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养护压力对赤泥−粉煤灰基注浆材料储碳−力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吴国威 冯国瑞 +3 位作者 白锦文 韩艳娜 吴凡 马俊彪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3-165,共13页
固体废弃物堆积与CO_(2)排放是制约能源行业清洁高效发展的2大关键问题。采用制铝工业副产品拜耳法赤泥和粉煤灰制备赤泥−粉煤灰基地聚物注浆材料,测试不同CO_(2)养护压力下材料的碳化深度、碳化面积、CO_(2)吸收量和单轴抗压强度,并利... 固体废弃物堆积与CO_(2)排放是制约能源行业清洁高效发展的2大关键问题。采用制铝工业副产品拜耳法赤泥和粉煤灰制备赤泥−粉煤灰基地聚物注浆材料,测试不同CO_(2)养护压力下材料的碳化深度、碳化面积、CO_(2)吸收量和单轴抗压强度,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和低场核磁(LF−NMR)等微观表征技术,揭示注浆材料储碳−力学性能演化机制。结果表明:CO_(2)养护压力从0.2 MPa增至1.8 MPa,材料的碳化深度从2.07 mm增加至4.27 mm,CO_(2)吸收率从1.10%提升至2.86%。碳化养护结束后,碳酸盐对材料强度的贡献优于水化硅铝酸钠/钙(N(C)−A−S−H)凝胶,使得材料单轴抗压强度随CO_(2)压力升高而增加,当养护压力达到1.4 MPa时,其强度超过未碳化养护的对照组。在继续养护至28 d的过程中,由于前期碳酸化反应消耗了材料中的游离碱及生成地质聚合产物所需的Ca^(2+)、Na^(+),导致这一阶段的地质聚合反应受限。同时材料整体处于低钙体系,不利于碳酸钙晶体的持续生长发育,最终造成材料孔隙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28 d强度均表现为劣化。研究可为指导采空区CO_(2)储库构筑与井下碳封存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粉煤灰基注浆材料 碳酸化反应 地质聚合反应 CO_(2)养护压力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煤柱开采覆岩运动与载荷传递特征三维相似模拟研究
2
作者 曹丁园 潘瑞凯 +4 位作者 白锦文 冯国瑞 屈锦波 李浩男 李宇飞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88,共12页
下层煤工作面跨上覆遗留煤柱开采(简称“跨煤柱开采”)过程中,遗留煤柱承受高支承压力,可能导致下层煤工作面发生冒顶、压架、巷道损坏以及冲击地压等灾害。采用三维相似模拟试验研究跨煤柱开采时覆岩的运移规律和煤柱载荷传递特征。结... 下层煤工作面跨上覆遗留煤柱开采(简称“跨煤柱开采”)过程中,遗留煤柱承受高支承压力,可能导致下层煤工作面发生冒顶、压架、巷道损坏以及冲击地压等灾害。采用三维相似模拟试验研究跨煤柱开采时覆岩的运移规律和煤柱载荷传递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遗留煤柱两侧工作面的开采,层间岩层应力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单侧采空时煤柱应力影响角约为7°,两侧采空时应力影响角增大至39°,工作面距离遗留煤柱约32 m时开始受煤柱集中应力影响;下层煤工作面进入煤柱下方开采后,采空区的煤柱逐渐发生屈服卸压,将覆岩载荷传递至工作面前方完整煤柱,形成载荷集中,在工作面推出煤柱5 m位置时,层间岩层断裂并诱发主关键层失稳,发生强矿压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柱 跨煤柱开采 岩层控制 三维相似模拟 覆岩载荷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煤化工方向)人才培养策略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莹 王晓琴 +2 位作者 王海堂 栗俊田 苏立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1-53,共3页
地方应用型本科建设只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才可以真正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作用。以山西能源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方向)专业为例,对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中煤化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煤化工产业... 地方应用型本科建设只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才可以真正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作用。以山西能源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方向)专业为例,对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中煤化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煤化工产业人才培养策略是:依据山西煤化工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 煤化工产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与教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硅溶胶−EVA−粉煤灰水泥基复合浆材配比正交优化及对其物性的影响
4
作者 沈玉旭 柴肇云 +6 位作者 孙浩程 刘向御 郭俊庆 肖畅 李天宇 辛子朋 史沁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3-2659,共17页
