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江银耳生产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如县 谭伟 +5 位作者 罗建华 刘宏平 张波 叶雷 李小林 张洁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通过调研分析通江银耳产业,目前存在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缺乏科技增收意识和科学技术创新不够3个主要生产表现特征,陷入了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效益参差不齐和科技滞后产业发展的3大现实困境。建议选育和使用区域化优良栽培新品种、... 通过调研分析通江银耳产业,目前存在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缺乏科技增收意识和科学技术创新不够3个主要生产表现特征,陷入了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效益参差不齐和科技滞后产业发展的3大现实困境。建议选育和使用区域化优良栽培新品种、创新应用轻简生产设施及配套技术、深究数量化参数完善环境调控技术、研究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开发新产品和制定科学生产技术规程并宣贯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江银耳 生产表现特征 生产困境 科技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江银耳栽培技术历史演变与消费群体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谭伟 赵树海 +5 位作者 王国秀 张波 叶雷 彭卫红 李小林 张琼 《食药用菌》 2023年第6期355-364,共10页
通江(县)是银耳人工栽培发祥地。通江银耳特指在四川省通江县境内生长在青冈木上的银耳子实体。介绍通江银耳的栽培技术经历了古法栽培、旧法栽培、新法栽培和创新栽培四个历史阶段:古法栽培是找寻自然长有银耳的山林采伐青冈树,置于林... 通江(县)是银耳人工栽培发祥地。通江银耳特指在四川省通江县境内生长在青冈木上的银耳子实体。介绍通江银耳的栽培技术经历了古法栽培、旧法栽培、新法栽培和创新栽培四个历史阶段:古法栽培是找寻自然长有银耳的山林采伐青冈树,置于林间让其出耳,选山是其重要工序;旧法栽培形成了选山、砍棒和排山等13道作业工序;新法栽培融入了现代食用菌栽培理论技术,应用人工菌种和设施干预,形成有制种、砍棒、斫眼、接种、发菌、排堂等15道作业工序,增产和稳产效果显著;创新栽培突出栽培作业轻简化,在“凹口式”接种生产栽培种、电钻打孔和以钢架塑料大棚代替土墙耳堂等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列举通江银耳历史产量和销售价格,指出曾经作为清朝贡品和达官显贵高端消费品的通江银耳,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产量的大幅增加及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如今普通群众也能够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江银耳 发祥地 古法栽培 旧法栽培 新法栽培 创新栽培 消费人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段木银耳菌渣栽培毛木耳配方初筛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洁 罗建华 +9 位作者 刘宏平 叶雷 张波 马世均 陈顺 杨学圳 李小林 周清平 谭伟 刘如县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3期44-46,49,共4页
目的:以段木银耳菌渣为主料栽培毛木耳,筛选出适宜配方,为段木银耳菌渣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5个段木银耳菌渣配方栽培毛木耳,考察其菌丝长势、菌丝生长速度、料袋污染率、耳片经济性状、生物转化率及经济效益。结果:配方(2... 目的:以段木银耳菌渣为主料栽培毛木耳,筛选出适宜配方,为段木银耳菌渣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5个段木银耳菌渣配方栽培毛木耳,考察其菌丝长势、菌丝生长速度、料袋污染率、耳片经济性状、生物转化率及经济效益。结果:配方(2)、配方(3)为高产优质配方,栽培的毛木耳袋产量(干耳)达166.10 g、160.35 g,万袋利润均较配方(1)(CK)高约12%,且耳片表面积大。结论:试验为段木银耳菌渣资源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丰富了毛木耳新型配方基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木耳 段木 菌渣 配方筛选 产量 生物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银耳转录组测序的多糖代谢途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东 牛蓓 +7 位作者 宋君 赵树海 雷绍荣 郭灵安 张富丽 刘文娟 常丽娟 赵黎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47-1352,共6页
【目的】对银耳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分析多糖生物合成途径和挖掘关键功能基因。【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银耳菌丝体进行测序,组装得到unigene序列,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和注释,挖掘果糖和甘露糖代谢通路相关基... 【目的】对银耳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分析多糖生物合成途径和挖掘关键功能基因。【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银耳菌丝体进行测序,组装得到unigene序列,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和注释,挖掘果糖和甘露糖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结果】本研究共得到4.72 Gb raw data,拼接后获得17 008条unigene序列,N50为2073 bp;注释结果表明,76.47 %序列能够注释到Uniprot公共数据库,注释到GO分类和KEGG通路的unigene分别为10 152和5671条。进一步分析银耳果糖和甘露糖代谢途径相关基因,挖掘得到74条unigene;其中编码L-iditol 2-dehydrogenase的unigene最多,其次是butanol dehydrogenase。【结论】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解析及预测,为研究银耳多糖和其它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分子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银耳品质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耳 转录组 果糖和甘露糖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银耳伴生菌香灰菌丝拮抗试验
5
作者 李明 刘如县 +1 位作者 李彪 刘小英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5年第3期18-19,共2页
通江木段木银耳的产量高低取决于香灰菌丝对分解木质的能力,因而香灰菌丝生活力强弱对银耳生产十分重要。近年由于生产中引种杂乱,导致银耳单产严重下滑,而目前科研院所只偏重银耳菌丝的研究,对香灰菌丝研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研究不够深... 通江木段木银耳的产量高低取决于香灰菌丝对分解木质的能力,因而香灰菌丝生活力强弱对银耳生产十分重要。近年由于生产中引种杂乱,导致银耳单产严重下滑,而目前科研院所只偏重银耳菌丝的研究,对香灰菌丝研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研究不够深入,对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香灰菌丝之间亲缘关系如何,没有进行相应拮抗试验与界定。2014年在生产上选用使用的4个香灰菌株进行了相应的拮抗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耳 试验 香灰菌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