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资源型地区山西省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及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任娇 尹诗杰 曹源圆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6期146-154,共9页
资源型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值得关注,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研判。以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例,利用熵权法从全省和地级市两个层面对比分析2005—2017年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以下简称ERE系统)承载力的... 资源型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值得关注,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研判。以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例,利用熵权法从全省和地级市两个层面对比分析2005—2017年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以下简称ERE系统)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和演变特征,探究各市的承载力变化规律及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1)近十年间山西省整体ERE系统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环境和经济子系统承载力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2)从空间格局上看,山西省地级市综合承载力的省内差距逐渐缩小,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由2005年的1个中等承载力、6个较低承载力和4个极低承载力城市跃升为2015年的3个较高承载力城市和8个中等承载力城市。(3)综合考量ERE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可将山西省综合承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晋中和晋城市为第一梯队,属于良好协调优质发展型,省会太原市位列其次,而阳泉和运城市属于轻度不协调衰退型。(4)人均水资源量短缺、环境污染重、产业结构和城市基础设施是目前阻碍山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承载力 协调发展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产业创新政策协同研究——以山西为例 被引量:22
2
作者 郭淑芬 赵晓丽 郭金花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1,共6页
通过收集山西省出台的省级层面的文化产业创新政策,并对政策进行量化,采用量化指标对山西省文化产业创新政策的政策效力、政策措施、政策目标间的协同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各年的创新政策效力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 通过收集山西省出台的省级层面的文化产业创新政策,并对政策进行量化,采用量化指标对山西省文化产业创新政策的政策效力、政策措施、政策目标间的协同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各年的创新政策效力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创新政策措施间的协同程度随时间逐渐加强;创新政策目标间的协同度总体上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山西省应加强文化产业创新政策的战略性和系统性建设,并应增强金融措施的利用力度,更加强化消化吸收与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方面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创新政策 政策协同 协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评价——来自中国114个地级市的检验 被引量:30
3
作者 聂雷 王圆圆 +1 位作者 张静 张宇硕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1-152,共12页
展开绿色转型绩效评价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4个资源型地级市的绿色转型绩效进行测度,继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了不同... 展开绿色转型绩效评价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4个资源型地级市的绿色转型绩效进行测度,继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了不同类型城市的绿色转型绩效差距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首先,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绩效的高低主要依赖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效果,环境转型绩效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然后,不同类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转型发展存在周期性特征,但由于四类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途径不同,转型效果也存在差异;最后,城市绿色转型总体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的组内差距整体都呈现扩大的趋势,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组内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之间的差距最大,均值为0.1585,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之间的差距最小,均值为0.0858,组内差距的缩小是总体差距缩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绿色转型绩效 主成分分析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演进特征及协同关系研究——以中国省域中心城市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康杰 吴亚君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5,共9页
加快高铁网络建设,改善区域经济网络联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省域中心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时空演进特征,并对其协同互动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高铁网络的整体密度呈... 加快高铁网络建设,改善区域经济网络联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引力模型,分析中国省域中心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时空演进特征,并对其协同互动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高铁网络的整体密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整体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化,而城市经济网络随时间演进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高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之间要素的流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QAP相关分析验证了高铁网络与城市经济网络正相关关系,表明二者之间能够起到相互推动的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高铁网络与经济网络存在着双向影响,经济网络对高铁网络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经济网络 省域中心城市 社会网络分析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郭淑芬 马宇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2-79,共8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发展战略。资源型区域常常会面临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诅咒"问题,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严峻挑战,及时了解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对促进其走向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发展战略。资源型区域常常会面临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诅咒"问题,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严峻挑战,及时了解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对促进其走向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推演分析,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创新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是该类型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子能力,并从生存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创新支持能力、转型支持能力六个子能力系统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以及距离协调度测算法,以典型资源型省域山西省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前后各两个时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及其协调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综改区"设立后,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由2007年的IV级弱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到了2014年的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但环境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两个子能力系统仍处在较低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内六大子能力系统的协调度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环境支持能力与其他各子能力系统极度不协调的现象。实证结果对山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也反映了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区域 可持续发展能力 协调度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创新水平时空跃迁路径与趋同演化规律分析——基于山西省县级尺度专利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15
6
作者 郭淑芬 郭金花 赵国浩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57,共8页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在县域。采用标准差椭圆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基于山西省2008-2016年119个研究单元的专利数据,对县级尺度创新水平的时空特征与创新趋同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县域创新空间重心发生了3次迁移,分...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在县域。采用标准差椭圆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基于山西省2008-2016年119个研究单元的专利数据,对县级尺度创新水平的时空特征与创新趋同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县域创新空间重心发生了3次迁移,分别是2008-2013年向东北方向迁移明显,2013-2015年转向西南方向,2015年以来沿东北方向回迁,整体上表现为由祁县转移至清徐县。结合标准差椭圆移动轨迹,县域创新水平"东北—西南"格局稳定,主轴方向趋于分散化,辅轴方向趋于集中化;(2)依创新水平均值可把县域分为低水平、中低水平、中高水平和高水平4种类型,这些类型呈现的以省会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县域为主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短期内不易被打破。不同类型存在向更高层次创新趋同转变的可能,但实现跨级跃迁的概率较低;(3)邻域创新水平对县域创新类型趋同转变具有重要作用,转变方向倾向于与邻域转变方向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县域创新水平的局部空间极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创新 创新水平 创新趋同 标准差椭圆 空间马尔可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资源型地区产业能-水足迹效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秀丽 郭丕斌 王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8999-9010,共12页
