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平凉市崆峒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1
作者 刘春辉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20期82-84,共3页
平凉市崆峒区地处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玉米是崆峒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当地粮食生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崆峒区的大豆种植也较为广泛,这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为提高玉米、大豆单产,达到双... 平凉市崆峒区地处甘肃省东部,泾河上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玉米是崆峒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当地粮食生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崆峒区的大豆种植也较为广泛,这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为提高玉米、大豆单产,达到双丰收的效果,可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崆峒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近年来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并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实践,不仅充分利用了玉米地块的空间优势,还有效利用了玉米种植后期充足的光热资源,实现了玉米、大豆双增产,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一种新的种植模式。该文结合相关工作实践,结合平凉市崆峒区的具体情况,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复合种植 崆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崆峒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9
2
作者 韩玉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41-43,共3页
通过对崆峒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宣传;因地制宜,加强示范点建设;规范种植技术;增加投入,加强田间管理;建立残膜回收机制;强化技术培训等建议。
关键词 玉米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建议 崆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7年平凉市崆峒区小麦白粉病越冬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曹世勤 何理 +3 位作者 陈杰新 孙振宇 穆灵仙 谯东东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为明确小麦白粉病在平凉市崆峒区的越冬情况,2015—2017年以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香莲乡香莲村、草峰镇盘龙村半屲、草峰镇陈洼村、四十里铺镇及大寨乡白土村等地为试点,进行定点秋苗期调查和早春越冬观察。结果表明,2015年秋苗期平均... 为明确小麦白粉病在平凉市崆峒区的越冬情况,2015—2017年以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香莲乡香莲村、草峰镇盘龙村半屲、草峰镇陈洼村、四十里铺镇及大寨乡白土村等地为试点,进行定点秋苗期调查和早春越冬观察。结果表明,2015年秋苗期平均病田率和病叶率分别为91.67%和11.81%,2016年早春4月20日调查,平均病田率和病叶率分别为85.42%、5.42%。2016年秋苗期平均病田率和病叶率分别为100%和11.40%,2017年4月21日调查,平均病田率和病叶率分别为90.28%、13.65%。分析2014—2017年区内气象条件,1月份平均气温在-5℃以上,1—3月降水(雪)量和积雪时间相对偏少,初步推测小麦白粉病菌可在区内绝大多数地方越冬,在温暖向阳处越冬量更大,是当地春季流行的初侵染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凉市崆峒区 小麦白粉病菌 越冬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平凉市崆峒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被引量:3
4
作者 曹世勤 何理 +2 位作者 陈杰新 任根深 李公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7期64-66,共3页
2016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呈中度流行,发生面积约1.87万hm^2。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品种田间病级6~7级,个别品种达到9级,抗病品种相对较少。初步分析认为生产品种抗病性偏低、秋苗及春季菌源量较大、气候条件适宜是导致小麦白... 2016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呈中度流行,发生面积约1.87万hm^2。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品种田间病级6~7级,个别品种达到9级,抗病品种相对较少。初步分析认为生产品种抗病性偏低、秋苗及春季菌源量较大、气候条件适宜是导致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强化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抗病品种(系)的筛选与应用、种子拌种及其他农业防治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及应急防治是防控崆峒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根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发生特点 防控策略 崆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个大豆新品种在崆峒区旱地引种试验初报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海霞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第7期47-49,共3页
对引进的9个大豆新品种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条件下,冀豆17、汾豆78综合经济性状优良,增产幅度大,其中以冀豆17折合产量最高,为3 904.04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48.08%;汾豆78折合产量为3... 对引进的9个大豆新品种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条件下,冀豆17、汾豆78综合经济性状优良,增产幅度大,其中以冀豆17折合产量最高,为3 904.04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48.08%;汾豆78折合产量为3 601.01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增产36.59%。适宜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新品种 旱塬地 引种 崆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崆峒区控制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应采取的措施 被引量:1
6
作者 何理 李公平 +2 位作者 穆灵仙 张明春 何俊霞 《甘肃农业科技》 2007年第4期26-27,共2页
根据崆峒区小麦条锈病菌源地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提出控制越夏菌源应采取的措施是:优化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合理布局,选用抗源品种;铲除自生麦苗,减少寄主和越夏菌源数量;压缩复种面积,扩大伏耕面积和次数;适度退耕还林还草,改... 根据崆峒区小麦条锈病菌源地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提出控制越夏菌源应采取的措施是:优化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合理布局,选用抗源品种;铲除自生麦苗,减少寄主和越夏菌源数量;压缩复种面积,扩大伏耕面积和次数;适度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加强预测预报,及早控制越夏菌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区 小麦条锈病 菌源地 越夏菌源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市崆峒区旱地大豆起垄覆膜方式试验初报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晓奋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第9期71-73,共3页
