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
1
作者 童光森 杨葵 +6 位作者 李想 昝博文 黄开正 陈韬 高原菊 伟雯婷 易宇文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7,154,共11页
为探究辐照(^(60)Co-γ)剂量(6,10,14 kGy)对冷吃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试验采用感官评价、质构仪、色差仪、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 为探究辐照(^(60)Co-γ)剂量(6,10,14 kGy)对冷吃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试验采用感官评价、质构仪、色差仪、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不同剂量的^(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感官评价、质构和色差分析表明辐照剂量对样品的影响不大;电子鼻分析表明样品的气味强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强;GC-IMS分析共鉴定出55种VOCs,醛类、烃类、吡嗪类和酸类是主要VOCs;乙酸乙酯、庚醛-D、β-月桂烯-M、己醛-D、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酯、松油烯、(E)-2-庚烯醛-M、β-月桂烯-D、丁酸甲酯、(E)-2-庚烯醛-D、异丁醛、β-蒎烯-M、己醛-M等是样品差异性VOCs。6 kGy^(60)Co-γ及以上的剂量均能有效灭杀微生物;辐照灭菌能使部分VOCs的浓度得到提高,未检测到有明显异味的VOCs。6,10,14 kGy剂量的^(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均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吃兔 辐照剂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 电子鼻 气味活性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香辛料对鱼香酱汁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浩 高天珑 +5 位作者 易宇文 蔡雪梅 邓静 唐英明 顾思远 乔明锋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4-274,共11页
为探究香辛料对鱼香酱汁的影响,通过缺失实验揭示姜、葱、蒜、泡辣椒对风味的影响,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电子... 为探究香辛料对鱼香酱汁的影响,通过缺失实验揭示姜、葱、蒜、泡辣椒对风味的影响,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分析化合物变化。感官分析与电子鼻检测结果均发现:缺失葱会打破鱼香风味的呈味均衡,对风味影响最大;缺失泡辣椒会降低辣味刺激和鲜味,对风味有影响,但整体相似度依然较高;缺失姜对均衡风味呈现影响最小;缺失大蒜对咸味有增强作用。GC-IMS共检出91种化合物,包括醛类26种,醇类18种,酮类13种,酯类8种,烷烃8种,含硫、醚类7种,酸类1种,杂环类10种;研究发现缺失小葱样品组烷烃类从参照组11.06%下降到5.41%,表明缺失小葱对风味影响最大;缺失泡辣椒的样品组醛类从19.89%增加到26.12%,醇类从9.41%增加到15.06%。研究认为醛类、醇类所赋予的脂香味是影响鱼香酱汁风味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鱼香酱汁工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香酱汁 香辛料 感官定量描述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DA与GC-IMS技术分析不同油脂热加工处理对松茸风味的影响
3
作者 杨正瑞 易宇文 +5 位作者 朱开宪 邓静 乔明锋 蔡雪梅 顾思远 张浩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为辨别不同油脂加工处理对松茸风味特征的影响,分别以黄油、橄榄油、猪油煎制鲜松茸,通过感官定量描述评价(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 为辨别不同油脂加工处理对松茸风味特征的影响,分别以黄油、橄榄油、猪油煎制鲜松茸,通过感官定量描述评价(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分析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变化,并采用主成分、聚类、热图、相对气味活度值、正交偏最小二乘法等多元化学统计法分析油脂对松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油加工的松茸呈现较好的爆米花香气和蘑菇气味,橄榄油加工的松茸风味较清淡,猪油加工使松茸汽柴油特征风味更加突出。GC-IMS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经油脂煎制后的松茸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酮类(相对含量31.30%~36.26%)和醇类(相对含量26.64%~28.92%);ROAV值>1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共有24种,其中3-辛酮(D)对风味影响最大。黄油加工处理使样品中2-甲基吡嗪(ROAV值为21.8,是橄榄油加工组的1.59倍)呈现较好的爆米花香,2-庚醇(ROAV值为11.2,是猪油加工组的1.5倍)呈现较好的蘑菇香,2-辛酮(ROAV值为5.8,是橄榄油加工组的1.9倍)呈现较好的汽柴油特征风味。综上,植物性油脂加工对松茸风味影响较小,动物性油脂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以为松茸风味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油脂 感官定量描述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化合物 多元化学统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学计量法结合电子感官分析不同品种干辣椒对辣椒油风味特征影响
4
作者 陈雨佳 易宇文 +5 位作者 张浩 谭成立 乔明锋 尤香玲 侯智勇 李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44-253,共10页
