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沈利娜 侯满福 +5 位作者 许为斌 黄云峰 梁士楚 张远海 蒋忠诚 陈伟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1-764,共14页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以下简称大石围天坑群)是最典型的塌陷型天坑群。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石围天坑群的种子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综合分析了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野生种子植物...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以下简称大石围天坑群)是最典型的塌陷型天坑群。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石围天坑群的种子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已有资料综合分析了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野生种子植物丰富,有137科445属863种;在科级和属级水平上,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中国特有成分相对贫乏;与热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泛热带成分为主,与温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大石围天坑群的热带科和温带科之比以及热带属和温带属之比,均小于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其种子植物区系更能反映该地区过去植物组成的"原貌",即温带成分比例过去的比现代的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包括30属67种野生兰科植物,是现存珍稀濒危植物的"避难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石围天坑群 种子植物区系 气候变暖证据 避难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马尾河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其风险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朝述 李艺 +5 位作者 何梅 刘可慧 周振明 覃英凤 蒋瑜 于方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50-1858,共9页
随着矿业开发进程加快,广西马尾河重金属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给下游的贺江、西江水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为了解马尾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采用现场调查及室内分析的方法,对马尾河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Zn、Mn、Cu、Pb、Cd、Cr... 随着矿业开发进程加快,广西马尾河重金属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给下游的贺江、西江水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为了解马尾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采用现场调查及室内分析的方法,对马尾河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Zn、Mn、Cu、Pb、Cd、Cr和As)的含量、赋存形态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采用BCR提取法分析重金属形态特征,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重金属Zn、Mn、Cu、Pb、Cd、Cr和As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86.3±613.6)、(1215.2±414.8)、(131.2±65.1)、(31.6±28.7)、(2.84±0.73)、(177.1±42.7)、(385.9±373.5)mg·kg^-1,分别为广西土壤元素背景值的11.7、2.7、4.7、1.3、10.6、2.2、18.8倍,其中,Zn、Cd、Cr和As的平均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7种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处于25.8%-96.8%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As与Cd、Zn与Cd、Pb与Mn呈极显著相关(P<0.01),As与Zn、Mn与Cu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区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类活动影响。(2)沉积物中Cr、Zn、Cu、As和Pb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Cd以可氧化态为主要赋存形态,Mn以酸提取态为主要赋存形态。7重金属非残渣态所占比例由大到小排序为Mn>Cd>Pb>As>Cu>Zn>Cr。其中,Mn的非残渣态所占比例最高,但其毒性小,对环境的影响较小。Cd和As的非残渣态所占比例分别为63.4%和44.4%,二者含量较高,毒性较强,对环境的危害不容忽视。其他元素稳定性较强,对河流和沿岸环境影响较小。(3)7种重金属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大小排序依次为As>Cd>Zn>Cu>Mn>Cr>Pb,为偏重到重度污染程度。沉积物中重金属RI均值为555.7,属于强生态风险程度,其中Cd为极强风险程度,As为很强风险程度,其他元素属于轻微生态风险。Cd和As既是最主要的污染因子又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空间上看,各采样点均污染严重,存在很强的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河 重金属 沉积物 赋存形态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LUCC时空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效应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梁保平 李晓宁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1-49,共9页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中国西南典型重工业城市——柳州市的土地利用、地表温度时空演化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温度的联合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利用1991年Landsat 5的TM影像和2013年Landsat 8的OLI/TIRS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反演...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中国西南典型重工业城市——柳州市的土地利用、地表温度时空演化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温度的联合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利用1991年Landsat 5的TM影像和2013年Landsat 8的OLI/TIRS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反演提取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差异建筑指数(NDB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以及地表温度(LST)等遥感参数,基于遥感指数叠加分类法获取城市土地利用/覆盖(LUCC)信息。