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地进行了大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方式保墒效果最好,折合产量为3 096.9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665.6 kg/hm2,增产率27.4%;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折合产量为3 028.1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596.8 ... 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地进行了大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方式保墒效果最好,折合产量为3 096.9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665.6 kg/hm2,增产率27.4%;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折合产量为3 028.1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596.8 kg/hm2,增产率24.5%。2种栽培方式可在崆峒区旱地大豆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全膜覆盖 栽培 崆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个冬小麦新品种在平凉市崆峒区引种试验初报 被引量:1
8
作者 穆灵仙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1期37-40,共4页
在崆峒区采用宽幅匀播技术对9个冬小麦新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宁麦9号折合产量最高,为7 100.0 kg/hm^2,较对照品种平凉44号增产1 138.9 kg/hm^2,增产率19.11%;宁麦5号、平凉45号、陇原034折合产量分别为6 994.4、6 350.0、6 33... 在崆峒区采用宽幅匀播技术对9个冬小麦新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宁麦9号折合产量最高,为7 100.0 kg/hm^2,较对照品种平凉44号增产1 138.9 kg/hm^2,增产率19.11%;宁麦5号、平凉45号、陇原034折合产量分别为6 994.4、6 350.0、6 338.9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平凉44号增产17.33、6.52%、6.34%。综合分析产量及抗性等因素,宁麦9号、宁麦5号、陇原034、平凉45号可作为当地旱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的主推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新品种 引种 初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崆峒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试验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邓晓奋 王英 《甘肃农业科技》 2009年第8期27-28,共2页
在平凉市崆峒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崆峒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6 670株/hm2,即宽窄行种植时,窄行距40 cm、宽行距60 cm,株距35 cm。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密度 试验 崆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崆峒区旱地玉米品比试验初报
10
作者 何锋 杨继平 +1 位作者 魏荣华 史国华 《甘肃农业科技》 2009年第8期22-24,共3页
在崆峒区进行的旱地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锦玉2号株型紧凑,穗行数、行粒数及穗粒数等性状表现较为突出,折合产量9 296.0 kg/hm2,较对照品种承单20号增产19.04%,可作为崆峒区旱地玉米推广首选品种;登海9号折合产量为9 146.8 kg/hm2... 在崆峒区进行的旱地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锦玉2号株型紧凑,穗行数、行粒数及穗粒数等性状表现较为突出,折合产量9 296.0 kg/hm2,较对照品种承单20号增产19.04%,可作为崆峒区旱地玉米推广首选品种;登海9号折合产量为9 146.8 kg/hm2,较对照增产17.13%,可在崆峒区部分地区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区 旱地 玉米 品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崆峒区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的几点建议
11
作者 何理 韩玉平 +1 位作者 朱保平 师建荣 《甘肃农业科技》 2007年第1期38-39,共2页
针对崆峒区粮饲兼用型玉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发展建议是: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因地制宜选用良种,集成与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加生产投入,加强田间管理和强化技术培训。
关键词 粮饲兼用型玉米 发展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旱地玉米套种柴胡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莉洁 刘广才 +3 位作者 许德蓉 王亚民 邓晓奋 于涛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7期89-92,共4页
玉米套种柴胡是陇东地区近年来试验研究推出的高效新技术,经济效益显著,为了使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残膜回收等方面规范了陇东地区旱... 玉米套种柴胡是陇东地区近年来试验研究推出的高效新技术,经济效益显著,为了使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残膜回收等方面规范了陇东地区旱地玉米套种柴胡高效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玉米 柴胡 套种 栽培技术 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旱地胡麻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广才 李福 +3 位作者 刘素敏 韩玉平 何理 李靖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4期50-51,共2页
胡麻又名亚麻,属亚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一,为甘肃省第二大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陇东、陇中和陇南黄土高原旱作区,常年播种面积11.27万hm2[1]。由于大部分胡麻种植区年降水量仅有300~500 mm,
关键词 栽培技术规程 甘肃省 胡麻 一年生草本植物 穴播 覆土 旱地 油料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植保技术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军辉 《南方农业》 2021年第11期33-34,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因此,基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展开分析,探究新型植保技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具体应用。
关键词 无公害蔬菜 植保技术 绿色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盐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5
作者 朱宏伟 夏军 +3 位作者 曹国栋 王绍明 张霞 王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9-345,共7页
以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分布的光板地(裸地),不同生长时期的猪毛菜(Salsolafergani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河灌区典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盐分... 以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分布的光板地(裸地),不同生长时期的猪毛菜(Salsolafergani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河灌区典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盐分的动态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土壤盐分积累和迁移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试验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盐分含量差异较大,土壤0~100cm各层盐分均为中等强度的变异。在地理地形、地下水位、成土母质等一致的条件下,气候的干热变化影响着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植被、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状况等因素与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盐分积累和迁移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弃耕地 盐生植物 土壤盐分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ABA和钨酸钠对干旱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ZE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学才 常瑜 +10 位作者 白静 武军艳 李博文 赵玉红 孙柏林 王万鹏 唐德耀 范小龙 朱文英 马骊 孙万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7-54,共8页
