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种质资源生物化学的学科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蔚文 徐晖 +5 位作者 詹若挺 杨锦芬 何瑞 刘嘉炜 严萍 马新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4-709,共6页
中药种质资源生物化学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不断向中药资源学渗透而产生的一门二级交叉学科,指利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化学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中药基原物种种质(简称:中药种质)的遗传变异、基因转录、蛋白表达与物质代谢,阐明... 中药种质资源生物化学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不断向中药资源学渗透而产生的一门二级交叉学科,指利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化学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中药基原物种种质(简称:中药种质)的遗传变异、基因转录、蛋白表达与物质代谢,阐明中药种质特征及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旨在为中药种质鉴别、优化,中药及药效活性成分的生产提供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基础。本文就中药种质资源生物化学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概念、意义、定位、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论述,冀求广大同仁的共鸣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种质资源 生物化学 交叉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叶芋兰不同组织qRT-PCR内参基因选择与验证 被引量:1
2
作者 池珈仪 刘舒璇 +2 位作者 向思诗 詹若挺 何瑞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毛叶芋兰(Nervilia plicata)是一种珍稀南药,目前对其有效成分及其分子调控机理鲜有报道。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在植物基因表达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毛叶芋兰中缺少研究,限制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在... 毛叶芋兰(Nervilia plicata)是一种珍稀南药,目前对其有效成分及其分子调控机理鲜有报道。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在植物基因表达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毛叶芋兰中缺少研究,限制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从毛叶芋兰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Actin、GAPDH、TUA、UBC、UBQ、EF-1α、EF-1β、CYP、RPL共9个常见管家基因,以毛叶芋兰叶片、叶柄和球茎3个组织部位为材料,开展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工作。经过9个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稳定性和综合分析,筛选出最适合的内参基因,并选择毛叶芋兰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NpDFR、Np3GT进行验证。结果发现:EF-1α和CYP的表达稳定性相近,整体稳定性最好。2个内参基因单独或共同使用时,NpDFR、Np3GT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其均可用作qRT-PCR的内参基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毛叶芋兰药效相关基因的分子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芋兰 内参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叶香茶菜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3
作者 赵双双 萧晓吉 +4 位作者 古敬锋 刘靖 詹若挺 刘军民 刘子琪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0,共4页
为进一步探究长叶香茶菜[Isodon walkeri(Arn.) H. Hara]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技术对长叶香茶菜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阿魏酸二十二烷基酯、macro... 为进一步探究长叶香茶菜[Isodon walkeri(Arn.) H. Hara]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技术对长叶香茶菜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阿魏酸二十二烷基酯、macrophynin E、6,12,15-三羟基-5,8,11,13-松香四烯-7-酮、β-胡萝卜苷、熊果酸、蓟黄素、迷迭香酸、咖啡酸、牡荆素。这些化合物均首次从长叶香茶菜中分离获得,并且,阿魏酸二十二烷基酯首次从香茶菜属[Isodon(Benth.) Kudo]中分离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叶香茶菜 化学成分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金沙孢子无菌萌发与原叶体生长条件的优化
4
作者 黄满霖 刘薇 +2 位作者 童家赟 詹若挺 刘赛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4-1234,共11页
