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非金属智能连续管承压力学行为研究
1
作者 张学敏 张雪茹 +2 位作者 李厚补 陈衍华 孙琦尧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68,共7页
采用有限元模拟研究了DN50/PN1.6 MPa非金属智能连续管在内压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并分析了增强层中纤维体积分数、光纤不锈钢铠装层厚度及增强层层数等制造工艺参数对管道各结构层及管内缆线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N50/PN1.6 MPa非金属智... 采用有限元模拟研究了DN50/PN1.6 MPa非金属智能连续管在内压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并分析了增强层中纤维体积分数、光纤不锈钢铠装层厚度及增强层层数等制造工艺参数对管道各结构层及管内缆线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DN50/PN1.6 MPa非金属智能连续管在2.5 MPa内压下(约1.5倍公称压力)管内缆线均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可确保其功能性,正常服役;该结构管道的极限内压约为10 MPa,其失效形式为功能性损伤;在内压载荷下管内各结构层均呈现出螺旋式应力分布,管中缆线则呈现出高、低应力交替式的应力分布;增加增强层纤维体积分数和其层数均可以显著降低不锈钢铠装层及管内缆线在内压载荷下的应力以提高管道内压极限,但是增加不锈钢铠装层厚度对提升管道内压极限的贡献较小。此外,增加纤维体积分数在提高增强层承力的同时会促使其余各结构层处于较低应力水平,而增加不锈钢铠装层厚度及增强层层数则会降低所有结构层应力,其中增强层层数对结构层应力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在管道生产制造时应着重考虑增强层纤维体积分数和其层数的设计;针对本管道结构并综合考虑其内压极限和生产经济效益,选用增强层纤维体积分数为70%,增强层层数为4层或6层,不锈钢铠装层厚度为0.25mm的制造工艺参数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压 非金属智能连续管 有限元模拟 功能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压裂工具用可溶铝合金材料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晓旭 李朝旭 +4 位作者 伦惠林 蒋龙 李立伟 田应成 张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74-579,共6页
可溶铝合金(DAAs)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较低的密度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可溶解等优点,是油气开发井下压裂工具的重要基体材料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DAAs在制备工艺、活化溶解以及合金元素对性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DAAs的制备工艺主... 可溶铝合金(DAAs)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较低的密度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可溶解等优点,是油气开发井下压裂工具的重要基体材料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DAAs在制备工艺、活化溶解以及合金元素对性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DAAs的制备工艺主要采用粉末冶金法和熔炼铸造法,影响DAAs溶解度的主要元素有Ga、In、Sn、Zn和Cu等,影响合金力学性能的有Mg、Si、稀土元素等,同时概述了DAAs的活化溶解机制,最后展望了DAAs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压裂工具 可溶铝合金 制备工艺 活化溶解机制 合金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材料钎焊连接润湿性改善与调控策略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胜男 池强 +3 位作者 封辉 张雷 纠永涛 龙伟民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55,共10页
钎焊具有接头应力小、变形小、可连接异质材料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子封装、能源电力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异质材料界面物性差异高、钎焊难度较大,钎料润湿母材是实现钎焊的基础,润湿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异质材料高可靠连接的关键... 钎焊具有接头应力小、变形小、可连接异质材料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子封装、能源电力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异质材料界面物性差异高、钎焊难度较大,钎料润湿母材是实现钎焊的基础,润湿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异质材料高可靠连接的关键挑战。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和分析,详细阐述了润湿本质及其在钎焊中的表征方法。通过对润湿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改善途径和调控策略,包括改善钎料成分、制定合适的钎焊工艺、改变母材表面的状态等。揭示了提高润湿性的机理,即促进钎料和母材元素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降低界面能。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研发新型钎料、制定钎焊工艺,从而提高钎焊接头的质量,为复杂异质材料构件的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钎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钎焊 润湿角 反应润湿 非反应润湿 润湿性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Ⅳ型储氢气瓶内衬材料聚酰胺6氢渗透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
