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力喷射环空压裂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韩继勇 逄仁德 +3 位作者 王书宝 罗晶晶 陶红胜 王伟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0,3,共3页
为了解决长庆油田水平井压裂改造中,传统水力喷射压裂工艺喷嘴寿命短、加砂量少,而且仅靠单一裂缝很难取得预期改造效果的问题,结合长庆油田储层低渗、天然微裂缝较发育的特征,长庆油田首创"多簇射孔、环空加砂、长效封隔"水... 为了解决长庆油田水平井压裂改造中,传统水力喷射压裂工艺喷嘴寿命短、加砂量少,而且仅靠单一裂缝很难取得预期改造效果的问题,结合长庆油田储层低渗、天然微裂缝较发育的特征,长庆油田首创"多簇射孔、环空加砂、长效封隔"水力喷砂大规模体积压裂工艺。该技术通过双级喷射器喷砂射孔,采用环空加砂、油管补液的注入方式,降低喷嘴磨损和反溅伤害,提高压裂管柱施工能力,提高作业效率。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实现一趟管柱连续施工8簇16段,形成有效的体积裂缝,最大限度的扩大了油气泄流能力,施工效率和压后产量大幅提升,有效的促进了超低渗储层水平井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喷射 环空加砂 体积压裂 分段多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区域试油压裂井下事故处理工具优选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邓小强 韩虎成 +1 位作者 龙庆 王伟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6期62-67,9,共6页
长庆试油气作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井下作业工具。为了在发生试油气作业井下工程事故时,能尽早尽快地完成处理工作,并在处理过程中根据井下工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配处理工具,保障事故井打捞作业的进度。长庆井下技术作... 长庆试油气作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井下作业工具。为了在发生试油气作业井下工程事故时,能尽早尽快地完成处理工作,并在处理过程中根据井下工具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配处理工具,保障事故井打捞作业的进度。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组织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从各种常用井下试油气作业工具作为鱼头时,怎样选择适合的打捞工具和辅助工具的角度,进行探讨。并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井下落物,通过定制等方式选配了一些备用处理工具,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提前进行了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落物 鱼头 外捞工具 内捞工具 辅助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直径管排水采气装置在四川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周忠城 曹和平 +2 位作者 张志海 叶茂华 赵维斌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小直径管排水采气技术能使起泡剂通过小直径管直接快速到达出液段、水淹段,起泡剂扩散效果好,与液体接触面积大,采气效果好。介绍了小直径管排水采集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四川气田实施的几种工艺,即与电潜泵结合死井复产工艺、与气... 小直径管排水采气技术能使起泡剂通过小直径管直接快速到达出液段、水淹段,起泡剂扩散效果好,与液体接触面积大,采气效果好。介绍了小直径管排水采集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四川气田实施的几种工艺,即与电潜泵结合死井复产工艺、与气举车气举相结合死井复产工艺、在生产井中边注边采工艺及小直径管测试工艺。实施结果表明,小直径管排水采气技术不仅适用于低压气井排水采气,也适用于低压高产井排水采气;小直径管排水采气技术为四川气田井下有封隔器、油套环空不通井提供了解决井内积液问题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直径管 排水采气技术 四川气田 泡排 橇装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管柱带压起管技术研究与管材性能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忠城 曹和平 +4 位作者 兰建平 白晓弘 赵彬彬 杨红斌 陈立华 《石油机械》 2015年第7期101-103,120,共4页
连续管速度管柱是油田排水采气的主体技术之一,连续管使用一定年限后需要起出,而国内速度管柱带压起管技术尚属空白。鉴于此,研制了38.1 mm速度管柱起管所需的管塞和滚压式重载连接器等关键工具。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关键工具结构的可... 连续管速度管柱是油田排水采气的主体技术之一,连续管使用一定年限后需要起出,而国内速度管柱带压起管技术尚属空白。鉴于此,研制了38.1 mm速度管柱起管所需的管塞和滚压式重载连接器等关键工具。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关键工具结构的可行性,并在苏里格气田成功实施2口井的带压起管现场作业,最后对起出的连续管进行性能评价。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速度管柱带压起管技术解决了速度管柱管内封堵和上提解卡的核心问题,满足现场带压起管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管柱 带压起管 管塞 滚压式重载连接器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中聚合物基纳米材料/蠕虫胶束复合体系剪切诱导特性
5
作者 秦文龙 林倩影 +3 位作者 乐雷 秦臻伟 李晗晰 秦国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8,共8页
