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株海洋来源分枝菌酸小杆菌属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1
作者 周羿 于敏 +1 位作者 张晓华 郭瑞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74,共15页
为了解决分枝菌酸小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 sp.)菌株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不明的问题,本研究对分离自东海和马里亚纳海沟的两株菌株LZB054和YHM108及其相近菌株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采用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LZB054和YHM10... 为了解决分枝菌酸小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 sp.)菌株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不明的问题,本研究对分离自东海和马里亚纳海沟的两株菌株LZB054和YHM108及其相近菌株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采用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LZB054和YHM108的基因组序列,并基于16S rRNA基因和单拷贝核心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明确了它们的分类地位,随后,对两株菌以及同属参考菌株的基因组基于不同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及比较分析。菌株LZB054和YHM108基因组大小分别为6149381和6164082 bp,GC含量分别为67.99%和67.87%,分别编码了5761和5848个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这两株菌株虽为同种,但通过DNA杂交(DNA-DNA hybridization,DDH)发现,它们与最相似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值均小于70%,初步判断它们为该属的潜在新种。通过功能注释分析发现,与脂肪转运代谢、转录和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占比较高。分离自东海的LZB054菌株携带锰铁运输蛋白编码基因,而来源于马里亚纳海沟的YHM108菌株则具有胶质酸和生物膜转录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甲酸氧化以及甲烷氧化功能基因。此外,两菌株均富含多种葡萄糖苷酶、磷脂酰肌醇甘露基转移酶和糖原磷酸化酶等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并拥有10种以上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以及烷烃降解基因,展现出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了两株分枝菌酸小杆菌属潜在新型菌株LZB054和YHM108的基因组特征和代谢潜力,从而为深入研究它们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及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马里亚纳海沟 分枝菌酸小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方法优化及在胶州湾海域的应用
2
作者 岳书香 庄光超 +1 位作者 赵敏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5,共8页
本文优化了一种简便且实用的方法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的VFAs,使用2-硝基苯肼将水样中VFAs衍生化,并利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在400 nm处进行检测分析。对标准曲线的线性和乙酸盐的空白进行了合理优化,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9... 本文优化了一种简便且实用的方法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的VFAs,使用2-硝基苯肼将水样中VFAs衍生化,并利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在400 nm处进行检测分析。对标准曲线的线性和乙酸盐的空白进行了合理优化,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999,乙酸盐的检出限由5μmol/L降低至0.5μmol/L。乳酸盐、甲酸盐和丙酸盐的检出限分别为0.2、0.3和0.3μmol/L。该方法检出限较低,精密度较高,已成功应用于胶州湾的孔隙水样品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脂肪酸 乙酸盐 衍生化 液相色谱法 沉积物孔隙水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里岩湿沉降中的营养盐特征、来源及生态效应研究
3
作者 杨思奇 王玲燕 刘素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7,共12页
本研究基于2020年3月—2021年2月黄海千里岩岛雨水中营养盐(NH_(4)^(+)、NO_(3)^(-)、NO_(2)^(-)、PO_(4)^(3-)、SiO_(3)^(2-)、DON、DOP)浓度,利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气团主要传输路径和营养盐潜在源区,并... 本研究基于2020年3月—2021年2月黄海千里岩岛雨水中营养盐(NH_(4)^(+)、NO_(3)^(-)、NO_(2)^(-)、PO_(4)^(3-)、SiO_(3)^(2-)、DON、DOP)浓度,利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气团主要传输路径和营养盐潜在源区,并讨论湿沉降对黄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NH_(4)^(+)、NO_(3)^(-)和DON是雨水营养盐的主要组成,平均浓度分别为(48.2±118.8)、(30.8±97.2)和(22.1±147.7)μmol/L。NO_(2)^(-)、PO_(4)^(3-)、DOP和SiO_(3)^(2-)的浓度较低,平均仅为(0.24±0.40)、(0.87±5.5)、(0.12±0.17)和(0.13±0.23)μmol/L。影响雨水的气团来自南方陆海混合源(41%)、北方陆源(41%)、东南海源(10%)和西北陆源(8%),陆源气团影响的雨水中营养盐浓度普遍高于混合源和海源。不同营养盐组分潜在源区的分布特征不同。NH_(4)^(+)、NO_(3)^(-)和PO_(4)^(3-)的潜在源区集中在山东,DON的潜在源区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附近,DOP的潜在源区在长江入海口附近的上海和浙江沿岸地区,SiO_(3)^(2-)的潜在源区分别位于山东河北交界处、安徽江苏交界处、安徽江西交界处和黄海部分海域。总体而言,对营养盐高贡献的潜在源区位于周边陆地地区,海源较少。黄海大气TDN的全年湿沉降通量为103.0 mmol·m^(-2)·a^(-1),对新生产力的贡献可达2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湿沉降 潜在源区 生态效应 千里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冷泉中厌氧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多样性研究
