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半纤维素酶提取梨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工艺 被引量:35
1
作者 陈小举 吴学凤 +1 位作者 姜绍通 李兴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23,共6页
以砀山梨渣为原料,采用半纤维素酶水解法从梨渣中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其提取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液料比、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利用Box... 以砀山梨渣为原料,采用半纤维素酶水解法从梨渣中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其提取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液料比、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酶解工艺中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半纤维素酶水解法提取梨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适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3∶1(m L/g)、酶解温度58℃、酶解时间5 h、酶添加量35 U/g。在该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15.21%,与理论值相差1.1%,表明实测值与理论值之间具有良好的拟合度。梨渣可作为一种优质膳食纤维的原料,半纤维素酶能有效用于梨渣中膳食纤维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渣 可溶性膳食纤维 半纤维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Ⅲ)-邻苯三酚红-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被引量:4
2
作者 常世科 汤家华 +1 位作者 李丹丹 胡志恒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55-1456,共2页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的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分析铁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测定微量铁的方法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2]、荧光法[3-4]和光度法[5-6]等。光度法因具有简便、灵敏、快速、仪器设备价兼等...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的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分析铁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测定微量铁的方法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2]、荧光法[3-4]和光度法[5-6]等。光度法因具有简便、灵敏、快速、仪器设备价兼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已有报道[7],本工作采用铁(Ⅲ)-邻苯三酚红-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体系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三酚红 原子吸收光谱法 CTMAB 盐酸羟胺溶液 荧光法 摇匀 乙酸钠 生长发育 试剂空白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酯化对氨基甲酸酯淀粉凝沉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志军 鲁文胜 +1 位作者 钱德胜 汪晶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63,共4页
为改善氨基甲酸酯淀粉的凝沉性质,通过改变磷酸盐、尿素对玉米淀粉的质量比,制备一系列磷酸酯化程度不同的氨基甲酸酯淀粉。通过性能对比实验,研究了氨基甲酸酯淀粉的磷酸酯化变性对淀粉浆液冷、热黏度、透明度、沉降积和冻融稳定性的... 为改善氨基甲酸酯淀粉的凝沉性质,通过改变磷酸盐、尿素对玉米淀粉的质量比,制备一系列磷酸酯化程度不同的氨基甲酸酯淀粉。通过性能对比实验,研究了氨基甲酸酯淀粉的磷酸酯化变性对淀粉浆液冷、热黏度、透明度、沉降积和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酸酯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变性淀粉浆液的黏度明显提高,冷热黏度差值变小,磷酸酯化变性可进一步提高氨基甲酸酯淀粉糊的透明度,浆液的凝沉速度和凝沉程度降低,冻融稳定性提高,抗老化性能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磷酸酯化 氨基甲酸酯淀粉 凝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霉菌混合发酵腐乳前发酵条件优化及酶活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顺 顾永忠 +4 位作者 郑志 陈小举 吴学凤 姜绍通 李兴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05-211,216,共8页
八公山腐乳前发酵工艺对其总体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在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单独发酵腐乳的基础上,探索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和米根霉(Rhizopusoryzae)混合发酵腐乳的发酵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蛋白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选取... 八公山腐乳前发酵工艺对其总体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在总状毛霉和米根霉单独发酵腐乳的基础上,探索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和米根霉(Rhizopusoryzae)混合发酵腐乳的发酵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蛋白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选取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混合比例为影响因子,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腐乳的前发酵条件,比较最优条件下混合发酵和总状毛霉与米根霉单独发酵的前发酵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的前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6 h、发酵温度28℃、混合比例(总状毛霉和米根霉)1∶1,此时分泌产蛋白酶活力50.51 U/m L,糖化酶活力为15.15 U/m L。