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储氢洞室模型试验中花岗岩相似材料的配合比试验研究
1
作者 陈祎 李树忱 +1 位作者 张博钦 袁超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为了满足地下储氢洞室模型试验中花岗岩相似材料容重、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均应较大的要求,以石英砂、重晶石粉、铁精粉为骨料,石膏为胶结材料,聚羧酸减水剂、粉煤灰为调节材料,水为拌合剂,制备花岗岩相似材料,通过正交设计开... 为了满足地下储氢洞室模型试验中花岗岩相似材料容重、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均应较大的要求,以石英砂、重晶石粉、铁精粉为骨料,石膏为胶结材料,聚羧酸减水剂、粉煤灰为调节材料,水为拌合剂,制备花岗岩相似材料,通过正交设计开展花岗岩相似材料配合比试验,测定不同配合比条件下花岗岩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分析各正交设计因素对花岗岩相似材料物理力学参数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花岗岩相似材料密度主要受铁精粉含量的影响,并且随着铁精粉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花岗岩相似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受各正交设计因素影响的规律相近,并且随着重晶石粉、铁精粉与骨料的质量比以及石膏与骨料的质量比即胶骨比的增大而增大;各正交设计因素对花岗岩相似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均不显著,不同配合比条件下泊松比的波动范围较小;花岗岩相似材料的黏聚力主要受胶骨比的影响,并且随着胶骨比的增大而增大;花岗岩相似材料的内摩擦角主要受石英砂与骨料的质量比以及胶骨比的影响,并且随着以上2个正交设计因素的增大而增大,石英砂与骨料的质量比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极其显著,胶骨比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显著;不同配合比条件下花岗岩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分布较广,可以满足大部分地下储氢洞室模型试验对花岗岩相似材料的要求,同时可作为硬岩质类相似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优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氢 花岗岩 相似材料 配合比试验 极差分析 方差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粉岩地层水平旋喷注浆扩散加固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杨磊 杨洋 +4 位作者 张童 李梦天 李召峰 林春金 孙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7-1488,共12页
水平旋喷注浆是实现细小颗粒结构致密软弱地层有效加固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旋喷注浆扩散模式、加固强度特征及被注介质力学响应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揭露的碎粉岩作为介质对象,基于自主研发的旋喷注... 水平旋喷注浆是实现细小颗粒结构致密软弱地层有效加固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旋喷注浆扩散模式、加固强度特征及被注介质力学响应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揭露的碎粉岩作为介质对象,基于自主研发的旋喷注浆模拟试验系统,研究注浆加固体的空间形态与强度特征,分析注浆压力、旋转速度和提升速度这3个关键因素对浆液扩散范围及加固强度的影响,探究旋喷注浆过程中被注介质压力动态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旋喷注浆加固体呈正面面积大、背面面积小的类圆台状不规则形态,断面直径随注浆管提升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可分为快速减小和缓慢减小2个阶段;旋喷注浆关键控制参数对浆液扩散范围和加固强度具有显著影响,扩散范围和加固体强度与注浆压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注浆管旋转速度和提升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注浆压力对加固强度的提升作用明显,在1~3MPa范围内增大时,加固体强度可提升3.8%~46.2%,而旋转速度对加固体强度的削弱作用较小;旋喷注浆过程中被注介质土压力呈波动变化规律,波动频率与旋转速度密切相关,土压力均值变化具有“前期波动上升、后期逐渐平稳”的两阶段特征,表明旋喷注浆对碎粉岩的切削、冲击和挤密作用逐渐增强,有利于加固效果提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致密软弱地层水平旋喷注浆方案设计、控制参数优化与加固效果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粉岩 水平旋喷注浆 扩散模式 加固体强度 关键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3