针对传统水泥基浆材不能满足煤矿大变形巷道注浆加固实际需求的难题,通过添加纳米硅溶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粉煤灰对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改性获得高性能复合浆材。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法系统研究复合浆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 针对传统水泥基浆材不能满足煤矿大变形巷道注浆加固实际需求的难题,通过添加纳米硅溶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粉煤灰对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改性获得高性能复合浆材。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法系统研究复合浆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优配比,并进一步分析最优配比复合浆材与纯水泥的物性差异,构建复合浆材的水化反应机理模型,阐明其加固破碎岩石的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浆材最优配比为:水灰比0.7,粉煤灰掺量15%,硅溶胶掺量2%,EVA掺量7.5%;相较于纯水泥,复合浆材流变性略有下降,但浆液稳定性、力学性能等均有显著提升,初凝时间缩短了38.9%,终凝时间缩短了53.8%,析水率降低了60%,结石率提高了3.3%,单轴抗压强度提高了39.1%,抗拉强度提高了97.2%,拉压比提高了41.7%;硅溶胶和粉煤灰在不同时期与Ca(OH)2发生火山灰反应生成更多水化硅酸钙(C-S-H)和水化铝酸钙(CA-H),促进复合浆材的水化反应,并加速EVA成膜,使结石体更加致密;复合浆材注入量和胶结体单轴抗压强度均随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加,随Talbot指数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破坏形式多呈鼓状,剪胀变形明显;当注浆压力大于2 MPa,Talbot指数为0.5时,胶结体强度较大,破坏较小。本研究为水泥基复合浆材早期强度、增韧改性提供了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溶胶 EVA 粉煤灰 普通硅酸盐水泥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浅层煤层气井定量化排采制度 被引量:3
5
作者 马雄强 余莉珠 +4 位作者 王大猛 翟志伟 李坤潮 韩波 赵子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针对中浅层煤层气井排采制度与低渗透煤储层解吸-扩散-渗流特征不匹配的问题,以大宁-吉县区块为例,从煤层气低产井及低产原因入手,将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归纳为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及排采因素,排采因素又可进一步细化为初期排液速度慢、压... 针对中浅层煤层气井排采制度与低渗透煤储层解吸-扩散-渗流特征不匹配的问题,以大宁-吉县区块为例,从煤层气低产井及低产原因入手,将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归纳为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及排采因素,排采因素又可进一步细化为初期排液速度慢、压降传播规律复杂和煤粉伤害3个方面。结合原因分析和工程实践,优化煤层气井排采制度,提出中浅层煤层气井“4321”排采管控方案:划分4大排采阶段、抓好3个关键控制点、实现2项参数平衡、形成1个排采标准模版。实践表明,采用“4321”排采管控方案,利用关键点、重要参数等定量化排采制度,缩小排采参数取值范围,可以有效提高煤层气井稳产能力,使气井稳产期产气量大于900 m^(3)/d。研究成果可为中浅层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的制定提供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排采 储层伤害 井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采工作面空巷充填力学响应规律与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牛海萍 潘瑞凯 +1 位作者 于伟东 沈玉旭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72,共8页
针对复采巷道布置过空巷围岩应力问题,以某矿复采工作面巷道布置为工程背景,根据实验室充填体、围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研究空巷不充填和用不同材料充填时复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空巷围岩、煤柱中最大应力和应力影响区... 针对复采巷道布置过空巷围岩应力问题,以某矿复采工作面巷道布置为工程背景,根据实验室充填体、围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研究空巷不充填和用不同材料充填时复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空巷围岩、煤柱中最大应力和应力影响区域的分布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距离工作面较近时,跟不充填空巷相比充填空巷煤柱中最大应力从26.5 MPa下降到14.8 MPa,最大应力区域从6773 mm2下降到2619 mm2,说明充填空巷给煤柱提供了侧向约束,可以大大减小煤柱破坏范围。当模拟充填材料弹性模量为27、115、208 MPa时,空巷围岩的最大垂向应力为14.80、14.23、13.43 MPa,表明力学性能较好的充填材料有助于改善围岩应力分布。在数值模拟基础上,对弹性模量208 MPa材料充填巷道矿压显现进行了现场监测,较未充填开采前,支架工作阻力由1708.1~1859.67 k N降低至776.18~815.13 k N,降幅较为明显,上覆顶板稳定性得以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巷应力分布 充填材料 复采工作面 数值模拟 矿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留底煤回采巷道变形破坏及支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鹏 索永录 +1 位作者 郭萌 鲁健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4,共5页
