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斯里兰卡沿海城市综合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建设与研究展望
1
作者 赵明辉 SENANAYAKA Dasun +10 位作者 程锦辉 周勇 曹令敏 赵磊 罗耀 张镇秋 潘刚 THALDENA Nilmini 张佳政 张亚运 徐敏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共10页
斯里兰卡是海岛型国家,是印度洋航线关键节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斯里兰卡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其地形起伏剧烈,地质灾害频发,且抵御能力脆弱,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针对地质灾害频发的问... 斯里兰卡是海岛型国家,是印度洋航线关键节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斯里兰卡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其地形起伏剧烈,地质灾害频发,且抵御能力脆弱,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针对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沿海城市构建综合地质灾害监测平台的紧迫性,并且详细介绍了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建设3个阶段的布设情况,证明监测平台具有可行性。提出了斯里兰卡地块的构造演化机制和沿海城市浅层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科学问题。利用采集到的最新地震数据,聚焦斯里兰卡沿海地区地质构造与速度结构研究,结合地质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制定当地的地质结构稳定性评估标准,为区域地质灾害和风险防范提供直接科学证据。利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定年等多学科交叉手段,建立更为全面的地质构造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监测平台 构造演化 浅层结构稳定性 斯里兰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淡色花岗岩岩石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小驰 杨雷 +2 位作者 何少雄 胡方泱 王佳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6-1460,共15页
淡色花岗岩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希夏邦马峰海拔5800m大本营附近的淡色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独居石U-Th-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初步分析。研究样品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 淡色花岗岩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希夏邦马峰海拔5800m大本营附近的淡色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独居石U-Th-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初步分析。研究样品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二者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变形程度都有所差异,全岩地球化学中弱变形的黑花岗岩表现出低Si和富Al、Mg、Fe、K、Ti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强变形和弱变形的二云母花岗岩均表现出高Si和贫Mg、Fe、K、Ti的特征,A/CNK为1.11~1.17。同黑云母花岗岩相比,二云母花岗岩稀土元素中Eu元素负异常明显,微量元素中富集Sn、U,亏损Ba、Sr、Zr、Hf、LREE等元素,暗示岩浆经历了斜长石、黑云母、锆石、独居石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中的独居石给出U-Th-Pb年龄为22.9±0.2Ma、22.7±0.5Ma和22.7±0.7Ma的一致结果,这一年龄略早于前人报道的结果,指示藏南拆离系活动时间在该区域与喜马拉雅中段具有一致性。本文认为希夏邦马淡色花岗岩岩浆作用与碰撞后伸展阶段发育的藏南拆离系活动具有同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 希夏邦马峰 U-Th-Pb年龄 藏南拆离系 分离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地区矽卡岩型稀有金属矿化:岩石学特征、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侯康师 王佳敏 +1 位作者 胡方泱 杨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7-1547,共21页
