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基葡萄糖催化转化的5-羟甲基糠醛的稳定载药体的构建及对根结线虫的影响
1
作者 胡路杰 王林松 +8 位作者 范兆乾 高堃 周潞潇 王中玮 张琦璘 宋亚东 邢荣娥 李鹏程 秦玉坤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4,共12页
5-羟甲基糠醛(HMF)是一种具有广泛运用前景的平台化合物,并且此前被报道在离体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杀线活性,但其在常温下的不稳定性极大地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甲壳素单体氨基葡萄糖制备获得了HMF(产率为42.1%),随... 5-羟甲基糠醛(HMF)是一种具有广泛运用前景的平台化合物,并且此前被报道在离体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杀线活性,但其在常温下的不稳定性极大地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甲壳素单体氨基葡萄糖制备获得了HMF(产率为42.1%),随后使用层状黏土矿物膨润土作为载体负载HMF,使HMF的常温稳定性获得了有效提升,并在盆栽实验中验证了该载药体系对线虫的杀灭活性。最后,通过一系列结构表征手段,初步解释了HMF与膨润土结合获得稳定性的原因。本研究实现了HMF在常温下的长期稳定储存,并扩充了当前根结线虫防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 氨基葡萄糖 生物质转化 膨润土 根结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壳粉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昕 葛香云 +2 位作者 刘元杰 李鹏程 李克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栉孔扇贝是中国养殖量最大的扇贝,其废弃的贝壳资源利用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贝壳粉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吸附剂,本文通过高温煅烧处理,进一步优化了栉孔扇贝壳的吸附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表征手段对其形貌、组成进行分析;... 栉孔扇贝是中国养殖量最大的扇贝,其废弃的贝壳资源利用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贝壳粉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吸附剂,本文通过高温煅烧处理,进一步优化了栉孔扇贝壳的吸附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表征手段对其形貌、组成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不同贝壳粉煅烧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刚果红初始浓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 900℃下煅烧的贝壳粉吸附性能最好;吸附反应在5 min内迅速发生,在150 min后基本达到平衡;该反应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过程(R2=0.999 1),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属于多相吸附,低温更有利于刚果红在煅烧栉孔扇贝壳粉上的吸附。以上结果对于解决印染废水的净化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栉孔扇贝壳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贝壳 高温煅烧 刚果红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抗菌肽-壳聚糖抑菌保鲜剂的制备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雪芹 李帅欣 +3 位作者 王兴仁 李开强 李鹏程 刘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80,共9页
为研发安全高效的抑菌保鲜剂,本研究以安康鱼为原料,采用定向酶解技术制备鱼类抗菌肽,与海洋天然产物壳聚糖复配制备新型抑菌保鲜剂。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鱼类抗菌肽和壳聚糖对大肠杆菌的最佳抑菌浓度,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鱼类... 为研发安全高效的抑菌保鲜剂,本研究以安康鱼为原料,采用定向酶解技术制备鱼类抗菌肽,与海洋天然产物壳聚糖复配制备新型抑菌保鲜剂。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鱼类抗菌肽和壳聚糖对大肠杆菌的最佳抑菌浓度,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鱼类抗菌肽-壳聚糖抑菌保鲜剂的最佳添加量为,鱼类抗菌肽7.796 mg/mL,壳聚糖1号0.716 mg/mL,壳聚糖2号0.389 mg/mL,复配得到的抑菌保鲜剂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77 mm,接近回归模型预测值10.19 mm。此外,将鱼类抗菌肽-壳聚糖抑菌保鲜剂应用于新鲜鱼糜,结果表明,该抑菌保鲜剂能够延长新鲜鱼糜发生质变的时间,具有明显的抑菌保鲜作用,后续可应用于即食鱼糜制品抑菌保鲜剂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抗菌肽 壳聚糖 抑菌保鲜剂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虾青素对富含DHA的磷脂酰胆碱脂质体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婕 熊迎欣 +2 位作者 何思琦 王玉明 李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6,共9页
为研究载入虾青素对脂质体磷脂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选用从鱿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卵中提取的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磷脂酰胆碱(Docosahexaenoic acid-enriched phosphatidylcholine, DHA-PC)作为脂质体膜材,通过乙醇注入法制... 为研究载入虾青素对脂质体磷脂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选用从鱿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卵中提取的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磷脂酰胆碱(Docosahexaenoic acid-enriched phosphatidylcholine, DHA-PC)作为脂质体膜材,通过乙醇注入法制备负载虾青素的DHA-PC脂质体(Astaxanthin-embedded DHA-PC liposome, DPC-AST)和空载脂质体(Blank DHA-PC liposome, DPC),其中DHA-PC与虾青素的质量比、溶剂体积比和孵育时间是控制虾青素载入形式的关键。研究显示,当DHA-PC与虾青素的质量比为1∶0.05或1∶0.10,水与乙醇的体积比为2∶1,孵育40 min时,虾青素以J聚集体形式载入脂双层。负载J聚集体虾青素的DPC-AST的粒径(362~386 nm)明显大于DPC的粒径(57 nm)。通过多重光散射技术发现,前者具有更好的微观结构稳定性,其不稳定指数(0.5)明显小于DPC(1.2)。利用荧光偏振技术分析发现,DPC-AST的脂膜流动性较DPC显著降低,且通过改变虾青素的载入形式能够实现对脂质体膜流动性的精细调节。虾青素显示出显著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这进一步表明负载虾青素能够提高DHA-PC脂质体的膜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虾青素 磷脂 DHA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μ-Raman和ATR-μ-FTIR检测小粒径微塑料的光谱特征及适用性分析
5
作者 史燕妮 李昌诚 +2 位作者 曹为 李景喜 孙承君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57-2764,共8页
目前主流的微塑料定性检测方法为显微红外光谱法(ATR-μ-FTIR)和显微拉曼光谱法(μ-Raman),为了更好地测定两种方法对不同组分小粒径微塑料检测的适用性,以ABS、PS和PP等13种微塑料为例,制备了亚微米级的微塑料,通过检测基底筛选、调整... 目前主流的微塑料定性检测方法为显微红外光谱法(ATR-μ-FTIR)和显微拉曼光谱法(μ-Raman),为了更好地测定两种方法对不同组分小粒径微塑料检测的适用性,以ABS、PS和PP等13种微塑料为例,制备了亚微米级的微塑料,通过检测基底筛选、调整激光波长和激光照射时间来降低荧光干扰等研究,优化了μ-Raman对小粒径微塑料的检测方法,同时比较了μ-Raman和ATR-μ-FTIR检测不同组分小粒径微塑料时的光谱特征。结果显示,显微拉曼检测微塑料的最小粒径在0.7~2.5μm之间,显微红外检测微塑料的最小粒径在10~20μm之间,含芳香环的微塑料更适合用μ-Raman检测,20μm可以作为微塑料组分鉴定方法选择的分界。本研究为小粒径微塑料的检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红外光谱 微塑料 最小检测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