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难采油气藏开发管理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军 杨再勇 +2 位作者 王廷勇 张友彩 刘泽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92,114-115,共4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油气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历经半个多世纪滚动勘探开发,因油气藏地质特征复杂、开发难度大,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开发。"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依靠技术进步,创新开发管理,针对低孔...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油气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历经半个多世纪滚动勘探开发,因油气藏地质特征复杂、开发难度大,始终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开发。"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依靠技术进步,创新开发管理,针对低孔、低渗、高温、高压、高含硫、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的油气藏开发技术瓶颈和管理难点,在深化不同类型油气藏地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攻关、技术引进和集成创新,形成了低孔低渗层状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水平井开发配套技术,致密砂岩气藏"区块优选+丛式井+分层压裂+井下节流+地面标准化"的主体开发技术,以及超深、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安全快速钻完井和高含硫环境下地面系统腐蚀监测与防治配套技术。通过管理创新形成了与复杂难采油气藏相适应的开发管理模式,提高了复杂油气藏开发水平,油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近5年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4 887×108 m3,油气年产量由不到100×104 t油当量上升到300×104 t油当量。所形成的一系列针对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开发配套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其他非常规复杂油气藏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油气藏 开发管理 规模效益开发 开发配套技术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五”班组民主管理的做法与效果——西南油气田川中油气矿分散班组民主管理工作的调查
2
作者 彭海东 青春 +1 位作者 王廷勇 王睿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1年第S2期60-62,共3页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主管理,不断优化和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川中油气矿针对员工数量多、井站班组高度分散的现状,积极探索和创新班组民主管理,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集管理思路、工作目标、运作方式、考评体系、激励机制于一体的"五五&...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主管理,不断优化和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川中油气矿针对员工数量多、井站班组高度分散的现状,积极探索和创新班组民主管理,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集管理思路、工作目标、运作方式、考评体系、激励机制于一体的"五五"班组民主管理体系,在全矿生产及后勤班组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组建设 民主管理 做法 效果 川中油气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川中油气矿一线井站班组的培训方式
3
作者 李忠良 谢嘉 《石化技术》 CAS 2016年第1期218-218,167,共2页
员工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油气田安全生产,因此,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培训员工则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一线井站班组的特点,基于多年的培训经验,提出了九种培训新思维,成功的... 员工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油气田安全生产,因此,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培训员工则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一线井站班组的特点,基于多年的培训经验,提出了九种培训新思维,成功的在作业现场应用、推广,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站班组 培训方式 综合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 催生油气田新活力——川中油气矿依靠科技进步壮大主营业务
4
作者 王兴无 廖卫民 谢明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04年第1期66-67,共2页
重组改制之初,面对油气后备区块不足,主力油田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居高不下,油气生产十分被动的局面.川中油气矿(以下简称该矿)坚持实施科技兴矿、油气并举、效益开发、持续发展的战略,紧紧依托科技进步,科研攻坚成效明显。4年来。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油气田 综合递减率 油气资源 自然递减率 天然气勘探 重组改制 依靠科技进步 持续发展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凝析油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5
