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故事驱动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1
作者 王林发 黄颖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61,共4页
回应语文跨学科学习,建构数字故事驱动的五阶模式:项目启动环节由师生共同确立学习主旨和学习目的;自主探究环节学生搜集资料、构思情节和学习数字工具;学科跨界环节教师引领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审视资料;故事制作环节学生编写脚本并创作... 回应语文跨学科学习,建构数字故事驱动的五阶模式:项目启动环节由师生共同确立学习主旨和学习目的;自主探究环节学生搜集资料、构思情节和学习数字工具;学科跨界环节教师引领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审视资料;故事制作环节学生编写脚本并创作数字故事;展示评估环节师生一起制订评价规范,对作品实施评判并予以改善。研究认为,采用这种模式需要在整合与拓展中丰富学习资源,在多学科深度融合中培养核心素养,在项目式学习中推动实践与创新,在动态和多元评价中发展数字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故事 初中语文 跨学科学习 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
2
作者 崔岐恩 习勇生 黄毅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2,共4页
关注非结构性因素是大学内部有效治理的应有之义。对于人力资本专用性较高、人力资本使用频繁、交易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的大学而言,关系性契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非结构性因素。当前,大学内部的关系性契约呈现出复杂性和嵌入性、长期性和阶... 关注非结构性因素是大学内部有效治理的应有之义。对于人力资本专用性较高、人力资本使用频繁、交易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的大学而言,关系性契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非结构性因素。当前,大学内部的关系性契约呈现出复杂性和嵌入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弹性和开放性、非强制性和合作性等特征。为实现有效治理,一方面要重视关系性契约的自我履约机制,有效运用关系性规则,另一方面要积极建构自由开放、民主平等、兼容并包、追求真理的和谐组织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性契约 有效治理 非结构性因素 现代大学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环境、法定组织与合法性监督——法治视野下的香港高等教育治理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冬清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79,共5页
在法律条文保障及法治精神指引之下,香港高等教育处于较为完善的法治环境之中。香港院校具有双重组织特性,既是一般的法定组织、管治架构,人事制度受到法律设定;又是拥有学术自由的特殊法定组织,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监... 在法律条文保障及法治精神指引之下,香港高等教育处于较为完善的法治环境之中。香港院校具有双重组织特性,既是一般的法定组织、管治架构,人事制度受到法律设定;又是拥有学术自由的特殊法定组织,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监督主体组成合作联盟,对院校进行合法性监督,以期在区域高等教育总体预设目标与院校自治权限之间寻找到一种治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院校 法定组织 政府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合法性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资本:大学文化的符号性解读 被引量:11
4
作者 崔岐恩 张晓霞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2,共5页
大学文化可译作: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by the university,and for the university.即归属于大学的文化、大学生产的文化和适合于大学的文化,此三分可作为大学文化的外延解析。根据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可将大学文化资本分成三... 大学文化可译作: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by the university,and for the university.即归属于大学的文化、大学生产的文化和适合于大学的文化,此三分可作为大学文化的外延解析。根据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可将大学文化资本分成三种形态——具身形态文化资本、物产形态文化资本、证书形态文化资本。大学文化资本增值通过大学文化再生产而实现,文化再生产具有正反双面镜像。大学文化是一个中性词,对大学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建构之关注更能揭示大学文化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 文化资本 资本 文化 文化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实性:儿童知识学习与认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来自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崔岐恩 张晓霞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1,共9页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通常把儿童对确实性以及世界图景的获得看作某种精神状态的成就,在此过程中确实性以一种看似无意识的方式被吸收。儿童的成长由此在根本上不仅在于知识的不断积累,更在于与成人一道分享数量众多的无理由的假设。如果儿...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通常把儿童对确实性以及世界图景的获得看作某种精神状态的成就,在此过程中确实性以一种看似无意识的方式被吸收。儿童的成长由此在根本上不仅在于知识的不断积累,更在于与成人一道分享数量众多的无理由的假设。如果儿童陷入无休止地理由追问中,将阻碍儿童与成人分享世界图景,因此对儿童来说,更需要的不是批判精神,而是一种学会相信的能力。为此,儿童必须克服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学会鉴别可靠与不可靠的信息来源,学会区别成人什么时候是严肃地与他们交谈而什么时候只是在开玩笑或讲故事,能够按照其所获得的确实性或信念行动,能够辨别什么是可以研究的而什么不是。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并非从某种推理中产生,人类必须通过一种原始的"无需任何证明它们的理由就无条件地接受它们"的方式来获得确实性和世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实性 怀疑 理由 世界图景 维特根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