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小穗簇生型早籼稻新种质的创制与鉴定 被引量:3
1
作者 俞法明 杨曙东 +3 位作者 王晓峰 严文潮 朱国富 翟荣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8-854,共7页
为获得理想的顶小穗簇生型早籼稻新种质,本研究以ZC1、中嘉早17、中佳早10号、嘉兴06-6、温814、温922、台早10-02、辐017、Z10-08、中佳早06和NZ07-51为亲本材料,利用顶小穗3粒簇生型常规中籼稻突变体与常规早籼稻有性杂交、后代复交,... 为获得理想的顶小穗簇生型早籼稻新种质,本研究以ZC1、中嘉早17、中佳早10号、嘉兴06-6、温814、温922、台早10-02、辐017、Z10-08、中佳早06和NZ07-51为亲本材料,利用顶小穗3粒簇生型常规中籼稻突变体与常规早籼稻有性杂交、后代复交,并经世代选育,育成了12份性状稳定、顶小穗2~5粒簇生的常规早籼稻新种质,再通过叶瘟抗性、生育期、产量、农艺及穗部簇生性状和稻米品质的鉴定,明确各种质的性状特征表现。结果表明,育成的12份顶小穗簇生型早籼稻新种质簇生粒率高,生育期和结实率较为理想,其中C1、C8、C9、C10和C11为粘稻,其余为糯稻,C3、C12叶瘟抗性较好,C1、C2、C4、C8、C9和C11千粒重在26. 0 g以上,C1、C5、C6、C7、C9、C10、C11和C12产量较对照增加,其中C10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本研究结果为顶小穗簇生穗性状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种质资源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顶小穗簇生 创制 鉴定 综合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技术和模式快速鉴别家蚕品种的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凌霞 黄敏 +3 位作者 金佩华 楼程富 何勇 周华初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6-438,447,共4页
初步研究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模式识别快速鉴别家蚕品种的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模式特征分析,完成特征提取后,将获得的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建立了三层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试验采取4个品种的蚕种... 初步研究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模式识别快速鉴别家蚕品种的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模式特征分析,完成特征提取后,将获得的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建立了三层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试验采取4个品种的蚕种,应用所建立的PLS-BP模型对样本进行分析预测,准确率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光谱技术 模式识别 偏最小二乘法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与其它微孢子虫及真菌的进化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鲁兴萌 周华初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5-328,共4页
综述了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对家蚕微孢子虫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以及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真菌剂对微孢子虫和真菌的抑制作用,认为研究家蚕微孢子虫和真菌的进化关系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微孢子虫 家蚕微孢子虫 真菌 多菌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良种无性系栽培及机械化采茶技术总结 被引量:3
4
作者 罗列万 钱晓东 +3 位作者 孙利育 金银永 苏国崇 徐金城 《中国茶叶》 2002年第5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茶树 良种 无性系栽培 机械化采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水稻病虫自然控制为主的可能性及生态技术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永飞 梁尹明 +2 位作者 徐钦辉 娄伟平 郭小良 《中国稻米》 2008年第2期20-23,共4页
农药防治在挽回水稻产量因病虫损失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水稻病虫控制史是以自然控制为主的历史;水稻病虫以自然控制为主的情况目前仍较普遍存在;以农药防治为主主要是人为结果等三方面,论证现代水稻病虫以自然... 农药防治在挽回水稻产量因病虫损失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本文从水稻病虫控制史是以自然控制为主的历史;水稻病虫以自然控制为主的情况目前仍较普遍存在;以农药防治为主主要是人为结果等三方面,论证现代水稻病虫以自然控制为主是可能的。并提出了"稳定恢复农田生境多样性,构建病虫生态控制屏障;按王竺美定氮式定氮,大幅度减少氮肥用量;重点研制和推广高药效、低残留、对天敌低毒的农药;主要注重穗期保护,杜绝生态上不合理、经济上不合算的施药行为"等生态技术策略。经初步示范实践,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病虫 自然控制 技术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茭白田套养甲鱼模式效益高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美华 杨凤丽 +1 位作者 俞朝 姚军华 《长江蔬菜》 2016年第3期38-40,共3页
浙江省茭白主产区示范茭白田套养甲鱼模式取得成功,推广面积逐年扩大。茭鳖共生模式不但有利于解决种、养殖业争地矛盾,提高茭白和鳖的品质,且可实现节肥减药,有效防止甲鱼高密度饲养带来的水质污染,增效明显。
关键词 套养 高密度饲养 共生模式 中华鳖 长绿飞虱 防逃设施 中华绒螯蟹 养鳖 水分管理 节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