作者 文龙 罗冰 +13 位作者 谢增业 张本健 武赛军 张斌 谢武仁 陈骁 刘博文 崔会英 孙豪飞 冉钰 国建英 明盈 徐亮 陈大伟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蓬深10井在上二叠统长兴组发现凝析油,拓展了四川盆地液态烃保存的深度下限,亟需明确其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为此,应用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全油色谱、金刚烷、全二维气相色谱、芳烃色质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结合...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蓬深10井在上二叠统长兴组发现凝析油,拓展了四川盆地液态烃保存的深度下限,亟需明确其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为此,应用原油碳同位素、轻烃、全油色谱、金刚烷、全二维气相色谱、芳烃色质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及烃源岩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兴组凝析油成熟度为1.59%~1.75%,金刚烷指数和甲基菲指数等参数均揭示凝析油处于高成熟热演化阶段。②长兴组凝析油主要源于龙潭组煤系烃源岩;凝析油以环烷烃和芳烃化合物为主,芳烃化合物中联苯系列化合物含量达48.6%;凝析油全油碳同位素偏高(-26.4‰),与龙潭组干酪根碳同位素相似;类异戊二烯烷烃中姥鲛烷占优势,Pr/Ph值为1.73~1.85,凝析油烃源岩沉积于弱氧化沉积环境。③地质历史中未达到液态烃类完全裂解的温度、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改造强度弱以及异常超高压的共同作用是凝析油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结论认为,长兴组凝析油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岩在高成熟阶段的产物,在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发育且后期未遭受TSR强烈改造的区域有望发现更多的长兴组凝析油;该研究认识为在四川盆地继续寻找长兴组凝析油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蓬莱气区 长兴组 凝析油 碳同位素 异常高压 深度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北部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地震沉积学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坤 刘宏 +5 位作者 谭磊 梁锋 王立恩 马梓珂 刘博文 杨孟祥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为了阐明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的时空展布规律以及探索地震沉积学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正演模拟、波形聚类、属性融合等地震沉积学技术方法对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进行... 为了阐明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的时空展布规律以及探索地震沉积学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正演模拟、波形聚类、属性融合等地震沉积学技术方法对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进行了识别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沉积期,蓬莱地区整体表现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可分为丘滩复合体、丘滩间海、台坪、局限潟湖等4种沉积亚相。②通过地震-岩性精细标定,建立了地震相与沉积相带间的良好对应关系,其中高能丘滩相带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幅丘状外形、内部杂乱或断续—弱断续反射、内幕核部亮点反射特征。基于地震相约束下的主成分分析(PCA)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丘滩复合体识别精度。③灯二段丘滩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的特点,磨溪地区SQ1沉积期丘滩较蓬莱地区发育,至SQ2沉积期,蓬莱地区丘滩发育规模变大,滩核微相发育范围广,而磨溪地区以台坪沉积为主,丘滩仅在局部零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滩复合体 地震沉积学 多属性分析 低幅丘状 杂乱反射 亮点反射 灯影组二段 震旦系 蓬莱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微观导电特性--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
7
作者 吴丰 梁芸 +4 位作者 唐松 李昱翰 田兴旺 杨辉廷 李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303,共16页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微米CT扫描数据分析研究,采用数字岩心技术对储层孔隙结构和沥青充填特征进行表征,建立不同沥青含量和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的三维岩石导电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开展岩石导电数值模拟,研究了沥青对碳酸盐岩导电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含沥青溶洞型与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值与沥青含量呈正相关、与含水饱和度呈负相关。②溶孔型碳酸盐岩的狭窄喉道更易被沥青堵塞,使其导电性受沥青的影响较溶洞型碳酸盐岩更大。③低含水饱和度状态下,地层水主要以束缚水膜的形式赋存于储集空间表面,沥青使束缚水膜变得不完整,导致溶洞型和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急剧增大。④相比含沥青溶洞型碳酸盐岩,含沥青溶孔型碳酸盐岩具有更大的胶结指数(m)和更小的饱和度指数(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电阻率 数字岩心 胶结指数 溶孔 碳酸盐岩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卢科良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北斜坡腹部及西侧裂陷槽存在2个生烃中心,其TOC平均值分别为1.90%和3.46%,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可提供充足且优质的烃源;龙王庙组内部发育的颗粒滩体岩溶储层与上覆高台组厚层致密泥质云岩,构成了优势储-盖组合;区内广泛发育的油源断裂可作为纵向优势运移通道高效输导油气。