作者 王汉鹏 武允昊 +5 位作者 张冰 范建国 李梦天 隋建才 王伟 孙德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4,共16页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可广泛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和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具有装机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清洁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托层状盐穴或盐丘来建设CAES储气...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可广泛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和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具有装机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清洁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托层状盐穴或盐丘来建设CAES储气库,但由于选址条件苛刻等原因,CAES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近年来,随着国内矿井的大量关闭,许多地下空间资源被浪费,因此利用废弃矿井建设CAES电站就具有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与广袤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梳理了CAES各类储气库建设现状与优缺点,总结了废弃矿井CAES储气库的建设与选址要求,分析了当前废弃矿井CAES储气库面临的安全风险与限制瓶颈。为避免CAES储气库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了新的储气库建设方案——管道布设型废弃矿井储气库(利用大直径无缝钢管作为储气空间,缝隙内填充松散充填体进行承压),与传统储气库建设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以下优势:极大降低了储气库对矿区地质构造、围岩渗透性、围岩稳定性等条件的选址要求,增加了选址范围;可利用现有管道施工工艺与技术装备,降低储气库建设难度;提高了储气库的密封性能,保障无气体泄漏风险;改善了围岩应力环境,提高了储气库稳定性;避免储气库受腐蚀影响,增加了储气库的耐久性能。最后以鄂庄废弃煤矿为例,给出了管道布设型储气库改造建设方案,储气库改造建设完成后,总容积可达4.5×105 m3,发电功率可达400 MW,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管道布设型废弃矿井储气库设计构想为废弃矿井CAES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地下空间利用 压缩空气储能 储气库 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气体渗透性测试装置及渗透性试验研究
4
作者 王孟 徐继伟 +4 位作者 高芯燚 陈兵 李梦天 张庆松 刘人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9-1501,共13页
为探究超高气压及复杂应力对多孔介质材料气体渗透性的影响,研制一套较符合压缩空气储能(CAES)运营工况的多参数控制气体渗透性装置,该装置能够在高气压下对试样施加线性、正弦、三角、梯形等多种加载路径的长期循环荷载,模拟充放气时... 为探究超高气压及复杂应力对多孔介质材料气体渗透性的影响,研制一套较符合压缩空气储能(CAES)运营工况的多参数控制气体渗透性装置,该装置能够在高气压下对试样施加线性、正弦、三角、梯形等多种加载路径的长期循环荷载,模拟充放气时复杂受力条件。开展试验研究气体种类对混凝土渗透性影响,分析围压循环、围压及轴压同步循环条件下砂岩渗透率演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压缩空气及氮气作为渗流气体,稳态流量差值<5%。渗漏过程中流量与气压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描述,为急降—缓降—归零的动态变化模式。围压及轴压交变工况下中砂岩的渗透率比围压交变、轴压不变工况下的略小,在循环过程中,瞬时流量变化随轴压和围压增大而减小。该装置较好地反映了多孔介质气体渗流演化规律,可为储气硐室的选址策略和密封系统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多孔介质 气体渗透性 三轴试验 测试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勒夫波的隧道不良地质精细探测方法研究
5
作者 佟瑶 郝磊 +4 位作者 李忠治 陈磊 郭宜果 付一木 宋长青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49-1560,共12页