4
作者 张学敏 翟丽珍 +5 位作者 李厚补 齐国权 黄尚彬 张冬娜 杨志锋 张晓宇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2-68,共7页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在不同温度(30、40、60、80℃)和压力(82、87.5、98、103 MPa)条件下,研究氢气在聚合物材料聚酰胺6(PA6)中的渗透性,并分析了氢气的渗透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时,吸附热和自由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热运动加剧,分子运动...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在不同温度(30、40、60、80℃)和压力(82、87.5、98、103 MPa)条件下,研究氢气在聚合物材料聚酰胺6(PA6)中的渗透性,并分析了氢气的渗透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时,吸附热和自由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热运动加剧,分子运动空间增大,氢气在PA6中的溶解度系数、扩散系数以及渗透系数均呈增大趋势。在压力为103 MPa时,升高温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最大,增加了88.3%。随着压力增大,氢气与PA6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小,自由体积分数减小,所以氢气在PA6中的溶解度系数、扩散系数以及渗透系数均呈下降趋势。在温度为60℃时,压力对渗透系数影响最显著,降低了38.6%。氢气在PA6中的渗透机理包括在低势能区的聚集性吸附过程,和在自由体积处形成的空穴内振动-空穴间跃迁的扩散过程,温度升高时,氢气分子运动变得活跃,有更多的空穴间跳跃次数,压力升高时,变化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氢气 扩散 吸附 渗透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及卤化调控富勒烯氧化还原电位的DFT研究
5
作者 李健 孙冰花 +5 位作者 王春妮 李奥 吕祥鸿 王晨 代盼 白真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S单原子置换导致氧化还原电位正移,B置换后增幅最高(3.655 V);F、Cl、Br、O单原子置换后,氧化还原电位均负移,F置换后降幅最大(2.476 V).在所考察的12种富勒烯分子中,C_(59)B和C_(59)F的电子亲和能(EA)分别为最小值(-3.901 eV)和最高值(-2.577 eV),二者分别具有最强和最弱的得电子倾向.在C_(59)B和C_(59)F中,B、F置换原子周围存在电荷偏聚,且B、F与周围C原子的成键主要来自于-2.5 eV和-7.5 eV能级附近2p电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富勒烯C_(60) 氧化还原电位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直接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瞿首昱 张思宇 +2 位作者 韩俊伟 蒋龙 周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69-3684,共16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的大规模报废已经成为环境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直接回收技术作为退役锂离子电池再生利用的新思路,能够在不破坏正极材料晶体结构的前提下,高效修复材料组分与物化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的大规模报废已经成为环境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直接回收技术作为退役锂离子电池再生利用的新思路,能够在不破坏正极材料晶体结构的前提下,高效修复材料组分与物化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活性锂流失、晶体结构受损等现象为出发点,系统总结了当前退役正极材料直接回收的主要方法,包括固相法、共晶熔盐法、水热法、电化学法等,同时对上述修复方法所解决的问题及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总结,对退役锂离子正极材料的直接回收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直接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及其耐磨蚀涂层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齐泓钧 坚永鑫 +3 位作者 陈子晗 黄国胜 皇志富 邢建东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共8页