近年来,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找矿工作和成矿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喜马拉雅已成为我国新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本次研究对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吉隆岩体北部扎龙沟、岗布以及聂拉木北部等多处的矽卡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指出该区... 近年来,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找矿工作和成矿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喜马拉雅已成为我国新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本次研究对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吉隆岩体北部扎龙沟、岗布以及聂拉木北部等多处的矽卡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指出该区域广泛发育石榴子石、透辉石、符山石、绿帘石和角闪石等典型矽卡岩矿物。研究结果显示,扎龙沟矽卡岩具有明显的Li-Be-Sn矿化现象,成矿元素主要赋存在符山石(Li:469×10^(-6)~3162×10^(-6);Be:47.9×10^(-6)~2010×10^(-6);Sn:58.1×10^(-6)~1767×10^(-6))和云母(Li:2900×10^(-6)~3570×10^(-6))中,且云母中Rb(1572×10^(-6)~2364×10^(-6))、Cs(390×10^(-6)~749×10^(-6))、Ga(68.2×10^(-6)~111×10^(-6))元素含量较高;岗布矽卡岩以Li-Be矿化为主,赋存矿物为符山石(Li:833×10^(-6)~1624×10^(-6);Be:401×10^(-6)~1664×10^(-6);Sn:87.8×10^(-6)~181×10^(-6))和榍石(Sn:30340×10^(-6)~48600×10^(-6));聂拉木矽卡岩以Sn矿化为主,赋存矿物为石榴子石(92.3×10^(-6)~571×10^(-6))和绿帘石(86.0×10^(-6)~2003×10^(-6))。榍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扎龙沟矽卡岩形成于19~18Ma,岗布和聂拉木矽卡岩形成于24~23Ma,分别与已报道的钠长石花岗岩、电气石白云母淡色花岗岩时代一致,是岩浆出溶的热液流体交代围岩的产物,反映喜马拉雅稀有金属阶段性成矿特点。榍石Zr和黑云母Ti等温度计结果结合矿物成分表明,矽卡岩化过程中,热液流体温度从~680℃降低至~520℃,晚期均以氧化环境为主。进变质过程中脱CO 2导致原岩孔隙度增加,为后续成矿流体的加入和热量传输提供通道;退化蚀变过程中体积增大,岩石产生构造裂隙,控制成矿矽卡岩最终产出形态。综合研究表明,淡色花岗岩在藏南拆离系驱动下高度分异演化造成Li、Be、Sn等元素富集,晚期出溶的热液流体与碳酸盐岩围岩发生接触交代变质和矽卡岩化反应,是吉隆-聂拉木一带矽卡岩型Li-Be-Sn矿化的主要机制。我们指出,喜马拉雅造山带具有很好的矽卡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前景,未来应加强对接触变质带和围岩蚀变的研究,以寻找更多稀有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矽卡岩 稀有金属成矿 接触交代变质 热液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低Sr-Yb型成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8
4
作者 陈志广 张连昌 +2 位作者 万博 张玉涛 吴华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内蒙古满洲里乌奴格吐山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侧的满洲里新右旗。成矿岩体类型为二长花岗斑岩,年代学研究表明该斑岩形成于早侏罗世。元素地球化学表明,斑岩呈钙碱性、具高Si、富Al和Na、高A/CNK值,低Ca、Mg和Fe_2O_3~T... 内蒙古满洲里乌奴格吐山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侧的满洲里新右旗。成矿岩体类型为二长花岗斑岩,年代学研究表明该斑岩形成于早侏罗世。元素地球化学表明,斑岩呈钙碱性、具高Si、富Al和Na、高A/CNK值,低Ca、Mg和Fe_2O_3~T特征;稀土元素Eu无异常,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Sr(16.51×10^(-6)~95.58×10^(-6))和Yb(0.39×10^(-6)~0.82×10^(-6))含量低的特点,总体上成矿斑岩为低Sr低Yb特征的Ⅰ型花岗岩。斑岩初始锶比值为0.70522~0.70690,ε_(Nd)(t)值为0.3~1.0,Pb同位素组成较均匀,其中^(206)Pb/^(204)Pb比值为18.563~18.926,^(207)Pb/^(204)Pb为15.568~15.598,^(208)Pb/^(204)Pb为38.255~38.529。上述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成矿斑岩岩浆起源于加厚的下地壳底部,来自岩石圈地幔热源诱发下地壳底部发生减压熔融。同时乌奴格吐山这套低Sr低Yb的Ⅰ型花岗斑岩的出现,指示了早侏罗世蒙古-鄂霍次克海闭合、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后引张的构造环境。通过对乌山斑岩铜矿与全国其它斑岩型铜-钼矿床对比发现,其成矿斑岩地球化学具有许多相似性。结合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我们认为本地区Cu和Mo具有很大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低Sr低Yb花岗岩 斑岩铜-钼矿 碰撞期后 早侏罗世 乌奴格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沉积盆地演化与资源效应 被引量:18
5
作者 孟庆任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7-569,共3页
本课题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课题6。该课题将综合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建立华北北缘中生... 本课题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课题6。该课题将综合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建立华北北缘中生代新的地层时空格架,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华南中南部燕山期盆地构造和沉积过程,揭示燕山运动旋回性发展对不同类型盆地交替发生和沉积环境演变的控制机制,确定盆地演化对外生成矿作用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燕山运动 盆地演化 数值模拟 资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台地区雁门关早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万加亮 王志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29-2646,共18页