为揭示深部留底煤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提出有效支护策略,以青云煤矿020202工作面轨道巷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深部巷道力学模型,引入无量纲形式的敏感度因子,研究埋深、围岩强度、采动应力和支护阻力对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基... 为揭示深部留底煤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提出有效支护策略,以青云煤矿020202工作面轨道巷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深部巷道力学模型,引入无量纲形式的敏感度因子,研究埋深、围岩强度、采动应力和支护阻力对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基于此提出新支护策略,并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围岩表面位移量和塑性区半径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排序为埋深>围岩强度>采动应力>支护阻力;“去底煤注浆加固+高预应力强力锚杆锚索及时支护”策略可有效抑制巷道围岩塑性区发育,使围岩变形量减少约50%,无需返修。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留底煤巷道支护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留底煤回采巷道 围岩变形 围岩破坏 支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顶板巷道锚索破断机理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鹏 来兴平 沈玉旭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8-615,共8页
为揭示层状顶板巷道锚索破断机理,减小锚索破断造成的安全隐患,以晋煤集团赵庄矿3盘区33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井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层状顶板层面正应力与切向应力分布规律及不同层状顶板厚度、层理不连... 为揭示层状顶板巷道锚索破断机理,减小锚索破断造成的安全隐患,以晋煤集团赵庄矿3盘区33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井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层状顶板层面正应力与切向应力分布规律及不同层状顶板厚度、层理不连续面数量、锚索预紧力下锚索的工作形态,结果表明:顶板岩层层理面上的剪应力呈非均匀分布,巷道跨中剪应力为0,最大剪应力发生在巷道两帮的支承区域范围,锚索水平偏移量与层面剪应力分布一致,提高锚索预紧力能够有效减少锚索的水平偏移。层状顶板锚索破断机理是锚索受层状顶板各层理岩层错动剪切破断,现场试验表明,在变全锚索支护为高强度接长锚杆与锚索分区协同支护后,赵庄矿33082巷道试验段顶板刚度显著提高,试验段巷道服务期间未发生锚索破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顶板 锚索破断 理论分析 锚索工作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硅溶胶改性水泥基材料性能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孙浩程 柴肇云 +3 位作者 沈玉旭 郭俊庆 辛子朋 李天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4-271,共8页
针对普通水泥基材料存在早期强度低、抗变形能力弱等问题,通过纳米硅溶胶对水泥基材料进行改性,采用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纳米硅溶胶改性不同水灰比水泥基材料的流动性、结石率、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 针对普通水泥基材料存在早期强度低、抗变形能力弱等问题,通过纳米硅溶胶对水泥基材料进行改性,采用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纳米硅溶胶改性不同水灰比水泥基材料的流动性、结石率、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水化产物及微观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硅溶胶掺量在0.5%以内、水灰比小于1.0时可显著提高水泥浆液的流动性,最大提高20.24%;结石率随着纳米硅溶胶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硅溶胶对水灰比大于0.7浆液的结石率提高明显,最大提高24.49%;当硅溶胶掺量为2%时,结石体的抗压强度增幅最大且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硅溶胶对试样强度的增幅效果逐渐减弱;纳米硅溶胶的掺入促进水泥基早期的水化反应,与水化产物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凝胶(C-S-H)并使微观形貌更加致密,使结石体的早期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显著提高;纳米硅溶胶通过缩短诱导期以及在颗粒空隙中为C-S-H提供成核位点促进水化反应,提高水泥基材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溶胶 流动性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水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近距离坚硬顶板切顶成巷围岩控制技术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成帅 黄玉诚 +4 位作者 郭俊庆 沈玉旭 王希明 赵鹏飞 曹政权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33,共6页