通过对比双菌和单菌发酵腐乳前发酵情况可知: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较总状毛霉更能耐高温,且在菌丝的生长和酶系的分泌积累较单独发酵都更有优势,为后期发酵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改善腐乳的发酵周期,提高腐乳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乳 总状毛霉 米根霉 混合发酵 前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材料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小东 李明玲 +1 位作者 万新军 郑广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6,共3页
对近期聚乳酸材料的改性研究做一总结,包括化学共聚、高聚物共混和无机复合改性等方法。聚乳酸各种性能以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也在改性方法中穿插阐述。同时归纳了近期聚乳酸改性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聚乳酸(PLA) 共聚 共混 复合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胺类增塑剂对玉米淀粉与PVA混合浆相分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志军 鲁文胜 +2 位作者 苗磊 刘志强 周帅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996-1999,共4页
用初显分离时间和沉降率为量化指标,以甲酰胺和丙三醇为对照,研究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3种不同的醇胺类增塑剂对淀粉和PVA混合浆相分离行为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一乙醇胺的用量、PVA的聚合度和醇解度对混合浆液相分离行为的影响... 用初显分离时间和沉降率为量化指标,以甲酰胺和丙三醇为对照,研究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3种不同的醇胺类增塑剂对淀粉和PVA混合浆相分离行为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一乙醇胺的用量、PVA的聚合度和醇解度对混合浆液相分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几种醇胺类增塑剂除三乙醇胺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玉米淀粉与完全醇解PVA混合浆液的初显分离时间,降低相分离速度,减少相分离程度,提高混合浆液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胺类增塑剂 玉米淀粉 聚乙烯醇 相分离 混合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Pt复合膜电极间接电催化氧化甘油为甘油醛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秦国旭 张敏 +3 位作者 谢聪 任雪宇 张龙飞 胡旭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276,共4页
运用电沉积法在纳米TiO2膜上电沉积分散的Pt微粒制成钛基纳米TiO2-Pt复合膜(nano TiO2-Pt)修饰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解氧化法,研究了复合膜电极的电催化活性以及氧化甘油为甘油醛的过程。结果表明,纳米TiO2为锐钛矿型,Pt纳米粒子... 运用电沉积法在纳米TiO2膜上电沉积分散的Pt微粒制成钛基纳米TiO2-Pt复合膜(nano TiO2-Pt)修饰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解氧化法,研究了复合膜电极的电催化活性以及氧化甘油为甘油醛的过程。结果表明,纳米TiO2为锐钛矿型,Pt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TiO2多孔膜的表面和内部。复合膜电极在常温常压下对甘油的电化学氧化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25~30℃下,电流密度为25 m A/cm^2时,电流效率达84%,电解产率达8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醛 甘油 电化学氧化 纳米TiO2-Pt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筛型固体碱催化剂用于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川 万新军 +3 位作者 任玉洁 周菁 陈洁 刘敏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826-1828,1835,共4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aOH/NaX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催化大豆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甲酯生物柴油。考察了NaOH负载量、焙烧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醇油摩尔比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OH负载量25%,焙烧温度500℃,...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aOH/NaX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催化大豆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甲酯生物柴油。考察了NaOH负载量、焙烧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醇油摩尔比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OH负载量25%,焙烧温度500℃,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65℃,催化剂用量3%和醇油摩尔比12条件下,转化率达9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碱 催化剂 酯交换 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株CHBT-1721与中国其他温泉嗜热菌的系统进化分析(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方舒 代冲 晏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4,共10页