为研究白菜型冬油菜玉米黄质环氧酶(ZEP)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响应外源ABA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天油4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喷施蒸馏水、ABA溶液、钨酸钠溶液、ABA+钨酸钠溶液200 mL后置于植物培养箱干旱处理7 d。采用RT-... 为研究白菜型冬油菜玉米黄质环氧酶(ZEP)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响应外源ABA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天油4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喷施蒸馏水、ABA溶液、钨酸钠溶液、ABA+钨酸钠溶液200 mL后置于植物培养箱干旱处理7 d。采用RT-PCR和qPCR等技术进行ZEP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长度为2013 bp的ORF,编码含67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理论等电点为6.16,属于亲水性蛋白。该基因与拟南芥、甘蓝型油菜的同源性分别为89.25%和99.40%。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干旱胁迫可诱导白菜型冬油菜ZEP基因上调表达,外源喷施ABA后陇油7号叶片ZEP基因相对表达量较CK升高66.64%,喷施外源ABA合成抑制剂钨酸钠后陇油7号叶片ZEP基因表达量较CK降低12.74%,而同时喷施外源ABA和钨酸钠后,干旱胁迫下陇油7号、天油4号叶片ZEP基因表达量较CK分别增加了3.3倍和2.28倍,陇油7号叶片中的ZEP基因表达量较根系高21.61%,表明ZEP基因在白菜型冬油菜抗旱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干旱胁迫 外源ABA 外源钨酸钠 ZEP基因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敏 朱明川 +8 位作者 曾瑞 武军艳 马骊 李学才 蒲媛媛 刘丽君 曾秀存 朱文英 孙万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33,共12页
针对不同品种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和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等特点,于2021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及SSR标记对32份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与9份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现推广应用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越冬率及春化特性差异和遗传... 针对不同品种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和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等特点,于2021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及SSR标记对32份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与9份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现推广应用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越冬率及春化特性差异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其抗寒性差异,分析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高于80%,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越冬率均小于25%,且抗寒性强弱差异明显;根据春化率高低,参试材料可分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弱冬性等4个级别;强冬性材料未现蕾的植株占比高,春播后难以抽薹现蕾进入生殖生长,加权平均薹高随之偏低,抗寒性强;春化率越高,成熟期的加权平均株高越高且抗性越弱,越冬率与春化率呈负相关关系;筛选出的9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976个总位点,其中多态性条带750个,多态位点比率达72%,说明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多态性丰富度高,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甘蓝型冬油菜遗传多样性整体高于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甘蓝型冬油菜划分为9类;根据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分为3大类,与抗寒性分类趋于一致。研究成果有望为鉴别甘蓝型冬油菜品种、构建指纹图谱及选择不同生态区适宜品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抗寒性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光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德蓉 刘广才 +4 位作者 高应平 邓晓奋 于涛 李博文 赵婧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428-431,共4页
宽幅匀播技术优化了作物群体结构,使小麦显著增产。为了给大面积推广宽幅匀播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以常规条播为对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的光合效应。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旱地宽幅匀播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较... 宽幅匀播技术优化了作物群体结构,使小麦显著增产。为了给大面积推广宽幅匀播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以常规条播为对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的光合效应。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旱地宽幅匀播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较常规条播高3.1~6.3;盛花期较常规条播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提高13.4%、气孔导度(Gs)增加34.84%、胞间CO_(2)浓度(Ci)降低16.05%、蒸腾速率(Tr)提高8.47%。宽幅匀播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冬小麦光合特性,使小麦叶片能更有效利用胞间CO_(2),提高光合和运输能力,从而显著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匀播 光合效应 旱地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膜侧宽幅匀播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晓奋 刘广才 +2 位作者 许德蓉 于涛 彭莉洁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220-222,共3页
小麦膜侧宽幅匀播技术是密植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其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了给该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冬小麦普冰151为指示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冬小麦旱地膜侧宽幅匀播、膜侧沟播、常规条播三种不同... 小麦膜侧宽幅匀播技术是密植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其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了给该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冬小麦普冰151为指示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冬小麦旱地膜侧宽幅匀播、膜侧沟播、常规条播三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旱地膜侧宽幅匀播冬小麦产量极显著高于膜侧沟播和常规条播,折合产量为5902.8 kg/hm2较对照的增产率为24.54%。表明冬小麦膜侧宽幅匀播集雨保墒效果好、抗旱作用显著,又利于密植和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膜侧宽幅匀播 增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市旱地冬小麦宽幅精准匀播密度试验初报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玉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16年第2期54-56,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平凉市崆峒区雨养旱塬区进行了冬小麦宽幅精准匀播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为22 cm,播量为300.0 kg/hm^2时折合产量最高,达5 224.90 kg/hm^2。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宽幅精准匀播 密度 崆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