研究结果:(1)柳州市22年间LUCC变化剧烈,受人为因素影响强烈的地物类型为建筑用地、耕地和裸地。其中,建筑用地变化幅度最大,面积增加了126.71%,新增建筑用地主要源于城市中原有的耕地类型。(2)两期地表温度数据均显示,城市建筑用地的地表温度最高,水体的地表温度最低,建筑用地升温效果显著,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3)影响因子相关性与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城市中各地物类型面积比与地表温度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差异性较大。其中,建筑用地、裸地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林地、水体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研究结论:城市各种LUCC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水体和林地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作用十分显著,两者比较,水体的降温效果要优于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 地表温度 遥感技术 柳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广西典型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梁保平 雷艳 +1 位作者 覃业努 梁丽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526-4536,共11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景观空间结构不断地被人为改变着,不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既削弱了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广西3座典型中心城...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景观空间结构不断地被人为改变着,不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既削弱了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广西3座典型中心城市——南宁、柳州和桂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6景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TIRS影像数据,通过遥感影像分类技术提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信息,对典型城市1990—2015年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与生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快速城市化阶段重点城市核心景观要素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广西各典型城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受人为影响强烈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变动最为显著,建设用地景观的不断扩张与耕地、林地景观的缩减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2)在水平空间上,城市建筑景观逐渐由核心圈层向外围圈层扩展,外围区的自然景观受人工干扰强度加大,景观类型逐渐丰富,但破碎化程度加剧。(3)在垂直空间上,城市景观类型呈现较显著的海拔分异特征,中、低海拔区是城镇化最集中的地带,建设用地的景观优势度增长最为显著。高海拔区因但受城市扩张与农业开发活动的胁迫,自然景观的优势度与团聚性呈下降趋势。(4)从城市功能定位来看,南宁、柳州和桂林市作为广西3座不同功能类型的中心城市,它们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该研究为科学开展城市景观规划、实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推进广西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南宁市 柳州市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被引量:39
5
作者 谢玲 严土强 高一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5-321,共7页
[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地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模型,... [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地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研究区2005,2015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主导因素为人口密度、单位GDP综合耗能、土地垦殖率、耕地粮食单产、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共同决定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数;从时间上看,2005—2015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经历了从临界安全等级向较安全等级的变化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主要因响应状态系统的提升,而使得综合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上升。从空间上看,2005年贵港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不安全级,2015年南宁、贵港、来宾等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较不安全级。[结论]广西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略有上升,但受压力和状态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限制,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仍处于中等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模型 土地生态安全 石漠化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部地区6县(市)水稻高温热害灾损变化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7
6