本文对五台地区侵入于原北金岗库组的雁门关镁铁-超镁铁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雁门关岩体在矿物成份上,特别是单斜辉石、尖晶石和角闪石,具有阿拉斯加型侵入岩体和俯冲带或弧相关的岩浆特征,其元素地... 本文对五台地区侵入于原北金岗库组的雁门关镁铁-超镁铁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雁门关岩体在矿物成份上,特别是单斜辉石、尖晶石和角闪石,具有阿拉斯加型侵入岩体和俯冲带或弧相关的岩浆特征,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也可与阿拉斯加型侵入杂岩体类比,具有明显的Nd(Ta),Zr(Hf),Y和Ti负异常。从构造环境判别图来看,雁门关岩体主要为与俯冲相关的成因,具大陆边缘弧的性质。因此,雁门关岩体是侵入在大陆边缘弧环境的岩浆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它与恒山-五台-阜平地区广泛分布的同时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一起,构成了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内一期重要的古元古代大陆边缘岛弧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门关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古元古代 岩石成因 大陆边缘弧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石微量元素示踪锂成矿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方泱 杨雷 +1 位作者 陈国辉 吴福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5-1636,共22页
锂成矿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目前仍不清楚。锆石作为花岗岩和伟晶岩中普遍存在的副矿物,其微量元素成分演化可以记录岩浆演化过程。本文以松潘-甘孜构造带可尔因地区的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的锆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 锂成矿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目前仍不清楚。锆石作为花岗岩和伟晶岩中普遍存在的副矿物,其微量元素成分演化可以记录岩浆演化过程。本文以松潘-甘孜构造带可尔因地区的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的锆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锆石的形态结构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与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锆石,而伟晶岩中的锆石受到不同程度热液作用影响。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从太阳河花岗闪长岩到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到无锂辉石伟晶岩到锂辉石伟晶岩,锆石中的稀有金属元素(Li、Sn、Nb、Ta和Hf)和U含量逐渐升高,锆石的Zr/Hf比值逐渐降低。除此之外,太阳河花岗闪长岩和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较低的Fe含量,而无锂辉石伟晶岩和锂辉石伟晶岩中的锆石具有明显升高的Fe含量,且锆石Fe含量与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反映出热液作用越强,稀有金属含量越高的特征。热液导致伟晶岩中锆石的U-Pb体系受到改造,使得获得的年龄不可靠,而伟晶岩铌钽矿U-Pb年龄(210 Ma)相对可靠。基于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我们认为太阳河花岗闪长岩与锂成矿伟晶岩没有成因联系,二云母花岗岩与锂成矿伟晶岩具有成因联系,但是二云母花岗岩不是成矿伟晶岩的直接母岩。二云母花岗岩和无锂辉石伟晶岩Li_(锆石)/Li_(全岩)接近甚至超过1,指示其与全岩成分不平衡,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曾形成富锂熔体,且富锂熔体的形成与液态不混溶作用无关,而是岩浆分异的结果。富锂熔体可能在区域拆离断层作用下从岩浆体系中分离,随后不断演化形成了锂辉石伟晶岩,而残余岩浆逐渐冷却结晶形成了二云母花岗岩和无锂辉石伟晶岩。基于锆石中的微量元素可以有效示踪锂成矿过程,并且利用碎屑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还可以指示区域富锂岩浆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有望成为示踪区域锂成矿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锂成矿 岩浆-热液演化 松潘-甘孜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塔河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源区特征 被引量:85
8
作者 张玉涛 张连昌 +4 位作者 英基丰 周新华 王非 侯泉林 刘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11-2822,共12页