为解决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地质超前探测难题,将地表震源激发的勒夫波引入浅地表地质探测研究。首先,对隧道前方地层面波地震记录及频散曲线进行特征分析,揭示勒夫波在隧道地质探测中的信号特征,并提出适用于复杂城市环境条件的勒夫波... 为解决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地质超前探测难题,将地表震源激发的勒夫波引入浅地表地质探测研究。首先,对隧道前方地层面波地震记录及频散曲线进行特征分析,揭示勒夫波在隧道地质探测中的信号特征,并提出适用于复杂城市环境条件的勒夫波提取方法;其次,开展勒夫波频散曲线反演方法研究,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拟合频散曲线,并通过数值模拟算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典型隧道施工不良地质模型,包括含低速夹层的层状地层与含低速异常区的地层,并开展数值模拟试验。成像结果表明,基于勒夫波的面波探测能够较好地反映地下地层结构变化,尤其在识别低速夹层与低速异常区方面表现出比瑞雷波更为清晰和稳定的优势。进一步地,在济南某城区地表进行现场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获取地层横波速度结构,与钻孔取样结果对比吻合较好,验证了基于勒夫波的隧道不良地质探测方法的可靠性与应用价值。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在隧道施工中具备较强的工程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不良地质 勒夫波 地震记录 频散曲线特征 地质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库典型岩体全应力应变过程碎胀-储水特性
6
作者 王汉鹏 张冰 +4 位作者 张玉军 吴宝杨 武洋 李鹏 王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为探明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典型岩体碎胀-储水演化特性及内在机制,基于自主研发的岩石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推导了岩样碎胀、储水系数同步测试方法,针对粗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开展了三轴加载岩样全应力应变过程碎胀-储水系数测定试验,并采... 为探明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典型岩体碎胀-储水演化特性及内在机制,基于自主研发的岩石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推导了岩样碎胀、储水系数同步测试方法,针对粗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开展了三轴加载岩样全应力应变过程碎胀-储水系数测定试验,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同步获取了岩石内部裂隙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3类岩样的碎胀、储水系数随加载进程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对应应力应变曲线4个阶段呈阶段性梯度变化。其中,储水系数随着应变变化呈现较好的双参数Weibull分布。初始孔隙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裂隙扩展形态及岩样储水空间,随着岩样初始孔隙度增大,储水系数在峰前80%及以前呈线性增大关系,之后呈指数增大关系。基于碎胀系数计算的储水系数理论值和试验实测值演化规律一致但数值具有明显差异,最大差值可达0.7%,具有明显的“先碎胀后储水”特征。岩样的碎胀、储水系数受应力加载与初始孔隙度的耦合影响,在加载初期由初始孔隙度主导,逐渐过渡至应力主导,最终由应力及岩体孔裂隙贯穿程度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顶板覆岩 全应力应变过程 碎胀系数 储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落漏斗曲线方程的西南岩溶区地下导水通道预测
7
作者 黄海龙 韦文光 +3 位作者 王家全 朱金海 杨鹏帅 李天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目的】为了揭示降落漏斗范围内导水通道存在的可能性,进一步为岩溶区塌陷治理、地下水绕流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方法】以广西盘龙铅锌矿区为例,采用降落漏斗曲线计算钻孔水位的理论(差)值,通过对比分析理论(差)值与实测(差)值的差异,... 【目的】为了揭示降落漏斗范围内导水通道存在的可能性,进一步为岩溶区塌陷治理、地下水绕流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方法】以广西盘龙铅锌矿区为例,采用降落漏斗曲线计算钻孔水位的理论(差)值,通过对比分析理论(差)值与实测(差)值的差异,结合现场钻孔信息与塌陷信息,开展岩溶区地下导水通道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准确的进行岩溶导水通道的预测。【结论】在形成稳定降落漏斗的岩溶含水层中,钻孔的水位实测值低于理论值(h_(实测)<h_(理论))时,或实测差值高于理论差值(Δh_(实测)>Δh_(理论))时,钻孔处存在岩溶导水通道;提出了降落漏斗的“衍射特征”,即漏斗影响范围内存在的相对隔水层改变了隔水层外测点的水平距离,改变后的距离应为l+r。降落漏斗的衍射特征能够准确揭示相对隔水层中径流通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区 裘布依假定 降落漏斗 导水通道 衍射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富水花岗岩蚀变带超前注浆加固技术研究与实践——以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工区为例