(2)研究区龙王庙组具3期成藏特征:晚三叠世末期(约214~206 Ma)发生第1期充注,大量成熟油聚集形成古油藏;早侏罗世末期(约193~186 Ma)发生第2期充注,表现为“多油少气”混合充注;中侏罗世末期(约170~164 Ma)发生第3期充注,大量油裂解气充注储层并聚集形成现今气藏。(3)研究区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二叠纪前少量低熟油充注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大量成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阶段、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油藏被破坏形成裂解气藏阶段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气藏调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体岩溶储层 泥质云岩盖层 储-盖组合 油源断裂 古油藏 混合充注 裂解气 龙王庙组 寒武系 北斜坡 川中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油气集输管道的腐蚀与防护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旭 刘卫华 +2 位作者 戴茜 孟从举 谷尚震 《能源与环保》 2018年第1期87-90,共4页
为了研究油气集输管道在海洋中的腐蚀情况及保护方法,结合现有的海洋油气集输管道腐蚀情况数据以及管道防腐措施,阐述了海洋环境可能对管道产生的影响,介绍了海洋中管道的腐蚀情况,并总结了海底管道的腐蚀类型,根据腐蚀类型提出相应的... 为了研究油气集输管道在海洋中的腐蚀情况及保护方法,结合现有的海洋油气集输管道腐蚀情况数据以及管道防腐措施,阐述了海洋环境可能对管道产生的影响,介绍了海洋中管道的腐蚀情况,并总结了海底管道的腐蚀类型,根据腐蚀类型提出相应的防腐措施。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海洋管道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需要加强海底管道自防腐设备的研制以及对海底地形的控制,为了保障集输管网的安全,还需要加强对海底地形控制的研究,以及研制新型的除污设备和防腐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油气集输管道 腐蚀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82
10
作者 蒋裕强 漆麟 +3 位作者 邓海波 王毓俊 蒋婵 罗明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6,共5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已发现以盆地中部(简称川中)为主体的多个石油富集构造。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①烃源岩条件好,资源量丰富;②储层物性差,但大面积分布,储盖组合优越;③圈闭类型多样。通过开展成藏模式研究,指出... 四川盆地侏罗系已发现以盆地中部(简称川中)为主体的多个石油富集构造。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①烃源岩条件好,资源量丰富;②储层物性差,但大面积分布,储盖组合优越;③圈闭类型多样。通过开展成藏模式研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域:①川中平缓构造区油藏分布不受构造控制,高能介屑滩、砂体叠加区及裂缝发育带是石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具备大面积低渗透油藏叠加连片分布的特征;②川东褶皱带向斜区侏罗系地层保存完整,成藏条件与川中基本相似,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③龙门山、大巴山冲断带前缘可能发现多种类型的油藏或油气藏。建议开展老油田的挖潜工作,同时加大对川中北部及川东向斜区的勘探,寻找原油持续稳产的接替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纪 油气藏形成 条件 烃源岩 生储盖组合 圈闭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被引量:24
11
作者 雍自权 刘庆松 李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29,162,共4页
前陆盆地构造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此,利用构造、沉积及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的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前... 前陆盆地构造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此,利用构造、沉积及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的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前陆盆地发展始于印支运动的卡尼期而终于喜山期;盆地的发展在各个时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构造格局的变化。上述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藏的生、运、聚、保条件。该区油气藏主要受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坳陷和隆起带控制,燕山期形成的绵竹—盐亭隆起带、邛崃—新津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也是川西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前陆盆地 发展 演化 构造 油气藏形成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金华地区油气井堵水增产措施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大均 李宾元 +2 位作者 王成武 钱治家 王显烈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油气井 水处理 堵水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油区侏罗系特低渗油藏中后期采油工艺技术对策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星 钟华 +2 位作者 孙风景 陈飞 王泳龙 《中外能源》 CAS 2013年第11期46-50,共5页