大兴安岭北段塔河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晚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安山岩,并且以碱性岩石为主。SiO_2含量为47.34%~58.03%,K_2O含量为1.25%~3.4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和Ba,... 大兴安岭北段塔河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晚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安山岩,并且以碱性岩石为主。SiO_2含量为47.34%~58.03%,K_2O含量为1.25%~3.4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和Ba,δEu为0.71~1.14,高场强元素(HFSE)如Nb和Ta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上有强烈的负异常。从同位素组成特点来看,(^(87)Sr/^(86)Sr).变化于0.705472和0.707821之间,ε_(Nd)(t)为-6.81~0.58,与EMI靠近并有向EMII延伸的趋势。^(206)Pb/^(204)Pb为18.1497~18.5394,^(207)Pb/^(204)Pb为15.4886~15.5390,^(208)Pb/^(204)Pb为37.7608~38.3441,位于EMI和EMII之间,并也有向EMII变化的趋势。综合考虑塔河火山岩的特点并结合他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塔河地区的这套火山岩形成于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重熔及其结晶分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塔河 早白垩世火山岩 岩石地球化学 富集岩石圈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北缘晚中生代火山岩Ar-Ar年代、地球化学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7
9
作者 陈志广 张连昌 +2 位作者 吴华英 周新华 刘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7-310,共14页
中国东北二连盆地周缘分布有三组时代不同的晚中生代火山岩,其中早、中期为两套地球化学性质不同的流纹岩,晚期为玄武质火山岩。本文通过测定火山岩基质Ar-Ar同位素年龄,表明早期查干诺尔组流纹岩形成于142Ma,晚期不拉根哈达组基性火山... 中国东北二连盆地周缘分布有三组时代不同的晚中生代火山岩,其中早、中期为两套地球化学性质不同的流纹岩,晚期为玄武质火山岩。本文通过测定火山岩基质Ar-Ar同位素年龄,表明早期查干诺尔组流纹岩形成于142Ma,晚期不拉根哈达组基性火山岩形成于129Ma,可见二连盆地北缘晚中生代火山岩时代均为早白垩世。通过对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研究,以及与邻区同期满克头鄂博组英安岩和流纹岩、玛尼吐组英安岩、霍林河地区查干诺尔组英安岩、流纹岩对比,认为早期查干诺尔组流纹岩来源于新成下地壳,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强烈分异作用;中期流纹岩源区为中上地壳或下地壳岩浆经历了上地壳强烈同化混染作用;晚期不拉根哈达组基性火山岩则源于受俯冲洋壳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结合早白垩世区域岩石圈减薄背景,本文认为研究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火山岩 陆内伸展 俯冲流体交代 富集岩石圈地慢 二连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峰地区热曲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及对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44
10
作者 刘小驰 吴福元 +6 位作者 王汝成 刘志超 王佳敏 刘晨 胡方泱 杨雷 何少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95-3304,共10页
目前研究已经显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具有良好的铍-铌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其中珠穆朗玛峰(后文简称珠峰)西侧的普士拉一带,是喜马拉雅地区锂辉石伟晶岩集中的区域。本文报道在普士拉东北的珠峰北侧热曲地区,发现有含锂辉石伟晶岩... 目前研究已经显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具有良好的铍-铌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其中珠穆朗玛峰(后文简称珠峰)西侧的普士拉一带,是喜马拉雅地区锂辉石伟晶岩集中的区域。本文报道在普士拉东北的珠峰北侧热曲地区,发现有含锂辉石伟晶岩脉,这些伟晶岩呈透镜体状集中赋存于肉切村群“黄带层”大理岩与北坳组钙质硅酸岩的接触界线部位,同围岩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形,且未出现明显内部分带结构,矿物组成中包含锂辉石、透锂长石、绿柱石、铌钽铁矿、锡石等锂-铍-铌钽-锡稀有金属矿物,其Li_(2)O含量达1.30%~2.15%,显示经历过高程度分异演化的岩浆结晶特征。热曲含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表明珠峰地区具有锂成矿的良好前景,是未来锂矿产勘查的重点靶区,而藏南拆离系韧性剪切带中的肉切村群“黄带层”下部与北坳组顶部位置,是锂辉石伟晶岩的重要富集层位,值得今后在锂资源寻找过程中予以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 稀有金属成矿 锂辉石 藏南拆离系 肉切村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介质自组织性对地震波走时和振幅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徐涛 宁俊瑞 +1 位作者 刘春成 李守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74-1181,共8页
