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多情景模拟——以黄河流域山西段为例
1
作者 徐铭璟 段宝玲 +1 位作者 冯强 吕萌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6-1219,共14页
黄河流域山西段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预测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和协同态势对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十分重要。基于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以及均方根偏差分析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综合发... 黄河流域山西段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预测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和协同态势对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十分重要。基于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以及均方根偏差分析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综合发展和碳达峰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产水、土壤保持和固碳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情景下产水服务供给量最高为73.27 mm,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和固碳服务需求量最低,分别为59.89 mm和14.92 t C·hm^(-2)。(2)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与土壤保持、产水与固碳服务供给权衡度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与土壤保持、产水与固碳服务需求量协同强度均较低。(3)生态保护和碳达峰情景下产水服务与固碳服务供需比均大于0,各情景下土壤保持服务供需比相似。因此,黄河流域山西段未来发展中应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统筹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成“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黄河流域山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董洁芳 武荣伟 赵艳芬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9,共10页
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和谐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基于2000-2022年的MODIS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采用Sen趋势分析法和MK检验全面刻画RSEI... 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和谐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基于2000-2022年的MODIS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采用Sen趋势分析法和MK检验全面刻画RSEI的空间演变特征。结合分位数回归模型和残差分析探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不同分位数RSEI变化的影响机制及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2000-2022年,黄河流域RSEI年均值为0.465,年均增速为0.55%。黄河流域中游RSEI上升最为显著。流域RSEI改善的区域面积占比为74.94%,显著改善的区域为内蒙古中部及晋陕两省北部地区。同一因素对不同分位数RSEI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分异。随着RSEI分位点的提高,温度、降水及高程等3个变量影响程度均呈下降趋势。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黄河流域RSEI变化面积占比为64.00%,由人类活动导致RSEI变化的区域面积占比为20.62%,由自然环境导致RSEI变化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分位数回归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山西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变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何秋琴 王京伟 +1 位作者 毕旭 宋晓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2-873,共12页
水源涵养功能与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及水资源保护等密切相关.山西省地处干旱、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区,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是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然而近15年来该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变驱动力尚不清楚.鉴于此,该研究采用InVEST(int... 水源涵养功能与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及水资源保护等密切相关.山西省地处干旱、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区,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是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然而近15年来该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变驱动力尚不清楚.鉴于此,该研究采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软件中Annual Water Yield模型以及ArcGIS软件,研究了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个时期山西省水源涵养时空格局,并综合地理探测器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解析了驱动水源涵养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山西省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020年水源涵养总量相比2005年增加了1.53×108 m 3,增长率为7.3%.②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水源涵养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年降水量对水源涵养量变化的效应(q值为0.372~0.477)在不同年份中均超过0.3,是决定水源涵养空间分异特征的主导因素.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水源涵养功能顺序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水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对水源涵养量有重要影响.③水源涵养变化更受限于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在不同年份中,对山西省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大的驱动因子交互组合为年降水量与年潜在蒸散发量协同(q值为0.486~0.596),以及年降水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协同(q值为0.468~0.582).山西省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复杂地貌增强了人类活动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可变性,要特别关注年降水量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协同作用,通过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强化前述两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增强水源涵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功能 时空格局 InVEST模型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紫彦 牛莉芹 程占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2-2163,共12页
