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聂志强 王敏 郑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46-350,共5页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各自独特的生产工艺,发酵过程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赋予了传统发酵食品特有的风味与功能。近年来,随着传统发酵食品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各自独特的生产工艺,发酵过程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赋予了传统发酵食品特有的风味与功能。近年来,随着传统发酵食品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宏基因组学、基因芯片和实时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为基础,主要用于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的研究,由于它们具有工作量小、重现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已经较广泛地用于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的研究中。本文综述这3种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介绍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规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酵食品 宏基因组学 基因芯片 实时定量PCR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2
作者 聂志强 汪越男 +1 位作者 郑宇 王敏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7期1-6,共6页
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的传统食醋,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而且是一种健康的功能食品。传统食醋的酿造过程靠经验控制,酿造微生物经过自发地在生产原料中富集,形成了复杂的群落结构。传统酿造工艺经过上千年的改良和传承,酿造微生物不断地发生... 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的传统食醋,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而且是一种健康的功能食品。传统食醋的酿造过程靠经验控制,酿造微生物经过自发地在生产原料中富集,形成了复杂的群落结构。传统酿造工艺经过上千年的改良和传承,酿造微生物不断地发生着驯化,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菌群结构,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是造成不同食醋风味迥异的原因。近年来,各国科研人员对食醋的传统酿造工艺机制展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醋 微生物群落 功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白干香型白酒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风味成分的关系 被引量:15
3
作者 马冰涛 范恩帝 +7 位作者 李泽霞 张煜行 张志民 郭亚伟 姜东明 陈叶福 肖冬光 郭学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7-16,共10页
大曲在中国白酒酿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决定白酒品质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对大曲中微生物与风味成分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HTS)对老白干香型大曲中的微生物测序,同时采... 大曲在中国白酒酿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决定白酒品质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对大曲中微生物与风味成分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HTS)对老白干香型大曲中的微生物测序,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检测制曲过程中风味成分的组成和变化,绘制风味成分热图。通过计算微生物与风味成分之间和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绘制可视化网络图。结果显示,老白干大曲中共发现78个细菌属和54个真菌属,优势细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优势真菌属为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和曲霉属(Aspergillus);5-15 d是风味物质高产期,30-120 d是重要酯类物质的合成期;在制曲过程中,对风味成分贡献较大的核心微生物群为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unidentified_Cyanobacteria、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海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假丝酵母属(Candida)。通过对老白干香型白酒制曲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明确了对风味成分贡献较大的菌属,进而达到帮助提高白酒品质、改善大曲标准化生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白干香型 大曲 微生物多样性 风味成分 核心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逆元件及其在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常瀚文 郑鑫铃 +2 位作者 骆健美 王敏 申雁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4,共22页
微生物作为重要的细胞工厂,其应用时经常面临的各种胁迫条件严重制约细胞活力和生产性能。大量文献证明,微生物的胁迫耐受性是受到胞内多个代谢途径和生理系统调控的复杂表型。那么,挖掘和应用增强菌株胁迫耐受性的抗逆元件是构建高效... 微生物作为重要的细胞工厂,其应用时经常面临的各种胁迫条件严重制约细胞活力和生产性能。大量文献证明,微生物的胁迫耐受性是受到胞内多个代谢途径和生理系统调控的复杂表型。那么,挖掘和应用增强菌株胁迫耐受性的抗逆元件是构建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报道的微生物抗逆元件主要包括调控细胞壁和细胞膜、DNA修复、氧化应激、相容性溶质、能量产生和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以及外排泵、热激蛋白和全局转录因子等。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抗逆元件及其在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中的应用实例,同时,讨论了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逆元件 胁迫条件 耐受性能 细胞工厂 合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艳霞 刘祥胜 +1 位作者 王敏 骆健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7-88,共12页