4
作者 杨晓宇 张晓华 +1 位作者 王晓磊 史晓翀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6,共12页
针对目前台湾冷泉厌氧可培养细菌类群多样性的认知不足的现状,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研究区域小尺度范围内可培养厌氧微生物多样性及分布规律。为此,本研究利用12种厌氧培养基,包括厌氧MA(2216E)、改良2216E(以下称为MA+、1/MA)、R2A、4种... 针对目前台湾冷泉厌氧可培养细菌类群多样性的认知不足的现状,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研究区域小尺度范围内可培养厌氧微生物多样性及分布规律。为此,本研究利用12种厌氧培养基,包括厌氧MA(2216E)、改良2216E(以下称为MA+、1/MA)、R2A、4种SPG厌氧培养基、3种NMS以及DZJ培养基,对采集自台湾冷泉的沉积物、海水、动物样品中的厌氧菌进行富集、分离和培养,然后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纯化后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台湾冷泉厌氧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从台湾冷泉共分离鉴定厌氧菌375株,它们分属3个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9个属、49个种,其中γ-变形菌纲占绝对优势地位,优势类群包括弧菌属(Vibrio)、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此外,还发现了15株(3种)潜在的海洋新菌。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培养基对不同类群的影响不同且程度各异,如MA(2216E)培养基对γ-变形菌纲分离培养效率较高,而SPG培养基在获得新菌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可培养细菌 厌氧细菌 多样性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碳汇观测与评估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8
5
作者 宋金明 曲宝晓 +2 位作者 李学刚 袁华茂 段丽琴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7-592,共16页
由于海洋在吸收大气CO_(2)方面存在巨大潜力,海洋碳汇成为实现“碳中和”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海洋碳汇的观测与模拟手段,全面总结了碳汇研究的技术动态,并对未来海洋碳汇研究的创新方向进行了展望。受益于13C、14... 由于海洋在吸收大气CO_(2)方面存在巨大潜力,海洋碳汇成为实现“碳中和”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海洋碳汇的观测与模拟手段,全面总结了碳汇研究的技术动态,并对未来海洋碳汇研究的创新方向进行了展望。受益于13C、14C测定技术和箱式模型的创建,碳同位素示踪法率先实现了对海气CO_(2)交换通量的估算,也为后来海气传输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追踪大气O_(2)含量的组成变化而反演海洋碳汇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尤其适合与陆地碳汇进行对比研究,从地球系统角度阐述海洋碳汇的重要地位。p(CO_(2))现场观测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海洋碳汇研究手段,能够有效揭示全球海洋碳汇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式解析海气碳循环过程可定量解析海气碳交换的复杂控制因素,而且极大拓展了海气碳交换研究的时空范畴,丰富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这也正是未来海洋碳汇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在气候变化的框架下深入探索人为活动对海洋碳汇的影响应是未来海洋碳汇研究的热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汇 观测 模拟 评估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6
作者 孙凯 尹福 +3 位作者 刘莉君 王双 张晓华 于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6,共17页
为了探究在冲绳海槽热液区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新型去甲基甲基萘醌菌(Demequina sp.)LLJ775在海洋极端环境下的代谢机制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本研究对该菌株及同属参考菌株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先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得到去甲基甲基... 为了探究在冲绳海槽热液区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新型去甲基甲基萘醌菌(Demequina sp.)LLJ775在海洋极端环境下的代谢机制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本研究对该菌株及同属参考菌株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先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得到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基因组完成图,通过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其进化地位,以对基因组进行功能注释分析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从而探究该菌株的代谢特征和遗传潜力。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基因组大小为2822402 bp,GC含量69.3%,共编码2738个基因。通过16S rRNA基因及单拷贝核心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菌株与同属菌株相似度较低(最高为98.41%),初步判断为该属的新种。