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病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与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付祥真 罗霖 +3 位作者 刘奎 田洲舟 蒋莉 陈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919-2926,共8页
背景国内外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不同体位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有一定的研究,但并未阐明侧卧位通气(LPV)与俯卧位通气(PPV),以及肺内源性ARDS(ARDSp)和肺外源性ARDS(ARDSexp)患者不同体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差异。目的比较不... 背景国内外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不同体位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有一定的研究,但并未阐明侧卧位通气(LPV)与俯卧位通气(PPV),以及肺内源性ARDS(ARDSp)和肺外源性ARDS(ARDSexp)患者不同体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差异。目的比较不同病因ARDS患者LPV和PPV治疗效果,探讨其应用策略和价值。方法纳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9月—2020年5月收治的85例ARDS患者,本次发病期间尚未进行过体位变化通气治疗。根据病因及通气方法分为ARDSp+LPV组(n=21),ARDSexp+LPV组(n=21),ARDSp+PPV组(n=22),ARDSexp+PPV组(n=21)。监测患者体位变化前和体位变化后0.5 h、1 h、2 h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1)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体温、心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系统(APACHEⅡ)评分。(2)血气分析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3)呼吸力学监测:气道峰压(Ppeak)、呼吸浅快指数(RSBI)、气道平台压(Pplat)和静态肺顺应性(Cst)。(4)重症超声监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腔静脉直径(IVC-D)、左心输出量(CO)、右房室瓣环平面收缩位移(TAPSE)、左房室瓣环平面收缩位移(MAPSE)、左心室舒张早期E峰与左房室侧壁瓣环舒张期e'比值(E/e')和平均动脉压(MAP)。重症肺部超声监测患者肺超声(LUS)评分。(5)心功能指标监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预后情况:患者28 d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aO_(2)/FiO_(2)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PaO_(2)/FiO_(2)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PaO_(2)/FIO_(2)上主效应显著(P<0.05)。SaO_(2)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SaO_(2)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SaO_(2)上主效应显著(P<0.05)。PaO_(2)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PaO_(2)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PaO_(2)上主效应显著(P<0.05)。4组ARDS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_(2)/FiO_(2)和PaO_(2)高于仰卧位通气(SPV)时(P<0.05)。ARDSexp+LPV组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_(2)/FiO_(2)和PaO_(2)高于ARDSp+LPV组(P<0.05),ARDSexp+PPV组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_(2)/FiO_(2)和PaO_(2)高于ARDSp+PPV组(P<0.05)。ARDSexp+PPV组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_(2)/FiO_(2)和PaO_(2)高于ARDSexp+LPV组(P<0.05),ARDSp+PPV组患者体位变化0.5 h、1 h和2 h时的PaO_(2)/FiO_(2)和PaO_(2)高于ARDSp+LPV组(P<0.05)。4组患者体位变化2 h时的SaO_(2)高于SPV时(P<0.05)。LVEF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LVEF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LVEF上主效应显著(P<0.05)。4组ARDS患者体位变化1 h和2 h时的LVEF高于SPV时(P<0.05)。平均LUS评分在时间和方法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平均LU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平均LUS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4组ARDS患者体位变化1 h和2 h时的平均LUS评分高于SPV时(P<0.05)。体位变化前和变化后平均LUS评分与PaO_(2)/FiO_(2)均呈负相关(SPV:r=-0.439,P<0.001;体位变化1 h:r=-0.348,P=0.001;体位变化2 h:r=-0.327,P=0.002)。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并发症,4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3,P>0.05)。结论 ARDS患者的快速精准化体位变化通气治疗是未来的热点之一。ARDSexp患者体位变化通气治疗改善优于ARDSp患者。PPV对肺通气改善稍优于LPV,但复杂环境下应首先考虑L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肺通气 侧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 超声检查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出气一氧化氮联合肺功能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检测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1
2
作者 蒋国路 陈小菊 +2 位作者 蒋莉 刘琴 李奉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6-492,共7页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联合肺功能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检测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诊断为慢性咳嗽的患者267例[分为CVA组(n=60)与非咳嗽变异性...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联合肺功能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检测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诊断为慢性咳嗽的患者267例[分为CVA组(n=60)与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非CVA组,n=207)],另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FeNO、常规肺功能、脉冲振荡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检测,并分析CVA患者FeNO值与肺功能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CVA组FeNO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CVA组及对照组[45(34.3,74.8)μg/L vs.14(10.0,19.0)μg/L vs.10(7.0,18.0)μg/L,P<0.001;5.9%±2.3%vs.2.3%±1.6%vs.2.6%±1.3%,P<0.001]。CVA组MEF75pre、MEF50pre、MEF25pre、FEV1pre、PEFpre和MMEFpre均明显低于正常范围,且均低于非CVA组及对照组(P<0.01),而R20pre较非CVA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137.6%±40.7%vs.127.5%±40.1%vs.128.5%±45.4%,P<0.05)。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CVA组FEV1、MEF75、MEF50、MEF25及MMEF的改善率较非CVA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VA组FeNO值与FEV1pre、FEV1/FVC、PEFpre、MEF75pre、Z5、X5、R5pre、R20pre、Fres无相关性(P>0.05),而与MEF50pre、MEF25pre、MMEFpre呈负相关(P<0.05),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863,P<0.001)。结论FeNO、肺功能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检测均可作为慢性咳嗽患者筛选CVA的指标,三者联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咳嗽变异性哮喘 呼出气一氧化氮 肺功能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性结核感染诊治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果 庞先琼 +3 位作者 徐华 敬明燕 范庞双 陈绍平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91-95,共5页
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是一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产生持续免疫反应的状态,因其有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LTBI的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是结核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是一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产生持续免疫反应的状态,因其有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LTBI的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是结核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尚无LTBI的直接诊断方法和统一的治疗方案。除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两种常规检测方法外,我国新研发的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该制品名称是国家药典委员会确定的药品中文通用名称,"EC"为重组融合蛋白"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也可用于检测LTBI。异烟肼单药预防性治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案,但含利福霉素的治疗方案因疗程较短,依从性较高,优势更明显。现阶段我国在LTBI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预防性治疗覆盖率低,应积极开展LTBI相关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预防性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性结核感染 诊断 综合预防 预防和防护用药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8
4
作者 贾钦尧 宋珊 +1 位作者 程耀 王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1年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83例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5岁)进行1∶1配对选择同期就诊的...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1年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83例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5岁)进行1∶1配对选择同期就诊的183例单纯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以问卷调查法收集可能引起COPD合并肺结核的因素,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种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各因素对COPD患者合并肺结核的综合作用,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基础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OR=1.950,95%CI:1.242~3.062)、结核病史(OR=2.605,95%CI:1.171~5.796)、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OR=1.967,95%CI:1.213~3.190)、有粉尘接触史(OR=2.038,95%CI:1.180~3.519)及营养不良(OR=2.709,95%CI:1.637~4.482)为COPD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危险因素,卡介苗接种史(OR=0.583,95%CI:0.373~0.911)为保护性因素(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显示预测曲线与标准模型曲线拟合度较高,平均绝对误差为0.019。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720,95%CI:0.668~0.772。结论 COPD患者合并肺结核主要受吸烟史、卡介苗接种史、结核病史、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因素的影响,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COPD患者合并肺结核风险并可用作指导制订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结核 危险因素 多因素分析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