通过对从安徽巢湖半汤温泉水中筛选到的首个嗜热菌株CHBT-1721进行初步系统进化研究,为当地政府开发利用温泉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采取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从安徽巢湖半汤温泉水中筛选到的首个嗜热菌株CHBT-1721进行初步系统进化研究,为当地政府开发利用温泉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采取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另外,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到22种具有学名且首次发现于中国温泉的嗜热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比对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16SrRNA二级结构来研究菌株CHBT-1721在其他22种嗜热菌中的系统分布。结果表明菌株CHBT-172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CHBT-1721与3株嗜热菌(Anoxybacillus vitaminiphilus3nP4T,A.eryuanensis E-112T和A.tengchongensis T-11T)共同形成一个进化分支,且与A.vitaminiphilus 3nP4T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94%的相似度)。此外,对同一进化分支上菌株的16SrRNA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菌株CHBT-1721在16SrRNA二级结构的18号茎上有一个唯一的结构;与另外3株菌在12号与18号茎的16SrRNA基因序列一级结构上完全相同,但它们在二级结构上却不完全相同。总之,本文揭示了菌株CHBT-1721在中国温泉嗜热菌中所处的系统分布地位。此外,半汤温泉水与四川省普格温泉水中的化学、生物参数有一些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菌 系统发育树 16S rRNA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柠檬酸光度法测定锌 被引量:3
10
作者 汤家华 王玉文 +3 位作者 张家庭 朱本月 胡谢君 陈高昂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2307-2309,共3页
研究了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5'-NSAF)-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柠檬酸与锌形成配合物的显色反应条件和光度性,建立了光度法测定锌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pH 9.5 Na2 B4 O7-NaOH的缓冲溶液中,锌与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CTMAB... 研究了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5'-NSAF)-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柠檬酸与锌形成配合物的显色反应条件和光度性,建立了光度法测定锌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pH 9.5 Na2 B4 O7-NaOH的缓冲溶液中,锌与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CTMAB-柠檬酸能生成稳定的配合物,其最大波长在570 nm,锌的含量在0~0.5μg/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2×105 L/(mol·cm)。此方法用于葡萄糖酸锌片样品中锌的测定,回收率为101%~104%,RSD为1.5%~3.4%(N=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 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晶纤维素的表面改性对己内酰胺聚合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宏林 杨桂生 吴玉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5096-15100,共5页
利用2,4-甲苯异氰酸酯(TDI)对微晶纤维素(MCC)进行改性,将改性前后的纤维素(MCC和TMCC)分散到己内酰胺(CL)中并利用CL阴离子开环聚合制备得到MCC/PA6和TMCC/PA6复合材料,研究TDI对MCC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 利用2,4-甲苯异氰酸酯(TDI)对微晶纤维素(MCC)进行改性,将改性前后的纤维素(MCC和TMCC)分散到己内酰胺(CL)中并利用CL阴离子开环聚合制备得到MCC/PA6和TMCC/PA6复合材料,研究TDI对MCC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TDI和MCC表面发生了接枝反应。比较复合材料中CL的转化率,发现TMCC/PA6复合材料中CL的转化率比MCC/PA6复合材料中CL的转化率高;测试复合材料中PA6和纯PA6的分子量,结果表明TMCC/PA6复合材料中PA6的分子量明显高于MCC/PA6复合材料中PA6的分子量;测试MCC、TMCC含量为1%(质量分数)的复合材料与纯PA6在250℃的剪切粘度,发现复合材料在250℃下剪切粘度在低频下均比PA6高,且前者最高,高频时两者趋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纤维素 2 4-甲苯异氰酸酯 改性 复合材料 聚酰胺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筛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川 万新军 +2 位作者 汪向阳 任玉洁 周菁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2079-2081,共3页
综述了A型、X型、Y型等微孔分子筛和MCM-41、SBA-15等介孔分子筛经改性得到的固体碱催化剂用于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并对制备生物柴油的分子筛固体碱催化剂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生物柴油 酯交换 分子筛固体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O/Ce0.8Sm0.2O1.9阳极材料制备及单电池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海燕 程继贵 +1 位作者 杨俊芳 李明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4-927,共4页