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表面涂层制备技术,可用于制备具有冶金结合的致密金属防护涂层。与传统熔覆工艺相比,超高速激光熔覆的加工效率高、涂层稀释率低,且涂层内部晶粒组织明显细化,可表现出更加优异的防护性能,在工业生产中... 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表面涂层制备技术,可用于制备具有冶金结合的致密金属防护涂层。与传统熔覆工艺相比,超高速激光熔覆的加工效率高、涂层稀释率低,且涂层内部晶粒组织明显细化,可表现出更加优异的防护性能,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的原理与加工特点,分析了国内外超高速激光熔覆设备的发展现状,综述了超高速激光熔覆涂层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当前超高速激光熔覆涂层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及其涂层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工程 超高速激光熔覆 涂层材料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掺氢输送管线钢氢脆敏感性研究进展
8
作者 朱世东 李亚龙 +3 位作者 曹鹏程 廖永刚 曹峰 李光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4,共13页
天然气掺氢输送可实现低成本、大规模、持续性氢能供给。在高压氢气环境中管道表面吸附的氢原子会因浓度梯度驱动而扩散到管材内部,导致氢脆。管线钢的氢脆过程复杂,其钢级、表面缺陷、组织缺陷及腐蚀环境和运行工况等均会影响氢脆敏感... 天然气掺氢输送可实现低成本、大规模、持续性氢能供给。在高压氢气环境中管道表面吸附的氢原子会因浓度梯度驱动而扩散到管材内部,导致氢脆。管线钢的氢脆过程复杂,其钢级、表面缺陷、组织缺陷及腐蚀环境和运行工况等均会影响氢脆敏感性的变化规律与机制。探究现役天然气长输管道与氢气环境相容性特征,对预防和控制氢脆的发生、保障掺氢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简述了在天然气掺氢输送过程中氢的来源及其渗透过程,概述了氢脆机理的主要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管道内外缺陷、服役环境(氢浓度、温度、应力状态)以及合金元素(铜、钒、钼、铌)等因素对管线钢氢脆敏感性的影响,最后对天然气掺氢输送管线钢氢脆敏感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掺氢输送 管线钢 氢脆敏感性 氢脆机理 合金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碳纤维复合材料胶-编混合搭接接头破坏试验及强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晓红 吕健 +2 位作者 翟少杰 杨尚谕 赵新波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6,共10页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超高的强度和刚度,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钢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搭接形式是提升搭接接头强度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搭接结构:钢带等间距开孔,碳纤维布S形编织,并在钢带与碳纤维间布胶,形成胶-编混合搭接。对胶-编...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超高的强度和刚度,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钢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搭接形式是提升搭接接头强度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搭接结构:钢带等间距开孔,碳纤维布S形编织,并在钢带与碳纤维间布胶,形成胶-编混合搭接。对胶-编混合搭接接头和胶黏搭接接头进行了破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编织工艺的接头改变了钢-胶层界面的应力状态,与胶黏搭接接头相比,胶-编混合搭接接头单位厚度峰值强度平均提高了25%,破坏形式从单一的钢-胶层界面完全脱黏破坏转变为钢-胶层界面完全脱黏、钢-胶层界面部分脱黏、碳纤维(损伤)断裂、编织条滑移和钢板翘曲等多种破坏模式的耦合破坏。进一步研究了开孔数量和编织宽度对胶-编混合搭接接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开孔数量的增加,搭接接头强度先增加后减小;随着编织宽度的增加,搭接接头强度相应增加,但强度增幅先快后慢。25 mm编织宽度的双孔结构试样强度最高,10 mm编织宽度的四孔结构试样强度最低,最高强度比最低强度提升了106.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编混合搭接 开孔数量 编织宽度 接头强度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风力发电用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晓旭 李朝旭 +2 位作者 伦惠林 蒋龙 李立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48-353,共6页
近海风力发电机组制动具有“三高”(高速、高力矩、高压力)和“一特殊”(海洋水雾、盐雾腐蚀环境)的特点,铜基粉末冶金材料因具有组织均匀、导热性好、耐磨性高、摩擦系数稳定等优点,可应用于近海风力发电的摩擦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 近海风力发电机组制动具有“三高”(高速、高力矩、高压力)和“一特殊”(海洋水雾、盐雾腐蚀环境)的特点,铜基粉末冶金材料因具有组织均匀、导热性好、耐磨性高、摩擦系数稳定等优点,可应用于近海风力发电的摩擦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在成分组元、制备工艺以及仿真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铜基粉末冶金材料的成分组元主要包括基体组元、润滑组元和摩擦组元,其制备工艺主要采用传统热压烧结和放电等离子烧结,同时概述了材料在制动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仿真模拟,最后展望了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风力发电 铜基材料 粉末冶金 摩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钻杆螺纹应力分布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11