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其复制、重组和修复相关基因占比高于同属菌株;乙醛酸支路代谢通路、亚硝酸盐还原途径和ABC型铁转运蛋白等编码基因的存在增强了该菌株对热液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此外,该菌株中还注释到碳酸酐酶、β-葡萄糖苷酶、异淀粉酶和透明质酸合酶等碳水化合物活性酶,以及番茄红素合成相关基因簇和其他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说明该菌株具有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新型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的代谢潜力,为深入了解其对热液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也为发掘其应用前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深海热液区 去甲基甲基萘醌菌LLJ775 全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镉和铅对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及释放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影响
7
作者 王贤 纪璇 +1 位作者 朱海云 张婧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101,共13页
我国近岸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社会的发展。为深入了解重金属污染对海洋藻类生长及其对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浓度及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以东海优势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 我国近岸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社会的发展。为深入了解重金属污染对海洋藻类生长及其对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浓度及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以东海优势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obtusidens Schiller)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浓度的Cd 2+(0.25、0.5、1.0、2.0、4.0 mg·L^(-1))和Pb ^(2+)(0.5、1.0、2.0、4.0、8.0 mg·L^(-1))对其生长及释放CDOM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d 2+和Pb 2+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产生促进作用,低浓度的Pb 2+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产生促进作用;高浓度的Cd^(2+)和Pb^(2+)对二种藻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高浓度的Cd^(2+)和Pb^(2+)对二种微藻CDOM的释放产生促进作用,低浓度的Cd^(2+)和Pb^(2+)对二种微藻CDOM的释放无显著影响。东海原甲藻对Cd^(2+)的耐受性优于中肋骨条藻,而中肋骨条藻对Pb^(2+)的耐受性优于东海原甲藻。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在东海原甲藻中鉴别出3种类腐殖质组分峰C、峰M和峰A以及3种类蛋白质组分峰B、C7和峰T。在中肋骨条藻中鉴别出1种类腐殖质组分C1以及3种类蛋白质组分峰B、峰A和C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有色溶解有机物 重金属胁迫 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微生物菌群对海水体系浒苔降解过程脂类变化影响研究
8
作者 方明焕 丁海兵 +1 位作者 王勇 于高峰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118,共17页
通过一系列海水培养实验,模拟外源微生物影响下浒苔在近海海域的降解情况。通过追踪培养体系中浒苔脂类生物标志物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探究外源微生物影响下浒苔在海水中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浒苔中不同存在形态的脂肪酸与中性脂在添加... 通过一系列海水培养实验,模拟外源微生物影响下浒苔在近海海域的降解情况。通过追踪培养体系中浒苔脂类生物标志物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探究外源微生物影响下浒苔在海水中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浒苔中不同存在形态的脂肪酸与中性脂在添加外源降解微生物与未添加外源微生物的培养体系中,其含量均呈现为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或保持稳定的趋势。在外源微生物的影响下,浒苔脂肪酸与中性脂的降解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应用多元G(multi-G)模型对几种典型浒苔脂肪酸和中性脂的降解过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这些脂类化合物在培养体系中都可以分为降解较快和较慢的部分,在添加外源微生物菌群的情况下,其降解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幅度在20%~30%。在外源环境微生物的影响下,不同种类浒苔脂肪酸的降解率与降解速率没有显著差别。在海水中,结合态脂类化合物的降解速率与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其游离态,显示浒苔脂类化合物的存在形态对其降解过程有显著影响。外源微生物的加入提高了浒苔脂类化合物降解较慢的部分的降解速率,从而在整体上促进了浒苔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中性脂 脂肪酸 降解微生物 有机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漂浮型”浒苔微观繁殖体
9
作者 张宝堂 肖洁 +6 位作者 马晓君 缪晓翔 李梅 范士亮 臧宇 张学雷 王宗灵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9,共12页
