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辐照交联高密度聚乙烯耐环境应力开裂与直流电性能
1
作者 陈珍珍 谢书鸿 +5 位作者 闫志雨 邱兴宇 牛学超 王凯 赵新东 杨佳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146,共9页
为满足深海光电复合缆在高压力、强腐蚀性海水环境中的运行要求,文中选择具有良好阻水性能且可耐受直流高压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作为电缆绝缘材料。但结晶度较高的HDPE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较差,为此采用交联改性来加强片晶间的作用力来... 为满足深海光电复合缆在高压力、强腐蚀性海水环境中的运行要求,文中选择具有良好阻水性能且可耐受直流高压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作为电缆绝缘材料。但结晶度较高的HDPE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较差,为此采用交联改性来加强片晶间的作用力来保证材料在保持阻水性能的同时能极大地提高材料的耐开裂特性。鉴于HDPE加工温度高(~140℃),与传统的过氧化物交联及硅烷交联工艺适配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光敏的紫外光引发交联技术,配合一种含有多不饱和双键的交联助剂制备了不同交联度的HDPE材料。从拉伸与热延伸试验得出,随着材料交联度的提高,片晶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有效提升了材料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900 h),并保持了优异的阻水特性(<0.125%);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并结合空间电荷分布、直流电阻率与直流击穿强度测试得到,交联助剂的极性基团——羰基在材料内引入了0.8 eV的空穴陷阱与1.9 eV的电子深陷阱,在材料内部有效抑制了空间电荷注入现象,并提高了材料的直流电阻率,保持了材料的直流击穿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紫外光辐照交联 耐环境应力开裂 直流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体/聚丙烯与塑性体/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及介电性能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洪 袁鑫 +4 位作者 杨佳明 赵新东 石庆铎 何乐春 杨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4-50,共7页
选用聚丙烯(PP)为基体树脂,分别以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POE)、丙烯-乙烯共聚塑性体(POP)为填料,制备出不同组分的POE/PP与POP/PP共混材料。对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POP在降低PP弹性模量及增韧改性效果上均弱于同含量的POE/PP体系... 选用聚丙烯(PP)为基体树脂,分别以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POE)、丙烯-乙烯共聚塑性体(POP)为填料,制备出不同组分的POE/PP与POP/PP共混材料。对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POP在降低PP弹性模量及增韧改性效果上均弱于同含量的POE/PP体系,但当POP质量分数增至40%时与POE质量分数为30%时的力学性能相仿;而电导电流及交、直流击穿等实验表明,POP较POE更大程度维持了纯PP的电性能;观测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发现POE在PP中的分散性较差,而共聚单体含量较少的POP对PP结晶规整度破坏较弱,相近分子结构呈现出与PP较好的相容性,是POP/PP体系电性能较优异的原因,具有潜在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弹性体 塑性体 力学性能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特性对聚丙烯空间电荷及直流击穿强度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洪 吕洪雷 +3 位作者 杨佳明 高铭泽 王理想 何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8-93,共6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观察了不同成形条件聚丙烯(PP)的结晶形态及结晶度,通过动态力学热分析(DMA)测试了不同结晶形态PP的力学特性,利用电声脉冲法(PEA)测得不同结晶形态PP的空间电荷特性,并对不同结晶形态P...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观察了不同成形条件聚丙烯(PP)的结晶形态及结晶度,通过动态力学热分析(DMA)测试了不同结晶形态PP的力学特性,利用电声脉冲法(PEA)测得不同结晶形态PP的空间电荷特性,并对不同结晶形态PP进行了直流击穿强度测试。结果表明,PP在较高的熔融温度和结晶温度下减少了晶核数目并促进了球晶生长。DMA和PEA测试表明,小球晶可使PP的储存模量降低,大球晶在生长过程中,将较多的杂质和低分子物排挤到无定形区中,导致β松弛损耗增大,从而使室温下的空间电荷量明显增加。直流击穿强度测试表明,当PP形成大且疏的球晶时,击穿过程可沿更短的路径发展,并且无定形区存在较多杂质及低分子物,从而使击穿强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结晶温度 结晶形态 空间电荷 直流击穿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共聚聚酰亚胺薄膜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马馨雨 刘立柱 +1 位作者 张笑瑞 吕彤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52,共6页
以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m-TB)为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为二酐单体,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常规的两步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二酐比例的热塑性聚酰亚胺,并通过红外光谱仪... 以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m-TB)为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为二酐单体,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常规的两步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二酐比例的热塑性聚酰亚胺,并通过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紫外光谱仪、动态热分析仪、溶解性测试等对共聚聚酰亚胺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1780、1720、1500、1380、1050和725cm^-1处出现明显的吸收峰,说明成功制备了聚酰亚胺材料;共聚聚酰亚胺只在PMDA与BPDA物质的量比为0.2∶0.8时存在结晶峰,其他比例时均为非晶聚合物;亚胺化后的共聚聚酰亚胺在DMSO、DMAc、DMF、NMP和m-cresol中有溶解性,证明成功制备出热塑性聚酰亚胺薄膜;热塑性共聚PI起始分解温度大于500℃,800℃时的质量保持率在50%以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随着聚合物中BPDA含量的提高,热塑性聚酰亚胺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当紫外光波长达到400 nm时,薄膜的透光率高达57.6%,当波长为760nm时,薄膜透光率均达到100%,成功制备了透光率较高的聚酰亚胺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聚酰亚胺 热塑性 溶解性 耐热性 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