耐有机溶剂微生物是一类能够在较高浓度有机溶剂中存活或者生长的微生物,其在非水相生物催化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优势。与自然筛选、长期驯化和传统诱变等方法相比,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菌株是一种更为理性且高... 耐有机溶剂微生物是一类能够在较高浓度有机溶剂中存活或者生长的微生物,其在非水相生物催化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优势。与自然筛选、长期驯化和传统诱变等方法相比,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菌株是一种更为理性且高效的手段。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耐性相关功能基因和转录因子进行改造,提高微生物有机溶剂耐受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有机溶剂耐受菌株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剂耐受性 分子生物学技术 工程菌 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酸胁迫耐受性能强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胡锦超 沈文琦 +7 位作者 徐超业 樊雅祺 卢浩宇 蒋雯杰 李世龙 晋洪晨 骆健美 王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7-149,共13页
微生物在发酵生产中常面临各种酸性物质的累积,由此造成的酸胁迫严重抑制了菌株的发酵活力和生产性能。因此,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协调胞内的多个生理系统、代谢途径和调控网络形成了复杂的响应机制以应对低pH胁迫。工业微生物... 微生物在发酵生产中常面临各种酸性物质的累积,由此造成的酸胁迫严重抑制了菌株的发酵活力和生产性能。因此,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协调胞内的多个生理系统、代谢途径和调控网络形成了复杂的响应机制以应对低pH胁迫。工业微生物酸胁迫耐受性能的强化是提高其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利用适应性实验室进化、预适应、基因组重排、基因工程、全局转录机制工程、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方法提高微生物耐酸性能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酸胁迫 耐受性强化 菌株改造 基因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Tolumonas Osonensis菌株的产电性能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佳 李明 +3 位作者 朱思远 骆健美 周明华 王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2-358,共7页
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的菌株Tolumonas osonensis P2-A-1为对象,通过菌体初始浓度、底物种类和浓度、阳极液p H、外电阻等参数的优化以及细胞的通透化处理,提高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性能。结果表明,菌株T.osonensis P2-A-1接种到... 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的菌株Tolumonas osonensis P2-A-1为对象,通过菌体初始浓度、底物种类和浓度、阳极液p H、外电阻等参数的优化以及细胞的通透化处理,提高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性能。结果表明,菌株T.osonensis P2-A-1接种到TSB液体培养基中,22℃有氧条件下静置培养48 h(OD600=2.714),离心收集的菌体经1mmol?L?1 EDTA处理20 min后,接种到阳极液Ⅱ(PBBM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2.000 g?L?1的乙酸钠(作为底物)和终浓度为5.000 g?L?1的柠檬酸铁,p H 7.2),制备得到细胞浓度为3.394 g?L?1的接种液,注入MFCs反应器,外接1000?电阻,于室温下运行14 d,功率密度达到509 m W?m?2,比优化前提高了162.4%。这是首次对T.osonensisa种内微生物产电性能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应用的报道。其成果对于丰富产电微生物的多样性,挖掘更多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的微生物纯种、提高其产电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Tolumonas osonensis 电化学活性 产电条件优化 细胞通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卡亭Ⅲ转化生成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的微生物筛选与鉴定
8
作者 朱凤芝 杨亚男 +3 位作者 张昆 张傲薇 王敏 骆健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28-1134,共7页
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是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多烯紫杉醇的前体物质。以巴卡亭Ⅲ为底物,通过TLC、HPLC、LC-MS等方法,对课题组前期从污泥中得到的分离株进行筛选,获得了六株转化巴卡亭III生成10-DAB的菌株,分别命名为P1-A-19、P2-... 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是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多烯紫杉醇的前体物质。以巴卡亭Ⅲ为底物,通过TLC、HPLC、LC-MS等方法,对课题组前期从污泥中得到的分离株进行筛选,获得了六株转化巴卡亭III生成10-DAB的菌株,分别命名为P1-A-19、P2-A-8、P2-A-10、P2-A-11、P2-A-12、P2-A-13,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其种属信息,P1-A-19被鉴定为解鸟氨酸拉乌尔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P2-A-8被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P2-A-11、P2-A-12、P2-A-13均被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其中,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 P1-A-19是首次发现的产10-DAB能力的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DAB 巴卡亭Ⅲ 微生物转化 多烯紫杉醇 菌株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蛋白日粮中关键限制性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9
作者 刘金贵 韩萱 +2 位作者 施鑫磊 陈亮 谢希贤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0,共7页
