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巴州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
1
作者 夏天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7,共2页
关键词 四川 农田水利 税费改革 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山湾羊场银多金属矿床银的赋存形式及成矿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康明 岳长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363-3379,共17页
西山湾羊场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西段。矿区出露有较大面积的古生代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中生代早白垩世白女羊盘组火山岩沿二长花岗岩与英云闪长岩之接触带的北东向张性裂隙喷发,银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于下白垩统... 西山湾羊场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西段。矿区出露有较大面积的古生代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中生代早白垩世白女羊盘组火山岩沿二长花岗岩与英云闪长岩之接触带的北东向张性裂隙喷发,银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于下白垩统白女羊盘组及其与侵入岩的接触带,铅锌矿体主要产于侵入岩及其与火山岩的接触带,断裂构造控矿明显。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银的赋存形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对银、铅锌的地球化学迁移模式、沉淀机制及其成矿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中银的存在形式主要为可见银,其次为不可见银。可见银主要为显微包体银(1~10μm)和独立银矿物(> 50μm),不可见银主要为类质同象银和超显微包体银(<1μm)。显微包体银多被黄铁矿、石英、钾长石和重晶石等包裹;独立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其次为硒银矿,还有少量自然银、螺状硫银矿和深红银矿(淡红银矿)等,多分布于石英粒间及裂隙中;类质同象银主要赋存于蓝辉铜矿、雅硫铜矿等二元铜硫化物中;超显微包体银主要包裹于与银矿化相关的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中。根据矿(化)脉体之间的穿切关系、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热液期是主要的成矿期,包括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铅锌矿化形成于该阶段早期,银矿化形成于该阶段晚期。富含Fe、Cu、Zn、Pb、Ag、S和Se等多种元素的成矿热液,在早期高温条件下金属离子以氯络合物的形式搬运,随着成矿热液温度降低以及其它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氯络合物不稳定而解离,未发生沉淀的金属离子转变为以硫氢络合物的形式继续运移。成矿热液向上运移过程中,随着温度的持续降低,铁、锌、铜和铅等金属离子的硫氢络合物溶解度降低而发生分解,形成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硫化物,Ag+部分置换Cu+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二元铜硫化物中,部分银以超显微包体形式被先期形成的矿物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所包裹。因Fe2+、Zn2+、Cu+、Pb2+等离子的依次沉淀,致使[Ag(HS)2]-不稳定而分解,生成辉银矿,并且Ag+与流体中的Se2-结合形成少量硒银矿,被包裹于重晶石和石英之中,而溶液中过饱和的银则沉淀为自然银。表生条件下,原载体矿物中的银以及离散银经淋滤作用随黄铁矿的褐铁矿化而得以再次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多金属矿 成矿过程 银的赋存形式 西山湾羊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农村饮水工程基本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华 蒋吉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60,共4页
根据四川农村饮水工作的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新时期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用水保证率、可持续运行等5个基本要求的内涵;探讨了不同用水条件、不同工程类别、不同项目区域的设计用水量;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农村... 根据四川农村饮水工作的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新时期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用水保证率、可持续运行等5个基本要求的内涵;探讨了不同用水条件、不同工程类别、不同项目区域的设计用水量;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农村供水模式;探讨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根据工程规模和投资渠道,提出了农村供水工程集中管理、分散管理、协会管理、股份管理、农户自主管理等5种运行管理体制,对农村安全饮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具有较强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饮水 内涵 用水量 建设管理 模式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管联动是小流域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4
作者 马龙辉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34,共2页
建管联动就是在建设初期就将治理主体和管护主体有机结合,即在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初期,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对外公开招标、制定优惠政策等,将坡耕地改造后栽植的经果林及配套的坡面水系工程确定给农户、大户、公司等业主进行管... 建管联动就是在建设初期就将治理主体和管护主体有机结合,即在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初期,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对外公开招标、制定优惠政策等,将坡耕地改造后栽植的经果林及配套的坡面水系工程确定给农户、大户、公司等业主进行管理,并让他们参与建设的全过程,可使建设主体和管护主体得到有机统一,能有效解决小流域治理过程中重建轻管的弊端,从而实现小流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治理 可持续发展 建管联动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州区“长治”工程建设农户参与新机制
5
作者 马龙辉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3-34,共2页
在"两工"和农业税逐步取消的新形势下,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户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机制,在实施"长治"工程的小流域成立由农民代表组成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协会,协会参与治理项目的前期设计、施工质... 在"两工"和农业税逐步取消的新形势下,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户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机制,在实施"长治"工程的小流域成立由农民代表组成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协会,协会参与治理项目的前期设计、施工质量监督、施工进度监督、资金管理、竣工验收和建后管理,让农民享有对"长治"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发言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激发了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 农户参与 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州抓住“三个五” 治理成效实现“五化”
6
作者 马龙辉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7年第2期41-43,共3页
巴州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属老、边、穷、山区,1997年被列入“长治”重点治理项目区。该区依托“长治”基建水保项目和国债水保项目,先后治理了白花溪、新拱桥河、司城河、自库河等17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3 km2,涌现了白花... 巴州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属老、边、穷、山区,1997年被列入“长治”重点治理项目区。该区依托“长治”基建水保项目和国债水保项目,先后治理了白花溪、新拱桥河、司城河、自库河等17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3 km2,涌现了白花溪小流域的观音堂、司城河小流域的柏梓山、自库河小流域的七星寨等水保示范基地15处。该区探索的治理机制的“五抓”、治理方法的“五结合”、建后管理的“五模式”,实现了“五化”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治理 治理机制 治理方法 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管理机制 寻求可持续发展
7
作者 马龙辉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3年第6期37-38,共2页
四川省巴州区境内水土流失严重,1997年被国家长委和省水保局列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几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 km2,其中改造坡耕地1.67万hm2,栽植经果林3500 hm2,营造水保林4500hm2,保土耕作1000 hm2,封禁自然修复1万hm2... 四川省巴州区境内水土流失严重,1997年被国家长委和省水保局列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几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 km2,其中改造坡耕地1.67万hm2,栽植经果林3500 hm2,营造水保林4500hm2,保土耕作1000 hm2,封禁自然修复1万hm2,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51万处。为确保水保治理成果的永续利用,巴州区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式,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公司加农户、租赁、承包、户自管理和目标管理五种管理模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模式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双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