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结构的断层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白桂芹 肖如辉 +3 位作者 陈莉 黄小华 杨正伟 蔡昌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进程中海马结构在断层影像上的形态学改变。方法依据AD发病进程,分别采集正常对照(NC)组、轻度认知损害(MCI)组、AD组各34例共102例受试者脑核磁共振图像,每组男、女各17例。观测海马面积、横径、矢径和颞...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进程中海马结构在断层影像上的形态学改变。方法依据AD发病进程,分别采集正常对照(NC)组、轻度认知损害(MCI)组、AD组各34例共102例受试者脑核磁共振图像,每组男、女各17例。观测海马面积、横径、矢径和颞叶钩回间距、颞角宽度等。分析组间各测量值变化趋势,以及海马面积等相关测量值与各神经评定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各组海马面积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测量值比较,AD组海马面积小于NC组及MCI组(P均<0.05);AD组海马横径小于NC组及MCI组,MCI组海马横径小于NC组(P均<0.01);AD组颞叶钩回间距大于NC组及MCI组(P均<0.01),MCI组颞叶钩回间距大于NC组(P<0.05)。海马面积、海马横径与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呈负相关,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呈正相关;颞叶钩回间距与神经心理量表评分相关性同海马面积、海马横径相反。结论海马面积与海马横径随AD病情进展逐渐缩小,颞叶钩回间距随AD病情进展逐渐增大;海马结构的改变可损伤其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海马结构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视学研究SNL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小丽 谭川 +4 位作者 林菁艳 郭洋 向宇 杨正伟 彭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9-634,共6页
目的:探讨L5脊神经结扎(SNL)术后7 d和28 d大鼠脊髓背角内胶质细胞数量的改变与意义。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 d和28 d取腰5节段脊髓制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0张,等距随机抽选2套切片(每套各5张)分别用I... 目的:探讨L5脊神经结扎(SNL)术后7 d和28 d大鼠脊髓背角内胶质细胞数量的改变与意义。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 d和28 d取腰5节段脊髓制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0张,等距随机抽选2套切片(每套各5张)分别用IBa-1和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采用体视学技术-光学体视框估计单位体积脊髓背角内MG或AS的数量(数密度),将其乘以脊髓背角的横断面积和单位长度(1 mm),即可得到1 mm长脊髓背角内MG和AS的数量。结果:与未手术侧相比,SNL组手术侧1 mm长腰5节段脊髓背角内MG的数量在术后7 d和28 d分别显著增加了210%和120%;AS的数量在术后7 d显著增加了62%,术后28 d无明显增加。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胶质细胞数量的动态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结扎 神经病性疼痛 体视学 脊髓背角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猴脑的分布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力燕 王廷华 +3 位作者 杨正伟 陈彦红 李朗 刘宗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0,W016,共5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 BDNF在成年猴脑的分布。结果显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下列结构 :大脑皮层 III~ V层的锥体细胞及突起 ;小脑皮质篮状细胞、Purkinje细胞、Golgi细胞及小脑顶核的神经元及其突起 ;海...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 BDNF在成年猴脑的分布。结果显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下列结构 :大脑皮层 III~ V层的锥体细胞及突起 ;小脑皮质篮状细胞、Purkinje细胞、Golgi细胞及小脑顶核的神经元及其突起 ;海马各区的神经元、纤维和齿状核的颗粒细胞 ;尾状核、豆状核和室旁核部分神经元和纤维 ;脑干脑桥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前庭神经核、下橄榄核及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及纤维或膨体。此外 ,在大、小脑的白质也可见到部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反应产物广泛地分布于猴脑的多种区域和细胞 ,提示其功能可能涉及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及可能的非神经细胞。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猴脑的分布规律及其功能特点提供了有用的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经营养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成年猴脑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脲佐菌素未致高血糖大鼠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文晓红 沈成义 +2 位作者 雷军 杨正伟 王亚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467-1470,共4页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未致高血糖大鼠的糖耐量有无异常。方法:10 ̄12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腹腔内注射30mg/kg(小剂量组)或60mg/kg(大剂量组)的STZ;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量酸性缓冲液。注射后1 ̄12周对ST...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未致高血糖大鼠的糖耐量有无异常。方法:10 ̄12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腹腔内注射30mg/kg(小剂量组)或60mg/kg(大剂量组)的STZ;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量酸性缓冲液。注射后1 ̄12周对STZ未致高血糖大鼠(空腹血糖<10mmol/L)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结果:小剂量组大鼠的血糖或IPGTT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大剂量组未致高血糖大鼠在STZ注射后有2/9 ̄3/5的大鼠的IPGTT异常,即50%葡萄糖腹腔内注射(2g/kg)后120min的空腹血糖值大于相应对照组的所有动物的该值,且≥10mmol/L。结论:小剂量STZ未导致大鼠高血糖,且IPGTT无异常,而大剂量STZ未致高血糖大鼠的糖耐量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糖尿病 链脲佐菌素 血糖 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