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网格”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芳 张文旗 +2 位作者 李菊红 何淑梅 刘天鹤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75-81,202+7-8,共7页
符合客观实际的三维地质模型是油藏地质研究的最终成果,而目前常用的建模软件及其数学算法在构建复杂构造模型和强非均质储集层模型时存在局限性。本文以大港油田C区Z断块为例,利用"地质网格"技术避免了常规PILLAR网格系统在... 符合客观实际的三维地质模型是油藏地质研究的最终成果,而目前常用的建模软件及其数学算法在构建复杂构造模型和强非均质储集层模型时存在局限性。本文以大港油田C区Z断块为例,利用"地质网格"技术避免了常规PILLAR网格系统在建立构造模型时遇到的网格扭曲现象,确保了构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应用相控多变差函数分析技术弥补了单一变差函数无法准确表征储层空间分布状况及物性变化特征的缺憾,较好地解决了沉积微相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等问题,为油田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更符合客观实际的精细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网格”技术 油藏地质模型 PILLAR网格 多变差函数分析 复杂构造模型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于模型的层析速度反演进行低幅度构造成像 被引量:31
2
作者 管文胜 段文胜 +3 位作者 查明 孙琦 宋小平 苏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3,共7页
基于层位的层析反演在低信噪比地区无法进行层位解释,在划分速度界面时也无法保证模型精度,局限性较大;基于网格的层析反演不容易收敛到实际速度模型,且模型没有地质意义的约束,有时会产生不符合地质规律的反演结果。为此,基于模型的层... 基于层位的层析反演在低信噪比地区无法进行层位解释,在划分速度界面时也无法保证模型精度,局限性较大;基于网格的层析反演不容易收敛到实际速度模型,且模型没有地质意义的约束,有时会产生不符合地质规律的反演结果。为此,基于模型的层析反演方法,借鉴了层位约束和全局反演优点,以地质层位为基础建立模型,在横向上沿地质层位网格进行参数更新,在纵向上层位间网格更新尺度随着模型的地质层位而变化,既解决了薄层速度建模问题,又能得到精准的高、低频速度分量和各向异性参数。其次,基于模型的层析反演将模型中地质层位的深度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层析反演数据空间,可以同时反演速度结构与反射点位置(或反射层深度),具有更高的反演精度。将基于模型的层析反演方法应用于YM工区实际资料,并通过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高了速度模型精度,解决了该区低幅度构造成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幅度构造 基于模型的层析反演 层析成像矩阵 VTI介质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同时反演方法在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3
作者 郎晓玲 彭仕宓 +2 位作者 康洪全 凌勇 许建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4-169,共6页
基于多角度道集和多尺度信息约束的叠前同时反演方法是利用多个角度的叠加数据体,将叠后波阻抗和叠前AVO属性整合到反演流程中,并将地震、测井、地质(包括构造倾角)等多尺度信息作为软约束条件参与反演的方法。应用迭代算法,同时反演出... 基于多角度道集和多尺度信息约束的叠前同时反演方法是利用多个角度的叠加数据体,将叠后波阻抗和叠前AVO属性整合到反演流程中,并将地震、测井、地质(包括构造倾角)等多尺度信息作为软约束条件参与反演的方法。应用迭代算法,同时反演出与岩性和含油气性相关的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等多种弹性参数,综合判别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降低单纯利用纵波弹性阻抗反演的非唯一性,增强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综合利用颜色编码交会分析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众多叠前同时反演属性三维数据体在剖面和空间上进行解释,提高了对弹性反演属性的解释能力。将该反演方法和技术思路应用于新疆某油田M地区,优选Xu-White模型估算S波时差曲线,对4个不同角度的叠加数据体进行了叠前同时反演,使用AVO颜色编码交会分析技术预测了工区中砂岩和含油气性分布。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储层和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同时反演 角度叠加 泊松比 颜色编码交会 流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中新统层序地层地震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唐武 王英民 +5 位作者 黄志超 王琳 邓彦涛 何永垚 周兴海 王丹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5,共6页
根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反射和结构特征,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中新统划分为3个层序组及6个三级层序。三个层序组自下而上分别对应三亚组、梅山组及黄流组三个地层组。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六种典型的地震相类型:丘状地震... 根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反射和结构特征,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中新统划分为3个层序组及6个三级层序。三个层序组自下而上分别对应三亚组、梅山组及黄流组三个地层组。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六种典型的地震相类型:丘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水道充填地震相、杂乱地震相、波状地震相以及平行—亚平行地震相。三亚组以波状反射和平行—亚平行反射为主;梅山组以丘状反射和波状反射为主,梅山期是生物礁发育的繁盛期;黄流组仍以丘状反射和波状反射为主,但丘状反射规模较梅山组明显减小。中新统整体上表现为一个水进的过程,从滨浅海环境过渡到浅海环境再逐渐过渡到半深海环境,发育有扇三角洲、生物礁滩以及水道沉积体系,而地震相的分布和演化明显受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生物礁和水道沉积可能是该区的有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勘探 地震勘探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沉积相演化 中新统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三维地质构造建模 被引量:8