针对常规减阻剂传热性能恶化、耐盐性差及减阻效率不高的缺陷,提出利用聚合物基纳米材料(PAM-AMPS/Fe_(3)O_(4)NPs)与蠕虫胶束流体(CTAC/NaSal)复配流体应用于卤水管输减阻,研究质量浓度、温度和盐度对CTAC/NaSal与PAM-AMPS/Fe_(3)O_(4)... 针对常规减阻剂传热性能恶化、耐盐性差及减阻效率不高的缺陷,提出利用聚合物基纳米材料(PAM-AMPS/Fe_(3)O_(4)NPs)与蠕虫胶束流体(CTAC/NaSal)复配流体应用于卤水管输减阻,研究质量浓度、温度和盐度对CTAC/NaSal与PAM-AMPS/Fe_(3)O_(4)NPs复合流体诱导剪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0~500mg/L CTAC/NaSal流体可产生诱导剪切结构(SIS),剪切速率范围约为101~10^(2)s^(-1),但在超过800 mg/L盐水条件下100 mg/L该流体的SIS即可消失,表现出较差的耐盐性;20~50 mg/L PAM-AMPS/Fe3O4 NPs流体均出现SIS,剪切速率范围约为10^(2)~10^(3)s^(-1),在20000 mg/L盐水条件下该流体仍出现SIS;10~40 mg/L PAM-AMPS/Fe_(3)O_(4)NPs与100 mg/L CTAC/NaSal复配后的复合流体在101~10^(3)s^(-1)内出现2次剪切增稠现象,峰值大于单独的CTAC/NaSal流体或PAM-AMPS/Fe_(3)O_(4)NPs流体;由于PAM-AMPS/Fe_(3)O_(4)NPs中含有纳米粒子和耐温耐盐性PAM-AMPS聚合物分子,它与CTAC/NaSal流体复配可以形成具有稳固致密特点的微交联结构,这使得复合流体SIS范围变宽且峰值变大,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在20000 mg/L的盐水条件下复合流体中SIS仍然存在,其耐温耐盐性得到明显改善,可应用于卤水管输减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剂 卤水管输 聚合物基纳米材料 蠕虫胶束 诱导剪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扫描视觉三维建模的井筒可视化检测技术 被引量:9
6
作者 姚强 王志兴 +3 位作者 杜旭 严正国 阚绍佑 杨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为保证油气井的安全生产,需要准确掌握套管的损坏状况。采用线结构光视觉检测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扫描、视觉三维建模的井筒可视化检测方法。利用环形激光器扫描井筒,井下摄像机记录扫描结果,通过视频处理技术识别扫描结果,提取... 为保证油气井的安全生产,需要准确掌握套管的损坏状况。采用线结构光视觉检测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扫描、视觉三维建模的井筒可视化检测方法。利用环形激光器扫描井筒,井下摄像机记录扫描结果,通过视频处理技术识别扫描结果,提取井筒特征参数,建立了三维数字化井筒模型。该方法缩短了仪器长度,采用非接触测量,解决了仪器容易遇阻的问题,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检测精度和径向分辨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理论精度为0.245 mm,建立的三维井筒模型更加精确。为有效检测套管的损坏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损检测 线结构光 激光扫描 三维重构 非接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返排液不落地回收处理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博丽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05,共8页
随着苏里格气田水平井改造、体积压裂工艺、混合水压裂方式、工厂化作业等实现推广应用,返排液量剧增,尤其是新环保法实施后,不允许挖建防渗排污坑,环保形势异常严峻。急需研发返排液不落地回收处理技术,实现其重复再利用。针对返排液... 随着苏里格气田水平井改造、体积压裂工艺、混合水压裂方式、工厂化作业等实现推广应用,返排液量剧增,尤其是新环保法实施后,不允许挖建防渗排污坑,环保形势异常严峻。急需研发返排液不落地回收处理技术,实现其重复再利用。针对返排液中含有大量天然气、压裂砂、悬浮物,压力高、分离处理难度大等难题,优化形成了压裂返排液在线连续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管线节流控制模块、高压除气模块、低压除气除砂模块、精细化过滤模块和浓残液蒸发模块,经过10μm精细过滤,得到纯净的压裂返排液。进一步化学处理后,添加稠化剂等重新配液用于下次压裂施工,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少量浓残液采用蒸发处理。现场先导性试验23井次,回收液体44 649m^3,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国内压裂返排液环保处理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致密气藏 压裂返排液 不落地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可捞式油管桥塞不压井更换井口闸门技术 被引量:5
8
作者 田玉琛 谢平 +2 位作者 陈磊 雷永莉 高红萍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8-120,共3页
当气井采气树井口一号闸门泄漏时,通常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压井起钻更换闸门,然后重新安装采气井口。该技术需要的配套设备多,处理成本高,作业周期长,劳动强度大。2008年引进了美国威德福可捞式油管桥塞工具后,可实现不动油管管柱直接更换... 当气井采气树井口一号闸门泄漏时,通常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压井起钻更换闸门,然后重新安装采气井口。该技术需要的配套设备多,处理成本高,作业周期长,劳动强度大。2008年引进了美国威德福可捞式油管桥塞工具后,可实现不动油管管柱直接更换采气树井口一号闸门,操作简单易行,在苏X井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捞式油管桥塞 井口闸门 不压井更换闸门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华H100平台储层改造关键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冕 陶长州 左挺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58,共6页