本文采用柠檬酸燃烧法制备了柠檬酸与金属离子摩尔比(MRCM)为1.5的NiO/Ce0.8Sm0.2O1.9(NiO/SDC)粉体,对其相组成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以NiO/SDC为阳极原料,共压法制备了SOFC单电池,对其电化学性能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用柠檬酸燃烧... 本文采用柠檬酸燃烧法制备了柠檬酸与金属离子摩尔比(MRCM)为1.5的NiO/Ce0.8Sm0.2O1.9(NiO/SDC)粉体,对其相组成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以NiO/SDC为阳极原料,共压法制备了SOFC单电池,对其电化学性能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用柠檬酸燃烧法成功制备出NiO/Ce0.8Sm0.2O1.9(NiO/SDC)粉体,NiO/SDC粉体中NiO与SDC晶体的粒度分别为10.39nm和7.01nm,粉体的分散性好,比表面积大。所制备的单电池在800℃测试温度下开路电压为0.721V,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可达224.2mW/cm2。本试验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以柠檬酸燃烧法制备的NiO/Ce0.8Sm0.2O1.9(NiO/SDC)粉体为原料制备的阳极材料所构建的SOFC单电池表现出较好的电池性能,为阳极材料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NiO/Ce0.8Sm0.2O1.9 阳极材料 柠檬酸燃烧法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齿棒杆菌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小举 李兴江 姜绍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77-1280,共4页
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是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产乳酸的关键酶。文章以构建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载体为目的,通过在乳酸脱氢酶基因片段中的EcoRV酶切位点插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方法构建钝齿棒杆菌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载体。结果显示... 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是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产乳酸的关键酶。文章以构建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载体为目的,通过在乳酸脱氢酶基因片段中的EcoRV酶切位点插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方法构建钝齿棒杆菌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载体。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并克隆到乳酸脱氢酶基因与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质粒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与酶切结果显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准确插入到乳酸脱氢酶基因中的EcoRV酶切位点,钝齿棒杆菌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载体构建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齿棒杆菌 乳酸脱氢酶 基因敲除 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6/类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宏林 吴玉程 杨桂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64,共5页
将自制的双甲氧基苯甲酸根离子插层的类水滑石(MgAl-PMOBA-LDHs)分散到己内酰胺(CL)水溶液中,利用CL原位水解开环聚合制备了聚酰胺6(PA6)/MgAl-PMOBA-LDHs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吸收光谱仪、热分析等对... 将自制的双甲氧基苯甲酸根离子插层的类水滑石(MgAl-PMOBA-LDHs)分散到己内酰胺(CL)水溶液中,利用CL原位水解开环聚合制备了聚酰胺6(PA6)/MgAl-PMOBA-LDHs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吸收光谱仪、热分析等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gAl-PMOBA-LDHs在复合材料中呈纳米级均匀分散,少量均匀分散的MgAl-PMOBA-LDHs使复合材料对波长为320~380nm的紫外线吸收效果明显;少量均匀分散的MgAl-PMOBA-LDHs起到了很好的异相成核剂的作用,不仅提高了PA6的结晶温度,而且也提高了其结晶度;部分板层剥离的MgAl-PMOBA-LDHs明显有助于PA6的γ晶型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类水滑石 纳米复合材料 原位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催化甲苯选择性硝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雷 李明玲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5期887-889,893,共4页
以4-硝基苯酚为模板,通过正硅酸乙酯水解,制备了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以紫外光谱考察了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对4-硝基甲苯的吸附行为,研究了以65%硝酸为硝化剂,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催化甲苯硝化的特性,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 以4-硝基苯酚为模板,通过正硅酸乙酯水解,制备了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以紫外光谱考察了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对4-硝基甲苯的吸附行为,研究了以65%硝酸为硝化剂,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催化甲苯硝化的特性,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微球可选择性的催化甲苯硝化,在优化条件下,甲苯转化率可达91.2%,产物O/P值可达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聚硅氧烷微球 甲苯硝化 选择性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氨基甲酸酯化变性淀粉在毛纱上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志军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12,共4页