生态福利绩效统筹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对于衡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uper-SBM模型对山西省2006—2021年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利用标准差椭圆和GIS空间可视化分析了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规律,并通过熵... 生态福利绩效统筹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对于衡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uper-SBM模型对山西省2006—2021年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利用标准差椭圆和GIS空间可视化分析了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规律,并通过熵权法和Dagum基尼系数识别生态福利绩效偏低的原因及区域差异来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各地市生态福利绩效均值为0.681;不同地市之间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提升效果存在差异。(2)研究期内,生态福利绩效重心坐标呈现由北向南、转而向西南移动的态势;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维持现状的概率较大。(3)综合指数解构方面,资源消耗的增长及人类发展指数较低是造成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差异是生态福利绩效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4)驱动因素方面,城镇化水平是关键的驱动因素;对外开放程度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是形成生态福利绩效现状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对山西省提升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实现转型跨越式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super-SBM模型 时空演化 地理探测器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农业村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山西寿阳县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韩晋仙 李二玲 班凤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6-253,共8页
以山西省寿阳县7个典型常规农业村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耕作层126个土壤样品,测定其Cd、Hg、As、Cu、Pb、Ni、Cr、Zn 8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污染负荷指数法(PLI)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RI)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 以山西省寿阳县7个典型常规农业村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耕作层126个土壤样品,测定其Cd、Hg、As、Cu、Pb、Ni、Cr、Zn 8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污染负荷指数法(PLI)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RI)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应用空间插值法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并对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除As的平均含量低于山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高于山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Cu、Ni、Pb、Zn、Cd、Cr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山西省元素背景值的1.03、1.03、1.13、1.15、1.55、1.72和2.26倍。从单因子污染指数看,Hg属于中度污染,Cd、Cr、Zn、Cu、Ni、Pb为轻微污染,As则没有发生污染。从综合污染指数看,该区域土壤8种重金属所有样点的PLI平均为1.09,总体上属于轻度污染。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看,所有样点8种重金属的RI平均为151.47,属于中度生态风险水平,其中Hg和Cd为主要贡献因子,其他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很低。该区域PLI和RI的空间分析显示,8种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均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但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在局地自然地理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雾霾、燃煤、煤矿生产以及农业生产是造成该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而农户行为则可能是造成部分地块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突出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耕地土壤 污染 空间分布 潜在生态风险 常规农业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程占红 王峥 牛莉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1-524,共14页
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响应“双碳”目标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的应有之义。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与多时空尺度分析方法,定量考察了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特征,并借助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 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响应“双碳”目标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的应有之义。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与多时空尺度分析方法,定量考察了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特征,并借助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与各驱动因素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推移,黄河流域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表现出曲折式动态变化轨迹,且地区间的非均衡性一直存在,但总体上,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差异存在动态收敛趋势;空间上效率中等区逐渐占据主流,且呈现出“黄河上游-中下游”的递变分异格局。(2)时空动态特征方面,流域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局部空间结构与依赖关系网络相对稳定,但在迁移方向上协同与竞争并存;在时空跃迁过程中,多数市域单元表现出较强的转移惰性或时空惯性,表明其空间状态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3)从影响因素来看,旅游经济规模、对外开放、城镇化水平对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低分位地区的影响较大,产业结构、交通便捷程度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的优化对高分位地区效率等级提升的正向边际效应较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黄河流域旅游业绿色发展格局以及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动态 面板分位数回归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环境阈值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段永蕙 刘娟 +2 位作者 刘惠见 张淑香 张乃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0-1075,共6页