陇东页岩油华H100平台部署31口水平井,是目前亚洲陆上最大页岩油长水平井平台。由于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压力系数低等特点,平台整体提产难度大。在储层改造设计方面,通过对平台单井特征及储层分析认识,结合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利用压... 陇东页岩油华H100平台部署31口水平井,是目前亚洲陆上最大页岩油长水平井平台。由于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压力系数低等特点,平台整体提产难度大。在储层改造设计方面,通过对平台单井特征及储层分析认识,结合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利用压裂地质一体化平台整体设计方法,开展小井距密切割、穿层压裂等针对性方案优化。在工艺实践方面,采用连续油管细分切割主体压裂工艺,配套应用前置CO 2增能、暂堵转向压裂、井间/段间压力监测等辅助工艺技术,重点解决储层动用程度低、地层能量低、管外窜、井间窜等难题,创新形成了一套页岩油水平井大井组大规模开发的储层改造关键工艺技术。该平台现场应用效果良好,对同类型的页岩油储层压裂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页岩油 华H100平台 储层改造 压裂 压裂地质一体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长2低阻油层增产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军 李朝阳 +3 位作者 张琴 纪冬冬 段凯 段晓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3-105,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长2油藏在沉积和成藏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低饱和度油藏,油水同层比较普遍,油层电阻率普遍偏低,与水层的电阻率很接近甚至低于水层的电阻率,是定边地区广泛分布的一套主要含油层。该低阻油层具有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长2油藏在沉积和成藏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低饱和度油藏,油水同层比较普遍,油层电阻率普遍偏低,与水层的电阻率很接近甚至低于水层的电阻率,是定边地区广泛分布的一套主要含油层。该低阻油层具有油藏构造幅度低、油水分异不充分、含水饱和度较高、孔隙结构复杂、地层水矿化度高、钻井液滤液易侵入等特点,采用传统小型解堵压裂增产措施改造后,油层大面积产水或不产液。在反复增产改造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对比储层资料和不断总结施工成功经验,经过两年开发经验积累,终于形成了适合于定边地区长2低阻油层开发的复合配套增产技术,为后期定边地区长2低阻油藏的规模上产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定边地区 长2油层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S/DMAEMA/AM三元共聚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研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丹 张笑 +2 位作者 李善建 陈亚联 史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0-603,607,共5页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PAAD降滤失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降滤失剂的耐温耐盐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丙烯酰胺、2-...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PAAD降滤失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降滤失剂的耐温耐盐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质量比为4∶2∶0.02、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4 h、过硫酸铵用量为混合单体质量的0.15%的最佳条件下,所制备的降滤失剂的降滤失效果最佳,抗温达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滤失剂 抗温抗盐性能 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源性生物炭-炭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12
作者 孟庆男 郝丹 +5 位作者 史鹏飞 何拥军 宋凤军 袁晟豪 汤玉斐 赵康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58-2863,共6页
芬顿氧化技术可高效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而碳基助催化材料能有效提升芬顿反应效率、降低成本,因而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利用ZnCl_(2)使鸭血豆腐“液化”,并与不同质量的商用炭黑均匀混合、碳化,最终制备了一系列血源性生物炭-炭黑复... 芬顿氧化技术可高效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而碳基助催化材料能有效提升芬顿反应效率、降低成本,因而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利用ZnCl_(2)使鸭血豆腐“液化”,并与不同质量的商用炭黑均匀混合、碳化,最终制备了一系列血源性生物炭-炭黑复合材料(DB-CB),实现了产量和性能的有机统一。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炭黑含量能够有效利用鸭血豆腐中的N源。DB-CB可以同时加快芬顿反应的两个主要过程,材料的催化活性顺序与其H_(2)O_(2)利用率顺序一致。同时,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炭黑 复合材料 氮掺杂 芬顿反应 助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NbTa难熔多主元合金的低温力学性能研究
13
作者 张金阳 殷学明 +3 位作者 邹小军 孟令坤 杨军 郭晨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7-109,115,共4页
