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卓越工程师跨界融合培养的问题、路径与策略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徐守坤
莫琦
黄雪梅
-
机构
常州大学党办
常州大学教务处
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
-
出处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第二方阵高校的发展困境与破解策略研究”(BIA200183)。
-
文摘
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国家战略发展加大了对跨界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需求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内在地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工程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而当前的跨界培养存在高校多学科培养计划落地有限、企业培养积极性有待提高和校企融合松散等问题。为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内部学科之间、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跨界融合。高校内部需要利用多学科优势制订跨学科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课程及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校内导师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高校与产业之间需要加强融合,对接产业需求设置培养计划,设立产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优选企业导师,发挥企业导师的实习指导作用。为保障上述具体路径的落实,需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变革课程教学模式和规范导师选拔规则。
-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跨界融合培养
素质能力
协同育人
-
Key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training
quality and abil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
分类号
G64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小镇青年返乡就业的动机与决策过程研究
- 2
-
-
作者
朱睿
李思琦
朱静
-
机构
常州大学党办校办
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
出处
《村委主任》
2024年第23期210-212,共3页
-
基金
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小镇青年’返乡就业的行动逻辑、支持要素与提升路径”(项目编号:2023SJYB1276)。
-
文摘
近年来,小镇青年返乡就业现象显著增加,成为乡村经济复苏与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激励返乡就业,旨在吸引人才回流。然而,小镇青年在返乡就业过程中,仍面临着城乡资源分布不均、职业晋升空间受限、社会认同感低等现实障碍。基于此,文章围绕小镇青年返乡就业的内外动因与决策过程展开分析,通过需求动机、成就动机、责任动机和环境机会四个维度,构建动机框架,细致解析驱动青年返乡的核心因素。此外,文章还应用多阶段决策模型剖析返乡青年在不同决策阶段的考量重点,包括经济回报、职业稳定性、社会认同等关键因子,并提出从外部支持、个人成长及文化氛围三维度入手的提升路径,以期为青年职业发展提供深层次支持与实施方向,从而推动乡村发展。
-
关键词
提升路径
决策过程
需求动机
社会认同感
职业稳定性
经济回报
乡村振兴战略
人才回流
-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与机制创新
被引量:6
- 3
-
-
作者
徐萍
史国栋
-
机构
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
常州大学党办
-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2-154,共3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成长期产学研联盟的技术转移绩效研究"(编号:13YJA880063)
"政府责任视阈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机制研究"(编号:13YJA88007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衍生高科技企业跨界协同创新研究"(编号:D/2013/01/116)
-
文摘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诉求,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驱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自主试验。本科拔尖人才培养需遵循以下规律:针对优质生源,制定精英教育目标;学科交叉融通,优化学术课程规划;依靠名师指导,实施深度教育策略;产教深度融合,开展全程科研训练。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包括建立动态进出的开放选拔机制、阶段性递进的动态管理机制、产学研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机制。
-
关键词
本科拔尖人才
动因
规律
机制
-
分类号
G640-01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高校后勤实体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张德高
-
机构
常州大学党办
-
出处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0-141,共2页
-
基金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兼顾公益性与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批准号:B-a/2011/01/002)
-
文摘
高校后勤社会化经过十年改革,有效缓解了制约高校外延扩张所带来的压力,后勤实体自身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亟须解决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后勤实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规范运行体制、创新股权结构、优化用工模式及完善分配制度等方面实现后勤实体可持续发展,维护高校的政治稳定。
-
关键词
高校后勤实体
体制性障碍
现代企业制度
-
分类号
G64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