【目的】揭示不同磷含量水平下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土壤磷素环境阈值。【方法】选取低(P1)、中(P2)、高(P3) 3个磷素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渗漏试验方法,研究磷素在水稻土剖面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渗漏... 【目的】揭示不同磷含量水平下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土壤磷素环境阈值。【方法】选取低(P1)、中(P2)、高(P3) 3个磷素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渗漏试验方法,研究磷素在水稻土剖面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渗漏液中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的含量、流失量特征以及土壤磷素环境阈值。【结果】不同磷素水平红壤水稻土全磷和Olsen-P含量在0~60 cm都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在土壤剖面上大致呈现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磷素累积量逐渐减少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从土壤渗漏液中不同磷形态的含量特征来看,不同磷水平水稻土渗漏液中TP、TDP和PP含量和流失量都呈现出P3> P2>P1的特点,与土壤表层Olsen-P含量分布规律一致;红壤性水稻土发生淋溶时的土壤磷素环境阈值为50.34 mg/kg。【结论】滇中红壤性水稻土可能存在磷淋失风险,且土壤中磷素Olsen-P含量越高,淋失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磷素 淋溶 环境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市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特征及输送路径分析
8
作者 宋晓伟 孔媛 +3 位作者 郝永佩 朱晓东 王京伟 程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172,共11页
为探究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典型城市保定市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现状,文章基于2015-2022年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保定市PM_(2.5)和O_(3)不同时段的浓度变化特征,并运用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 为探究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典型城市保定市PM_(2.5)和臭氧复合污染现状,文章基于2015-2022年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保定市PM_(2.5)和O_(3)不同时段的浓度变化特征,并运用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法探究气团传输对PM_(2.5)和O_(3)污染的贡献。结果表明:保定市2015-2022年PM_(2.5)浓度逐年下降,而O_(3)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季节上PM_(2.5)浓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O_(3)浓度则表现出相反特征。研究期间PM_(2.5)-O_(3)复合污染日和PM_(2.5)单污染日的天数均呈下降趋势,且天数集中出现在4-9月和10月-次年3月,而O_(3)单污染日天数则呈上升趋势;PM_(2.5)-O_(3)复合污染极易出现于温度为20.8~26.7℃、相对湿度为59.0%~77.5%、风速较低的气象条件下。保定市复合污染期间受来自西北方向长距离及偏南方向短距离气流影响显著;复合污染和PM_(2.5)单污染期间的PM_(2.5)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保定市周边以及贯穿覆盖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到安徽北部的西北-东南方向的污染区域带上,复合污染状况下O_(3)和O_(3)单污染期间主要受到城市周边区域、河南中北部、山东中西部及安徽北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_(2.5)-O_(3)复合污染 后向轨迹 潜在源分析 保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强度空间格局及演进趋势
9
作者 程鹏 彭海洋 +2 位作者 侯丁榕 孙明东 宋晓伟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5-1197,共13页
农业水污染管理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综合考虑农业灰水足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业灰水足迹强度(AGWFI)代表农业污染水平,测算了2012—2021年黄河流域112个地级市(州、盟)的AGWFI,全面分析了黄河流域AGWFI... 农业水污染管理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综合考虑农业灰水足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业灰水足迹强度(AGWFI)代表农业污染水平,测算了2012—2021年黄河流域112个地级市(州、盟)的AGWFI,全面分析了黄河流域AGWFI的空间格局和演进趋势,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2021年黄河流域总体及上、中、下游地区AGWFI均显著降低,且上游地区AGWFI的下降幅度远大于中、下游地区。(2)2012—2021年黄河流域AGWFI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流域总体及上、中、下游地区的AGWFI基尼系数都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AGWFI转移路径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3)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黄河流域总体及上、中、下游地区AGWFI的影响均显著为负,而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和农业水资源利用程度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制定针对性的农业水污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灰水足迹强度 空间格局 演进趋势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平原PM_(2.5)和O_(3)污染导致的健康效应及情景预测 被引量:9
10
作者 郝永佩 宋晓伟 +3 位作者 朱晓东 王京伟 程鹏 毕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6-707,共12页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2014-2021年汾渭平原PM_(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而O_(3)年均浓度却呈波动上升趋势,PM_(2.5)和O_(3)复合污染天数下降趋势显著.②归因于PM_(2.5)污染的早逝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呈下降趋势;而归因于O_(3)污染的早逝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2021年归因于O_(3)污染的全因、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早逝人数较2014分别增加了60.36%、11.94%和74.32%,经济损失增加了136.60%、65.18%和157.20%,其中西安市和洛阳市健康风险与经济损失问题相对突出.③若2030年PM_(2.5)和O_(3)年均浓度均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汾渭平原归因于PM_(2.5)和O_(3)的早逝人数较2021年将分别下降15.99%和2.71%,而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加,健康经济损失将分别增加6.39×10^(8)元(95%CI:5.20×10^(8)~7.56×10^(8)元)和30.05×10^(8)元(95%CI:16.17×10^(8)~43.26×10^(8)元);若进一步将PM_(2.5)和O_(3)浓度降至更低,可进一步避免早逝人数的增加,且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显示,汾渭平原PM_(2.5)治理有所成效,但是O_(3)污染问题凸显,其导致的健康死亡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应保证达到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高目标标准,才能有效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汾渭平原 健康效益 情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不同补给类型湖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玉枝 马雪洋 +1 位作者 李倩 任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58,共8页