5
作者 王金艳 鲁人齐 +6 位作者 张浩 李菊红 李丽梅 许汉刚 顾勤平 疏鹏 侯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30,I0002,共16页
本文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平台的构造-地层实体建模流程,通过整合研究区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利用地质时间域坐标系转换和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并结合非定量化的地质基础利用地质网格功能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 本文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平台的构造-地层实体建模流程,通过整合研究区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利用地质时间域坐标系转换和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并结合非定量化的地质基础利用地质网格功能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的三维地质构造模型,该模型包括地表、第四系底部、新近系底部和基岩顶部等四个层面的地层模型和断层模型。该模型定量化地给出了研究区第四系、新近系底界的三维结构和特征,并刻画了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空间分布,通过该模型可以更直观地显示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单元和断裂的变化规律,对深入分析活动断裂带的沉积与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构造建模 地震反射剖面 地质剖面 钻孔 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隆起西部A区块奥陶系一间房组AVO流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国会 张军林 +3 位作者 郑多明 李雪强 姜源 杨鹏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1期60-62,79,共4页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是世界级的研究难题,通过对塔北隆起西部A区块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提出了适合该区的流体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从ΔvP/vP和ΔvS/vS计算出的AVO流体因子属性进行预测,原因是该属性对碳、氢有很好的...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是世界级的研究难题,通过对塔北隆起西部A区块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流体预测,提出了适合该区的流体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从ΔvP/vP和ΔvS/vS计算出的AVO流体因子属性进行预测,原因是该属性对碳、氢有很好的响应。通过流体替换、叠前道集的预处理,采用二项式反演算法和叠前AVO反演得到AVO流体因子属性,最后应用流体因子属性进行流体预测,流体预测符合率达到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因子 流体替换 道集预处理 AVO反演 碳酸盐岩 流体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GOCAD的天津双窑凸起构造区热储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君照 李胜涛 +4 位作者 岳冬冬 张秋霞 李菊红 崔俊艳 杨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87-5902,共16页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已成为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实现热储空间结构透明化,有利于地热资源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开发。以天津双窑凸起构造区为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已成为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实现热储空间结构透明化,有利于地热资源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开发。以天津双窑凸起构造区为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地质对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geology object computer aided design,GOCAD)相结合的方法,利用GIS对钻孔、平面地质图、地质剖面、地球物理资料、文献等多源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并对数据可信度进行优先级排序,利用GOCAD对构造、地层面和地质实体进行了构建,建立了热储三维地质模型。模型实现了对研究区新近系、奥陶系、寒武系、蓟县系等不同层位热储及其边界断裂的空间发育情况的三维刻画,研究结果可以为热储结构研究、地热资源评价和因地制宜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热储三维建模 GIS GOCAD 地下空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CAD软件的渤中凹陷428构造带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6
8
作者 盛世强 戴黎明 +1 位作者 李法坤 李菊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100,共10页
428潜山构造带位于渤中凹陷中部,是中生代多期次的褶皱叠加和中新生代伸展裂解作用的结果,如何认识该潜山三维几何学特征,对于揭示不同构造期次的叠加-改造过程以及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钻井资料... 428潜山构造带位于渤中凹陷中部,是中生代多期次的褶皱叠加和中新生代伸展裂解作用的结果,如何认识该潜山三维几何学特征,对于揭示不同构造期次的叠加-改造过程以及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钻井资料,并结合三维地质建模软件GOCAD,构建了428构造带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地层和断层展布的几何学特征的详细分析,识别出428构造带及其周缘地区褶皱变形样式,以及潜山内幕断层的交切关系。其中,428东构造区为一元结构,太古宇上覆古生界,褶皱变形在空间上表现为短轴褶皱,其可能为印支和燕山2期褶皱叠加作用的结果;428西构造区以二元结构为主,太古宇上分布古生界和中生界,褶皱变形在空间上表现为背斜和向斜的特征,可能为燕山期褶皱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428潜山 褶皱 三维地质模型 GOC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