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头叶猴两性新群形成的两种方式
1
作者 陈晓露 刘银树 +3 位作者 易柏君 周岐海 刘若爽 范鹏来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491,共7页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是我国特有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栖息在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石山森林中,具有一雄多雌的两性群和全雄群两种基本社会组织,其两性群的形成过程一直缺乏关注和研究。本研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察,记录了白...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是我国特有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栖息在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石山森林中,具有一雄多雌的两性群和全雄群两种基本社会组织,其两性群的形成过程一直缺乏关注和研究。本研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察,记录了白头叶猴雄性取代后形成两性新群的详细过程,发现白头叶猴雄性接管后,由于雌性选择而形成两种不同的成群方式。其一是雄性接管后雌性分散,一个群被分散成两个群。在这种方式中,携带婴幼猴的大多数雌性会选择与被接管的雄性继续生活,从而有效避免杀婴。在栖息地受限的情况下,群体一分为二,分别占据前猴群的家域,这可能是白头叶猴适应栖息环境不足的行为策略。另一种情况是雄性接管后雌性不分散。这种方式表明,雄性白头叶猴的身体质量是雌性选择的重要原因,即使存在被杀婴的风险,雌性还是倾向选择更强壮的雄性。研究表明,雌性避免被杀婴和选择更强壮的雄性作为两种共存的方式驱动白头叶猴形成新的两性群,强调雌性选择在白头叶猴形成新的两性群时发挥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白头叶猴的社会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叶猴 雄性竞争 雌性选择 群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运动功能形态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孙涛 牛文鑫 +2 位作者 李兆元 周岐海 黄乘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1,共10页
功能形态学是研究功能和形态相互适应的学科。灵长类(包括非人灵长类和人类)在动物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类群,其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它们常常成为生态学问题研究的模式动物。为适应多样化栖息环境,灵长类发... 功能形态学是研究功能和形态相互适应的学科。灵长类(包括非人灵长类和人类)在动物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类群,其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它们常常成为生态学问题研究的模式动物。为适应多样化栖息环境,灵长类发展形成不同的运动模式,其骨骼和肌肉系统也相应进化以适应不同的运动模式。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在生态位、社会结构、地理分布以及进化上密切相关,开展其运动功能形态学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灵长类的生态与适应,而且对深入了解运动功能进化在人类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总结灵长类运动功能形态学的发展历史,深入探讨灵长类的运动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骨骼、肌肉系统的特征和功能。未来,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融入灵长类的运动功能形态学研究,将进一步丰富人们对灵长类的了解,揭示其结构和功能的适应与进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 运动 功能形态学 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景 黄乘明 +6 位作者 范鹏来 赵家新 黄容 李文华 李俊 姚维 周岐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1-698,共8页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来探究黑叶猴对破碎化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结果表明:恩城黑叶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7:00—11:00和18:00—19:00。各活动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旱季相比,雨季上午的觅食高峰期提前约1 h,而下午的觅食高峰期延后约1 h,上午和下午的移动高峰期均提前约2 h。在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中,用于休息、觅食和移动的时间分别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42.81%、26.72%和27.00%,仅有2.30%和1.16%的时间用于理毛和其他行为。除理毛行为外,恩城黑叶猴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比例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旱季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高于雨季。研究结果可为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季节性差异 破碎化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和ArcGIS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茄的潜在适生区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艳茹 姚维 +2 位作者 陈心悦 汪国海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214,共10页
对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适生区范围进行预测,有利于掌握该物种的植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本研究基于水茄Solanum torvum现存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 3.4.4)模拟当前和未来2050s(2041—2060年)、2070s(2... 对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适生区范围进行预测,有利于掌握该物种的植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本研究基于水茄Solanum torvum现存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 3.4.4)模拟当前和未来2050s(2041—2060年)、2070s(2061—2080年)在3种不同温室气体气候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水茄的潜在适生区,并通过ArcGIS 10.8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其在中国的潜在空间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模型训练数据集AUC值为0.962,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准确;年温度变化范围(bio7)、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年均降水量(bio12)和最干季降水量(bio17)是影响水茄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气候条件下,水茄的总适生区面积为79.14×10^(4)km^(2),高适生区面积为17.86×10^(4)km^(2),主要集中分布于广西和广东。不同时期水茄的适生区面积存在一定差异,未来各个时期水茄潜在分布区面积均有增大趋势,但2050s RCP4.5时期台湾地区的适生区面积却比当前减少了0.05×10^(4)km^(2)。因此,气候变暖对水茄的地理分布扩张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茄 MaxEnt模型 适生区预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