作者 孙雯 王月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广西南部地区高温热害综合指数与减产率的时空分布关系,探寻双季稻的高温热害灾损的时空分布规律,为该区域水稻种植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粮食安全。【方法】基于Logistic模型的高温热害综合指数,评估广西南部地区6县(市)双... 【目的】研究广西南部地区高温热害综合指数与减产率的时空分布关系,探寻双季稻的高温热害灾损的时空分布规律,为该区域水稻种植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粮食安全。【方法】基于Logistic模型的高温热害综合指数,评估广西南部地区6县(市)双季稻的高温热害灾损状况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广西南部地区6县(市)早稻的平均减产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7%上升到21世纪初的22.4%,晚稻的平均减产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17.6%上升到21世纪初的22.1%,高温热害是引起减产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水稻受高温热害损失较严重。广西南部地区的双季稻受高温热害影响的强度各有不同,早稻受高温热害的强度波动上升,最低的时间段在20世纪90年代,强度最高的在21世纪初。晚稻受高温热害的程度整体都不强,除1990年数值特别高以外,趋势上没有产生剧烈波动。【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早稻的生育关键期有部分时间不在高温集中时间段内,可以在前期通过施加肥料或者喷施植物调节剂进行规避。晚稻则可以借鉴广东省试验结果,在适当地区推迟播种期,在7月底左右播种,避开高温集中时段,确保粮食产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双季稻 广西 生育关键期 播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层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苏静 马姜明 +4 位作者 覃扬浍 张雅君 莫燕华 秦佳双 杨栋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0-177,共8页
该文选取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灌木阶段、乔灌阶段和小乔林阶段)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凋落物层酶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经1 a分解后,凋落物剩余率分别为灌木阶段(59.58%)、乔灌阶段(61.79%)和... 该文选取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灌木阶段、乔灌阶段和小乔林阶段)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凋落物层酶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经1 a分解后,凋落物剩余率分别为灌木阶段(59.58%)、乔灌阶段(61.79%)和小乔林阶段(62.02%)。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分解速率随演替的进行而减小。3个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层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在12月份最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在3月份最高,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在6月份最高。3个恢复阶段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规律趋势一致,均在6月份酶活性最高,灌木阶段纤维素酶活性在3月份最低,乔灌阶段和小乔林阶段纤维素酶活性均在9月份最低。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凋落物层酶活性在不同时期均表现为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层酶活性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影响不同。灌木阶段凋落物层蔗糖酶活性与分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 <0.05),乔灌阶段脲酶活性与分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 <0.05),小乔林阶段各酶活性与分解速率相关不显著。蔗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灌木阶段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重要因素,脲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乔灌和小乔林阶段分解速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檵木群落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层 酶活性 桂林岩溶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水的广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杰 邓晓军 +1 位作者 邹婷婷 翟禄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65,共5页
虚拟水战略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测算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对其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广西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差异非常大,油菜籽的虚拟水含量高达8.733 m3/kg,是蔬菜的54倍。2000-2014年,... 虚拟水战略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测算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对其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广西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差异非常大,油菜籽的虚拟水含量高达8.733 m3/kg,是蔬菜的54倍。2000-2014年,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稻谷、甘蔗、木薯和蔬菜较为平稳,小麦、油菜和烤烟处于波动状态,豆类、薯类和玉米总体呈下降趋势。经规划后,各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与现有种植模式相比,经济效益模式的农作物产值增加了5.43%、但水资源总体消耗量依旧很大,生态效益模式的农业产值基本持平,但其虚拟水总量却减少5.47%。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西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格局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雅君 马姜明 +2 位作者 苏静 秦佳双 莫燕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9,共9页