【目的】对海金沙孢子无菌萌发与原叶体生长条件进行优化,为海金沙快繁体系建立及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金沙孢子为试验材料,设不同孢子成熟度、NaClO溶液浓度与消毒时间组合、培养基无机盐含量、培养基琼脂浓度、培养... 【目的】对海金沙孢子无菌萌发与原叶体生长条件进行优化,为海金沙快繁体系建立及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金沙孢子为试验材料,设不同孢子成熟度、NaClO溶液浓度与消毒时间组合、培养基无机盐含量、培养基琼脂浓度、培养基pH、接种孢子混悬液浓度、培养温度、暗处理时间、赤霉素(GA3)处理浓度,测定孢子萌发率和原叶体面积,筛选最适培养条件。【结果】同一孢子叶上的孢子成熟度不同,越早成熟散落的孢子萌发率越高,1~3 d散落的孢子培养15 d后最终萌发率达38.4%,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散落的孢子(P<0.05,下同),最佳的海金沙繁殖材料为孢子叶采收后1~3 d内自然散落的成熟孢子。不同NaClO溶液浓度与消毒时间处理的孢子在培养15 d内均未出现污染,但3%和5%的高浓度NaClO溶液消毒会抑制孢子萌发和原叶体生长,最适消毒方式为1%NaClO溶液消毒4 min。无机盐含量较低的Knop’s培养基有利于孢子萌发和原叶体生长;培养基琼脂浓度为7.5 g/L时,培养15 d后孢子最终萌发率和原叶体面积均显著高于8.5和9.5 g/L琼脂浓度;培养基为p H 5.8时孢子最终萌发率和原叶体面积均显著高于pH 5.4及pH 6.2;最适培养基配方为Knop’s培养基添加7.5 g/L琼脂和20.0 g/L蔗糖并调节pH为5.8。最佳的孢子接种步骤为采用1.0 mg/mL浓度孢子混悬液接种0.5 mL。最适培养温度为30℃恒温,培养3 d即启动萌发,培养15 d的最终萌发率可达52.5%,高于25℃恒温和20℃/30℃变温培养,原叶体面积也最大。暗处理15 d的孢子最终萌发率显著高于未经暗处理(0 d),但可能不符合大规模繁殖的效率要求。添加0.01 mg/L浓度GA3处理的孢子最终萌发率显著高于未经GA3处理(0 mg/L),但GA3浓度达100.00 mg/L时孢子最终萌发率显著低于未经GA3处理。【结论】筛选获得了海金沙孢子无菌萌发的最适培养条件,该培养条件也有利于原叶体的早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金沙 孢子萌发 原叶体生长 无菌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胁迫“记忆”特征的白木香离体根的miRNA分析
5
作者 庄婷婷 李佳欣 +1 位作者 詹若挺 马新业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0,共11页
本研究以白木香离体根为材料,在经过连续三代盐胁迫处理后,使用EASYspin Plus植物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样品的总RNA,利用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旨在探讨miRNA在白木香三代离体根盐胁迫中发挥的作用及可能参与调控的代谢途径,... 本研究以白木香离体根为材料,在经过连续三代盐胁迫处理后,使用EASYspin Plus植物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样品的总RNA,利用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旨在探讨miRNA在白木香三代离体根盐胁迫中发挥的作用及可能参与调控的代谢途径,为揭示白木香抵御盐胁迫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取白木香三代盐胁迫的离体根为材料,通过使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及生物信息学技术,获得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miRNA表达谱,筛选三代离体根中的差异miRNA,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之后进行靶基因分析,从而获得可能参与白木香次生代谢产物及响应盐胁迫相关的miRNA。结果显示:第一代样品中共检测出508个已知miRNA和764个新预测miRNA,第二代样品中共检测出444个已知miRNA和673个新预测miRNA,第三代样品中共检测出904个已知miRNA和1100个新预测miRNA。三代样品中共获得59个差异表达miRNA及275个靶基因,上调的miRNA靶基因主要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等信号通路,下调的miRNA靶基因则主要涉及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植物病原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选取关键miRNA进行NR注释,结果发现,miR8020-x和novel-m0628-5p可能参与白木香离体根次生代谢产物合成;miR7494-y、miR477-y、miR5185-y、miR7757-y、miR408-z和novel-m0628-5p可能响应白木香离体根盐胁迫。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得到白木香离体根盐胁迫的miRNA表达谱,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可能参与白木香次生代谢产物及响应盐胁迫相关的miRNA,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增强对白木香在盐胁迫条件下miRNA调控机制的认识,并为白木香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胁迫记忆 MIR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粉体的发展历史概述 被引量:8
6
作者 杨泽锐 彭丽华 +1 位作者 邓雯 成金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141-143,145,共4页
鉴于中药粉体入药的重要性,主要从中药生药粉和中药浸膏粉的历史演变、中药粉体出现并流传的原因、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中药粉体入药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粉体 发展历史 原因 不足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套种及不同种植密度对广藿香生长、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包韵滋 钟文轩 +6 位作者 冯丽琼 陈梓倩 赖志明 倪燕妹 王丽平 詹若挺 陈立凯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43-53,共11页