针对双层近距离坚硬顶板下切顶参数不合理导致的沿空留巷围岩大变形问题,通过现场监测、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模拟,以柏沟煤业090109运输巷道为工程背景,阐明双层近距离坚硬顶板沿空留巷矿压显现特征和机制,分析保持围岩稳定的必要条件,提... 针对双层近距离坚硬顶板下切顶参数不合理导致的沿空留巷围岩大变形问题,通过现场监测、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模拟,以柏沟煤业090109运输巷道为工程背景,阐明双层近距离坚硬顶板沿空留巷矿压显现特征和机制,分析保持围岩稳定的必要条件,提出合理的切顶高度、角度和顶板强化支护技术。综合实际条件确定090109运输巷道切顶卸压高度和角度分别为6 m和15°;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结合顶板锚索强化支护技术后,顶底板与实体煤帮位移较原巷道围岩控制方案分别减少了35.3%和49.9%,围岩稳定时滞后工作面距离减少了55.2%。研究成果为双层近距离坚硬顶板下切顶留巷提供可行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双层坚硬顶板 切顶卸压 切顶参数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复采工作面过空巷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60,共5页
以石窟煤矿30106综放复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煤层的实际赋存与开采条件,在分析综放复采面过空巷基本顶破断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确定该工作面过空巷期间支架的最大工作阻力及支架型号,并通过数值分析与现场应用对... 以石窟煤矿30106综放复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煤层的实际赋存与开采条件,在分析综放复采面过空巷基本顶破断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确定该工作面过空巷期间支架的最大工作阻力及支架型号,并通过数值分析与现场应用对所选型支架工作阻力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验证。研究结论如下:综放复采面推进至距空巷距离较近处,煤柱失稳破坏将导致基本顶关键块B提前回转,基本顶破断处位于空巷前方附近,发生超前断裂,此刻关键块B较周期来压步距大,形成跨越煤柱及空巷的长关键块B;30106综放复采面基本顶跨巷超前破断长关键块B长度为18m,该工况下所需液压支架阻力为9887k N/架;30106综放复采面选用ZFY10200/25/42两柱掩护式放顶煤液压支架。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表明,所选支架能满足复采面过空巷时最大载荷的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复采工作面 过空巷 支架工作阻力 支架型号 基本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煤巷掘进工作面顶板变形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鹏 苏超 段鹏坤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8,96,共9页
为解决掘进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多、空顶距取值不合理导致掘进速度慢的难题,基于响应面法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煤巷掘进工作面顶板三向应力及变形规律,分析影响掘进工作面顶板变形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掘... 为解决掘进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多、空顶距取值不合理导致掘进速度慢的难题,基于响应面法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煤巷掘进工作面顶板三向应力及变形规律,分析影响掘进工作面顶板变形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掘进工作面前方约1倍洞径处应力调整及变形开始显现,至掘进工作面后方1倍洞径时应力调整基本稳定,在掘进工作面后方约2倍洞径时顶板变形基本稳定;顶板变形与顶板泥岩黏聚力和支护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顶板泥岩厚度及空顶距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响应面法进行多因素交互分析是确定特定条件下掘进工作面合理空顶距的有效手段。根据赵庄煤矿33082巷地质条件,设置合理空顶距为2 m,支护强度提高至0.25 MPa,应用结果表明巷道稳定性得到保证,且巷道掘进速度也由原先的180 m/月提高至350 m/月,掘进速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顶板变形 空顶距 多因素分析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支撑应力场下采场顶板损伤特征及释能估算 被引量:5
13