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众多,但其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形势严峻,如何针对能源和水这两种重点资源进行协同管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基于区域不同产业能-水耦合视角,采用投入产出分析对2002—2012年山西省不同产业的能-水足迹效... 我国煤炭资源型地区众多,但其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形势严峻,如何针对能源和水这两种重点资源进行协同管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基于区域不同产业能-水耦合视角,采用投入产出分析对2002—2012年山西省不同产业的能-水足迹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结构分解分析能-水耦合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研究期间,山西省各产业能-水足迹都呈上升趋势,能源足迹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各产业间接消耗能源的增加,而水足迹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各产业直接消耗水资源的增加。(2)不同行业能-水足迹效率差异很大,足迹较大的产业其足迹效率都较低。尽管研究期间各产业能-水足迹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大部分产业能-水足迹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3)从各产业能源足迹效率和水足迹效率的耦合情况来看,各产业能-水足迹效率耦合状况趋于优化,逐步由低水足迹效率和中等能源足迹效率(WlEm)为主转变为中等水足迹效率和中等能源足迹效率(WmEm)为主,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4)从能-水足迹效率影响因素来看,各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导致能-水足迹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各产业能-水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部门间的联系和地区经济结构对能-水足迹效率的影响也逐步增加。这些发现从理论上揭示了资源利用强度和效率对产业能-水消耗的影响机制,从实践上对资源型地区节能节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足迹效率 水足迹效率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煤炭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变革的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郭淑芬 裴耀琳 任建辉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7-35,共9页
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估地区发展质量的基础。遵循“发展基础—发展途径—发展目标”这一逻辑过程,从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三个维度构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提出用创新驱动努力衡量动力变革,用单要素、全... 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估地区发展质量的基础。遵循“发展基础—发展途径—发展目标”这一逻辑过程,从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三个维度构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提出用创新驱动努力衡量动力变革,用单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效率变革,用产业体系质量、区际关系质量、地区分配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衡量质量变革,并选取24个指标构成完整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08—2017年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并用障碍度模型分析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山西高质量发展指数在2008—2017年间呈微弱上升趋势,但期间波动较大,要素效率低下、创新能力提升困难等是当前山西高质量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实证结果对山西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地区 高质量发展指数 动力变革 效率变革 质量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曾浩 申俊 江婧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9-96,共8页
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值进行测度,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6年长江经... 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值进行测度,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指数值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值从东向西大体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致性的特征。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全局Moran′s I值总体不断增大,局部空间演变过程中,除热点区范围分布较为稳定外,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变化都较为显著。因此,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应做到自我提高与协同发展,从而推动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资源环境承载力 时空演变 熵值法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 被引量:29
10
作者 郭金花 郭淑芬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2-65,共4页
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助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意义重大。文章结合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特点从融合创新条件、融合创新主体、融合创新绩效和融合创新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 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助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意义重大。文章结合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特点从融合创新条件、融合创新主体、融合创新绩效和融合创新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对我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进行测评与省域差异特征分析。以期基于评价结果识别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培育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 指标体系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明 赵国浩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2-128,F0003,共8页
笔者使用中国1995—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使用误差修正准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经验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在空间相邻权重... 笔者使用中国1995—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使用误差修正准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经验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在空间相邻权重矩阵和空间距离幂权重矩阵(Ψ=-1)中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扩散作用,人力资本发挥集聚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动态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速度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人力资本 区域创新能力 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马明 薛晓达 赵国浩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101,共7页
使用1995—2015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基础上加入时间因素,构建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使用经济距离和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 使用1995—2015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基础上加入时间因素,构建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使用经济距离和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两因素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中均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累积效应。前者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正空间溢出,后者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负空间负溢出;(2)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同时受地理距离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3)两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速度提升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人力资本 区域创新能力 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的制度创新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薛曜祖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88-93,共6页
文章基于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矛盾的制度背景,深刻挖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利益主体及其内在相互关系,运用信号博弈分析模型,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的制度创新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文章基于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矛盾的制度背景,深刻挖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利益主体及其内在相互关系,运用信号博弈分析模型,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的制度创新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的制度创新需要通过各利益主体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来实现,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各利益主体的成本与收益关系,建议建立完善的农民利益诉求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的外界制度环境可能会推动制度创新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城乡统筹 制度创新 信号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资源场势的江苏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聂雷 邵子南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4-440,共7页