浒苔绿潮是我国南黄海海域最严重的生态灾害。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时空分布、种群动态,是黄海浒苔绿潮业务化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培养法实验周期长、检测效率低,无法满足快速监测预警的要求。本文利用297 bp的漂浮浒苔特异性DNA片... 浒苔绿潮是我国南黄海海域最严重的生态灾害。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时空分布、种群动态,是黄海浒苔绿潮业务化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培养法实验周期长、检测效率低,无法满足快速监测预警的要求。本文利用297 bp的漂浮浒苔特异性DNA片段,研发了浒苔微观繁殖体的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技术,并以人工释放的浒苔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浒苔配子细胞中目标基因片段的拷贝数(240 copies/cell)。利用qPCR法对2023年4月苏北浅滩海域水样进行检测,并与传统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暴发前期,苏北浅滩水体中浒苔微观繁殖体丰度为2.1×10^(7) copies/L(约87602 cells/L,qPCR)和6.5株/L(传统培养法),且呈现近岸(靠近筏架区)高、离岸低的趋势。两种方法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检出效率和揭示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qPCR法灵敏、高效,可用于黄海浒苔绿潮业务化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繁殖体 荧光定量PCR 绿潮 浒苔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昂 冯加岭 +5 位作者 李加琦 唐玉泽 薛素燕 朱玲 张秀梅 毛玉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3,共9页
为研究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3龄四角蛤蜊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活体湿重(BW)和软组织湿重(RW)等参数进行分析,建... 为研究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3龄四角蛤蜊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活体湿重(BW)和软组织湿重(RW)等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四角蛤蜊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贡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1~3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最相关的形态性状均为壳宽。对软组织湿重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在1龄贝为壳宽,在2龄和3龄贝为壳长。壳高对2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和软组织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活体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3龄贝均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并以壳长作为辅助选择性状;以软组织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龄贝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同时辅以壳长;2龄和3龄贝均应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并分别以壳宽和壳高作为2龄贝和3龄贝的辅助选择性状。研究结果可为蛤蜊岗四角蛤蜊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蛤蜊 形态性状 通径分析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渔业生物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奇龙 夏斌 +3 位作者 隋琪 曲克明 朱琳 李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9,共11页
重金属污染是渤海长期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对渤海海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为了解渤海海域鱼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在该海域采集的渔业生物中随机选取了10种144条鱼类样本,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鱼类肌肉组织中重... 重金属污染是渤海长期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对渤海海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为了解渤海海域鱼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在该海域采集的渔业生物中随机选取了10种144条鱼类样本,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鱼类肌肉组织中重金属Cu、Zn、Pb、Cd、Cr和As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金属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单一重金属和综合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每日摄入量和目标危害系数评估了渤海鱼类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食用安全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渤海鱼类肌肉中重金属Cu、Zn、Pb、Cd、Cr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02±0.680)、(9.697±5.279)、(0.035±0.059)、(0.029±0.035)、(0.093±0.091)和(0.959±0.813)mg/kg。与我国其他海域相比,渤海鱼类重金属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鱼类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d和无机As(iAs)为渤海鱼类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细纹狮子鱼(Liparistanakae)受到重金属综合污染的程度最大。食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摄食渤海鱼类带来的重金属每日摄入量处于较低水平,所有鱼类样本单一重金属和综合重金属目标危害系数值均<1,表明正常摄食渤海鱼类不会对消费者构成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理解渤海渔业生物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同时为保障渤海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渤海 渔业生物 污染指数 人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山列岛附近海域野生鱼类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国旗 孟迪 +4 位作者 夏斌 王荣元 曲克明 孙雪梅 冯志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0,共11页