低蛋白日粮技术是解决我国畜禽养殖业饲料资源紧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为基础,在不影响动物健康生长的前提下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并加入适量的必需氨基酸以满足动物生长过程中的氨基酸营养均衡。但一些关键限制... 低蛋白日粮技术是解决我国畜禽养殖业饲料资源紧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为基础,在不影响动物健康生长的前提下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并加入适量的必需氨基酸以满足动物生长过程中的氨基酸营养均衡。但一些关键限制性氨基酸化学合成复杂,生产效率偏低,而生物合成氨基酸生产质量更高,成本更低。因此,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氨基酸生物合成技术,成为低蛋白日粮开发与应用的核心。系统地综述了低蛋白日粮模式中几种限制性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改造策略,并指出底盘菌株的选择和代谢工程改造是高产菌株的关键,介绍生物合成氨基酸的优势菌株,为高产菌株改造提供方法和方向。生物合成限制性氨基酸与低蛋白日粮技术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蛋白日粮 限制性氨基酸 生物合成 代谢工程 底盘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产高级醇工业上面发酵酵母的选育 被引量:11
10
作者 冯鹏鹏 周钰涵 +5 位作者 高杏 高滢 郭立芸 葛峻伶 林良才 张翠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28,共6页
为了获得低产高级醇的工业酿酒酵母菌株,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680bg为出发菌株,运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对其进行不同时长的诱变处理,结合孔板培养和分光光度法检测,... 为了获得低产高级醇的工业酿酒酵母菌株,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680bg为出发菌株,运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对其进行不同时长的诱变处理,结合孔板培养和分光光度法检测,建立了高通量筛选体系。最终,筛选获得了8株低产高级醇的酵母菌株,其中菌株ARTP-162的高级醇产量下降最为显著,降低了约21%,且遗传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高级醇 高通量筛选 遗传稳定性 AR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点饱和突变提高赭曲霉11α羟化酶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京辉 陈文慧 +5 位作者 陆坤 郑婷婷 任志远 鲍国庆 王敏 骆健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2-331,共10页
【目的】11α,17α-双羟基黄体酮是重要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中间体,应用价值大。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CICC 41473的11α羟化酶CYP68J5是转化17α-羟基黄体酮生成11α,17α-双羟基黄体酮的关键酶,但其催化性能有待于提升。【方法... 【目的】11α,17α-双羟基黄体酮是重要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中间体,应用价值大。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CICC 41473的11α羟化酶CYP68J5是转化17α-羟基黄体酮生成11α,17α-双羟基黄体酮的关键酶,但其催化性能有待于提升。【方法】在课题组前期确定的关键氨基酸位点D118、F216和M488基础上,通过定点饱和突变和底物转化实验进行优良突变体的筛选;使用AutoDock进行酶与底物的分子对接,并通过Discovery Studio和Gromacs分别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突变体D118V、F216W、M488L和M488W具有催化性能,其中,优良突变体D118V的活性最高,其在底物浓度0.5 g/L时,生产强度为431.66 mg/(L·d),较野生型提高了2.12倍,这可能是因为当118位的天冬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后,该位点与底物之间产生了新的疏水相互作用,增强了酶的底物结合口袋的疏水性。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酶的整体构象更稳定,酶与底物的结合更紧密。【结论】通过定点饱和突变获得了催化性能显著提升的优良突变体D118V,研究结果为甾体11α羟化酶的改造提供了应用案例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α 17α-双羟基黄体酮 11α羟化酶 定点饱和突变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肌苷酸节点代谢优化高效合成肌苷
12
作者 刘铁重 高志强 +2 位作者 侯德欣 谢希贤 吴鹤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0,共7页
该研究以产肌苷的大肠杆菌INO4-5为出发菌,针对其发酵过程中副产物含量高、肌苷产量低以及需要额外添加腺嘌呤等问题,对肌苷酸节点代谢流进行了优化。首先使用不同启动子和核糖体结合位点对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purA_(bsu)基因进行了表达... 该研究以产肌苷的大肠杆菌INO4-5为出发菌,针对其发酵过程中副产物含量高、肌苷产量低以及需要额外添加腺嘌呤等问题,对肌苷酸节点代谢流进行了优化。首先使用不同启动子和核糖体结合位点对枯草芽孢杆菌来源的purA_(bsu)基因进行了表达,以强化腺苷合成支路,使菌株5 L发酵罐上的肌苷产量达到了29.5 g/L,且无需额外添加腺嘌呤。接着通过替换guaB基因的原有启动子以弱化鸟苷合成支路,并过表达guaC基因促使鸟苷酸回流至肌苷酸,使菌株副产物含量显著降低且肌苷产量提升至35.1 g/L;最后对不同5′-核苷酸酶进行了筛选和强化,发现引入来自酿酒酵母的特异性5′-核苷酸酶基因(introduction of specific 5′-nucleotidase gene,ISN1)可有效促进肌苷生产。最终所得菌株INO7-6在5 L发酵罐上发酵,肌苷产量为41.2 g/L,转化率为0.17 g/g葡萄糖,生产强度为0.86 g/(L·h),为目前报道的基因工程菌株的最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苷 肌苷酸 大肠杆菌 代谢工程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曲霉酸性蛋白酶EXPA的克隆表达与酶学性质解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鑫 金鹏 +3 位作者 宋鹏 董自星 刘晓光 王正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46,共7页