作者 邝献任 芦烨 +3 位作者 范清泉 刁汉源 丁宇奇 崔苏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2,共8页
钻杆在钻进过程中,螺纹接头处易发生应力集中而断裂。为此,以钻杆螺纹接头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螺纹接头计算模型,对其在上扣扭矩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了螺纹接头在不同副台肩间隙、主台肩倒角半径下的应力分布... 钻杆在钻进过程中,螺纹接头处易发生应力集中而断裂。为此,以钻杆螺纹接头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螺纹接头计算模型,对其在上扣扭矩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了螺纹接头在不同副台肩间隙、主台肩倒角半径下的应力分布,以及减应力槽对螺纹应力和密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扣扭矩作用下,内、外螺纹所受应力由大端到小端逐渐减小,主台肩侧第一圈啮合齿所受应力最大;随着副台肩间隙的减小,螺纹大端应力逐渐减小,小端应力逐渐增大,间隙为0.01 mm时,螺纹应力分布最均匀;随着外螺纹主台肩倒角半径的增大,圆角处应力逐渐减小,倒角半径增大1.44倍,圆角处应力可减小52%;增设减应力槽可以使外螺纹应力减小39%,内螺纹应力减小约18%。所得结果可为钻杆螺纹接头设计和螺纹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螺纹接头 数值模拟 台肩间隙 倒角半径 减应力槽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地管道沉降对管道支架的影响及临界沉降量研究
12
作者 王帅 何斌 +3 位作者 张海明 陈李刚 马丽娅 杜洋 《化工设备与管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站场内天然气管道球阀与节流阀遍布,且自重较大,某注气站内出站管道埋地端出现沉降,部分管道支架发生偏转翘起,失去支撑作用,然而支架翘起对管道应力影响未知,管端沉降和支架翘起原因不明,同时二者对管道运行的安全性未知。因此文章采... 站场内天然气管道球阀与节流阀遍布,且自重较大,某注气站内出站管道埋地端出现沉降,部分管道支架发生偏转翘起,失去支撑作用,然而支架翘起对管道应力影响未知,管端沉降和支架翘起原因不明,同时二者对管道运行的安全性未知。因此文章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管道端部沉降与支架翘起的有限元模型,首先进行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验证,计算值与测试值误差小于15%,其次讨论了支架翘起对管道应力的影响,并基于GB/T 4732—2024标准对该管道进行了安全评定,同时进行了支架翘起与管道沉降的原因分析,并基于许用应力法计算了临界沉降量为21 mm,为工程现场沉降监测提供了参考,相关研究对该站场管线安全运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支架翘起 管道沉降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Ⅳ型瓶内胆材料氢气及氦气的渗透行为
13
作者 张冬娜 丁楠 +2 位作者 陈勇彬 邵晓东 李厚补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8,共5页
对三种Ⅳ型高压储氢气瓶内胆材料尼龙6(PA6)的氢气和氦气渗透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温度对渗透行为的影响以及两种气体渗透特性的差异。在15~55℃的测试温度范围内,氢气的透过系数高于氦气,两种气体的透过系数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对三种Ⅳ型高压储氢气瓶内胆材料尼龙6(PA6)的氢气和氦气渗透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温度对渗透行为的影响以及两种气体渗透特性的差异。在15~55℃的测试温度范围内,氢气的透过系数高于氦气,两种气体的透过系数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通过对渗透活化能的对比,氦气对升温的依赖性更强。通过对比相同测试条件下两种气体的透过系数,得出了两种气体的转换系数的范围区间,为氦取代氢进行实验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型瓶 内胆 氢气 氦气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板压力容器贴板修复工艺鼓包问题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14
作者 陈庆国 王赤宇 +5 位作者 常泽亮 陈子晗 李轩鹏 苏航 袁军涛 付安庆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7-81,86,共6页
压力容器贴板修复工艺利用耐蚀合金管材衬里进行防腐改性,可有效解决高腐蚀性气田地面管道的腐蚀问题。然而,压力容器贴板修复后内衬板的焊接失效和鼓包等问题影响了该工艺在油气储运行业的应用。围绕复合板压力容器贴板修复工艺的鼓包... 压力容器贴板修复工艺利用耐蚀合金管材衬里进行防腐改性,可有效解决高腐蚀性气田地面管道的腐蚀问题。然而,压力容器贴板修复后内衬板的焊接失效和鼓包等问题影响了该工艺在油气储运行业的应用。围绕复合板压力容器贴板修复工艺的鼓包问题,通过ANSYS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建立了内衬板不同初始鼓包高度和焊点直径下的焊点等效分析模型,对内衬板受压变形过程中不同鼓包高度、不同焊点直径对焊点受力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当对内衬板施加11.5 MPa压强时,随着鼓包高度的增加(1~5 mm),鼓包中心焊点平均拉应力以及与中心焊点距离最近的焊点剪切应力逐渐增加,中心焊点失效形式为拉脱,与中心焊点距离最近的焊点失效形式为剪切失效,并且与中心焊点距离最近的焊点失效风险更大。随着焊点直径的增加(8~12 mm),与中心焊点距离最近的焊点结合面处平均剪应力逐渐降低,说明增加焊点直径可降低焊点失效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容器 内衬板 贴板塞焊 鼓包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气环境中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上吸附与点蚀机理研究