为辨别不同品种干辣椒对辣椒油风味特征的影响,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 a 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化合物,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定量描述分析与偏最小... 为辨别不同品种干辣椒对辣椒油风味特征的影响,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 a 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化合物,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定量描述分析与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法等化学计量法分析感官特征与化合物的相关性,旨在建立辣椒油相关和差异化评价体系。研究表明电子鼻可以区分样品气味轮廓。GC-IMS检出82种化合物,包含28种醛类、15种醇类、9种酮类、10种萜烯类、7种酯类、10种杂环类、2种苯类、1种酸类;辣椒油主要由醛类化合物构成,其次是酸类、萜烯类。3-甲基丁醛(ROAV=40)是影响辣椒油风味的关键化合物。PLSR分析认为二荆条辣椒制作的辣椒油香气属性最佳,赋予辣椒油浓郁香气;秦椒油脂香气浓郁,为辣椒油增添风味层次;小米辣的糊辣香气和辣味强度,为辣椒油提供持续的辣味;皱皮辣椒、内黄新一代对辣椒油风味影响相对较弱,但可平衡整体风味。研究可为今后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不同地域消费者喜好的辣椒油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品种干辣椒 辣椒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多元化学计量法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热方式对牛肉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5
作者 昝博文 彭丛粤 +5 位作者 白婷 童光森 彭雨晴 肖毅 黄开正 李想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33,共10页
以不同处理方式牛肉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超声波辅助真空低温煮制、真空低温煮制、煮制和蒸制4种不同处理方式牛肉样品的理化性质、质构... 以不同处理方式牛肉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超声波辅助真空低温煮制、真空低温煮制、煮制和蒸制4种不同处理方式牛肉样品的理化性质、质构特性、微观结构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热方式牛肉的理化性质和质构特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组别相比,真空低温煮制结合超声处理明显降低了牛肉蒸煮损失率、蛋白质含量、硬度、内聚性、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有效减少了水分的流失。不同加热方式明显改变了牛肉的肌肉结构,其中真空低温蒸煮有助于维持牛肉肌纤维结构,而超声处理对肌纤维结构具有显著破坏作用。通过GC-MS从4种牛肉样品中共检出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10种醛类、9种醇类、8种烃类、6种酯类、3种酮类、2种醚类、1种酸类和3种其他类物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热方式牛肉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变量投影重要性共筛选出9种差异性风味物质,可作为区分不同加热方式牛肉样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加热方式 超声波处理 真空低温煮制 挥发性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蒜泥煳辣椒酱的工艺配方研究及货架期预测
6
作者 李治国 肖亚岚 +5 位作者 韩冰霜 江祖彬 徐培 肖岚 谭江月 黄开正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4-83,共10页
以二荆条辣椒、蒜泥、菜籽油和木姜子油为主要原料,开发一款具有川黔风味的复合拌饭酱。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蒜泥添加量、花椒添加量、木姜子油添加量及炒制功率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响应面试验对制作... 以二荆条辣椒、蒜泥、菜籽油和木姜子油为主要原料,开发一款具有川黔风味的复合拌饭酱。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蒜泥添加量、花椒添加量、木姜子油添加量及炒制功率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响应面试验对制作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蒜泥煳辣椒酱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蒜泥添加量25%,花椒添加量3%,木姜子油添加量3%,炒制功率1.3 kW。在此优化条件下制得的蒜泥煳辣椒酱油料适中,色泽棕红,煳辣蒜味突出,木姜子气味适中,口感醇厚,杀菌后产品各项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以感官品质为基准建立的M10货架期预测模型显示,4℃贮藏条件下货架期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仅为0.43%。该研究为蒜泥煳辣椒酱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满足了市场对复合调味酱产品多元化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泥 煳辣椒 工艺配方 响应面试验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天然甜味剂在红烧肉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李杨 李想 +2 位作者 曾凤玲 戢得蓉 段丽丽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3期17-22,共6页