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日益加剧,长山列岛附近海域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现状亟待研究。本文研究了长山列岛附近海域7种常见海洋野生鱼类的胃肠道和肌肉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在鱼类肌肉中并未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普遍存在... 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日益加剧,长山列岛附近海域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现状亟待研究。本文研究了长山列岛附近海域7种常见海洋野生鱼类的胃肠道和肌肉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在鱼类肌肉中并未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普遍存在于鱼类胃肠道中,其丰度范围为0.19~3.79个/个体;微塑料的尺寸以<300μm为主,占微塑料总丰度的85.91%;微塑料的形状以纤维为主,其次为碎片和颗粒;微塑料的颜色大多为透明色;在鱼类胃肠道中检测到的聚合物类型为赛璐玢(Cellophane)、纤维素(Cellulose)和聚乙烯(Polyethylene),其中,以赛璐玢为主要类型。研究结果为探明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中鱼类生物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山列岛 微塑料 野生鱼类 胃肠道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及海南岛东南海域海水中氨基酸的分布及其对有机物降解指示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晓乐 陈岩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2,共12页
于2021年8月对珠江口及海南岛东南海域海水中的总溶解态氨基酸(THAA)、溶解有机碳(DOC)、有机氮(TN)和叶绿素a(Chl a)的浓度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站位海水中THAA的浓度范围为0.68~4.22μmol/L,平均浓度为(1.69... 于2021年8月对珠江口及海南岛东南海域海水中的总溶解态氨基酸(THAA)、溶解有机碳(DOC)、有机氮(TN)和叶绿素a(Chl a)的浓度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站位海水中THAA的浓度范围为0.68~4.22μmol/L,平均浓度为(1.69±0.98)μmol/L,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垂直分布上,氨基酸浓度均呈现出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的特征。THAA浓度分布与天冬氨酸(Asp)/β-丙氨酸(β-Ala)和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γ-Aba)的比值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细菌活动对THAA的分布以及降解有重要影响。细菌源有机碳对DOC的贡献率约(13.04%±4.50%),呈现出近岸低于远岸、表层高于底层的特征。氨基酸中碳对有机碳的贡献率(THAA-C%)的分布趋势为近岸低于远海,说明近岸站位有机物降解程度更大。降解指数(DI)和活性指数(RI)也和THAA-C%呈现了相似的分布趋势,在调查海域的东部和珠江口近岸海域出现了高值区。垂直方向上,珠江口附近的S8-S14断面底层相对于表层降解因子的值更低,表明底层海水中的有机物降解程度更高,而海南岛东南海域表层降解因子低于底层,底层海水中有机物更新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溶解有机质 降解因子 珠江口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中一氧化碳的微生物产生及消耗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倪 关宇飞 +2 位作者 陈思阳 李爽 庄光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一氧化碳(CO)原位浓度和地球化学参数并结合实验室培养实验,系统地探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CO的产生及消耗过程。本文首次测定胶州湾沉积物孔隙水中CO的浓度在46.8~189.9 nmol·L^(-1),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三甲胺及甜菜碱... 本研究通过测定一氧化碳(CO)原位浓度和地球化学参数并结合实验室培养实验,系统地探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CO的产生及消耗过程。本文首次测定胶州湾沉积物孔隙水中CO的浓度在46.8~189.9 nmol·L^(-1),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三甲胺及甜菜碱的添加明显促进了CO的生物产生,2-溴乙烷磺酸钠(Sodium 2-Bromoethanesulfonate,BES)及钼酸钠等抑制剂的添加对CO消耗没有明显影响,表明产甲烷过程和硫酸盐还原过程不是消耗CO的主要微生物过程。硝酸盐浓度的增加对CO消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化海洋沉积物中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过程认知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海洋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浓度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降水中营养盐及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旭 祁建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32,共17页