15
作者 李金灵 马文骏 +2 位作者 朱世东 屈撑囤 付安庆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2-93,共12页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局域态密度、分波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进行仿真;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H_(2)S-Cl^(-)腐蚀环境,分析L360钢在湿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最后,揭示含Cl^(-)湿气管道顶部CO_(2)-H_(2)S吸附机制与点蚀机理。结果CO_(2)、H_(2)S、CO_(2)-H_(2)S及CO_(2)-H_(2)S-Cl^(-)在最稳定位置时的吸附能分别为-4.065、-3.961、-8.538、-12.775e V,表明相较于CO_(2)与H_(2)S单独吸附,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更负,Cl^(-)会进一步降低CO_(2)-H_(2)S的吸附能;且CO_(2)在与H_(2)S竞争环境电子中占优势;Cl^(-)会使CO_(2)-H_(2)S的局域态密度峰值降低,转移趋势为失去电子,基体和腐蚀介质的电子向着低能级跃迁释放出更多能量,进而加强了Fe与CO_(2)-H_(2)S间的化学键强度;Cl^(-)的2p轨道与Fe的3d轨道在-6.8 eV和-5.7 eV发生重叠,Cl^(-)被吸附到Fe表面并与Fe形成化学键生成氯化物,进而改变腐蚀产物膜的组分与结构,削弱产物膜的致密性和稳定性,减弱腐蚀阻抗力。在含Cl^(-)湿气的CO_(2)-H_(2)S环境中,液相中的Cl^(-)浓度升高,使L360钢的气相平均腐蚀速率逐渐增大,最高达2.935mm/a,点蚀越发严重。结论CO_(2)与H_(2)S在α-Fe(110)面吸附存在一定的协同和竞争作用,协同促进金属的腐蚀,FeCO3会优先沉积成膜,但H_(2)S会抑制FeCO3的生长,腐蚀产物以FeS为主;Cl^(-)会增强CO_(2)-H_(2)S与α-Fe(110)面间的作用力,弱化腐蚀产物膜层的保护性,进一步加速金属腐蚀、尤其是点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 Cl^(-) 第一性原理 α-Fe(110)密排面 吸附特征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钎焊接头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胜男 路全彬 +3 位作者 都东 孙华为 周许升 龙伟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217,共5页
异种材料钎焊接头中的残余应力是接头连接质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工作基于热-弹-塑性理论,以Abaqus有限元软件为平台,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C/C-C/C、C/C-TiAl同种及异种材料钎焊接头残余应力状态,揭示应力分布对接头连接性能... 异种材料钎焊接头中的残余应力是接头连接质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工作基于热-弹-塑性理论,以Abaqus有限元软件为平台,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C/C-C/C、C/C-TiAl同种及异种材料钎焊接头残余应力状态,揭示应力分布对接头连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钎焊接头中,等效应力大小和分布状态不同。同种材料接头中应力集中分布在钎缝和C/C复合材料钎焊面棱角处,从外向内逐渐减小;异种材料接头中,应力集中在靠近钎缝区域的C/C复合材料上,从内向外逐渐减小。影响接头性能的应力主要为钎缝轴向正应力和垂直于轴向的切应力。同种材料接头中残余应力较小,C/C复合材料受轴向拉应力几乎为零,影响其连接性能的主要是切应力。异种材料接头中残余应力较高,C/C复合材料中最大轴向拉应力分布在棱角位置,最大切应力分布在钎焊面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异种材料钎焊接头 有限元模拟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Ⅳ型瓶聚乙烯内胆材料氢渗透行为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冬娜 丁楠 +3 位作者 张兆 蔡翔 邵晓东 李厚补 《新能源进展》 2022年第1期15-19,共5页
对IV型高压储氢气瓶内胆材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氢气气体渗透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结晶度及温度对HDPE氢渗透的影响。通过对试样熔融后降温过程的控制,制备了不同结晶度的HDPE试样,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结晶度的增加,试样的氢气气体... 对IV型高压储氢气瓶内胆材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氢气气体渗透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结晶度及温度对HDPE氢渗透的影响。通过对试样熔融后降温过程的控制,制备了不同结晶度的HDPE试样,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结晶度的增加,试样的氢气气体渗透系数降低。当温度从15℃升高到80℃时,氢渗透系数升高了近一个数量级,但渗透系数的温度依赖性低于二氧化碳及甲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V型瓶 内胆 氢气 气体渗透 HD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CO_(2)输送管道与腐蚀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凯 杨放 +5 位作者 谢文江 张瑶 代盼 王晨 刘艳明 吕祥鸿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6,共11页