通过AIC、BIC准则结合R^2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的最佳模型,用校正系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平均系统误差和总相对误差值评价所建立模型的精确性,并用所构建的生物量模型对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檵木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进行... 通过AIC、BIC准则结合R^2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的最佳模型,用校正系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平均系统误差和总相对误差值评价所建立模型的精确性,并用所构建的生物量模型对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檵木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运用5种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不同恢复阶段树干和地上生物量估测效果极佳,叶和枝生物量次之。选用模型Ⅳ:W=a+b (D^2H)建立乔灌阶段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模型,选用模型Ⅲ:W=a×D^b×H^c建立灌木阶段和小乔林阶段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模型。(2)利用建立的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立木生物量生长模型对檵木群落的植被生物量进行估算,不同恢复阶段干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小乔林阶段>乔灌阶段>灌木阶段;叶生物量和枝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乔灌阶段>小乔林阶段>灌木阶段。(3)檵木群落中作为建群种的檵木,其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乔灌阶段>小乔林阶段>灌木阶段,檵木生物量在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在持续下降。这说明随着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基础和营养物质来源随着群落向更高级的演替阶段发展,而檵木的建群种地位可能会被逐步替代而退居亚乔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檵木群落 地上生物量 估测模型 不同恢复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IS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去除效能及微生态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宿程远 朱孝文 +4 位作者 农志文 黄智 方奕涛 谢颖 郭媛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68-2176,共9页
针对垃圾渗滤液中ρ(NH 3-N)较高、可生化性较差、处理困难的问题,以老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改良SRIS(土地快速渗滤系统)对NH 3-N的处理效果与最高处理负荷量,同时分析了系统不同深度的ρ(NH 3-N)的变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针对垃圾渗滤液中ρ(NH 3-N)较高、可生化性较差、处理困难的问题,以老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改良SRIS(土地快速渗滤系统)对NH 3-N的处理效果与最高处理负荷量,同时分析了系统不同深度的ρ(NH 3-N)的变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进水前、后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情况.结果表明:①在进水ρ(NH 3-N)为125 mg L左右、水力负荷为0.11 m^3(m^2·d)、进水频率为1次d下,垃圾渗滤液经改良SRIS的一级、二级渗滤柱处理后出水ρ(NH 3-N)平均值为3 mg L,NH 3-N去除率在97.5%以上;提高水力负荷为0.22 m^3(m^2·d)后,NH 3-N去除率为87.27%;进水频率改为2次d,NH 3-N去除率达到96.17%.②改良SRIS的一级、二级渗滤柱所能处理的最高NH 3-N去除量分别为200和110 mg L,并且主要在下层和底层部分发生去除.③改良SRIS中下层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为丰富,微生物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在属水平下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相对丰度最高,同时还存在多种有利于NH 3-N去除的硝化、反硝化细菌以及浮霉菌,为NH 3-N的去除提供了保障.研究显示,改良SRIS对垃圾渗滤液中NH 3-N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可为老龄垃圾渗滤液的有效处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SRIS 垃圾渗滤液 NH3-N 水力负荷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改性木薯秸秆对Cd(Ⅱ)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邓华 严发 +2 位作者 陆志诚 康彩艳 莫蔚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1,共5页
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向木薯秸秆中添加巯基官能团,研究了溶液的p H、投加量、吸附时间、Cd(Ⅱ)的初始含量以及温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分析表征,研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经过... 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向木薯秸秆中添加巯基官能团,研究了溶液的p H、投加量、吸附时间、Cd(Ⅱ)的初始含量以及温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分析表征,研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经过巯基改性后的木薯秸秆的吸附量得到提升,吸附量随p H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适宜的p H为6~8,对Cd(Ⅱ)的吸附12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Cd(Ⅱ)的反应符合Langmiur等温模型和准2级动力学方程,最大吸附量为72.09 mg/g。吸附过程为自发的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秸秆 巯基改性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木薯模拟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12
作者 宿程远 邱锐 +1 位作者 陈孟林 黄智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3-47,共5页
对新型可控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木薯模拟废水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进水COD为6~7 g/L条件下,考察了不同的HRT与反应器出水COD的关系,通过Eckenfelder模型与物料衡算,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并确定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假设反应器... 对新型可控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木薯模拟废水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进水COD为6~7 g/L条件下,考察了不同的HRT与反应器出水COD的关系,通过Eckenfelder模型与物料衡算,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并确定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假设反应器第1反应区为完全混合状态、第2反应区为平推流状态的条件下,第1反应区的动力学模型可用S_m=S_i/(1+K_1t_1)表示,第2反应区的动力学模型可用S_(me)=S_m/exp(K_2t_2-C)表示,其中K_1=0.833 3 h^(-1),K_2=0.056 63 h^(-1)。该模型预测的COD与实测COD第1反应区出水平均相对误差为9.43%,第2反应区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6.84%。而当可控内循环开启后,需引入修正系数α(2.0~2.8),经修正后的计算COD与实测COD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木薯废水 动力学 基质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铁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头孢氨苄研究