川中油区侏罗系油藏属于非均质特低孔渗、低丰度、低采收率非常规油藏。在历年开采中,先后采用了抽汲、柱塞采油、超声波解堵、低频脉冲解堵、微生物采油、振荡洗井、挤轻质油、热油洗井、机抽、螺杆泵等采油工艺技术,部分工艺取得较好... 川中油区侏罗系油藏属于非均质特低孔渗、低丰度、低采收率非常规油藏。在历年开采中,先后采用了抽汲、柱塞采油、超声波解堵、低频脉冲解堵、微生物采油、振荡洗井、挤轻质油、热油洗井、机抽、螺杆泵等采油工艺技术,部分工艺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大部分油田进入开采中后期,呈现出油藏压力低、单井产量低、井筒液面低、结蜡较为严重等特点。对川中油藏的开发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对历年采油工艺应用进行总结,归纳了当前采油工艺存在的三个技术难点,并结合目前采油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着重从间歇井提高单井产量、清防蜡采油配套工艺研究和水平井采油工艺及配套技术研究等方面,提出适合于侏罗系特低渗油藏现状的采油工艺技术思路:重视井筒和近井地带的处理技术;继续研究并发展小泵深抽技术,特别是研究如何提高泵效和机抽井系统效率问题;开展采油工艺技术试验,特别是螺杆泵采油和柱塞采油工艺试验;同时,针对清蜡频繁且存在蜡堵、影响生产的井,优选电磁防蜡工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油区 侏罗系 特低渗油藏 开采中后期 采油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川东北气矿有效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小蓉 白璐 +2 位作者 曾令卓 方进 何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63,18,共3页
川东北气矿是2002年才成立的新矿,目前有生产井22口,其中6口井已开始产出地层水,使得气井产气量明显下降,以铁山12井为代表的部分气井出现了带水困难、生产极不稳定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对川东北气矿出水气井生产... 川东北气矿是2002年才成立的新矿,目前有生产井22口,其中6口井已开始产出地层水,使得气井产气量明显下降,以铁山12井为代表的部分气井出现了带水困难、生产极不稳定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对川东北气矿出水气井生产状况的分析,对目前6口出水井提出适宜的排水采气工艺措施,探寻适合该矿气田储层特征的有效排水采气工艺技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出建议以期实现提高气田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气矿 排水采气 泡排工艺 优选管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油田抽油机节能技术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长忠 漆明勇 +1 位作者 陈平 罗孝雄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B06期80-82,共3页
历经40余年开发,川中油田以占采油井10%的机抽井年采油量占总产量的15.9%,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川中油田实际的机抽采油配套技术。围绕机抽井节能降耗、效益开发的思路,开展了双驴头节能抽油机的引进、常规游梁抽油机的节能改造,引进监测... 历经40余年开发,川中油田以占采油井10%的机抽井年采油量占总产量的15.9%,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川中油田实际的机抽采油配套技术。围绕机抽井节能降耗、效益开发的思路,开展了双驴头节能抽油机的引进、常规游梁抽油机的节能改造,引进监测抽油机平衡的诊断技术和自动调抽仪适时调整机抽制度适应油井供排关系,对于降低能耗提高机抽系统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且已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油田 抽油机 节能 评价 机抽制度 机抽系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低渗油气田开采新工艺应用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勇 张晓玲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B06期42-46,共5页
川中磨溪气田是一个含边水、低渗、含硫的视孔隙性的整装气田,强腐蚀性一直以来制约着天然气的生产;而油藏具有特低孔渗、裂缝性和强烈非均质性,一般采用衰竭式开采,压力降低较快,采出难度增加,采用挤凝析油解堵、小泵深抽、玻璃钢油管... 川中磨溪气田是一个含边水、低渗、含硫的视孔隙性的整装气田,强腐蚀性一直以来制约着天然气的生产;而油藏具有特低孔渗、裂缝性和强烈非均质性,一般采用衰竭式开采,压力降低较快,采出难度增加,采用挤凝析油解堵、小泵深抽、玻璃钢油管防腐、渗吸注水二次采油、化学清防蜡等一系列配套的新工艺、新技术和工具后,较大地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低渗油气田 开采 新工艺 应用评价 凝析油 深抽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军 刘芳兰 +4 位作者 张连进 郑斌嵩 唐松 李顺 梁新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7-1354,共18页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 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为对象,开展储层岩性、物性和孔喉结构等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提出了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岩性为白云岩及灰岩2类,晶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颗粒灰岩为主要储层岩石类型。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3大类、6个亚类,灰岩储层可划分为4大类、5个亚类。(2)晶间孔、非选择性溶孔和溶洞为茅口组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构造-溶蚀缝、洞体系储集空间大,分布广泛且连通性好,为有利储层。(3)茅口组储层具有“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建骨架,岩溶作用-构造作用叠加改造”的形成与发育模式。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是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角砾白云岩为优质储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演化模式 储层特征 茅口组 中二叠统 龙女寺地区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特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创新与成功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文绍牧 肖杰 +5 位作者 计维安 青春 黄雪松 邱蜀峰 杨建 张连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9,共13页