8
作者 高广义 李搏凯 +2 位作者 赵爽 徐启鹏 朱志敬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0-1601,共12页
为综合治理大区段超高压富水花岗岩蚀变带,通过超前注浆加固降低围岩含水率及增强稳定性,实现TBM脱困复推及导坑恢复开挖,系统性研究极端复杂不良地质下开展超前注浆加固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依托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工区实践,建... 为综合治理大区段超高压富水花岗岩蚀变带,通过超前注浆加固降低围岩含水率及增强稳定性,实现TBM脱困复推及导坑恢复开挖,系统性研究极端复杂不良地质下开展超前注浆加固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依托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出口工区实践,建立“地质判识-注浆仿真-工艺革新-材料研发-装备升级”五位一体的技术攻关体系。基于现场地质勘察及蚀变岩特性分析,借助多物理场耦合注浆仿真模拟动水压环境下浆液劈裂裂隙网络的填充形态。提出超前分段注浆可行性升级优化的关键技术要点,并通过现场多次注浆试验,攻关实现3大技术突破:1)研发大转矩高频次液压回转螺旋钻孔工艺,并以工艺组合的方式攻克地层有效成孔率低的难题;2)以超细水泥为主体,通过掺入高性能外加剂,创建高渗透、强动水抗分散性的复合型注浆材料;3)研制超高压钻、注装备配套,构建注浆压力可达15 MPa的超高压系统。将所述超前注浆加固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高性能浆液在动水冲蚀下留存率可达近85%,围岩堵水率达92%~95%,围岩变形量控制在18 mm以内,整体注浆工效提升近72%,已成为现场综合治理超高压富水蚀变带地层的关键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富水花岗岩蚀变带 注浆仿真 注浆试验 高性能外加剂 超前注浆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yleigh分布扰动状态概念的单桩承载特性研究
9
作者 马彬 殷伟平 张乾青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86,共11页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Disturbed State Concept,DSC),结合Rayleigh分布从微观角度描述桩-土界面荷载渐进性传递特性,建立了基于DSC理论的桩侧及桩端荷载传递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同时结合桩侧及桩端荷载传递...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Disturbed State Concept,DSC),结合Rayleigh分布从微观角度描述桩-土界面荷载渐进性传递特性,建立了基于DSC理论的桩侧及桩端荷载传递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同时结合桩侧及桩端荷载传递模型,提出了一种分析单桩承载特性的迭代算法并验证其合理性.通过算法计算得到的单桩承载特性与案例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可较好地反映侧阻及端阻硬化、软化等特性.变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基于DSC理论的桩侧及桩端荷载传递模型对不同土层、不同桩基施工工艺都有好的适用性,可较准确地描述桩-土界面荷载传递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状态概念 单桩 荷载传递模型 承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et的半航空瞬变电磁降噪方法及应用
10
作者 刘东 冯浩 +3 位作者 王用鑫 周小生 姚宇洪 孙怀凤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4,共9页