13
作者 郑鹏 宿程远 +3 位作者 徐慧敏 赵力剑 廖黎明 林香凤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3-67,共5页
以头孢氨苄为对象,研究了磁性纳米Fe_3O_4多相类芬顿体系作为预处理对其降解的效能及机理。结果表明,体系预处理头孢氨苄的优化条件为:在头孢氨苄溶液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磁性纳米Fe_3O_4投加量为0.4 g/L、H_2O_2投加量为理论的60%、溶... 以头孢氨苄为对象,研究了磁性纳米Fe_3O_4多相类芬顿体系作为预处理对其降解的效能及机理。结果表明,体系预处理头孢氨苄的优化条件为:在头孢氨苄溶液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磁性纳米Fe_3O_4投加量为0.4 g/L、H_2O_2投加量为理论的60%、溶液pH为3,在此条件下,其去除率为59.2%;各影响因素对其降解过程符合2级动力学。在头孢氨苄的降解过程中,羟基自由基首先进攻头孢氨苄中的β-内酰胺环、酰胺结构和六元环结构,最终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乙酸钠、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20、10 mmoL/L共存时对头孢氨苄降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磁性纳米Fe_3O_4反应前后其XRD特征峰均出现于2θ=30.02°、35.35°、62.48°处,为纯立方向的Fe_3O_4,表明该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Fe3O4 多相类芬顿 头孢氨苄 预处理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14
作者 储雪松 陈孟林 +2 位作者 宿程远 黄智 农志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10,25,共7页
介绍了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原理、生物再生机理以及形成方法、间歇期保存方法和微生物泄漏控制措施,综述了该技术在微污染原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认为今后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活性炭的生物再生机理,建立污染物去... 介绍了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原理、生物再生机理以及形成方法、间歇期保存方法和微生物泄漏控制措施,综述了该技术在微污染原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认为今后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活性炭的生物再生机理,建立污染物去除的吸附、解吸、生物降解、传质等过程的数学模型,活性炭自身的材质、孔径分布、表面性状以及吸附能力对生物膜的形成、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生物膜厚度的控制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 水处理 微污染原水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 被引量:14
15
作者 覃扬浍 马姜明 +3 位作者 梅军林 杨栋林 庄枫红 苏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792-6799,共8页
为探究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的分解情况,运用凋落物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结果表明:经过1a的分解,檵木群落凋落物失重大小顺序为:灌木阶段>乔灌阶段>乔林阶段。檵木群落灌木阶段、乔灌阶段和乔林阶... 为探究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的分解情况,运用凋落物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结果表明:经过1a的分解,檵木群落凋落物失重大小顺序为:灌木阶段>乔灌阶段>乔林阶段。檵木群落灌木阶段、乔灌阶段和乔林阶段凋落物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28a、1.38a、1.41a,分解95%所需的时间分别为5.54a、5.97a和6.09a。经过1a的分解,凋落物养分动态变化为:灌木阶段和乔灌阶段C含量总体上升,乔林阶段C含量总体下降;3个恢复阶段N和纤维素含量总体上升;灌木阶段和乔林阶段P含量总体下降,乔灌阶段P含量总体上升;灌木阶段木质素含量总体上升,而乔灌阶段和乔林阶段木质素含量总体下降。相关分析表明,灌木阶段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与C,N,P,C/P,N/P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乔灌阶段凋落物分解速率与N和木质素/N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乔林阶段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与N,纤维素、C/N和木质素/N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檵木群落 初始养分含量 凋落物分解 漓江流域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风水林”植物群落维管植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汤丹丹 马姜明 李海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6-132,共7页
桂林岩溶石山"风水林"植物群落共记录维管植物217种,隶属74科153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5属18种,双子叶植物56科122属174种,单子叶植物8科16属25种,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所占比例分别为8.30%、80.18%和11.52%。对... 桂林岩溶石山"风水林"植物群落共记录维管植物217种,隶属74科153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5属18种,双子叶植物56科122属174种,单子叶植物8科16属25种,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所占比例分别为8.30%、80.18%和11.52%。对维管植物的生活型进行分析,结果为乔木植物占32.72%,灌木植物占28.57%,藤本植物占16.13%,草本植物占22.58%。"风水林"植物群落维管植物科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6个分布区类型和4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成分41科,占总科数的80.39%;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和8个变型,热带性质成分98属,占总属数的6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 “风水林” 桂林岩溶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水韭对不同pH处理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庄枫红 马姜明 +3 位作者 陈丽婷 苏静 张雅君 于方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41,共9页