本文采用随机介质描述地球内部大尺度背景场上存在的小尺度不均匀性和自组织结构;文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层状网格结构,提出了块状结构来描述复杂的二维自组织结构的方法,分别以高斯型、指数型和vonKarman型等自相关函数描述各向同性和各向... 本文采用随机介质描述地球内部大尺度背景场上存在的小尺度不均匀性和自组织结构;文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层状网格结构,提出了块状结构来描述复杂的二维自组织结构的方法,分别以高斯型、指数型和vonKarman型等自相关函数描述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非均匀分布自组织特征;采用射线追踪分析了不同分布特征自组织结构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地球内部介质的自组织性存在,地震波射线轨迹可能发生明显的畸变;不同偏移距处,地震反射振幅减弱或增强;自组织结构从高斯型到vonKarman型,在小尺度上表现更大的非均匀性,因此走时和振幅表征依次更强的平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结构 块状模型 地震波 射线轨迹 走时 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东端孤山剖面石榴石基性麻粒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洛娟 郭敬辉 +1 位作者 彭澎 刘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689-3700,共12页
大同孤山石榴石基性麻粒岩出露在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与中部带的构造接触部位,以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形式产于孔兹岩带内的夕线石榴片麻岩和紫苏二长片麻岩中。根据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研究、P-T视剖面图和传统温压计计算结果,揭示孤山石... 大同孤山石榴石基性麻粒岩出露在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与中部带的构造接触部位,以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形式产于孔兹岩带内的夕线石榴片麻岩和紫苏二长片麻岩中。根据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研究、P-T视剖面图和传统温压计计算结果,揭示孤山石榴石基性麻粒岩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核心及其内部包体矿物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钛铁矿±金红石。反环带斜长石富钠核部记录了早期压力可达11kbar;峰期变质阶段(M2)的矿物组合是石榴石斑晶和基质中的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钛铁矿+石英,记录的温压条件为850~900℃、9~10kbar;峰期后降压阶段(M3)的标志是石榴石外围发育的后成合晶和冠状环,主要有单斜辉石+斜长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和角闪石+斜长石组合,其形成温压条件为760~820℃、5~8kbar;晚期低角闪岩相角闪石的生长表明岩石又经历了降温冷却的过程(M4),温度降至690℃以下。石榴石基性麻粒岩记录了含有近等温降压(ITD)阶段的顺时针变质作用P-T轨迹,揭示了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俯冲碰撞加厚下地壳的折返过程。石榴石基性麻粒岩的变质锆石LA-ICP-MSU-Pb定年得到了两组变质年龄数据,分别为1945±25Ma和1828±36Ma,它们与阴山地块、鄂尔多斯地块碰撞形成孔兹岩带的时代及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形成中部带的时代一致。结合该地区其他研究结果推断,石榴石基性麻粒岩在~1.95Ga鄂尔多斯地块与阴山地块碰撞过程中俯冲进入下地壳底部,经历早期的高压麻粒岩阶段,随后缓慢地抬升到下地壳上部;之后在~1.85Ga东、西部陆块碰撞过程中,石榴石基性麻粒岩折返到中上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基性麻粒岩 变质作用P-T轨迹 锆石U-PB年龄 古元古代 孔兹岩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及邻区地壳和地幔转换带厚度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炳瑜 陈凌 +1 位作者 艾印双 何玉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利用宽频流动台阵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和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转换带的间断面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存在显著的横向变化:以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界,西北部的... 本文利用宽频流动台阵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和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转换带的间断面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存在显著的横向变化:以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界,西北部的兴蒙造山带地壳较厚(~40km),东南部的燕山带、松辽盆地和辽东台隆地壳明显较薄(30~35km).这有可能反映,研究区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地壳在中-新生代区域构造伸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减薄.