本文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青岛地区采集到了33场降水,分析了降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和季节变化,同时考察了连续降水过程中营养盐和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TN(溶解态总氮)、DIN(溶解态无机氮)、DTP(溶解态总磷)、DIP(... 本文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青岛地区采集到了33场降水,分析了降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和季节变化,同时考察了连续降水过程中营养盐和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TN(溶解态总氮)、DIN(溶解态无机氮)、DTP(溶解态总磷)、DIP(溶解态无机磷)、SiO_(3)-Si的降水量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2.32±2.23) mg·L^(-1)、(1.40±1.42) mg·L^(-1)、(10.49±5.25)μg·L^(-1)、(5.92±3.52)μg·L^(-1)和(5.46±21.98)μg·L^(-1),不同种类营养盐的浓度均呈现出春冬季较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的分布特征。连续降水过程中清除作用主要发生在降水前期,DTN、DIN、DTP、DIP、SiO_(3)-Si的浓度在前期分别降低了48%、66%、46%、24%、42%,降水中期清除效应明显减弱,而在后期清除效应可忽略。除Br^(-)、PO_(4)^(3-)、F^(-)外,水溶性离子在连续降水中的变化特征与营养盐相似。SNA(二次无机离子: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在常规水溶性离子浓度中的占比在降水前期为50%(NO_(3)^(-):21%、SO_(4)^(2-):18%、NH_(4)^(+):12%)、中期为39%(NO_(3)^(-):16%、SO_(4)^(2-):7%、NH_(4)^(+):16%)、后期为14%(NO_(3)^(-):11%、SO_(4)^(2-):1%、NH_(4)^(+):2%)。受气溶胶来源、气团传输、气候条件(降水量、降水频率)等的影响,旱季降水中营养盐及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均高于雨季,但主要碱性离子种类在干湿季节均为NH_(4)^(+)、Na^(+)、Ca^(2+)。结果显示,青岛地区的降水可能会对海洋水体磷和硅的限制产生贡献,这种作用在雨季更强。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季节降水中营养盐的浓度特征,为研究大气降水对近岸海域营养盐组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季节性变化提供参考,明确了连续降水样品中营养盐及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营养盐 水溶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缘海和西北太平洋可培养弧菌多样性及可培养弧菌胞外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德瑞 张萍萍 +3 位作者 王晓磊 袁亚林 李蓓 张晓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62,共11页
为了探究可培养弧菌在不同海洋生境中的物种组成和其对褐藻胶和几丁质的降解能力,本研究对中国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的可培养弧菌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离培养与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初步确定这些弧菌的... 为了探究可培养弧菌在不同海洋生境中的物种组成和其对褐藻胶和几丁质的降解能力,本研究对中国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的可培养弧菌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离培养与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初步确定这些弧菌的分类地位,并对部分菌株进行了胞外酶活性检测。本研究共获得弧菌744株,分属于52个种,有14个潜在新菌,分属于7个潜在新种。在中国边缘海区域共分离得到弧菌368株(分属于43个种),其中坎贝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为最优势种,共分离出52株。而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共获得弧菌376株(分属于26个种),其中查格斯氏弧菌(Vibrio chagasii,159株)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除不同海域间的差异外,在本研究中还发现大洋不同深度处可培养弧菌的丰度与多样性也有明显不同,海洋真光层分离出的弧菌数量最多,多样性也最高。选取中国边缘海的262株弧菌,对其进行几丁质酶和褐藻胶酶活性检测。其中:7.25%的弧菌具有褐藻胶酶活性;40.84%的弧菌具有几丁质降解能力。中国边缘海与西北太平洋可培养弧菌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但它们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海水的深度也是影响可培养弧菌丰度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这些弧菌多具有降解几丁质和褐藻胶的能力,对海洋碳代谢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缘海 西北太平洋 可培养弧菌 多样性 胞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常见组分对两种有机磷光解动力学影响
17
作者 赵一霖 刘敏 +2 位作者 周立敏 曹晓燕 李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6-62,共7页
本文以葡萄糖-6-磷酸(G-6-P)和2-氨基乙基膦酸(2-AEP)为有机磷化合物代表,利用室内模拟实验,考察腐殖酸HA、Fe^(3+)、Cl^(-)、SO_(4)2-等对海水中有机磷光解过程的影响;借助自由基淬灭实验,明确·OH、^(1)O_(2)对二者在不同介质中... 本文以葡萄糖-6-磷酸(G-6-P)和2-氨基乙基膦酸(2-AEP)为有机磷化合物代表,利用室内模拟实验,考察腐殖酸HA、Fe^(3+)、Cl^(-)、SO_(4)2-等对海水中有机磷光解过程的影响;借助自由基淬灭实验,明确·OH、^(1)O_(2)对二者在不同介质中光解的作用。结果表明,紫外光(700W)照射下,G-6-P和2-AEP光解速率曲线可由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纯水中G-6-P光解速率常数为0.24 h^(-1),高于2-AEP光解速率常数0.12 h^(-1),HA对G-6-P光解呈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越强,其对2-AEP的抑制作用强于对G-6-P;Fe^(3+)能显著促进G-6-P光解,但对2-AEP降解影响较小。NaCl(31.9)对G-6-P、2-AEP光解的抑制效应较强,Na_(2)SO_(4)(31.9)对G-6-P光解无明显影响。纯水介质中,·OH、^(1)O_(2)对G-6-P光解贡献率大于2-AEP,·OH、^(1)O_(2)对G-6-P在纯水中光解贡献率为90%、88%,高于天然海水中的6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磷 光化学降解 羟基自由基 葡萄糖-6-磷酸 2-氨基乙基膦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营养盐及浮游植物对水产养殖活动的响应
18