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pH处理(6.4~7.2)对中华水韭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中华水韭叶片的生理指标中叶绿素含量、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有效量子产量(Yield)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大潜在... 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pH处理(6.4~7.2)对中华水韭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中华水韭叶片的生理指标中叶绿素含量、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有效量子产量(Yield)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m)、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半饱和光强(Ik)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其中pH6.6处理下,中华水韭的叶绿素含量、Fv/Fm、Yield、qP、Pm、α、Ik最高。中华水韭叶片的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pH6.6处理下,中华水韭的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POD、CAT及qN最低,可见偏酸性水体较适合中华水韭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韭 PH 生理生化特性 光合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快速渗滤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及其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农志文 黄智 +3 位作者 宿程远 董聆雪 方奕涛 朱孝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0-104,共5页
以混凝和芬顿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作为研究对象,使用2级土地快速渗滤装置进行处理,通过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反映系统的处理效能,分析酶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污染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2级处理后出水COD在200 mg/L以下,系... 以混凝和芬顿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作为研究对象,使用2级土地快速渗滤装置进行处理,通过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反映系统的处理效能,分析酶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污染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2级处理后出水COD在200 mg/L以下,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主要在一级渗滤柱的上层和中层,过氧化氢酶在二级渗滤柱下层活性最高;处理后出水NH_3^-N的质量浓度200 mg/L左右,在渗滤柱的下层和底层部分含量下降明显,脲酶在一级渗滤柱上层和中层活性较高;NO_3^--N含量在渗滤柱下层和底层升高,硝酸还原酶在渗滤柱的上层有较强的活性;NO_2^--N含量在下层和底层降低,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为稳定。脲酶与TN的质量浓度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亚硝酸还原酶与NO_2^--N的质量浓度的变化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快速渗滤法 垃圾渗滤液 效能 酶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碳负载海泡石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连荧 黄佳敏 +2 位作者 林香凤 陈孟林 高澍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4-119,125,共7页
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负载海泡石复合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有机污染物、氙灯为可见光光源测试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研究了g-C_(3)N_(4)负载量、催化剂投加质量、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和溶液初始pH等... 制备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负载海泡石复合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有机污染物、氙灯为可见光光源测试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研究了g-C_(3)N_(4)负载量、催化剂投加质量、染料初始质量浓度和溶液初始pH等对染料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吸附和光催化活性。同时探讨了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动力学和光催化过程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碳 海泡石 亚甲基蓝 可见光 催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下岩溶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分析方法适用性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浏寰 覃英凤 +4 位作者 王紫莹 黄德周 张苑 梁建宏 朱婧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5-853,共9页
本研究利用SMT法和七步连续提取法对桂林市会仙岩溶湿地中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稻田、果园、荒地)的土壤以及河流底泥中磷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土壤总磷含量大小为底泥>果园>水稻田>荒地;底泥中Ex-P和Fe-P所占比... 本研究利用SMT法和七步连续提取法对桂林市会仙岩溶湿地中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稻田、果园、荒地)的土壤以及河流底泥中磷的赋存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土壤总磷含量大小为底泥>果园>水稻田>荒地;底泥中Ex-P和Fe-P所占比例较大;荒地土壤中Or-P和Res-P为主要磷形态;水稻田和果园土壤中Fe-P所占比例较高。人为干扰明显的果园表层土壤有较大的磷淋溶风险;荒地土壤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低,体现了其缓冲固持湿地水体中磷的生态功能。大量可溶性磷经淋溶迁移富集于底泥中,是河流富营养化的风险源。七步法表现出在提取多种复杂结合态磷上的优势,对岩溶土壤中Ca-P的提取更充分有效,更适用于研究岩溶土壤不同形态的磷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土壤无机磷形态 SMT法 七步法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