通过拉伸测试,研究了等原子比体心立方结构VNbTa中熵合金的低温变形行为。结果表明,该合金具有优异的低温应变硬化能力,这导致其有27%的断裂伸长率的同时抗拉强度高达1930 MPa。微观结构演化分析揭示,变形过程形成的扭折带及{112}<11... 通过拉伸测试,研究了等原子比体心立方结构VNbTa中熵合金的低温变形行为。结果表明,该合金具有优异的低温应变硬化能力,这导致其有27%的断裂伸长率的同时抗拉强度高达1930 MPa。微观结构演化分析揭示,变形过程形成的扭折带及{112}<111>变形孪晶有效调节了剪切应变,促进了合金塑性和强度的提高。此外,螺型位错缠结、位错带及位错带的交互也对合金强度和加工硬化能力有重要贡献。因此,VNbTa中熵合金优异的低温力学性能归因于{112}<111>变形孪晶、扭折带、螺型位错滑移及交互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熵合金 拉伸力学性能 低温 延-脆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MES粘弹性胶束溶液的流变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罗明良 贾自龙 +4 位作者 孙厚台 廖乐军 刘卓 高遵美 刘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1期8-12,15,共6页
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可生物降解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在NaCl溶液中从球状胶束转变成蠕虫状胶束的生长过程,分析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对MES胶束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机制。首先,测量了MES粘弹性胶束体系... 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可生物降解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在NaCl溶液中从球状胶束转变成蠕虫状胶束的生长过程,分析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对MES胶束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机制。首先,测量了MES粘弹性胶束体系剪切粘度(η)和剪切速率的关系,得到零剪切粘度(η0);然后由动态振荡实验,得到复合粘度|η*|、动态模量(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和结构松弛时间τs)等物理量;应用Cox-Merz规则和Cole-Cole图,证实了MES(3.0%~5.0%)/NaCl(3.0%~5.0%)/BS-12(0.5%~0.9%)体系形成蠕虫状胶束,且蠕虫状胶束的动态粘弹性在MES(3.5%~5.0%)/NaCl(3.5%~5.0%)/BS-12(0.5%~0.9%)范围是符合Maxwell模型的线性粘弹性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可生物降解 粘弹性 蠕虫状胶束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管柱排水采气效果评价及应用新领域 被引量:43
15
作者 赵彬彬 白晓弘 +2 位作者 陈德见 李旭日 赵维斌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2-65,共4页
在综合苏里格气田所有已开展速度管柱排水采气试验井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前气井产量对试验井进行了分类评价,得出了速度管柱排水采气技术的适用条件,并分析了该技术新的应用领域。分析了速度管柱排水采气工艺的原理,推导了适合苏里格气田... 在综合苏里格气田所有已开展速度管柱排水采气试验井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前气井产量对试验井进行了分类评价,得出了速度管柱排水采气技术的适用条件,并分析了该技术新的应用领域。分析了速度管柱排水采气工艺的原理,推导了适合苏里格气田气井的临界携液模型,依据模型优选出38.1 mm的连续管作为速度管柱。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速度管柱排水采气技术能够解决苏里格气田产气量大于0.3万m3/d气井的积液排水采气问题;该技术可以应用于起油管气井、小井眼生产井、连续管压裂井等的生产,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管柱 排水采气 连续管 试验井 效果评价 临界携液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型油气增产助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佳林 罗明良 +3 位作者 贾自龙 孙厚台 廖乐军 任斌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8期1440-1443,共4页
简要介绍微乳液类型和结构、形成机理、制备与表征方法以及配方设计等,重点阐述微乳液体系在三次采油、压裂、酸化等增产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指出微乳液型助剂在油气增产应用中存在问题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 微乳液 助剂 增产改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裂缝变导流能力的致密气井现代产量递减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孙贺东 欧阳伟平 +4 位作者 张冕 唐海发 陈长骁 马旭 付中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5-463,共9页
