者 王之茵 宋泓霖 郑炜博 王观军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为了揭示吸收法处理高浓度原油油气机制,选取3种特性柴油(Abs-Ⅰ、Abs-Ⅱ和Abs-Ⅲ),利用Aspen Plus建立吸收系统模型,研究了柴油对高浓度原油油气的吸收特性,模拟分析了不同操作参数对吸收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收塔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 为了揭示吸收法处理高浓度原油油气机制,选取3种特性柴油(Abs-Ⅰ、Abs-Ⅱ和Abs-Ⅲ),利用Aspen Plus建立吸收系统模型,研究了柴油对高浓度原油油气的吸收特性,模拟分析了不同操作参数对吸收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收塔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Abs-I对原油油气的吸收效果最佳,对重烃(C3以上)组分的回收率接近100%,且低温高压有助于提高Abs-I的吸收性能,综合考虑确定最佳操作参数为吸收剂流量50 m^(3)/h、吸收剂温度25℃、吸收压力0.20 MPa。Abs-I对油气S3的回收效果最为理想,针对原油油气S3进行了吸收塔优化设计,优化后填料高度和塔径分别为5.0 m和0.75 m,为实际工业装置的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原油油气 Aspen Plus 模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保护检查片接地电阻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会军 杜鹏宇 +2 位作者 董亮 杜艳霞 宋琳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2-268,共7页
目的研究阴极保护检查片结构及埋设方式对其接地电阻的影响。方法基于边界元平台建立常用检查片的边界元模型,从检查片形状、裸露面积、壳体大小、埋深和土壤电阻率等方面探讨其对检查片接地电阻的影响及规律,计算了检查片接地电阻在检... 目的研究阴极保护检查片结构及埋设方式对其接地电阻的影响。方法基于边界元平台建立常用检查片的边界元模型,从检查片形状、裸露面积、壳体大小、埋深和土壤电阻率等方面探讨其对检查片接地电阻的影响及规律,计算了检查片接地电阻在检查片对地总电阻中的比重,并将检查片接地电阻的实验值与边界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随着极化电位负移,检查片接地电阻所占比重增大,最大接近95%。检查片裸露面积从6.5 cm^2增加至50 cm^2,其接地电阻降低约1/2。同一裸露面积下,圆形检查片接地电阻最大,长方形的最小,两者相差1.7倍左右。当壳体面积为检查片7倍等效圆直径面积时,接地电阻接近最大值,检查片接地电阻随土壤电阻率增大而成倍增加。在单一土壤环境中,检查片埋深在0.2 m以下时,接地电阻变化小于2%。在边界元模拟结果中,0.2 m埋深处,6.5 cm^2圆形检查片接地电阻模拟值比实验值小1.4%,6.5 cm^2棒状检查片接地电阻模拟值比实验值小6.3%。结论接地电阻的实验结果与边界元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保护 检查片 结构 接地电阻 边界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膜蒸馏再生MDEA富液实验研究及节能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陆云龙 赵会军 +2 位作者 彭浩平 赵书华 李恩田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78,共5页
为了研究真空膜蒸馏法MDEA富液再生实验所需的最佳操作参数,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组件对MDEA富液进行再生实验研究,引用分离因子分析H2S的分离效果,研究温度、真空度、HS-的浓度对膜通量及分离因子的影响;将再生率与分离因... 为了研究真空膜蒸馏法MDEA富液再生实验所需的最佳操作参数,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组件对MDEA富液进行再生实验研究,引用分离因子分析H2S的分离效果,研究温度、真空度、HS-的浓度对膜通量及分离因子的影响;将再生率与分离因子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确定最佳再生温度、真空度.实验结果表明:分离因子随着温度、真空度增大而减小,HS-浓度对分离因子影响不大;最佳再生温度为55~60℃,最佳真空度为20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EA 真空膜蒸馏 膜通量 再生率 分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通过内置不同液体分布器吸收塔的压降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翊红 黄维秋 +3 位作者 王文捷 郝庆芳 叶青 钟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103-107,共5页
压降是吸收塔设计及操作的重要参数,吸收塔内置不同结构的液体分布器时产生压降情况不同。为此,搭建1.2 m吸收塔实验平台,基于不同液体分布器,针对气速与喷淋密度对整塔及局部内件压降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吸收塔中分布器、填... 压降是吸收塔设计及操作的重要参数,吸收塔内置不同结构的液体分布器时产生压降情况不同。为此,搭建1.2 m吸收塔实验平台,基于不同液体分布器,针对气速与喷淋密度对整塔及局部内件压降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吸收塔中分布器、填料、集液器等部件压降都较小,绝大部分压降集中在除沫器部分;吸收塔内置管式和槽式分布器时,整塔压降随喷淋密度增大有下降的趋势,整塔压降随气速增大而变大。在1 326 m^3/h和1 329 m^3/h的气速下,整塔压降峰值分别为0.45 k Pa和0.445 k Pa。吸收塔内置新型管槽式分布器,整塔压降随喷淋密度增大基本上保持不变,整塔压降同样随气速的增大而变大,在1 350 m^3/h气速下整塔压降峰值为0.375 k Pa,相比内置管式和槽式分布器有较大的优势,且在不同喷淋密度下表现更加平稳。经计算,u=1 362 m^3/h时,吸收塔内置新型管槽式液体分布器相对于内置管式和槽式分布器的整塔压降分别降低16%和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塔 气体吸收分离 压降 管式分布器 槽式分布器 新型管槽式分布器 液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法再生油气回收用活性炭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宪航 朱忠泉 +3 位作者 黄维秋 浮历沛 王雨雨 吕爱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46-351,共6页