【目的】研究林下套种及不同种植密度对广藿香生长、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为优化广藿香生态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广藿香-澳洲坚果套种种植模式,设置单作对照组(CK:4株/m^(2),行株距50 cm×50 cm)和林下套作试验组。在套... 【目的】研究林下套种及不同种植密度对广藿香生长、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为优化广藿香生态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广藿香-澳洲坚果套种种植模式,设置单作对照组(CK:4株/m^(2),行株距50 cm×50 cm)和林下套作试验组。在套种试验组中,设计梯度密度试验:XT1(4株/m^(2),行株距50 cm×50 cm)、XT2(5株/m^(2),行株距50 cm×50 cm,“品”字型种植)和XT3(6.67株/m^(2),行株距30 cm×50 cm)。测定广藿香移栽生长180 d的鲜质量、干质量、茎粗、株高等生长指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利用GC-MS测定广藿香醇含量,HPLC测定广藿香酮含量,并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测定广藿香挥发油得率。【结果】与CK相比,套种后XT1、XT2和XT3处理的广藿香地上部鲜质量、干质量和一级分枝数分别显著增加38.03%、23.96%和58.8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广藿香鲜质量和干质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林下套种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均显著提高广藿香CAT和SOD活性,同时MDA含量分别显著降低64.35%、76.97%和76.47%。林下套种对广藿香醇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广藿香酮含量显著增加18.56%。与XT1相比,XT2和XT3处理后广藿香酮含量和广藿香挥发油得率均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广藿香单株鲜质量、干质量与一级分枝数呈正相关;广藿香醇含量与株高、茎粗呈正相关;广藿香酮含量与茎粗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广藿香与澳洲坚果林下套种模式的得分顺序为:XT1>CK>XT2>XT3。【结论】林下套种及不同种植密度对广藿香的生长、生理特性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与澳洲坚果套种并保持4株/m^(2)、行株距50 cm×50 cm的种植密度,可获得优质高产的广藿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林下套种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抗氧化酶活性 广藿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青天葵黄酮醇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琼林 卓一南 +2 位作者 曾湘达 何瑞 詹若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30-2035,共6页
【目的】克隆中药青天葵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调控酶—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FLS)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编码蛋白的功能。【方法】在前期青天葵转录组测序获得的FLS基因序列片段的基础上,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 【目的】克隆中药青天葵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调控酶—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FLS)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编码蛋白的功能。【方法】在前期青天葵转录组测序获得的FLS基因序列片段的基础上,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PCR)克隆FLS基因的cDNA全长及其编码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蛋白进行同源性比对和功能分析。【结果】青天葵FLS基因cDNA全长1268 bp,其中包含99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3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显示,青天葵FLS蛋白为酸性、亲水性蛋白,分子量约为37.3 kDa;不含有信号肽、转运肽和跨膜结构域,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中;具有黄酮醇合成酶保守功能域,与铁皮石斛等同科植物FLS蛋白的同源性可达82%。【结论】成功克隆了青天葵黄酮醇合成酶基因,为后续的基因功能鉴定和生物合成调控,进而提高青天葵黄酮类药效成分积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醇合成酶 青天葵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纹香茶菜及其变种种质资源芽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洋 孟爽爽 +2 位作者 邱佳佳 刘军民 詹若挺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3-69,共7页