【目的和方法】半航空瞬变电磁法(SATEM)是一种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地下水及地热资源调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所采集的数据常常受到噪声干扰,对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精度产生了显著影响。为了解决噪声残留... 【目的和方法】半航空瞬变电磁法(SATEM)是一种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地下水及地热资源调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所采集的数据常常受到噪声干扰,对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精度产生了显著影响。为了解决噪声残留及有效信号丢失的问题,提升去噪效果,并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将U-Net运用到处理半航空瞬变电磁数据降噪领域,提出一种基于U-Net深度学习架构的半航空瞬变电磁数据降噪方法。该方法使用U型编解码网络结构,通过端到端的训练方式,自动学习并提取数据中的噪声特征。编码结构学习并提取数据中的噪声信息特征,解码结构重组数据特征还原去噪后数据尺寸。通过在编码和解码结构的对称层上引入跳跃连接,有效融合了包含丰富空间信息的低级特征与包含语义信息的高级特征,从而实现对噪声的准确去除。【结果和结论】实际算例表明,经U-Net去噪后的数据信噪比提升约10 dB,与传统去噪方法相比,U-Net在瞬变电磁数据的噪声去除效果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广西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凤凰2号隧道的实测数据降噪工作中,降噪后的多测道图和视电阻率成像结果的可解释性显著增强。证明本方法在半航空瞬变电磁数据降噪中的重要实际意义,为未来的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航空瞬变电磁法 深度学习 U-Net 降噪 复杂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厚硬岩层破断力学机制分析
11
作者 林韩祥 冯雪峰 +5 位作者 张强勇 段抗 张修峰 刘传成 陈长鹏 赵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4-1277,共14页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内蒙古石拉乌素矿区因其特有的高位厚硬岩层赋存特征使得大能量矿震频发,严重制约着煤炭安全开采。大能量矿震的诱因是高位厚硬岩层破断,因此探明不良地质条件下高位厚硬岩层破断的力学机制...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内蒙古石拉乌素矿区因其特有的高位厚硬岩层赋存特征使得大能量矿震频发,严重制约着煤炭安全开采。大能量矿震的诱因是高位厚硬岩层破断,因此探明不良地质条件下高位厚硬岩层破断的力学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以石拉乌素煤矿1206A工作面和1208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Reissner厚板理论的基础上,考虑自重应力场的影响,推导了四边固支厚板的挠度、转角、剪力、弯矩和最大拉应力的解析计算公式;考虑水平地应力场及其转移的影响,建立了高位厚硬岩层破断判据,并基于MATLAB平台编制了厚硬覆岩初次破断步距的计算程序。最终,依托该程序系统研究了工作面宽度、覆岩厚度以及上覆荷载对厚硬覆岩初次破断步距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能量矿震 高位厚硬岩层 Reissner厚板理论 水平地应力转移 破断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高光谱图像迁移学习的岩性智能识别
12
作者 李珊 林鹏 +2 位作者 许振浩 向航 李千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89-2301,共13页
岩性快速识别具有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传统岩性识别主要依赖于岩石图像特征,但在识别外观相似的岩石时易出现混淆。为此,相关研究进一步利用光谱特征以反映岩石组成信息,但光谱测试通常需要制样,且属于有损测试。为... 岩性快速识别具有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传统岩性识别主要依赖于岩石图像特征,但在识别外观相似的岩石时易出现混淆。为此,相关研究进一步利用光谱特征以反映岩石组成信息,但光谱测试通常需要制样,且属于有损测试。为此,凭借成像高光谱技术图谱合一、无损非接触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高光谱图像迁移学习的岩性智能识别方法。首先,对岩石感兴趣区域的高光谱数据进行归一化和降维处理,降低光谱数据的冗余度。然后,结合三维残差网络(3D-ResNet)构建岩石高光谱图像迁移学习模型,利用残差网络提取三维信息。再利用迁移学习的方法,通过加载预训练权重对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岩性智能识别。采用混淆矩阵、准确率(ACC)、精确率(P)、召回率(R)、F_(1)值(F_(1))作为模型准确率的评价指标,针对基于ResNet-101和ResNet-18/34/50的模型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esNet-101迁移模型在测试集的准确率最高,可达98.29%。P最高可达98.32%,R最高可达98.29%,F_(1)最高可达98.31%。ResNet-101对岩石光谱数据识别的准确率基本达到90%以上(除了绿泥石片岩),大部分结果甚至可以达到100%。相较于ResNet-18/34/50,ResNet-101识别精度更高且对每类岩石识别的稳定性更好。此外,利用本方法对隧道现场采样岩石进行了逐个像素点的岩性预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岩性智能识别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泛化性,可用于地质、测井、交通、水利等工程中的岩性快速智能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岩性识别 迁移学习 三维残差神经网络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原理的荷载传递模型及桩侧挤密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13