作者 任智敏 吕梦蛟 +3 位作者 王永安 王孝义 王神虎 张广太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39,共10页
针对顶板突发性损伤释能诱发冲击地压的现象,以忻州窑矿11号煤层8518下工作面地质开采条件为工程背景,基于弹性理论建立涵盖煤壁支撑和支架支撑的采煤工作面顶板力学模型,对采场顶板损伤分布特征及释能估算进行研究,得到顶板损伤判据、... 针对顶板突发性损伤释能诱发冲击地压的现象,以忻州窑矿11号煤层8518下工作面地质开采条件为工程背景,基于弹性理论建立涵盖煤壁支撑和支架支撑的采煤工作面顶板力学模型,对采场顶板损伤分布特征及释能估算进行研究,得到顶板损伤判据、损伤高度计算式以及释能引起的冲击压力表达式。结果表明:①采场顶板支撑状态可分为煤壁支撑区、支架支撑区和无支撑区。顶板应力呈非连续分布,在各区交界和顶板跨中出现集中,是顶板在支架前、后端及采空区出现拉、剪损伤的力学原因。②顶板损伤在煤壁支撑区、支架支撑区及无支撑区分别呈直角扇形、直角梯形和非对称直墙拱形,其范围受顶板悬露长度控制,悬露长度每增加10 m,损伤面积约扩大8.0%。支撑强度仅对支撑区损伤产生影响,支撑强度每增加1 MPa,支撑区损伤面积约缩小2.2 m^(2)。③无支撑区损伤是顶板的主要损伤区,其损伤高度影响着损伤范围的大小。损伤高度主要受顶板悬露长度、顶板厚度和顶板内摩擦角控制,其与悬露长度和厚度呈线性增大关系,与内摩擦角呈线性减少关系。④顶板变形能密度高的分布区与顶板损伤区重合,顶板损伤面积每增加1倍,损伤释能增大1倍、释能引起的冲击压力增大2.8倍。研究成果为矿山围岩冲击振动响应及其稳定性分析提供可量化的力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壁支撑 支架支撑 支撑应力场 顶板损伤特征 损伤释能 冲击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和D-S理论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丽雅 赵永芳 +1 位作者 张凌云 陈光波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6-112,共7页
针对现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模型或方法难以兼顾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指标权重不合理等问题,构建了以煤层物理特性等4类因素为二级指标、以煤体瓦斯放散指标等24个因素为三级指标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 针对现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模型或方法难以兼顾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指标权重不合理等问题,构建了以煤层物理特性等4类因素为二级指标、以煤体瓦斯放散指标等24个因素为三级指标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云模型和D-S理论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模型。通过云模型正向云发生器实现评价指标由定性到定量的转换,通过D-S理论的证据合成规则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冲突性,确定合理的指标权重。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基于云模型和D-S理论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结果符合工程实际,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突出危险性评价 评价指标 指标权重 云模型 D-S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硬近距离薄煤层工作面沿空矸石充填留巷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鹏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1,88,共6页
为解决两硬(顶、底板均为坚硬岩层)近距离薄煤层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易失稳问题,通过建立充填体承载力学模型及不同充填体强度下留巷围岩塑性破坏数值模拟,认为留巷稳定的临界充填体宽度为2.0 m、抗压强度为23 MPa。实验室试验对充填材料... 为解决两硬(顶、底板均为坚硬岩层)近距离薄煤层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易失稳问题,通过建立充填体承载力学模型及不同充填体强度下留巷围岩塑性破坏数值模拟,认为留巷稳定的临界充填体宽度为2.0 m、抗压强度为23 MPa。实验室试验对充填材料(矸石)性能影响因素的权重、充填体强度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充填体高效材料配比和充填工艺。现场工程实测数据表明,上述研究得到的充填体宽度、材料配比和工艺参数能有效维护沿空留巷稳定性,较好实现两硬近距离薄煤层沿空留巷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硬近距离薄煤层 沿空留巷 充填体材料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旧矿井复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勇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66,88,共4页
以圣华矿3101复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复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相比于常规工作面而言,复采工作面来压步距较短,来压强度较大,前、后立柱载荷不均衡,矿压显现更为明显;过冒顶区时支架工作阻力相对非冒顶区较小,煤壁片帮有加剧趋势。
关键词 老旧矿井 复采 矿压显现 工作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