地幔转换带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410km和660km间断面结构存在横向差异.经度121°E—122°E之间,上地幔底部出现双重间断面,深度分别为660km和690km.经度122.5°E以东(北黄海地区),410km间断面有5~20km幅度的下沉,660km间断面有5~15km幅度的抬升;该地区地幔转换带厚度相对全球平均偏薄10~20km,指示着该地区较热的上地幔底部温度环境.我们认为太平洋俯冲板块可能停滞在研究区119°E—122°E经度范围的地幔转换带中,但未延伸至118°E以西;而俯冲板块在124°E以东可能局部穿透了上地幔底部而进入下地幔,同时引起小尺度的地幔对流,导致北黄海地区下地幔物质的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及其邻区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410 km间断面 660 km间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区的地壳密度与岩石结构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兵 张素芳 李守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7,共10页
地壳岩石组成是理解地壳岩石圈演化的重要约束.我们以琼东南盆地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为约束,正演拟合布格重力异常分布,获得了琼东南盆地区地壳密度结构模型.然后,对地壳密度模型进行温压校正,结合地壳速度模型以及全球常见地壳组成岩石... 地壳岩石组成是理解地壳岩石圈演化的重要约束.我们以琼东南盆地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为约束,正演拟合布格重力异常分布,获得了琼东南盆地区地壳密度结构模型.然后,对地壳密度模型进行温压校正,结合地壳速度模型以及全球常见地壳组成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成果,推断了琼东南盆地区5个凹陷上地壳岩石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区地壳岩石密度具有强烈的纵横向非均匀性,岩石密度空间变化与凹陷、隆起相间构造格局密切相关.琼东南盆地区中部呈现分层高密度结构特征.其中,10 km深处存在3个孤立的高密度异常区;16 km深处形成北东走向的高密度异常带;22 km深处存在2个独立的高密度异常区.琼东南盆地区内乐水一陵水、松南宝岛凹陷上地壳岩石组成与其他凹陷具有明显差异,但均存在玄武岩或玄武岩质岩石.支持琼东南盆地形成演化受控于低角度拆离断层作用与地幔挤出构造同时发生的简单剪切岩石圈伸展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密度结构 岩石组分 布格重力异常 温压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多期构造变形看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伟 黎乐 +5 位作者 张仲培 石永红 李秋立 薛振华 王非 吴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15-2128,共14页
通过对西南天山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几何学和岩石变形相关运动学的详细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相关围岩的构造单元。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中部单元和南部单元。确... 通过对西南天山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几何学和岩石变形相关运动学的详细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相关围岩的构造单元。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中部单元和南部单元。确定了每个构造单元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岩石变形特征和叠加关系,确定了岩石所记录多期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多期构造变形特点,建立了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河地区构造演化序列。共划分出四期构造可识别的事件(E1-E4),分别代表了E1: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E2:高压-超高压岩石造山带的早期改造过程;E3:北部构造事件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影响;E4: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沿造山带系列构造分析表明,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带中发育的四期构造事件沿中天山北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各期构造事件也有一定的横向可对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期变形事件的构造背景的探讨,建立了整个天山在古生代的构造拼合过程,揭示我国西部洋壳相关的深俯冲造山带形成过程和参与深俯冲作用(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变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构造分析 多期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能量密度对LA-ICP-MS分析数据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辉 汪方跃 +1 位作者 关炳庭 盛兆秋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9-619,共11页