作者 王衍升 李召峰 +3 位作者 张明 林春金 吕思忠 姚望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6,共13页
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侧注浆参数设计和桩基加固效果评价是在役桩基加固的关键和难点。针对在役摩擦桩桩侧注浆加固工程,采用桩基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实现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基注浆加固。研发桩侧挤密注浆模型装置,将注浆加... 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侧注浆参数设计和桩基加固效果评价是在役桩基加固的关键和难点。针对在役摩擦桩桩侧注浆加固工程,采用桩基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实现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基注浆加固。研发桩侧挤密注浆模型装置,将注浆加固体假设为沿桩长方向的圆柱体,采用圆柱形气囊的横向膨胀模拟桩侧挤密注浆加固方式,揭示桩侧挤密注浆提升在役摩擦桩承载力的作用机理。桩基模型试验中,注浆孔与桩侧距离<15 cm、注浆压力?0.50 MPa时桩基注浆加固效果明显。基于相似原理,通过桩基模型试验建立桩侧注浆加固荷载传递模型;并且,在数值分析软件中嵌入荷载传递模型以实现实际工程条件下桩侧注浆加固数值计算。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桩基荷载传递符合指数模型,数值计算承载力与工程静载试验误差小于5%,具有可靠性。进一步分析加固位置和加固长度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长40%~90%处加固效果最好,加固段长为4 m时承载力提升幅度10.7%~13.7%,实现粉质黏土-粉砂地层桩基承载力分析。随着加固长度的增加,桩基的极限承载力逐渐增加,当加固长度超过16 m(约占桩长的70%)时,能够大幅度提升桩中下部的极限摩阻力。研究结果可为在役桩基桩侧注浆加固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桩 挤密注浆 荷载传递模型 数值模拟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理岩体隧道块体度解构统一量化分级方法及应用
14
作者 贺鹏 杨传馨 +4 位作者 石少帅 胡杰 吴威涛 陈岩 麻正虎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2-1263,共12页
岩体的非均匀性、离散性是其显著的特点,节理岩体作为不同尺度岩块所组成的复杂块系结构系统,因各行业对岩体结构与完整程度的划分指标、标准不同,且多存在定性描述,导致所得数据、结论存在行业阻隔,难以通用。基于无权无向图实现了随... 岩体的非均匀性、离散性是其显著的特点,节理岩体作为不同尺度岩块所组成的复杂块系结构系统,因各行业对岩体结构与完整程度的划分指标、标准不同,且多存在定性描述,导致所得数据、结论存在行业阻隔,难以通用。基于无权无向图实现了随机节理网络模型的快速、批量构建,并采用连通域检测、广度优先搜索等算法对所建仿真模型进行了块体度分析、等效筛分,以原始闭合块体面积,独立有效块体和重构有效块体放大面积作为块度解构的参数源,定义了节理岩体块度等级量化指标——岩体块度指数RBI2D。区别于传统岩体质量评定中以结构面为基底的模式,提出了节理岩体块度解构归一化处理与量化评定方法,基于相关行业标准与工程现场实际,分别对不同岩体完整程度的节理岩体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建立了岩体结构类型与RBI2D的对应关系。集成开发了节理岩体块度解构归一化处理评定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包银铁路甘德尔山隧道的岩体质量评价与围岩分级中,所得结果与现场实测一致性较好。研究成果对围岩等级评定中岩体完整程度指标的获取提供了另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理岩体 块体度 解构分析 围岩分级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类固化剂固化黏土的力学行为及加固机理
15
作者 褚锋 曹敬光 +3 位作者 郑兆丰 鹿辕 吴登睿 张乾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203-9209,共7页