研究以青藏高原阿翁错和托素湖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指标(总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同位素和有机碳埋藏速率等)综合分析,重建不同补给类型湖泊的生产力变化及碳循环过程。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对不同类型湖泊的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 研究以青藏高原阿翁错和托素湖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指标(总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同位素和有机碳埋藏速率等)综合分析,重建不同补给类型湖泊的生产力变化及碳循环过程。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对不同类型湖泊的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以降水和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阿翁错,全球变暖造成冰川融水补给增加。当指示冰川融水补给量变化的δ^(18)O_(carb)值逐渐偏负时,湖泊沉积物TOC含量逐渐升高;指示冰川融水输入造成湖泊面积持续扩张,营养物质增加,湖泊生产力提高;当湖泊面积扩张较快,即冰川融水在短时间内快速输入时,TOC含量下降,可能是由于当冰川融水输入过多,造成湖水温度下降过快时,底栖藻类生产力下降,进而湖泊固碳能力下降。对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托素湖,全球变暖对湖泊水文过程及生产力的影响较小,δ^(18)O_(carb)值变化主要受控于农业灌溉活动引起的湖泊补给水量的变化。当δ^(18)O_(carb)值升高时,TOC含量增加;推测是由于农业灌溉耗水量增加导致湖泊补给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湖泊底部接收到更多光照,湖泊生产力上升,固碳能力随之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 气候变化 湖泊生产力 有机碳埋藏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新越 班凤梅 +1 位作者 毕旭 李俊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10-2621,共12页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SEPCER)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制定减污降碳行动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2010-2022年黄河流域91个城市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SEPCER)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制定减污降碳行动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2010-2022年黄河流域91个城市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当量平均值呈下降趋势,CO_(2)排放量平均值在2021年之前呈上升趋势,但在2022年出现下降,较2021年下降了3.56%。2022年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平均值较2010年增长了18.85%。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现空间集聚特征,但随着时间变化其空间集聚格局也发生改变,未形成路径锁定。②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表明,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局部空间结构上呈“上游活跃、下游次之、中游稳定”的特征,就邻域间依赖程度来讲,下游城际作用较强,中游城际作用较弱。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时空跃迁过程中未发生跃迁的概率为35.80%,具有较强的空间动态性,时空网络格局以正向关联为主。③空气流通水平、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对外开放水平、科研投入、产业结构升级是影响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主要因素,其中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空气流通水平是关键影响因素,对外开放水平对周边地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各影响因素交互后存在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应注重多因子协同发展。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逐渐优化的趋势,但各城市仍需通过加强主导因素驱动、完善协同管理体制、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以缩小流域内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减污降碳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灰水足迹时空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鹏 孙明东 宋晓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5-756,共12页
灰水足迹可从水量角度评价水环境污染程度,有助于实现水污染对水资源短缺影响的评估。中国是全球灰水足迹最大的国家,对中国灰水足迹进行全面准确核算,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特征,并准确识别其驱动因素,对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灰水足迹可从水量角度评价水环境污染程度,有助于实现水污染对水资源短缺影响的评估。中国是全球灰水足迹最大的国家,对中国灰水足迹进行全面准确核算,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特征,并准确识别其驱动因素,对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工业及生活三方面全面计算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灰水足迹,采用ArcGIS空间制图、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灰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和动态演进趋势,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探索中国灰水足迹时空动态演进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1-2021年中国灰水足迹及其组成均呈下降趋势,工业灰水足迹下降的比例远大于农业灰水足迹和生活灰水足迹;除西藏、青海和新疆的灰水足迹实现了增长外,其余省域的灰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且各省灰水足迹及其组成的区域差异呈缩小态势。2)河南、山东和四川的灰水足迹一直位于全国前3位,而北京、天津、上海和海南均位于全国末位;灰水足迹标准差椭圆均呈现明显的“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重心略微向西移动,中国灰水足迹的总体空间分布变化较小。3)GDP和人口数一直为中国及各省灰水足迹的正向驱动因素,而灰水足迹强度、人均灰水足迹和技术效应一直为灰水足迹的负向驱动因素;GDP对灰水足迹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灰水足迹强度对灰水足迹的降低作用最大。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及各省域制定针对性水污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水足迹 时空动态演进 核密度估计 标准差椭圆 驱动因素 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毳 刘怡 刘晋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88-1993,共6页