LA-ICP-MS分析矿物元素含量时激光能量密度会影响样品的剥蚀速率,从而影响测试过程的信号强度。激光能量密度变化对测试数据精确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天然矿物对激光能量密度的响应尚需进一步明确。本文测定了不同莫氏硬度天然矿物可稳定... LA-ICP-MS分析矿物元素含量时激光能量密度会影响样品的剥蚀速率,从而影响测试过程的信号强度。激光能量密度变化对测试数据精确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天然矿物对激光能量密度的响应尚需进一步明确。本文测定了不同莫氏硬度天然矿物可稳定剥蚀的最小激光能量密度,评估了193nm ArF准分子激光系统中能量密度对地质标准样品(NIST SRM614、USGS BCR-2G、USGS GSC-1G)和天然矿物测试数据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稳定剥蚀石英和萤石所需的最小激光能量密度为4~5J/cm 2,低于前人的报道值(10J/cm 2),而稳定剥蚀其他矿物(如滑石、磷灰石、刚玉等)所需的最小能量密度一般在1~2J/cm 2;②不同激光能量密度剥蚀条件下,标准样品中大部分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与推荐值的相对误差小于20%,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而天然矿物中含量>1μg/g的大部分微量元素测试数据的RSD小于20%;③在一定范围内,激光能量密度越大,数据平均相对误差越小,整体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激光能量密度 标准样品 天然矿物 数据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耳其西部新生代斑岩成矿岩浆氧逸度-挥发份元素组成演化特征--来自锆石和磷灰石组成约束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俊兴 苏本勋 +5 位作者 UYSAL I brahim AYDIN Faruk 肖燕 SEN Cuneyt 回凯旋 秦克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339-2363,共25页
特提斯成矿域中段的土耳其西部集中产出了与俯冲、碰撞-后碰撞、伸展动力学背景有关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前人已完成了针对这些斑岩型矿床构造背景的大量研究工作,但对于区内不同构造背景下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岩浆源区性质、成矿元素... 特提斯成矿域中段的土耳其西部集中产出了与俯冲、碰撞-后碰撞、伸展动力学背景有关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前人已完成了针对这些斑岩型矿床构造背景的大量研究工作,但对于区内不同构造背景下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岩浆源区性质、成矿元素-挥发分含量和成矿物质演化关系尚未有系统研究。而这些研究将对认识中特提斯构造域晚白垩世以来在新特提斯洋俯冲、欧亚板块-Tauride-Anatolide板块碰撞和伸展过程中斑岩矿床形成时地壳厚度、壳幔相互作用方式及成矿物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土耳其西段三个斑岩成矿带(Tavşanl带、Biga半岛成矿带和Afyon-Konya带)内五个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岩体与同期侵入岩-火山岩,开展锆石微量元素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研究,限定碰撞与伸展环境下斑岩型矿床成矿岩浆的形成温度、氧逸度条件及其与岩浆形成时地壳厚度的关系,利用磷灰石F-Cl-S含量组成揭示熔体挥发分和硫元素的物质组成,进而约束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伸展过程中斑岩系统的深部物质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耳其西部新生代斑岩型矿床成矿岩浆锆石大部分落于高水含量-高氧逸度区间,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从始新世到中新世,锆石氧逸度Ce 4+/Ce 3+比值呈现出先降低(斑岩型Cu-Mo矿到斑岩型Mo矿)后升高(斑岩型Mo-Cu矿到斑岩Au矿)的趋势,且相对于斑岩型Mo矿和Mo-Cu矿,斑岩型Au矿和Cu-Mo矿成矿岩体的锆石形成时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绝大部分斑岩型矿床成矿岩体的锆石Eu N/Eu N*位于0.4~0.7之间,但斑岩型Mo矿和斑岩型Mo-Cu矿床的锆石具有相对较低的Eu N/Eu N*比值,可能是由于在结晶时熔体受斜长石结晶影响较大。锆石微量元素显示(Yb/Gd和Hf/Y-Th/U)锆石组成大部分受岩浆房中角闪石±榍石±磷灰石分离结晶控制。根据锆石Ti温度计估算土耳其西部斑岩型矿床成矿岩体及其相关岩体的形成温度在650~900℃之间,结晶温度从斑岩型Au矿、斑岩型Cu-Mo/Mo-Cu矿至斑岩型Mo矿呈现递减趋势。对于熔体的挥发分与硫含量组成,始新世-渐新世斑岩型Cu-Mo与Mo矿床成矿岩浆相对具有高F和低Cl组成,中新世伸展环境形成的斑岩型Mo-Cu矿和斑岩型Au矿床成矿岩浆Cl含量普遍较高。与成矿岩体同期的暗色包体或基性岩脉中磷灰石计算获得的熔体硫含量均大于侵入体对应熔体的硫含量,且具有不均一的含量组成,表明基性岩浆注入可能为岩浆房提供硫。结合区域动力学和地壳厚度估算,本文认为触发土耳其西部新生代斑岩矿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在新特提斯洋向北单向汇聚的背景下,北部始新世-渐新世斑岩矿床受控于碰撞后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Vardar洋)后撤-回转-断离过程;南部中新世斑岩矿床的形成则受控于爱琴海板片俯冲控制的地壳伸展-减薄过程。北侧Izmir-Ankara-Erzincan缝合带附近的Tavşanl与Biga半岛斑岩成矿带始新世-渐新世斑岩型矿床的形成与熔融-同化-储存-均一过程(MASH)有关,深部地壳热区过程(DCHZ)与中新世Afyon-Konya带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矿床 锆石微量元素 岩浆氧逸度 磷灰石主量元素 成矿物质演化 土耳其西部 特提斯构造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轻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列坤 王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1-709,673,共9页