作者 王茂双 李瑞环 +4 位作者 刘素美 宁晓燕 董书航 宁志铭 周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95,共13页
为了解水产养殖活动对营养盐循环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影响以及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本文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培养实验。结果显示,NO_(3)^(-)是秋季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栉孔扇贝养殖会引起NH_(4)^(+)的累积,实验结束时NH_(4)^(+)浓... 为了解水产养殖活动对营养盐循环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影响以及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本文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培养实验。结果显示,NO_(3)^(-)是秋季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栉孔扇贝养殖会引起NH_(4)^(+)的累积,实验结束时NH_(4)^(+)浓度为初始浓度12.8倍;同时栉孔扇贝会对甲藻选择性摄食,从而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而大型藻类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盐,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使浮游植物粒径向小型化转变。此外,浮游植物还受到微型浮游动物的上行控制,调查期间湾内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39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79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54.6%和169%。本研究有助于加深营养盐及浮游植物对水产养殖活动响应机制的理解并为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营养盐 围隔实验 浮游植物 摄食率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夏季长江口海域二甲基硫化物的时空分布及对海水酸化和铁添加的响应
19
作者 孙茂祥 于娟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20,共13页
本文于2022年2和7月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及重要断面海水中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浓度;基于DMS生产速率、消耗速率和溶解态DMSP(DMSPd)降解速率,综合评... 本文于2022年2和7月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海水及重要断面海水中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浓度;基于DMS生产速率、消耗速率和溶解态DMSP(DMSPd)降解速率,综合评价了DMS的迁移转化速率,并通过船基培养实验探究了二甲基硫化物对海水酸化和Fe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季长江口海域DMS、DMSPd、颗粒态DMSP(DMSPp)平均浓度分别为(1.55±0.96)、(3.55±2.38)和(4.42±3.11) nmol·L^(-1);夏季分别为(8.45±5.76)、(18.90±6.86)和(22.41±15.99) nmol·L^(-1)。冬、夏两季长江口二甲基硫化物高浓度主要出现在远岸,垂直方向上呈现出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的变化特征。冬季和夏季的DMS海气通量分别为2.23和22.96μmol·m^(-2)·d^(-1)。夏季DMSPd的转化率和DMS生物产率高于冬季,使得夏季DMS浓度较高。微生物消耗是长江口海域DMS的主要去除途径。船基培养实验表明,在pH=7.7、7.9条件下,海水酸化抑制了DMS和DMSP的产生,而Fe的添加促进了它们的释放。因此,未来海水酸化和Fe的输入会对长江口DM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硫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 时空分布 生产消费 海气通量 海水酸化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中国海大气二甲基硫浓度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李恒 张洁 +3 位作者 贺慧泽 王娇 张宜升 刘晓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8,共10页
海洋源排放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是全球大气硫循环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法构建了夏季东中国海12 km×12 km分辨率海表DMS浓度清单,基于该清单和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6年夏季东中国海DMS的海洋释放和DMS在... 海洋源排放的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是全球大气硫循环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法构建了夏季东中国海12 km×12 km分辨率海表DMS浓度清单,基于该清单和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6年夏季东中国海DMS的海洋释放和DMS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探究了夏季东中国海大气DMS及其氧化产物的浓度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表DMS浓度随离岸距离增大而降低,平均浓度为7.66 nmol/L;与全球海表DMS浓度数据库在东中国海的结果相比,本研究计算的海表DMS浓度是其2~3倍,与观测浓度更为接近,也更好地再现了海表DMS空间分布特征。DMS海-气通量受海表DMS浓度及风速等因素影响,研究海域海洋释放DMS通量为3.0~47.2μmol/(m^(2)·d)。东中国海夏季大气DMS浓度为1.54~16.73 nmol/m^(3),渤海(7.22 nmol/m^(3))>东海(5.92 nmol/m^(3))>黄海(5.38 nmol/m^(3))。大气DMS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在08:00和18:00左右浓度较高,午间和夜晚浓度较低,这主要与DMS的被大气中自由基的氧化等过程有关;大气DMS的氧化转化使夏季东中国海SO2、SO42-和MSA月均浓度分别升高了0.02~0.92、0.01~1.08、0.01~0.06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硫 CMAQ 机器学习 东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