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页岩多分支井燃爆压裂裂缝扩展规律
1
作者 朱海燕 王恩博 +6 位作者 唐凯 伊向艺 赵鹏 李沁 朱舰桥 徐德昭 邓颖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9-947,共9页
基于有限元-离散元数值方法,综合考虑应力波冲击、爆生气准静态压力和应力波反射作用,建立燃爆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型,结合物理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以四川盆地泸州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研究地应力差、天然裂缝参... 基于有限元-离散元数值方法,综合考虑应力波冲击、爆生气准静态压力和应力波反射作用,建立燃爆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型,结合物理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以四川盆地泸州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研究地应力差、天然裂缝参数、分支井筒间距、延迟起爆时间和分支井筒与主井筒夹角对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应力差为5~15 MPa时燃爆压裂裂缝扩展形态受地应力差影响较小,当地应力差达20 MPa时分支井筒间裂缝相互窜通的趋势明显减弱;(2)天然裂缝长度的增加会促进燃爆压裂裂缝沿天然裂缝走向扩展,天然裂缝体密度和角度增大会限制裂缝扩展区域并减小井间窜通概率;(3)分支井筒间距越大,越不易引发裂缝窜通现象,裂缝向多个方向扩展;(4)增加延迟起爆时间,将缩短井间裂缝的距离;(5)当分支井筒与主井筒夹角为45°和90°时,井间裂缝存在相互窜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爆压裂 多分支井 裂缝扩展规律 页岩储层 离散裂缝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油管分簇射孔管柱通过能力分析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柳军 杜智刚 +5 位作者 牟少敏 王睦围 张敏 殷腾 俞海 曹大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针对连续油管输送分簇射孔管柱存在下井遇卡的问题,考虑井眼轨迹、井筒约束、工具串变径结构、工具变形及连续油管屈曲效应等作用的影响,采用微元法建立连续油管输送分簇射孔管柱通过能力分析模型,分析连续油管输送1桥塞+2簇射孔枪管柱... 针对连续油管输送分簇射孔管柱存在下井遇卡的问题,考虑井眼轨迹、井筒约束、工具串变径结构、工具变形及连续油管屈曲效应等作用的影响,采用微元法建立连续油管输送分簇射孔管柱通过能力分析模型,分析连续油管输送1桥塞+2簇射孔枪管柱在井筒中的通过能力。研究表明:作业工具串下入过程不会遇卡,连续油管输送分簇射孔管柱能够下至预定井深3850 m;直井段越长、水平段越短的井眼轨迹越有利于管柱的下入;射孔分簇数量越少、射孔枪规格越小、连续油管规格越大的管柱通过性更好。该分析方法可为现场连续油管射孔管柱作业参数优选和操作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簇射孔管柱 连续油管 井眼轨迹 屈曲效应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孔密等孔径射孔技术在南海西部深水气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太保 盛廷强 +5 位作者 牛德成 曲玉亮 孙宝龙 谢伟 苏剑波 阮林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2,共6页
南海西部深水气田属高孔高渗透储层,射孔完井后需要进行砾石充填防砂。常规高孔密、大孔径射孔时,由于射孔枪在套管内无法保持居中状态,枪管与套管之间的间隙不一致,导致射孔孔径大小不一,造成不同孔径处砾石填充不均匀。文章提出一种... 南海西部深水气田属高孔高渗透储层,射孔完井后需要进行砾石充填防砂。常规高孔密、大孔径射孔时,由于射孔枪在套管内无法保持居中状态,枪管与套管之间的间隙不一致,导致射孔孔径大小不一,造成不同孔径处砾石填充不均匀。文章提出一种高孔密等孔径的射孔方法,使得射孔孔径相对均一,配合砾石充填,以提高高孔高渗透储层气田的产能。对三种不同结构的药型罩进行射流数值仿真分析,得到最有利于等孔径射孔的药型罩结构,进而对该药型罩进行不同枪管与靶体之间间隙的钢靶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间隙分别为5 mm、15 mm、25 mm时靶体开口处的直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9.2%。对178型60孔/m射孔枪进行模拟井下整枪穿套管抗爆性能测试,结果符合国标GB/T 20489-2006的要求。混凝土靶偏心射孔试验结果表明等孔径射孔弹孔径偏差仅为9.8%,与数值仿真结果较为吻合,远小于常规大孔径射孔弹孔径偏差,且穿深性能与常规大孔径射孔弹一致。超高孔密等孔径射孔技术成功应用于南海西部X-2深水气田并获得高产,对国内其他高孔高渗储层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孔径射孔 超高孔密 药型罩结构 聚能射流 射孔枪 深水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结剂对B/KNO_(3)微笔直写样品成型效果及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晨阳 文坤 +4 位作者 安崇伟 宋浩宇 叶宝云 武碧栋 王晶禹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2-340,共9页
为了设计点火燃烧性能良好且兼容微笔直写工艺的B/KNO_(3)(BPN)点火药配方,分别以聚偏氟乙烯(PVDF)、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F_(2311))、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F_(2602))、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F_(2461))、乙基纤维素(EC)、硝... 为了设计点火燃烧性能良好且兼容微笔直写工艺的B/KNO_(3)(BPN)点火药配方,分别以聚偏氟乙烯(PVDF)、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F_(2311))、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F_(2602))、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F_(2461))、乙基纤维素(EC)、硝化纤维素(NC)、PVDF/NC为黏结剂,设计和制备了7种BPN基点火药油墨,并采用微笔直写装药工艺直写成型,考察了黏结剂种类对样品成型效果、点火燃烧特性和热分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黏结剂组分的变化会导致BPN油墨的稠度指数表现一定的差异性,其稠度指数顺序为EC/B/KNO_(3)>PVDF/B/KNO_(3)>PVDF/NC/B/KNO_(3)>NC/B/KNO_(3)>F_(2311)/B/KNO_(3)>F_(2602)/B/KNO_(3)>F_(2461)/B/KNO_(3),且不同稠度指数的油墨最终呈现不同的成型效果,直写样品截面矩形度的变化趋势与稠度指数一致;氟橡胶为黏结剂的BPN具有较高的燃速和较短的点火延迟,且氟橡胶H含量越高,样品线性燃速越快,不同黏结剂的BPN线性燃速顺序为:PVDF/B/KNO_(3)>F_(2602)/B/KNO_(3)>PVDF/NC/B/KNO_(3)>NC/B/KNO_(3)>F_(2461)/B/KNO_(3)>F_(2311)/B/KNO_(3)>EC/B/KNO_(3),纤维素黏结剂在减少点火延迟上没有突出贡献;添加氟橡胶可以使BPN起始反应温度降低约145℃,NC可以使BPN主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降低45℃,而EC的添加仅可以使BPN主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降低约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笔直写技术 B/KNO_(3)(BPN) 氟橡胶 黏结剂 流变性能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