储油罐中的原油及汽油等轻质油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部分轻组分蒸发产生多种对大气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油气回收的终端环节,常采用活性炭对VOCs进行充分吸附达标后排放至大气。对吸附VOCs饱和的活性炭进行脱附再生,既... 储油罐中的原油及汽油等轻质油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部分轻组分蒸发产生多种对大气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油气回收的终端环节,常采用活性炭对VOCs进行充分吸附达标后排放至大气。对吸附VOCs饱和的活性炭进行脱附再生,既可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又可减少固体废弃物处理量。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方法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的热再生法固有的缺陷,被认为是目前有前途的再生活性炭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的机理研究现状,总结了机理研究的关键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VOCs在超临界CO2作用下脱附的微观机理及脱附后的VOCs在活性炭中相关传质系数的计算模型为今后机理研究的关键突破口,为超临界CO2再生活性炭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超临界二氧化碳 活性炭 再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膜法MDEA再生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慈智 赵会军 +2 位作者 郭鹏 陆云龙 咸强强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47,共5页
室内搭建真空膜蒸馏评价装置,以MDEA(N-甲基二乙醇胺)富液作为研究对象,中空纤维膜作为分离介质,控制变量反复实验,研究温度、真空度、浓度对膜通量和再生率的影响,从而探究膜法MDEA再生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高、真空度大、浓度低... 室内搭建真空膜蒸馏评价装置,以MDEA(N-甲基二乙醇胺)富液作为研究对象,中空纤维膜作为分离介质,控制变量反复实验,研究温度、真空度、浓度对膜通量和再生率的影响,从而探究膜法MDEA再生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高、真空度大、浓度低的条件下膜通量大,再生率高,有利于MDEA富液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膜蒸馏 MDEA 膜通量 再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输入量对换热器管板焊接接头缺陷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曲华旭 赵永刚 +3 位作者 季绍俊 陈有增 朱翔鹰 彭浩平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3,共12页
文章通过改变焊接的电流和电压,研究热输入量(2.16 kJ/mm,2.52 kJ/mm,2.88 kJ/mm)对换热器管板焊接接头缺陷的影响。基于有限元算法,研究热输入量对换热器管板焊接接头处残余应力的影响,进一步改进焊接工艺。结果表明,与热输入量为2.16 ... 文章通过改变焊接的电流和电压,研究热输入量(2.16 kJ/mm,2.52 kJ/mm,2.88 kJ/mm)对换热器管板焊接接头缺陷的影响。基于有限元算法,研究热输入量对换热器管板焊接接头处残余应力的影响,进一步改进焊接工艺。结果表明,与热输入量为2.16 kJ/mm和2.88 kJ/mm相比,在热输入量为2.52 kJ/mm时,管板焊接接头的焊接质量最佳,具有焊缝成形好,无裂纹及少量可接受的焊接缺陷。通过对多管-板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计算发现,中心换热管处热影响区残余应力较大。而且残余应力并不是随着热输入的增加而增加。与热输入量为2.16 kJ/mm和2.88 kJ/mm相比,当热输入量为2.52 kJ/mm时,管板接头处的残余应力分布最均匀且稳定,表明焊接质量最佳,这与实验结果一致。最后,通过增加焊间冷却时间和改变焊接顺序来改进焊接工艺,解决了局部残余应力分布集中的问题,改进了焊接接头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焊接缺陷 残余应力 热输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二回路金属管道流动加速腐蚀与防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乔睿鑫 董亮 +1 位作者 陈建栋 邱晓波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综述了核电厂二回路管线的流动加速腐蚀研究现状。介绍了流体动力学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对流动加速腐蚀的影响机理及规律,总结了流动加速腐蚀常用的研究方法和防护措施,最后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流动加速腐蚀 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防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障碍物对丙烷-空气爆炸火焰加速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周宁 张国文 +4 位作者 王文秀 赵会军 袁雄军 黄维秋 宗永迪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6-1114,共9页
研究了障碍物阻塞率、障碍物间距、障碍物空间位置对丙烷-空气爆炸过程及火焰加速效应的影响。采用雷诺平均(RANS)方程和湍流火焰封闭燃烧模型计算非稳态燃烧过程,主要分析障碍物周围复杂流场特性以及湍流涡与火焰面作用的详细机理。结... 研究了障碍物阻塞率、障碍物间距、障碍物空间位置对丙烷-空气爆炸过程及火焰加速效应的影响。采用雷诺平均(RANS)方程和湍流火焰封闭燃烧模型计算非稳态燃烧过程,主要分析障碍物周围复杂流场特性以及湍流涡与火焰面作用的详细机理。结果表明:阻塞率在0.5~0.7时,障碍物间距对火焰加速效果的影响较大,其中障碍物间距为一倍管径时火焰加速效应最大;而障碍物的空间位置对火焰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当障碍物位于管道单侧时,湍流涡强度最大,火焰褶皱最明显,火焰传播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加速 RANS方程 湍流涡 障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