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是地上和地下群落动态的主要驱动力。随着人们对药用植物“道地性”的关注,明确药用植物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阐明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也备受关注。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Seq方法分析... 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是地上和地下群落动态的主要驱动力。随着人们对药用植物“道地性”的关注,明确药用植物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阐明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也备受关注。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Seq方法分析了道地药材柴胡(Bupleurum chinense)、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和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探讨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3种植物根际间土壤酸碱度、总碳、总硫、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细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含水率、酸碱度、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显著相关。进一步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总氮、总碳、酸碱度、脲酶、过氧化氢酶等分别影响了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细菌类群的丰度。总之,土壤环境因子和植物种类共同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而植物种的影响更为重要,三者共同形成特定的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为药用植物的“道地性”提供特殊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地药材 根际细菌群落 驱动因素 植物种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中国地级市NO2污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媛媛 韩骥 过仲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00-1204,1210,共6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利用地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城市形态数据以及人口数据等,研究中国2018年NO 2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了地级市尺度下城市形态(城市面积、斑块数量、形状指数...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空气质量。利用地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城市形态数据以及人口数据等,研究中国2018年NO 2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了地级市尺度下城市形态(城市面积、斑块数量、形状指数、分维数)、人口密度与NO 2之间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索城市形态、人口密度对NO 2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中国的京津冀、中原、山东半岛和长三角等城市群NO 2污染最突出;(2)GWR模型的结果表明,城市形态、人口密度与NO 2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城市形态对NO 2浓度分布的影响有着较大的空间差异。应构建集约高效、紧凑型的城市形态,并通过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及调节城市形态的结构与配置,从而降低能源消耗以及NO 2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NO 2 城市形态 人口密度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东南3种道地药材植物根际真菌群落特性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毳 刘怡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88-1393,共6页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活动密切相关。区域气候和土壤因子决定了药用植物的道地性,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与药用植物的关系有待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山西道地药材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se)、党参(Codo...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活动密切相关。区域气候和土壤因子决定了药用植物的道地性,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与药用植物的关系有待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山西道地药材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se)、党参(Codonopsis piloula)和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探讨道地药材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构建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和植物种类(科水平)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土壤pH、总氮、蔗糖酶、脲酶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RDA总解释率达65%),是3种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子。进一步的方差分解分析显示,植物种类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较大的影响,解释率达27%。总之,植物种类和土壤环境是3种药用植物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植物-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协同作用,为道地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特定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地药材 根际真菌群落 驱动因子 植物种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带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循环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毳 乔沙沙 +1 位作者 刘晋仙 柴宝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540-4548,共9页