为了探索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及其变种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抗旱性良好的种质,以4份线纹香茶菜及其变种种质为材料,检测5个梯度浓度PEG-6000溶液下的发芽率差异,确定其芽期模拟干旱胁迫的最适PEG-6000溶液浓... 为了探索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及其变种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筛选出抗旱性良好的种质,以4份线纹香茶菜及其变种种质为材料,检测5个梯度浓度PEG-6000溶液下的发芽率差异,确定其芽期模拟干旱胁迫的最适PEG-6000溶液浓度,进而以最适PEG-6000溶液处理15份种质,测定发芽势、发芽率、鲜重、干重、胚根长和下胚轴长等10项指标。采用抗旱系数、主成分分析、抗旱性度量值(D值)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最适PEG-6000溶液浓度为20%,15份种质的D值在0.6472~5.4937之间,差异明显,XJ-01的D值为5.4937,抗性居第1,其次是XH-09,D值为5.2927;XH-04、XH-11的D值分别为0.9327、0.6472,位列最后,抗性较差。不同线纹香茶菜及其变种种质的抗旱性不同,线纹香茶菜2个变种的抗旱性较原变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纹香茶菜 种质 PEG-6000 芽期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花香茶菜EMS突变体库构建及ISSR与SSR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靖 赵双双 +4 位作者 古敬锋 萧晓吉 谢文波 詹若挺 刘军民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6,共10页
为筛选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纤花香茶菜种子的最佳处理条件,利用表型鉴定及ISSR和SSR双分子标记技术对典型表型变异植株进行分析,构建纤花香茶菜突变体库,为纤花香茶菜种质创新利用研究提供材料。结果表明,1.2%EMS处理7 h为纤花香... 为筛选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纤花香茶菜种子的最佳处理条件,利用表型鉴定及ISSR和SSR双分子标记技术对典型表型变异植株进行分析,构建纤花香茶菜突变体库,为纤花香茶菜种质创新利用研究提供材料。结果表明,1.2%EMS处理7 h为纤花香茶菜种子最佳诱变处理。利用EMS诱变处理3000粒纤花香茶菜种子,对得到的1262株成株期M 1代材料进行表型鉴定,共筛选出489株表型变异植株,变异频率为38.7%,表型变异性状包括高杆、矮杆、粗茎、细茎、分枝、多分枝、叶色深等。M 2代经表型鉴定初步筛选出4株性状优良的单株。ISSR分析结果表明,9条引物共扩增出72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8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有54个,多态性比率为75.00%。22个表型变异植株和对照组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389~0.8472;SSR分析结果表明,13对SSR引物共扩增得到86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1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有54个,多态性比率为62.79%。22个表型变异植株和对照组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905~0.8286。基于ISSR及SSR的聚类分析结果都表明,对照组基本上能与表型变异植株区分开,说明大部分诱变植株与对照组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花香茶菜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 突变体库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金沙幼孢子体生根壮苗条件的优化研究
11
作者 刘薇 童家赟 +1 位作者 詹若挺 刘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31-39,共9页
为了筛选蕨类植物海金沙幼孢子体生根壮苗的最佳培养条件以获得优质的种苗,以无菌萌发培养得到的海金沙幼孢子体为材料,考察了不同培养密度(1、3、5、7个/瓶)、培养基无机盐(1/4MS、1/2MS、MS)、蔗糖(1%、2%、3%)、外源激素NAA和IBA(浓... 为了筛选蕨类植物海金沙幼孢子体生根壮苗的最佳培养条件以获得优质的种苗,以无菌萌发培养得到的海金沙幼孢子体为材料,考察了不同培养密度(1、3、5、7个/瓶)、培养基无机盐(1/4MS、1/2MS、MS)、蔗糖(1%、2%、3%)、外源激素NAA和IBA(浓度0.1、0.3、0.5 mg/L、单因素或两两组合)对海金沙幼孢子体生根壮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密度为5~7个/瓶较为适宜,幼孢子体生长良好;幼孢子体生根壮苗的最佳培养基1/4MS+1%蔗糖+0.3 mg/L IBA+0.3 mg/L NAA,能显著提高幼孢子体的幼苗鲜重和干重;在培养90 d左右即可炼苗移栽,此时幼孢子体叶片较大、叶色较深、根系发育良好,移栽不宜太迟,否则会导致其营养不足,叶片发黄和枯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金沙 孢子体 无菌培养 生根壮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醇合酶PcPTS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立凯 吴带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15,共15页