2023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首个特高含硫气田——TSP气田全面达产,开启了中国特高含硫气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里程碑,DKH—QLB特高含硫气田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至此四川盆地特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步入... 2023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首个特高含硫气田——TSP气田全面达产,开启了中国特高含硫气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里程碑,DKH—QLB特高含硫气田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至此四川盆地特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步入全新阶段。为实现特高含硫气藏的安全清洁高效开发,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以TSP气田、DKH—QLB气田产能建设为依托,在特高含硫气田高效高产开发、地面集输、天然气净化、腐蚀防护、安全环保、数智化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和实践,取得中国特高含硫气田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的新突破。研究结果表明:①高陡构造高精度地震成像及地层模型重构技术,实现了60°陡倾角地层构造样式恢复,进一步建立高产井部署模式,开发井均获百万立方米天然气高产;②“评价—设计—管控”三位一体井控技术、复杂地质环境优快钻完井技术、高产高效益建井关键配套技术和全生命周期井完整性保障技术,保障了特高含硫气田井工程的安全高效建设;③形成包括气液混/分输工艺、材质评选及缓蚀剂防腐、有机硫深度脱除及尾气超低排放、全面施工质量控制、多重联锁保护和多级紧急截断的特高含硫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体系,支撑了地面系统安全高效平稳运行和清洁生产;④建立了中国特高含硫气田最严格的安全防护距离及应急管控系统,形成含硫气田水闪蒸气增压回收技术,实现站场闪蒸气零排放,保障了特高含硫气田的安全清洁高效开发;⑤储层—井筒—地面元素硫沉积预测及防治技术,实现储层—井筒—地面元素硫沉积的有效预测,解决了元素硫沉积堵塞的难题,支撑特高含硫气田长期稳产;⑥优化了数字化交付标准,打造了生产全系统的数字孪生体,建立了融合开发生产上下游一体化模型和多场景智能工作流,构建了智能管理平台,提升了特高含硫气田开发生产管控水平和工作效率。结论认为,特高含硫整装气田取得的关键技术创新,支撑了四川盆地TSP气田、DKH—QLB气田等特高含硫气田的产能建设,为中国特高含硫气藏安全清洁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特高含硫气藏 TSP气田 DKH—QLB气田 安全清洁高效 智能化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基建项目基础工作信息化创新与实践
19
作者 谢辉 许深皓 +4 位作者 王云松 聂军 吴克军 魏莹鹏 谢娟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油气田基建项目管理是系统性工作,涉及多单位、多部门、多人员,传统模式下的基础工作信息沟通、业务往来时效较低,存在人工浪费,多项目总体运行管理难度大,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梳理基建项目全周期中... 油气田基建项目管理是系统性工作,涉及多单位、多部门、多人员,传统模式下的基础工作信息沟通、业务往来时效较低,存在人工浪费,多项目总体运行管理难度大,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梳理基建项目全周期中的基础工作内容、业务流程和逻辑关系,从日常资料信息化、协同办公与信息共享、统筹运行管理等角度分析基于信息化系统的提升方案,从项目基础信息、合规手续、施工图设计、物资采购、选商及合同、现场施工、结算和投资管理、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功能设计,有效融合信息化技术和实际业务,完成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实践,实现对应的管理创新提升。随着项目管理日益精细化,实施数字化转型是其发展趋势,信息化系统与实际业务的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且管理深度更深、范围更广,功能也将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建项目 信息化 智能化管理 协同办公 信息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苏敏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曾东方 陈颖 卢科良 朱敏 龚燕秀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2,共9页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但该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油气运移聚集理论,在分析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化学参数、氢氧同位素等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但该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油气运移聚集理论,在分析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化学参数、氢氧同位素等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结果表明:龙王庙组、长兴组、雷一1亚段和须家河组的地层水均以CaCl_(2)型为主,嘉二段以CaCl_(2),MgCl_(2),Na_(2)SO_(4)等3种水型为主。雷一1亚段和须家河组地层水的矿化度高,龙王庙组次之,嘉二段和长兴组的矿化度低。5个产层地层水的钠氯系数为0.3~0.8,镁钙系数为0.1~0.5,其中嘉二段脱硫系数最大(大于2),龙王庙组脱硫系数为0.2~0.5,长兴组和雷一^(1)亚段脱硫系数相当,为0.1~0.8,须家河组脱硫系数为0。川中北部地区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须家河组封闭性最好,岩-水作用强,嘉二段封闭性最差,岩-水作用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化学特征 离子组成 氢氧同位素 磨溪—高石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