酸性蛋白酶在食品、酿造、饲料和皮革等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现有的酸性蛋白酶在50℃以上或pH> 3. 0时不稳定,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该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将黑曲霉CICIM F0510的酸性蛋白酶基因exp A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克隆表... 酸性蛋白酶在食品、酿造、饲料和皮革等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现有的酸性蛋白酶在50℃以上或pH> 3. 0时不稳定,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该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将黑曲霉CICIM F0510的酸性蛋白酶基因exp A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克隆表达,构建获得了重组菌GS115 (p PIC-expA)。摇瓶发酵条件下,重组酶EXPA的酶活为257 380 RFU/h。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显示,该酶属于天冬氨酸蛋白酶A1A家族。酶学性质的研究表明,该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3. 0;分别在40~50℃或pH 2. 5~3. 5孵育1 h后,仍能保留80%左右的活力。Zn^(2+)、Ca^(2+)、Fe^(2+)和Mn^(2+)对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Cu^(2+)、Co^(2+)、Fe^(3+)、EDTA和SDS则对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重组酶EXPA对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性玉米蛋白和小麦水解蛋白均具有较好的水解作用。较好的耐热性和pH稳定性为EXPA在食品、饲料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蛋白酶 黑曲霉 分子克隆 酶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离子注入和微波复合诱变选育高产柠檬酸的黑曲霉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德培 周婷 +2 位作者 张灵燕 杨赢 高年发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5期123-127,共5页
利用低能离子注入及微波辐射对柠檬酸生产菌进行诱变选育。在30keV能量的氮离子注入以及间隔10s的微波电磁辐射后筛选得到2株产量提高到60%的诱变高产菌,多次传代实验表明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为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的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提... 利用低能离子注入及微波辐射对柠檬酸生产菌进行诱变选育。在30keV能量的氮离子注入以及间隔10s的微波电磁辐射后筛选得到2株产量提高到60%的诱变高产菌,多次传代实验表明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为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的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提供了诱变参数和高产出发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柠檬酸 离子注入 复合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RND外排泵表达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国营 杨洪江 +5 位作者 林书祥 巴兆粉 李群 秦旭颖 吴海鹏 王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9-464,共6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4种主要RND外排泵的表达水平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间关系。方法采用药敏实验检测临床菌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构建转录融合报告基因mexA-lacZ、mexC-lacZ、mexE-lacZ和mexX-lacZ,通过测定β-半乳糖苷酶活...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4种主要RND外排泵的表达水平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间关系。方法采用药敏实验检测临床菌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构建转录融合报告基因mexA-lacZ、mexC-lacZ、mexE-lacZ和mexX-lacZ,通过测定β-半乳糖苷酶活力,分析和比较4种RND外排泵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表达水平与菌株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共检测151株临床菌株,对羧苄西林、替卡西林、氨曲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分别为19.87%、9.93%、2.65%和26.49%。选择耐2种及以上抗生素的菌株23株和对4种抗生素全部敏感的菌株19株,测定β-半乳糖苷酶活力。耐药菌株的mexA、mexC和mexX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敏感菌株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mexA、mexC和mexX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与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和氨曲南的抑菌圈直径存在高度或中度负相关性;贝塔权重数据显示mexA基因表达水平是影响羧苄西林(-0.595)、替卡西林(-0.483)和氨曲南(-0.553)3种抗菌素耐药性的主要因素。结论外排泵MexAB-OprM、MexCD-OprJ和MexXY-OprM的表达水平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存在显著相关性,MexAB-OprM对临床菌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具有主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Β-内酰胺类 RND外排泵 融合报告基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性质分析不同有机溶剂对简单节杆菌C1,2脱氢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骆健美 宋妍 +4 位作者 王建锋 宁静 成永新 郑宇 申雁冰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2年第5期49-53,共5页
通过对简单节杆菌细胞性质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有机溶剂(乙醇、DMF、DMSO、甲醇)加入后醋酸可的松生物转化反应效率产生差异的原因。采用底物转化法检测生物转化率,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计算细胞存活率,通过糖代谢活力保留值表征细胞的生理... 通过对简单节杆菌细胞性质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有机溶剂(乙醇、DMF、DMSO、甲醇)加入后醋酸可的松生物转化反应效率产生差异的原因。采用底物转化法检测生物转化率,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计算细胞存活率,通过糖代谢活力保留值表征细胞的生理代谢活力,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超显微结构,以FDA法表征细胞膜通透性。在体积分数为4%的条件下,4种有机溶剂均能提高简单节杆菌生物转化醋酸可的松的初始转化速率和最终转化率,转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乙醇>DMSO>甲醇>DMF;4种溶剂对简单节杆菌存活率和糖代谢活力保留值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其中DMF最大,DMSO次之,乙醇和甲醇较小;4种溶剂中,甲醇对简单节杆菌细胞完整性的影响最大,乙醇次之,DMF和DMSO差别不明显;4种有机溶剂对简单节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甲醇>乙醇>DMSO>DMF。上述结果表明,细胞生理代谢活力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差异是造成转化率水平不同的重要原因。其中,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强有利于底物分子更容易进入细胞与生物酶接触,进而提高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溶剂 简单节杆菌 细胞性质 脱氢反应 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雷伯氏肺炎杆菌电击转化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东 王敏 +2 位作者 庄文超 史吉平 郝健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4期18-21,共4页