【目的】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是临床常用的芳香化湿药,其质量指标成分广藿香醇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炎症等活性。广藿香醇合酶(Patchouli alcohol synthase,PcPTS)在广藿香醇生物合成途径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在蛋白... 【目的】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是临床常用的芳香化湿药,其质量指标成分广藿香醇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炎症等活性。广藿香醇合酶(Patchouli alcohol synthase,PcPTS)在广藿香醇生物合成途径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在蛋白互作层面调控广藿香醇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楚。旨在筛选PcPTS的互作蛋白,以揭示PcPTS在广藿香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调控机制和功能。【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GST pull-down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筛选可能与PcPTS互作的蛋白,利用MASCOT软件和BLAST分析注释互作蛋白,选取有文献报道参与其他蛋白互作、影响蛋白转运、修饰或降解、参与次生代谢调控的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初步验证它们与PcPTS蛋白的互作关系并对互作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PCR技术成功克隆了PcPTS的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1659 bp,编码522个氨基酸。构建了广藿香cDNA初级文库和酵母杂交文库,初级和次级文库容量分别为7.6×10^(6) CFU和8.6×10^(6) CFU,初级和次级文库的重组率均为100%,且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均大于800 bp。构建的诱饵载体pGBKT7-PcPTS对酵母菌株不产生毒性,且无自激活活性。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获得17个候选蛋白。成功构建了GST-PcPTS表达载体,诱导表达纯化获得GST-PcPTS诱饵蛋白,利用诱饵蛋白从广藿香总蛋白中捕获互作蛋白,共鉴定出98个候选互作蛋白。从候选蛋白中筛选14个可能与PcPTS互作的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进行点对点验证,结果发现PcC3H6、PcENO3、PcACR11和PcHAD与PcPTS存在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分析表明,四者分别属于CCCH锌指蛋白家族、烯醇化酶蛋白、ACR亚家族和HAD-like超家族。【结论】初步筛选验证获得与PcPTS存在相互作用的4个蛋白PcC3H6、PcENO3、PcACR11和PcHAD,有助于揭示PcPTS在广藿香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机制,也为进一步研究广藿香醇的合成调控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成分 生物合成调控 植物代谢 酵母双杂交 广藿香醇合酶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果实和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13
作者 杨秋燕 彭苑霞 +2 位作者 陆华强 尹丽 曹亮启 《广东蚕业》 2024年第11期10-13,共4页
为探索吴茱萸果实和叶的挥发油成分,挖掘其挥发油的利用价值,文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果实和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各化合物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从... 为探索吴茱萸果实和叶的挥发油成分,挖掘其挥发油的利用价值,文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果实和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各化合物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从吴茱萸果实和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到共同的化合物一共18种,其中具有显著药理作用的芳樟醇(果实5.59%,叶0.26%)、橙花叔醇(果实0.66%,叶2.83%)、β-榄香烯(果实6.89%,叶1.45%)在果实和叶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研究结果为吴茱萸不同部位挥发油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果实 挥发油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面针与混伪品及近缘种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马新业 刘锋 +2 位作者 詹若挺 韩正洲 陈蔚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对两面针真伪鉴定的可行性,为两面针种质资源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两面针及其常见混伪品和同属近缘种(10种31份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软件处理和人工校对,采... 【目的】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对两面针真伪鉴定的可行性,为两面针种质资源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两面针及其常见混伪品和同属近缘种(10种31份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软件处理和人工校对,采用TaxonGap法比较rbcL、trnH-psbA和ITS2等3条序列的物种鉴定力大小;选择适用条形码在不同物种样品范围内进行分析,检查种内种间距离变化情况。