选取参与碳固定的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基因(cbbM)、有机碳降解的淀粉酶基因(amylase)和纤维素酶基因(cellulase)作为分子标记,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温带亚高山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杄(Picea meyeri... 选取参与碳固定的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基因(cbbM)、有机碳降解的淀粉酶基因(amylase)和纤维素酶基因(cellulase)作为分子标记,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温带亚高山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杄(Picea meyeri)林、青杄(P.wilsonii)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土壤碳循环功能微生物类群丰度的时空动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总碳(TC)、总氮(TN)、总硫(TS)、有机质(OM)和有机碳(TOC)、pH值、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在4种森林土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高海拔华北落叶松林土壤TC、TN、TS、C/N、OM和TOC含量最高,而pH值最低.土壤TC、TN、亚硝态氮(NO2^--N)含量、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碳循环微生物类群的丰度呈极显著相关.土壤NO3^--N含量与有机碳分解和固碳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显著相关;土壤C/N、NO2^--N、pH值、OM、TOC、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与降解易分解碳(labile C)和难分解碳(recalcitrant C)的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呈极显著相关.植被类型和季节变化共同影响土壤碳循环微生物类群的丰度,而季节变化是主导因素.植被和土壤环境因子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类群的结构,影响森林土壤碳源-汇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微生物群落 土壤碳循环 功能类群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应用于湿地水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晨 缪娇 +3 位作者 高洁 陈宇 李剑锋 程芳琴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1,共6页
湿地构建中基质填料对其综合且持久发挥效能具有关键作用。生物炭可以通过吸附、分配等作用固定水中污染物,填充于湿地基质中能发挥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巨大潜力。该文开展了生物炭基湿地水质净化效能、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等研究... 湿地构建中基质填料对其综合且持久发挥效能具有关键作用。生物炭可以通过吸附、分配等作用固定水中污染物,填充于湿地基质中能发挥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巨大潜力。该文开展了生物炭基湿地水质净化效能、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等研究,揭示了生物炭种类和物化特性对水生植物生长、微生物群落繁衍和固碳减排等方面的作用机理,为生物炭的施用和湿地建设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对提升水生态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湿地 水环境 水生态修复 减污降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颗粒物与CDOM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峰 陈晓玲 +2 位作者 杨文府 史利江 汪雯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55-1469,共15页
水体组分吸收特性是水下光场和水面光谱的主要影响因子,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城市水体光学吸收特性的认识和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城市水环境质量。共采集太原市不同类型(晋阳湖和排洪渠、汾河太原城区段和汾河二库)夏季水体30... 水体组分吸收特性是水下光场和水面光谱的主要影响因子,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城市水体光学吸收特性的认识和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城市水环境质量。共采集太原市不同类型(晋阳湖和排洪渠、汾河太原城区段和汾河二库)夏季水体30个样本的实测数据,对水体总颗粒物、非色素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CDOM的吸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总颗粒物吸收特征的主导因素各异,排洪渠和汾河太原城区段为非色素颗粒物主导类型,晋阳湖和汾河二库为色素颗粒物主导类型;(2)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绝大多数样本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在440、675 nm处呈现典型的Chla吸收峰,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ph(440)、aph(675)与Chla浓度均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但675 nm处的相关性强于440 nm;(3)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d(440)、ad(675)与TSM、ISM、OSM、TP和TN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与Chla没有相关性;(4)太原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M值较小,CDOM中腐殖酸相对含量较高,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陆源性物质的输入占据主导地位;晋阳湖水体M值与太原市其他类型水体相比,M值较大,富里酸的相对含量较高,相对分子质量较小;(5)太原市不同类型水体非色素颗粒物、色素颗粒物和CDOM吸收贡献率在不同波段处差异显著,不同采样点水体吸收特性的主导影响因素各异。该研究对认识城市不同类型夏季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和构建水质参数遥感反演模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颗粒物 CDOM 汾河太原段 湖泊 水库 吸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31个主要城市热岛与大气污染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媛媛 任宏 宫诗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50-158,共9页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下城市热岛效应与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两者间相互作用。该研究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地面空气质量观测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调查了中国2018年31个主要城市的地表城市热岛强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相...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下城市热岛效应与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两者间相互作用。该研究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地面空气质量观测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调查了中国2018年31个主要城市的地表城市热岛强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相关关系及其与城市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上白天城市热岛强度东南地区高,夜间北部高。CO、PM和SO_(2)北高南低,O_(3)、NO_(2)浓度中、东部高于西、南部,时间变化趋势O_(3)浓度与温度最相似。(2)白天城市热岛与大气污染物(除O_(3)外)多呈负相关关系,而夜间相关性较低。(3)城市面积、人口、人均GDP、机动车辆与NO_(2)和O_(3)浓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植被覆盖与白天城市热岛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夜间相反,与大气污染物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化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