针对水力压裂形成的裂缝导流能力会随空间以及时间发生变化这一特点,建立考虑裂缝空间、时间双重变导流和应力敏感效应的致密气压裂直井渗流的新型数学模型,采用混合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新模型的Blasingame现代产量递减分析... 针对水力压裂形成的裂缝导流能力会随空间以及时间发生变化这一特点,建立考虑裂缝空间、时间双重变导流和应力敏感效应的致密气压裂直井渗流的新型数学模型,采用混合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新模型的Blasingame现代产量递减分析典型曲线。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裂缝空间、时间双重变导流及应力敏感效应对Blasingame曲线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变导流效应主要表现为降低早期典型曲线值;时间变导流效应会导致产量及产量积分曲线下掉,形成S型典型曲线;双重变导流则是两者效应的叠加;时间、空间变导流效应均不会延缓地层进入拟稳态阶段的时间。应力敏感会降低曲线值,但不会使曲线陡降;应力敏感会延缓地层进入拟稳态阶段的时间。忽略变导流效应和应力敏感效应,不会对井控动态储量的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但会给裂缝、储集层参数解释带来较大误差。经苏里格气田致密气压裂井的常规现代产量递减分析与模型对比,证实新方法可靠实用,且比常规方法精度更高,可用于存在裂缝变导流致密气压裂井的现代产量递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压裂 现代产量递减分析 裂缝导流能力 空间变导流 时间变导流 应力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气库建设条件筛选与优化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玥洋 田园媛 +2 位作者 曹鹏 贾虎 张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3-129,共7页
针对世界范围内各类储气库存在的储气库建设类型较少、伴生气处理成本过高、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中国地质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实际,提出进行垫气处理、SCADA信息系统应用、开采中末期地质信息收集等措施;在储气库优选方面,针对各... 针对世界范围内各类储气库存在的储气库建设类型较少、伴生气处理成本过高、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中国地质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实际,提出进行垫气处理、SCADA信息系统应用、开采中末期地质信息收集等措施;在储气库优选方面,针对各类油气藏作为储气库建设目标的适应性,归纳了储层物性特征对储气库应用的影响,同时对储气油气藏地质构造特点进行了总结;基于储气库设计的复杂性,在综合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压力设计、构造力学监测、安全评估等与目前常规设计思路相比更优的设计方案。本文旨在为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储备提供参考意见,并为储气库的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地质构造 圈闭 储集层 安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对煤岩储层损害评价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德飞 康毅力 +1 位作者 李相臣 陈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49,共6页
针对煤层气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侵入可能给煤岩储层造成的损害,选用宁武盆地9号煤和现场用钻井液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煤样钻井液动–静态损害评价、毛细管自吸、应力敏感性评价等实验。钻井液动–静态损害评价表明,钻井液滤液损害是造成煤... 针对煤层气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侵入可能给煤岩储层造成的损害,选用宁武盆地9号煤和现场用钻井液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煤样钻井液动–静态损害评价、毛细管自吸、应力敏感性评价等实验。钻井液动–静态损害评价表明,钻井液滤液损害是造成煤层渗透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与地层水相比,煤样对钻井液的自吸能力强且吸附滞留严重,导致液相返排率偏低;钻井液作用后弱化煤样力学性质强化了煤样应力敏感性。结合水敏、碱敏、润湿性评价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指出钻井液作用后煤岩裂隙堵塞、润湿性差异和钻井液吸附是钻井液造成煤层损害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钻井液 储层损害 应力敏感 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用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 被引量:19
20
作者 曲文驰 李还向 +2 位作者 但庆祝 张安治 马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7-230,239,共5页
针对低渗油藏多发育微裂缝、非均质性严重、水窜严重,常规调驱技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难题,对实验室自制的聚合物微球(聚丙酰胺类微球)/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型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展开研究。在复合调驱体系配伍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化... 针对低渗油藏多发育微裂缝、非均质性严重、水窜严重,常规调驱技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难题,对实验室自制的聚合物微球(聚丙酰胺类微球)/表面活性剂(烷醇酰胺型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展开研究。在复合调驱体系配伍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化了复合调驱各段塞的注入参数,评价了复合调驱体系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配伍性,最优的复合注入体系为0.4 PV聚合物微球溶液(2000 mg/L)+0.3 PV表面活性剂溶液(2000 mg/L),在水驱基础上平均提高采收率幅度达15%以上。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技术在裂缝性低渗油藏中具较强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表面活性剂 配伍性 低渗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