针对克雷伯氏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TUAC01的电击转化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培养基EDTA的浓度、细胞的生长状态、感受态细胞的密度、电击电压、质粒浓度等参数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适合K.pneumoniae TUAC01的电... 针对克雷伯氏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TUAC01的电击转化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培养基EDTA的浓度、细胞的生长状态、感受态细胞的密度、电击电压、质粒浓度等参数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适合K.pneumoniae TUAC01的电击转化方法。结果:K.pneumoniae TUAC01培养基中添加EDTA至终浓度0.7mmol/L;当细胞生长至OD600为0.7时收集菌体,制作感受态细胞;制作的感受态细胞浓度OD600大于30时,使用2mm的电转杯在2kV的电压下转化,转化效率达到最大值,达到8.58×105cfu/μg 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氏肺炎杆菌 电击转化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模拟的恒温振荡器内部流场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乔长晟 李雪 +5 位作者 楼鹏 钟海蛟 李政 陈笑 马正旺 王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32-336,共5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CFD)模拟软件对地衣芽孢杆菌摇床培养过程中的内部流场进行预测。为准确模拟摇床内部速度场和温度场在摇床振荡过程中的变化,对整体摇床进行网格加密处理。采用CFD模拟结合接种实验,重点考察了不同摇床位置对地衣芽孢杆... 利用计算流体力(CFD)模拟软件对地衣芽孢杆菌摇床培养过程中的内部流场进行预测。为准确模拟摇床内部速度场和温度场在摇床振荡过程中的变化,对整体摇床进行网格加密处理。采用CFD模拟结合接种实验,重点考察了不同摇床位置对地衣芽孢杆菌生产聚谷氨酸的产量影响,同时研究由位置不同引起产量不同的机理。通过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相关性比对,得出下层摇床的内侧区域最适宜地衣芽孢杆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床 地衣芽孢杆菌 CFD模拟 聚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BI1-1产抗白念珠菌物质培养条件的优化
19
作者 王德培 魏征 +1 位作者 刘佳 周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8-682,共5页
目的对发酵产抗白念珠菌物质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使抗菌物质的产量得到提高。方法以基本培养基为基础,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碳氮源。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培养条件中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并筛选出重要的影响因素。然... 目的对发酵产抗白念珠菌物质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使抗菌物质的产量得到提高。方法以基本培养基为基础,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碳氮源。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培养条件中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并筛选出重要的影响因素。然后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重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结果优化后的碳源为蔗糖4%,氮源为硫酸铵0.5%,发酵条件为pH值7.53,温度30.48℃,培养时间64.4h。结论优化后的抗菌抑菌圈直径达到40.00mm,比优化前的18.25mm提高了11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BI1-1 白念珠菌 单因素 PLACKETT-BURMAN设计 BOX-BEHNKEN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法分析普洱茶香气成分 被引量:26
20
作者 李大雷 翁彦如 +3 位作者 杜丽平 王超 马立娟 肖冬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7-245,共9页
为了解不同品牌普洱茶香气成分的特点和差异性,本研究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3个... 为了解不同品牌普洱茶香气成分的特点和差异性,本研究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3个品牌普洱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E-nose能够较好区分3个品牌的普洱茶,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品牌样品间差异明显,区分度良好。进一步采用HS-SPME-GC-MS对普洱茶香气构成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74种化合物,共有成分38种,其中大益普洱茶、老同志普洱茶和澜沧古茶分别检测出66、53和48种,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甲氧基苯类化合物等物质,且物质组成和含量差异显著,主要差异性物质包括2-羟基-6-甲基苯甲醛、藏红花醛、芳樟醇氧化物、4-萜烯醇、甲基庚烯酮、(E,E)-3,5-辛二烯-2-酮、1,4-二甲氧基苯、1-甲氧基-4-(1-丙烯基)-苯、邻异丙基甲苯、α-松油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咖啡因。香气活性值(odour active values,OAV)分析表明造成香气差异的物质主要是(E)-2-辛烯醛、(E,E)-2,4-壬二烯醛、壬醛、α-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普洱茶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