全球能源产业正面临全方位深刻变革,中国能源转型与实现“双碳”目标已是必然趋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全球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技术选择。CO_(2)管道作为CCUS技... 全球能源产业正面临全方位深刻变革,中国能源转型与实现“双碳”目标已是必然趋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全球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技术选择。CO_(2)管道作为CCUS技术实施过程中的输送纽带,称为CCUS的主动脉或生命线,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以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CO_(2)不同相态特性为出发点,全面梳理和总结了CO_(2)的输送方式及特点。通过对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的设计标准和腐蚀防治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讨论,剖析了CO_(2)管道输送存在的腐蚀影响因素及治理技术,并对后期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中国长距离CO_(2)管道建设及腐蚀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输送 管道腐蚀与防护 CCUS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节流工具冲蚀磨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兵超 王红梅 +3 位作者 王建军 赵楠 杨思齐 任相羿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131,共8页
煤炭地下气化时,井下高温高压气体携带大直径的煤粉颗粒对节流工具造成严重的冲蚀磨损。为此,设计了双节流孔结构的井下节流工具,并结合高温冲蚀磨损试验结果对DNV(Det Norske Vertitas)冲蚀预测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开展了井下节流工具... 煤炭地下气化时,井下高温高压气体携带大直径的煤粉颗粒对节流工具造成严重的冲蚀磨损。为此,设计了双节流孔结构的井下节流工具,并结合高温冲蚀磨损试验结果对DNV(Det Norske Vertitas)冲蚀预测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开展了井下节流工具气固两相流冲蚀磨损数值模拟,研究高温条件下不同气体速度、不同颗粒质量流量及不同颗粒直径对节流工具的冲蚀磨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节流工具壁面冲蚀磨损区域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大沿节流孔呈现环形分布;颗粒直径为5 mm,质量流量为7.5×10^(-4) kg/s,气体速度为20 m/s时,其对应的节流工具壁面冲蚀磨损速率最大。所得结论可为延长节流工具的安全服役年限、降低管线破损及爆炸的风险以及提高煤炭地下气化开采的经济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节流工具 冲蚀磨损 数值模拟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增材制造内部缺陷激光热波检测方法研究
20
作者 张鸿博 李亨涛 +3 位作者 刘琰 张震宇 裴翠祥 陈振茂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0-1606,共7页
金属增材制造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高效材料加工技术,为了保障构筑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应避免其内部形成对结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的缺陷。本文研究了激光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金属增材制造亚表面缺陷检测上的应用。首先,基于有限元仿... 金属增材制造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高效材料加工技术,为了保障构筑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应避免其内部形成对结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的缺陷。本文研究了激光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金属增材制造亚表面缺陷检测上的应用。首先,基于有限元仿真结果,研究了激光红外热成像检测对不同深度和尺寸的金属亚表面缺陷检测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考虑了粗糙表面对检测的影响,并对比验证了常用红外热成像序列处理算法的噪声干扰抑制性能;最后,对加工有人工内部缺陷的选择性激光熔融试件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激光红外热成像检测可以可靠地检出宽深比大于1的金属增材制造内部亚表面缺陷,通过常用的热成像序列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粗糙表面干扰造成的空间噪声,此外,由于激光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具备高效、非接触以及可视化的优势,有望成为金属增材制造在线监测的可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增材制造 激光红外热成像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