将资源场势理论运用到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领域,计算了江苏省2001—2010年13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资源势、消耗势、资源-消耗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全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均衡性。结果表明,建设用地资源势趋于集中分布在苏南... 将资源场势理论运用到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领域,计算了江苏省2001—2010年13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资源势、消耗势、资源-消耗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全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均衡性。结果表明,建设用地资源势趋于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由正向负转变的特征。消耗势的分布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大致相同,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但重心有向苏北转移的迹象。江苏省土地资源禀赋与利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错位现象,资源配置呈空间不均衡性且有上升趋势。其中,以无锡、南通、苏州3市增加最多,分别增加2.00、1.33、1.19。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属于典型的配置不均衡(-)型,其他各市则在不均衡(-)型和不均衡(+)型间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土地资源-消耗势 建设用地 配置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人才区域集聚为何不同——基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的解释 被引量:22
15
作者 郭淑芬 张文礼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2-160,共9页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环境 科技人才集聚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依赖、产业生态与区域产业演进--基于全国省域层面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8
16
作者 边云涛 赵康杰 景普秋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4,共9页
资源型区域的产业单一锁定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难点之一。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是影响产业演进的主要因素,以产业生态为关键环节研究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演进问题。研究发现,资源依赖与产业多样... 资源型区域的产业单一锁定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难点之一。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是影响产业演进的主要因素,以产业生态为关键环节研究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演进问题。研究发现,资源依赖与产业多样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总体负相关,2017年省级层面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呈"U"型。对于产业多样化,产业关联促进作用明显,研发在全国整体、低资源依赖省份具有促进作用,人口密度具有抑制影响,市场化普遍不显著,城镇化水平在中等资源依赖省份产生促进作用。对于三次产业结构升级而言,产业基础不利于产业升级,研发对低资源依赖省份促进作用明显,人口密度对高资源依赖省份有正向影响,市场化普遍有促进作用,城镇化对全国和中等资源依赖省份有促进作用。路网密度对产业多样化不显著,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明显。通过机制检验发现,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全方位挤出是造成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的原因。最后从建设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关联产业、完善要素进出口机制、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 资源依赖 产业转型升级 荷兰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开发强度与环境资源耦合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薛曜祖 李佩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区域开发强度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是目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文章以中部6省为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了2006-2015年区域开发强度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关系,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论如下:从总体上看,中部6省的区域开发强度与环境资源... 区域开发强度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是目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文章以中部6省为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了2006-2015年区域开发强度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关系,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论如下:从总体上看,中部6省的区域开发强度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度处于良好协调程度;从时间上看,2006-2015年中部6省的区域开发强度、环境资源水平及二者的协调度都处于平稳或波动上升;从空间上看,河南的区域开发强度和环境资源水平的协调度已经到达优质协调的程度,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的协调度为良好协调,山西处于中级协调状态,空间上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低"的状态,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各有不同。基于此,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吸引高技术人才,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开发强度 环境资源 协调耦合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产业的行业效率比较及省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郭淑芬 郭金花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79,共9页
在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在各省市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通过构建测度指标体系,运用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发现:(1)中国内地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综合效率整体偏低,纯技术效率偏低是主要... 在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在各省市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通过构建测度指标体系,运用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发现:(1)中国内地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综合效率整体偏低,纯技术效率偏低是主要原因。行业效率的提升仍需依赖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提升;(2)31省市文化子行业效率水平非均衡特征明显:文化制造业综合效率呈现"西低东高"阶梯式分布,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则整体呈现"低集中—高分散"的空间分异特征。相比而言,多数省市文化制造业有了较好发展,这与中国制造业率先获得发展相关;(3)2012—2013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及文化服务业行业效率增幅最大的依次是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这体现了中国产业转移与文化产业差异化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行业效率 SBM-DEA ARCGIS 省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支持、扶贫效率与区域优化——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薛曜祖 毕洁颖 包盛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6-44,共9页
文章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首次对中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纯技术效率均值和规模效率均值都被低估,投入规模不足和创新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金... 文章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首次对中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纯技术效率均值和规模效率均值都被低估,投入规模不足和创新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提升的瓶颈。此外,我国各区域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差异显著,呈现“中部>西部>东部>东北”的空间格局。通过对Malmquist指数分解可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技术进步变化值的演变趋势基本相同,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技术进步的依赖。因此,各类金融扶贫机构及组织应扩大金融扶贫规模,增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投入来提升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不同区域应根据种子型、发展型、成长型、成熟型四种效率类型选择相应的区域金融扶贫效率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扶贫效率 三阶段DEA模型 区域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中亚五国FDI的双边贸易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薛曜祖 黄蕾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3-18,共6页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和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文章选取2004—2014年中国对中亚五国11年间的FDI与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中国对中亚五国的FDI存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和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文章选取2004—2014年中国对中亚五国11年间的FDI与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中国对中亚五国的FDI存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中亚五国FDI有显著的贸易促进作用;但是分国别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FDI的进口促进效应大于出口创造效应,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FDI的进口促进效应小于出口创造效应。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扩大中国对中亚五国FDI的规模,并根据各国具体情况来制定FDI的方向,发挥FDI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亚五国 FDI 双边贸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