为提高废弃黏土利用率,选用水泥、碱激发剂、硅质固废材料、硫酸盐类固废材料组成的复合类固化剂对某工程废弃黏土进行固化处理,根据无侧限抗压强度(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UCS)试验、水稳性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以及扫描电子... 为提高废弃黏土利用率,选用水泥、碱激发剂、硅质固废材料、硫酸盐类固废材料组成的复合类固化剂对某工程废弃黏土进行固化处理,根据无侧限抗压强度(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UCS)试验、水稳性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试验,研究了该复合类固化剂固化废弃黏土的力学行为及加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固化剂掺量为10%~12%时固化黏土的效果较好,且固化黏土的水稳性系数均大于80%;当固化剂掺量为12%,固化黏土为28 d时,固化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为2.45 MPa,是7 d时固化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1.05 MPa)的2.33倍;固化黏土中生成的大量水化硅(铝)酸钙、钙矾石等水化产物,通过改善土体内部微观孔隙结构并加强团粒间的胶结作用提高了固化黏土的性能。该复合类固化剂可有效加固废弃黏土,提高其资源化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黏土 固化土 碱激发 固化性能 固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废基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相的钠取代倾向
16
作者 高益凡 韩瑞凯 +1 位作者 李召峰 张健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8-517,共10页
采用电石渣、赤泥和硅灰等工业固废制备了固废基硅酸盐水泥熟料(SWCC),研究了Na^(+)在主要熟料相中的掺杂机理。结果表明:SWCC的主要矿物相由68.3%的硅酸二钙(β-C_(2)S)、21.0%的铁铝酸四钙(C_(4)AF)、6.6%的铝酸三钙(C_(3)A)及少量硅... 采用电石渣、赤泥和硅灰等工业固废制备了固废基硅酸盐水泥熟料(SWCC),研究了Na^(+)在主要熟料相中的掺杂机理。结果表明:SWCC的主要矿物相由68.3%的硅酸二钙(β-C_(2)S)、21.0%的铁铝酸四钙(C_(4)AF)、6.6%的铝酸三钙(C_(3)A)及少量硅酸三钙(C_(3)S)组成,该水泥熟料添加8%脱硫石膏后,28 d抗压强度为16.7 MPa;Na^(+)容易被熟料中的含铁矿物相固溶,且倾向于取代Ca^(2+),但难固溶于C_(2)S,尤其难以取代C_(2)S的Si^(4+);除了Si原子,Na原子与宿主原子(Al、Fe、Ca)形成相同的配位数,仅引起局部结构畸变,这种畸变体现在局部键合结构中,而不是整体晶体变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熟料 晶体结构 离子取代 密度泛函理论 差分电荷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层岩体间隔破裂现象的近场动力学方法模拟
17
作者 马鹏飞 张艺晨 +2 位作者 袁超 徐茂洲 郭小雄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96-2307,共12页
在经典近场动力学基础上利用变形等价关系重新推导了非局部力密度,结合非局部微分算子理论降低边界处的计算误差,基于此构建了应力-应变求解模型,解决了传统理论在应力分析方面的局限性,同时引入应变能密度(strain energy density)刚度... 在经典近场动力学基础上利用变形等价关系重新推导了非局部力密度,结合非局部微分算子理论降低边界处的计算误差,基于此构建了应力-应变求解模型,解决了传统理论在应力分析方面的局限性,同时引入应变能密度(strain energy density)刚度折减理论,建立裂纹处介质的力学参数与残余应变能之间的关联。本方法被用于模拟软弱层岩体裂隙间的应力分布情况,并通过与先前研究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和适用性。此外,研究了完整层状岩体中软弱层条形间隔破裂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软弱层岩体裂缝间距与厚度比值对力学状态影响显著,随着比值不断增加,裂纹之间的应力值整体由压应力转变为拉应力。软弱层的等间距破裂现象包括微裂隙的扩展、间隔裂纹的形成以及裂隙逐渐饱和等过程。外荷载作用下引发软弱层与基层之间的损伤以及岩层整体破裂。本方法能够有效描述层状岩体的间隔破裂过程,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岩体 近场动力学 裂纹扩展 间隔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伪随机信号在对地通讯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杨洋 王林 +2 位作者 张衡 李小平 黄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73-3183,共11页