测试了磷酸-氨基甲酸酯化变性淀粉的透明度、黏度、黏度热稳定性以及对羊毛纤维的黏附性能,研究了该淀粉在热敏感型毛纱低温上浆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这种变性方式能改善淀粉糊的透明度,提高淀粉浆液的抗凝胶性能,浆液在60~80℃... 测试了磷酸-氨基甲酸酯化变性淀粉的透明度、黏度、黏度热稳定性以及对羊毛纤维的黏附性能,研究了该淀粉在热敏感型毛纱低温上浆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这种变性方式能改善淀粉糊的透明度,提高淀粉浆液的抗凝胶性能,浆液在60~80℃时仍具有良好的黏度稳定性;淀粉经复合酯化变性后,能够显著提高对羊毛纤维的黏附性能,浆液温度的降低对黏附力没有明显影响;磷酸-氨基甲酸酯化变性淀粉浆料能够用于羊毛经纱低温上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氨基甲酸酯淀粉 毛纱 黏度稳定性 上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碱K_2CO_3/NaX催化制备大豆生物柴油的研究
18
作者 李川 万新军 +3 位作者 任玉洁 周菁 陈洁 刘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3,共4页
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K2CO3/NaX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催化大豆油酯交换反应制备甲酯生物柴油。考察了K2CO3负载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醇油摩尔比对酯交换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 以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K2CO3/NaX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用于催化大豆油酯交换反应制备甲酯生物柴油。考察了K2CO3负载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醇油摩尔比对酯交换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K2CO3负载量25%、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60℃、催化剂用量3%和醇油摩尔比14∶1的条件下,酯化率达8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碱 大豆油 生物柴油 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类双偶氮苯聚合物BP-2A-35-CN表面起伏光栅刻写研究
19
作者 王向贤 王小东 +2 位作者 杨华 叶松 余建立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0132-20135,共4页
合成了具有良好光致质量迁移效应和宽光谱响应范围的环氧树脂类双偶氮苯聚合物BP-2A-35-CN,测量了聚合物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用532nm激光双光束干涉刻写了一维偶氮苯聚合物表面起伏光栅。提出了将样品旋转90°刻写二维偶氮苯... 合成了具有良好光致质量迁移效应和宽光谱响应范围的环氧树脂类双偶氮苯聚合物BP-2A-35-CN,测量了聚合物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用532nm激光双光束干涉刻写了一维偶氮苯聚合物表面起伏光栅。提出了将样品旋转90°刻写二维偶氮苯聚合物表面起伏光栅的方法,并成功刻写了二维表面起伏光栅。用BP-2A-35-CN偶氮苯聚合薄膜做光刻介质,用双光束干涉结合样品旋转方法,可实现基于可见光波段的激光干涉刻写表面起伏光栅的工艺简单的低成本光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苯聚合物 表面起伏光栅 光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对苯二氧基二乙酸和咪唑基化合物为配体的镍、镉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英文)
20
作者 陈宏 喻敏 刘光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61-1268,共8页
以对苯二氧基二乙酸(H2BDOA)和4,4′-二咪唑基二苯醚(BIDPE)为原料,分别与氯化镍、氯化镉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2个结构不同的配位聚合物[Ni(BDOA)(BIDPE)(H2O)]n(1)和[Cd(BDOA)0.5(BIDPE)Cl]n(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 以对苯二氧基二乙酸(H2BDOA)和4,4′-二咪唑基二苯醚(BIDPE)为原料,分别与氯化镍、氯化镉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得到2个结构不同的配位聚合物[Ni(BDOA)(BIDPE)(H2O)]n(1)和[Cd(BDOA)0.5(BIDPE)Cl]n(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并利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它们的单晶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34 97(8)nm,b=1.032 31(9)nm,c=1.352 91(12)nm,α=96.398 0(10)°,β=90.729 0(10)°,γ=102.027 0(10)°,V=1.268 31(19)nm3,Z=2,Mw=603.22,Dc=1.580 g·cm-3,μ=0.827,F(000)=624,R1=0.039 5,w R2=0.089 5(I>2σ(I))。配合物2也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17 51(7)nm,b=1.042 99(7)nm,c=1.17338(8)nm,α=68.723 0(10)°,β=71.826 0(10)°,γ=76.091 0(10)°,V=1.091 05(13)nm3,Z=2,Mw=562.26,Dc=1.711 g·cm-3,μ=1.163,F(000)=562,R1=0.021 0,w R2=0.053 7(I>2σ(I))。配合物1中镍离子通过2种配体桥联成二维波浪形层状结构,而配合物2中镉离子通过2个Cl离子连接成一个双核Cd2单元,双核单元再通过2种配体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结果说明了金属离子在配合物组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双咪唑配体 芳香羧酸配体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