【结果】ITS2和trnH-psbA两条序列对10个试验物种的鉴定效率均为100.0%,rbcL在实验物种范围内不存在最小种间遗传距离;ITS2序列在样品鉴定范围由12个物种33个数据扩大为33个物种132个数据时,鉴定成功率从100.0%下降至84.8%,种内变异大于种间变异的比例由71.4%上升至90.1%。【结论】ITS2和trnH-psbA序列可作为两面针真伪鉴定的标准条形码,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确定物种鉴定样品数及种内充分取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DNA条形码 rbcL、trnH-psbA、ITS2序列 鉴定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atK基因鉴别青天葵及其常见混伪品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琼林 梁凌玲 +2 位作者 何瑞 詹若挺 陈蔚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9-303,共5页
分析了青天葵及其混伪品matK序列,以期在分子水平建立青天葵及其常见混伪品的鉴别方法。采用一对通用引物对matK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所得序列用DNAMAN、MEGA等软件进行分析。获得青天葵及其混伪品的matK基因序列长度为587 bp,平均GC... 分析了青天葵及其混伪品matK序列,以期在分子水平建立青天葵及其常见混伪品的鉴别方法。采用一对通用引物对matK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所得序列用DNAMAN、MEGA等软件进行分析。获得青天葵及其混伪品的matK基因序列长度为587 bp,平均GC含量为32.8%。青天葵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与混伪品种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16~0.375。基于matK基因序列构建的NJ聚类树能明显地区别青天葵及其混伪品。因此,应用matK基因序列可以有效鉴别青天葵及其混伪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天葵 MATK基因 混伪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岗梅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俊仁 陈秀珍 +4 位作者 梁凌玲 张振山 邢建永 詹若挺 何瑞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5-118,共4页
目的:研究岗梅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方法:测量1年生岗梅种子实生苗的株高、株径、根长等参数,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分级获得分级标准,以不同级别存活苗分布情况来评价3种质量分级方法。结果:确定以种苗参数K-聚类法进行质量分级,将岗梅种... 目的:研究岗梅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方法:测量1年生岗梅种子实生苗的株高、株径、根长等参数,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分级获得分级标准,以不同级别存活苗分布情况来评价3种质量分级方法。结果:确定以种苗参数K-聚类法进行质量分级,将岗梅种苗分为三级,其中一级种苗株高≥59cm,根长≥22cm,株径≥6.96mm;二级种苗株高43~59cm,根长18~22cm,株径4.88~6.96mm;三级种苗株高15.5~43cm,根长10~18cm,株径2.18~4.88mm。结论:建立了适用于生产实践的岗梅种苗质量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梅 种苗 分级标准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岗梅转录组及其乌索烷型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发掘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夏生 罗秀秀 +2 位作者 徐晖 詹若挺 陈蔚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05-1512,共8页
目的:发掘与岗梅乌索烷型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基因。方法: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岗梅根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基因注释、同源分析、系统发生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发掘可能参与合成的单基因簇(Unigenes)。结果:在岗梅根转录组中发现... 目的:发掘与岗梅乌索烷型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基因。方法: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岗梅根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基因注释、同源分析、系统发生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发掘可能参与合成的单基因簇(Unigenes)。结果:在岗梅根转录组中发现了272条与萜类生物合成相关的Unigenes。这其中包括72条可能参与萜类生物合成上游途径的Unigenes,以及26条可能与三萜合成途径下游母核合成、氧化和糖基化相关的Unigenes。对其中部分Unigenes进行系统发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这些Unigenes与同源基因间的进化关系。利用酵母表达系统,鉴定了两个香树酯醇合酶IaAS1和IaAS2,其中IaAS1为少数以α-香树脂醇为主要产物的香树酯醇合酶之一。结论:本文从岗梅根转录组数据库中发掘到一系列可能与岗梅乌索烷型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基因。