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评估研究
1
作者 焦慧芳 《山西林业》 2021年第2期18-19,共2页
通过对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进行科学评估,分析了保护区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保护区今后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清晰思路。
关键词 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现状 评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研究
2
作者 焦慧芳 靳潇 张建军 《山西林业》 2020年第5期18-19,共2页
介绍了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现状和保护价值,分析了整合优化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调整优化思路、原则以及具体对策和办法,对保护区面积整合优化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整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保护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建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69-978,共10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资源现状,于2018年4—10月对蟒河保护区两栖爬行类资源进行了专项调查。通过对18条样线、7个样点的实际调查,并参考相关文献,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40种,其中两栖动物13种,隶属于... 为了进一步了解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资源现状,于2018年4—10月对蟒河保护区两栖爬行类资源进行了专项调查。通过对18条样线、7个样点的实际调查,并参考相关文献,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40种,其中两栖动物13种,隶属于2目5科10属;爬行动物27种,隶属于3目7科17属。两栖动物生态类型以陆栖-静水型最多,穴居型最少。分布型和区系分析表明,蟒河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以古北界物种为主,东洋界物种有较多渗透。经统计和G-F指数计算结果表明,蟒河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种数在山西省内处较高水平。鉴于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应采用建设生境廊道,开展自然教育等方法,加强对蟒河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资源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蟒河自然保护区极小植物调查报告
4
作者 张青霞 《山西林业》 2015年第6期22-23,共2页
2013年10月-2015年7月,对蟒河保护区的匙叶栎、山胡椒、木姜子、山白树、血皮槭、山桐子极小植物进行了调查,初步摸清了分布范围及数量,以期为保护区制定极小植物种群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蟒河自然保护区 极小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蟒河保护区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5
作者 张建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5期5-6,43,共3页
该文对蟒河保护区社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对社区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要求进行了解析,分析了蟒河生态旅游的建设主体单位与当地社区、群众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蟒河保护区 社区发展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褐马鸡
6
作者 任迎丰 常东东 +5 位作者 张建军 张伟伟 闫彪 范明亮 姬程鹏 肖治术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5-677,共3页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马鸡属(Crossoptilon),为易危(VU)物种[1],中国特有种[2],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目前,褐马鸡集中分布于我国河北省小五台山和附近地区、北京市门头沟...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马鸡属(Crossoptilon),为易危(VU)物种[1],中国特有种[2],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目前,褐马鸡集中分布于我国河北省小五台山和附近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和房山区(东部种群)、山西吕梁山脉(中部种群)以及陕西省北部黄龙山林区(西部种群)[4−5]。经查阅文献资料[2,4−7],未见褐马鸡在河南省的分布记录,也未在河南省和山西省所在的太行山南部区域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鸡形目 雉科 马鸡属 小五台山 陕西省北部 吕梁山脉 分布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的物种新纪录--黄腹鼬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建军 焦慧芳 +1 位作者 姬程鹏 肖治术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1-233,共3页
通过查验2018年11月以来在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个相机位点红外相机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发现该保护区有4个位点共4次记录了黄腹鼬(Mustela kathiah)的影像。经比较核查,确证黄腹鼬为山西省的新纪录物种,其分布北界扩展到了山西... 通过查验2018年11月以来在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个相机位点红外相机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发现该保护区有4个位点共4次记录了黄腹鼬(Mustela kathiah)的影像。经比较核查,确证黄腹鼬为山西省的新纪录物种,其分布北界扩展到了山西南太行山区域,刷新了该物种分布的最北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黄腹鼬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杭白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程丹 张红 +5 位作者 郭子雨 张建军 王志玲 牛颜冰 张春来 吕晋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9-1457,共9页
以纳米硒为外源硒处理杭白菊,分别采用土壤施硒(T)、叶面喷施硒肥(Y)以及土壤与叶面相结合施硒肥(T+Y)3种施硒方式,以不施硒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硒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杭白菊营养成分、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 以纳米硒为外源硒处理杭白菊,分别采用土壤施硒(T)、叶面喷施硒肥(Y)以及土壤与叶面相结合施硒肥(T+Y)3种施硒方式,以不施硒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硒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杭白菊营养成分、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与CK无显著差异。T、Y、T+Y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低于CK,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CK,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CK处理下菊花花序中V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Y、T+Y处理下黄酮和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CK。T、Y和T+Y处理下花序中硒含量极显著高于CK。T+Y处理下杭白菊单株开花量和单产量显著高于CK。T、Y、T+Y三种施硒方式相比,T+Y处理下杭白菊富硒效果最佳。综合分析比较三种施硒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杭白菊营养成分、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以土壤与叶面相结合施硒肥(T+Y)效果最佳。这一结果可为富硒杭白菊生产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土壤施硒 叶面喷硒 杭白菊 富硒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