为探讨天然甜味剂替代蔗糖制作红烧肉的品质变化,选择木糖醇、赤藓糖醇和罗汉果糖3种天然甜味剂制作红烧肉并进行感官、色差、电子舌、GC-MS分析,得到最佳的甜味剂替代比例后分析对红烧肉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糖醇的相对甜度最接近蔗... 为探讨天然甜味剂替代蔗糖制作红烧肉的品质变化,选择木糖醇、赤藓糖醇和罗汉果糖3种天然甜味剂制作红烧肉并进行感官、色差、电子舌、GC-MS分析,得到最佳的甜味剂替代比例后分析对红烧肉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糖醇的相对甜度最接近蔗糖,添加木糖醇制作的红烧肉感官品质优于赤藓糖醇和罗汉果糖,当其替代比例为20%时,感官评分高于其他替代比例,且色差和电子舌结果也与纯蔗糖制作的红烧肉最为相近。GC-MS结果表明,挥发性风味物质更多,特别是醛类、酸类、酚类、胺类等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更为丰富。为深入研究天然甜味剂替代蔗糖作为食物甜味剂在红烧肉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甜味剂 木糖醇 红烧肉 电子舌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不同煸炒温度对郫县豆瓣风味影响及游离氨基酸呈味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浩 顾思远 +4 位作者 姜元华 周剑琴 唐英明 邓静 易宇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8,85,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煸炒温度对郫县豆瓣风味变化和游离氨基酸呈味的影响,使用菜籽油在60,80,100,120,140℃煸炒豆瓣,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 为探寻不同煸炒温度对郫县豆瓣风味变化和游离氨基酸呈味的影响,使用菜籽油在60,80,100,120,140℃煸炒豆瓣,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确定不同煸炒温度对豆瓣风味和关键化合物的影响,结合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对游离氨基酸呈味的影响。结果表明,煸炒温度在60,80℃时郫县豆瓣化合物开始分解转化,煸炒温度在100,120,140℃时郫县豆瓣化合物大量聚集、浓缩为关键风味化合物。GC-IMS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单体或二聚体),醇类是郫县豆瓣的主要化合物(相对浓度为12.43%~36.89%);其中,2-乙基呋喃使煸炒后的豆瓣呈现焦香风味,1-戊烯-3-醇使豆瓣呈现果香,正戊醛、(E)-2-庚烯醛使豆瓣呈现刺激气味和油脂香气。TAV分析确定120℃为煸炒最佳温度,此时郫县豆瓣的滋味最佳,谷氨酸的鲜味强度最高(TAV为44.38);当煸炒温度达到140℃时,缬氨酸的鲜味强度最高(TAV为18.21),豆瓣开始呈现苦味。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认郫县豆瓣的TAV与OAV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瓣 煸炒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化合物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木瓜对传统药膳鸭汤的风味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唐英明 陈梦 +4 位作者 张浩 詹珂 李林清 贺星瑶 李想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9,共8页
以川木瓜粉、川木瓜片为研究对象,分别熬制药膳鸭汤,采用定量感官描述法评价其风味特征,并使用电子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检测药膳炖煮中化合物的变化情况,从而考察不同形态川木瓜对药膳鸭汤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木瓜粉炖鸭汤... 以川木瓜粉、川木瓜片为研究对象,分别熬制药膳鸭汤,采用定量感官描述法评价其风味特征,并使用电子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检测药膳炖煮中化合物的变化情况,从而考察不同形态川木瓜对药膳鸭汤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木瓜粉炖鸭汤的感官评价最好,具有麦芽香味和金属气味;电子舌的鲜味强度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川木瓜粉剂组、川木瓜片剂组、无川木瓜组;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共检测出54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类23种、醇类7种、烯烃类9种、酮类7种、酯类3种、杂环类3种以及酸类2种;川木瓜粉剂熬制药膳鸭汤后烯类化合物溶出较高,而川木瓜片熬制药膳鸭汤后醇类、酮类、醛类化合物溶出较高,从烯类化合物活性分析认为川木瓜粉剂药理作用最佳。研究结果为药膳鸭汤风味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木瓜 药膳鸭汤 定量感官描述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合包装材料对红油鸡片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李杨 段丽丽 +5 位作者 罗琪琪 谷元晴 戢得蓉 李乐 曾天志 聂鑫 《包装工程》 2025年第21期157-166,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复合包装材料对红油鸡片贮存品质的影响,为其包装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比较铝箔(PET+Al+PE)、镀铝聚酯(VMPET+PET+PE)、聚酯(PET+PE)和尼龙(PA+PE)等4种复合袋及保鲜膜(PE)对照组在0~4℃、1~5 d的贮存期间对菌落总数、感官品... 目的探讨不同复合包装材料对红油鸡片贮存品质的影响,为其包装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比较铝箔(PET+Al+PE)、镀铝聚酯(VMPET+PET+PE)、聚酯(PET+PE)和尼龙(PA+PE)等4种复合袋及保鲜膜(PE)对照组在0~4℃、1~5 d的贮存期间对菌落总数、感官品质、理化指标、质构特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聚酯组的组织状态和质构较好,但其抑菌性能较弱;镀铝组的感官品质、水分和色泽保持较优,抑菌效果较好,风味物质最丰富;铝箔组的抑菌和抗氧化(过氧化值、挥发性盐基氮增速最慢)效果最佳,综合品质最优;尼龙组的各项性能较差。结论包装材料会显著影响红油鸡片的风味,铝箔复合膜兼顾安全与品质,镀铝更适于风味导向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装材料 红油鸡片 贮存品质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