对地通讯(Through-The-Earth Communication,TTEC)以大地为传播介质,使用低频电磁波来传输信息,在地下工程建设调度、预警、救援中有着重要作用.高阶伪随机信号可同时包含数十个频率,其具有易于实现、频率可控、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有... 对地通讯(Through-The-Earth Communication,TTEC)以大地为传播介质,使用低频电磁波来传输信息,在地下工程建设调度、预警、救援中有着重要作用.高阶伪随机信号可同时包含数十个频率,其具有易于实现、频率可控、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有应用于对地通讯的潜力和价值.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高阶伪随机信号的对地通讯新方法.通过在高阶伪随机信号中设置静态频组和动态频组,利用静态频组保证多个主频的平均幅值以维持发射稳定性,利用动态频组对通讯信息编码,传输有效信息.在实际工作时,发射端将通讯信息编码转换为高阶伪随机信号,利用长导线源向大地发射,接收端利用电极或者线圈接收电磁信号,经模式识别、时频变换、反向解码转换为有效通讯信息.通过仿真测试和在济南市某煤矿井下试验,完成有效通讯信息的发射、传输、解译等过程,实现了基于高阶伪随机信号的对地通讯方法,验证了方法在地下工程通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地通讯 高阶伪随机信号 多频 信号编码 信号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电磁接收线圈响应过程分析: 以阻尼比与谐振频率为例
19
作者 孙怀凤 许伟强 +4 位作者 张诺亚 柳尚斌 刘锐 刘玉超 周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60-4371,共12页
以电磁感应为原理的接收线圈是测量瞬变电磁信号的核心器件, 研究其响应特性对于瞬变电磁装备研发与校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心线圈的传感器方程与瞬变电磁的理论信号, 分析了阻尼比与谐振频率这两个关键参数对瞬变电磁感应线圈响... 以电磁感应为原理的接收线圈是测量瞬变电磁信号的核心器件, 研究其响应特性对于瞬变电磁装备研发与校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心线圈的传感器方程与瞬变电磁的理论信号, 分析了阻尼比与谐振频率这两个关键参数对瞬变电磁感应线圈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 并给出了选取建议.在讨论阻尼比选取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种定量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了纯二次场接收时间中不同阻尼比的累计积分误差, 发现在阻尼比取0.6411时整体积分误差最小;但考虑到瞬变电磁方法观测信号应尽早摆脱震荡达到稳定输出的特点, 又引入了线圈响应值与理论值的比值η曲线以及稳定截止时间参数tc, 比较不同阻尼比下进入稳定输出的时间点, 发现能够最早达到稳定输出的阻尼比为0.9118, 并将其作为本文的阻尼比选取建议.针对线圈谐振频率, 通过对比不同谐振频率下的线圈输出曲线发现随着线圈谐振频率增加, 输出曲线的响应速度与完成震荡过程的速度均会提升, 可以提前到达稳定截止时间, 能够提前观测瞬变电磁有效信号.还发现随着谐振频率的增加, 曲线的响应速度不断加快, 且线圈中接收到的能量随之增加, 但通过提高线圈谐振频率来提升响应速度或者增加接收能量都存在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 因此建议线圈谐振频率设置在增速拐点之上以保证线圈的综合性能.本文研究对瞬变电磁接收线圈传感器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 空芯线圈 阻尼比 谐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对流粒子域插值物质点法的隧道大变形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曼灵 李树忱 +3 位作者 周慧颖 王修伟 彭科峰 袁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32-1643,共12页
物质点法(MPM)在模拟大变形问题时具有很好的效果,然而传统的MPM在粒子穿越网格边界时存在单元穿越误差,导致精度降低。为克服传统MPM的单元穿越误差,基于对流粒子域插值物质点法(CPDI)理论框架,采用自适应正交改进插值移动最小二乘法(A... 物质点法(MPM)在模拟大变形问题时具有很好的效果,然而传统的MPM在粒子穿越网格边界时存在单元穿越误差,导致精度降低。为克服传统MPM的单元穿越误差,基于对流粒子域插值物质点法(CPDI)理论框架,采用自适应正交改进插值移动最小二乘法(AOIIMLS),提出了改进CPDI方法。AOIIMLS通过构造加权正交基函数,并且忽略了新对角矩阵中的零元素或极小元素的贡献,以避免求解逆矩阵,增强了鲁棒性。改进CPDI采用速度梯度计算粒子域的速度场,粒子速度和粒子域角点速度用于重构背景网格速度函数。通过一维柱在自重作用下的压缩、砂柱坍塌和隧道坍塌离心机试验验证了改进CPDI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改进CPDI降低了单元穿越误差,得到了更高的精度。最后,采用改进CPDI方法模拟了青岛地铁4号线静沙区间地面塌陷全过程,验证了改进CPDI方法在岩土工程大变形领域的适用性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点法 对流粒子域插值 自适应正交改进移动最小二乘法 隧道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