针对年轻火山定年这一难题,回顾了适用于其定年的几种方法,重点介绍了40Ar/39Ar法在(超)年轻火山岩定年方面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U-Th不平衡,U-Th/He,14C,宇宙成因核素3He和21Ne等定年方法在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地层中的应用进行了简... 针对年轻火山定年这一难题,回顾了适用于其定年的几种方法,重点介绍了40Ar/39Ar法在(超)年轻火山岩定年方面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U-Th不平衡,U-Th/He,14C,宇宙成因核素3He和21Ne等定年方法在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地层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不同手段联合定年、方法的互补性及新方法的发展做了展望。指出基于稀有气体质谱的40Ar/39Ar法和宇宙成因核素3He和21Ne定年是(超)年轻火山岩定年最具潜力的方法,它们可以对火山喷出物直接定年,随着国内先进质谱的引进和定年平台的建立,这些手段应成为中国年轻火山岩年代学开拓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火山 ^40AR/^39AR K-Ar ^14C U-Th U-Th/He 宇宙成因3He和21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与成矿
19
作者 肖文交 秦克章 +1 位作者 郭敬辉 彭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I0001-I0002,共2页
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地质历史上,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表现出阶段性进化特征,可以区分出4个构造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板块构造阶段,也是早期大陆地壳生长和岩石圈(克拉通)形成阶段,时代为太古宙... 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地质历史上,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表现出阶段性进化特征,可以区分出4个构造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板块构造阶段,也是早期大陆地壳生长和岩石圈(克拉通)形成阶段,时代为太古宙(4.0-2.5Ga);第二个阶段,是早期板块构造阶段,也就是板块构造逐渐形成的阶段,时代为古元古代(2.5-1.8Ga);第三个阶段,是板块构造巩固发展的阶段,或称为地球中年期,也是地表环境发生巨变的阶段,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1.8—0.75Ga);第四个阶段,是现代板块构造阶段,开始于新元古代晚期(0.75Ga-今)。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Zhai et al.,2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生长 形成演化 新元古代晚期 板块构造 构造阶段 成矿 古元古代 地质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深地资源电磁探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9
20
作者 底青云 朱日祥 +2 位作者 薛国强 殷长春 李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28-2138,共11页
诸多研究表明我国深部资源潜力巨大,但目前的开发开采深度普遍停留在500m以浅,开展"攻深探盲"是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体系的有效途径.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取深部地质信息,已成为我国当前地球物理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 诸多研究表明我国深部资源潜力巨大,但目前的开发开采深度普遍停留在500m以浅,开展"攻深探盲"是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体系的有效途径.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取深部地质信息,已成为我国当前地球物理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电磁法是矿产资源探查的主体手段之一.在分析我国现阶段航空、地面及海洋电磁探测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说明了极低频电磁法(简称WEM法),多通道瞬变电磁法(简称MTEM)和电性源短偏移瞬变电磁法(简称SOTEM)等电磁探测新技术.WEM法建立一套包括岩石层、大气层和电离层在内的全空间电磁传播理论,通过新研制的观测系统,获取地下10km的地电信息;MTEM方法是地下埋深4km目标体精细勘查的有效手段;SOTEM实现地下1.5km深度范围内目标体的精细探测.通过多种电磁探测技术组合,可实现地下10km深度范围内多尺度探测,达到"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探测效果.同时,本文指出进一步研发与新方法配套的装备、资料处理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识别等将是我国电磁法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资源勘查 极低频电磁法 多通道瞬变电磁法 短偏移瞬变电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