对这些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揭示岗梅中乌索烷型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梅 转录组 三萜皂苷 生物合成 基因发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天葵及其混伪品的rbcL基因序列鉴定研究(英文)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琼林 梁凌玲 +2 位作者 何瑞 詹若挺 陈蔚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30-1634,共5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植物DNA条形候选片段rbcL基因的序列信息鉴别青天葵及其混伪品。采用试剂盒法提取青天葵及其混伪品的叶片总DNA,一对通用引物应用于PCR扩增和双向测序。采用DNAMAN、CLUSTALX和MEGA4.0等软件进行序列拼接比对、遗传距离... 本研究旨在利用植物DNA条形候选片段rbcL基因的序列信息鉴别青天葵及其混伪品。采用试剂盒法提取青天葵及其混伪品的叶片总DNA,一对通用引物应用于PCR扩增和双向测序。采用DNAMAN、CLUSTALX和MEGA4.0等软件进行序列拼接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得的青天葵及其混伪品rbcL基因序列长度为502 bp,3个类型的青天葵序列完全一致,它们与毛叶芋兰之间存在5处差异;青天葵种内K2P遗传距离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K2P遗传距离;NJ聚类树显示,各物种均表现出单系性,并与其它物种相互区别。表明rbcL基因可用于鉴别青天葵及其混伪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天葵 RBCL基因 混伪品 分子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条形码ITS2序列的青天葵及其混伪品分子鉴别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琼林 马新业 +2 位作者 何瑞 詹若挺 陈蔚文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3-179,共7页
通过分析青天葵及其常见混伪品的ITS2序列,建立青天葵新型真伪鉴别方法。采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青天葵及其混伪品的叶片DNA,一对通用引物PCR扩增ITS2基因片段并直接双向测序。采用DNAMAN、ClustalX软件拼接比对序列,MEGA4.0... 通过分析青天葵及其常见混伪品的ITS2序列,建立青天葵新型真伪鉴别方法。采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青天葵及其混伪品的叶片DNA,一对通用引物PCR扩增ITS2基因片段并直接双向测序。采用DNAMAN、ClustalX软件拼接比对序列,MEGA4.0软件构建NJ树,Schultz等建立的数据库和网站预测lTS2序列的二级结构。结果显示,获得的12条ITS2序列的长度范围为203-242 bp,GC含量范围为53.1%-71.8%。所有样品ITS2序列比对后的长度为249 bp,其中存在226个变异位点。青天葵种间K2P遗传距离(1.125)远大于种内K2P遗传距离(0.004)。基于ITS2的序列的NJ树和二级结构均能直观地区分青天葵及其混伪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天葵 ITS2混伪品 分子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影响阳春砂挥发性萜类代谢和基因转录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焕 杨锦芬 +3 位作者 邓可 何雪莹 詹若挺 唐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28-1536,共9页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阳春砂挥发性萜类合成的影响,深入了解挥发性萜类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溶液喷施阳春砂的叶片和果实,用微波法提取果实中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挥...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阳春砂挥发性萜类合成的影响,深入了解挥发性萜类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溶液喷施阳春砂的叶片和果实,用微波法提取果实中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挥发性萜类成分的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构建cDNA文库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果皮和种子团中分别检测到20种和33种挥发性萜类成分,600μmol·L-1MeJA喷果24 h后果皮和种子团中大部分挥发性萜类成分的积累量明显增加,如乙酸龙脑酯、樟脑和龙脑等;而200μmol·L-1 MeJA喷施叶片或果实对果皮及种子团中不同挥发性萜类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且200μmol·L-1 MeJA喷施果实比喷施叶片更能提高种子团中挥发性萜类成分的积累量。此外,转录组测序共获得68 168个Unigene,通过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共有48 627个Unigene获得注释。对KEGG代谢通路的注释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挥发性萜类代谢密切相关的Unigene有208个,MYC2类转录因子(JA信号转导的重要调控因子)相关的Unigene有22个。结论:MeJA能有效调控阳春砂中挥发性萜类成分的代谢,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多个与挥发性萜类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为深入开展阳春砂挥发性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发掘及调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甲酯 阳春砂 挥发性萜类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