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PET/CT在寻找不明原发灶肿瘤患者原发灶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赵铭 王娟 +1 位作者 田蓉蓉 靳宏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8-470,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诊断不明原发灶肿瘤(CUP)患者原发灶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CUP患者行PET/CT检查拟寻找原发灶,根据转移灶部位分为淋巴结转移组(8例)、肝转移组(9例)、骨转移组(12例)及恶性胸腹水组(7例),比较18F-FDGPET/CT...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诊断不明原发灶肿瘤(CUP)患者原发灶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CUP患者行PET/CT检查拟寻找原发灶,根据转移灶部位分为淋巴结转移组(8例)、肝转移组(9例)、骨转移组(12例)及恶性胸腹水组(7例),比较18F-FDG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CUP患者原发灶的灵敏度。结果 18F-FDGPET/CT寻找CUP原发灶的灵敏度为63.9%(23/36),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组、肝转移组、骨转移组及恶性胸腹水组患者原发灶的灵敏度分别为87.5%(7/8)、55.6%(5/9)、58.3%(7/12)、57.1%(4/7)。18F-FDGPET/CT对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灶的确诊率[87.5%(7/8)]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57.1%(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PET/CT诊断CUP患者原发灶灵敏度较高,尤其适用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CUP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未知原发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与常规CT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化疗疗效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邢军 靳宏星 +4 位作者 原凌 张红雨 任基伟 田蓉蓉 赵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的早期肿瘤代谢疗效与常规CT依据RECIST标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最佳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经病理...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的早期肿瘤代谢疗效与常规CT依据RECIST标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最佳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经病理学确诊初治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40例,行含铂双药方案全身化疗。PET/CT按SUV标准(化疗1个周期后肺部原发癌灶的最高SUV值下降>30%)评价肿瘤客观疗效,CT采用RECIST标准评价。配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κ系数检验,将第1个周期化疗后的代谢缓解率分别与第1周期及第2周期化疗后的最佳客观疗效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及一致性。结果:第1个周期化疗后按SUV值评价的代谢缓解率与化疗后RECIST评价标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P<0.05),并且具有较差的一致性(κ=0.240,P=0.085),与2个周期化疗后RECIST评价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3,P>0.05),并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0.413,P=0.006);^(18)F-FDG PET/CT预测NSCLC 2个周期化疗后最佳客观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14/17)、60.9%(14/23)、70.0%(28/40)、60.9%(14/23)和82.4(14/17)%。结论:^(18)F-FDG PET/CT能够预测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化疗后按RECIST标准评价的最佳客观疗效;^(18)F-FDG PET/CT相对于常规CT可以更早并准确的评价NSCLC的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18F-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PET/CT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CEA水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于洪涛 赵铭 +2 位作者 邢军 靳宏星 李耀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7-720,共4页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诊断价值与PET/CT检查期间CE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症状、血清CEA水平升高或CT等影像学检查怀疑复发,并因此行PET/CT检查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75例,其中男性46例,女...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诊断价值与PET/CT检查期间CE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症状、血清CEA水平升高或CT等影像学检查怀疑复发,并因此行PET/CT检查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7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PET/CT显像的诊断价值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CEA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差异。结果:PET/CT对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中CEA阳性组为89.3%(42/47),阴性组为82.1%(23/28),两组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水平无助于提高PET/CT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PET/CT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是目前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癌胚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术前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田蓉蓉 薄云峰 +3 位作者 张毅勋 原凌 赵铭 张红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01-806,共6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术前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其最佳诊断阈值。资料与方法结直肠癌初诊患者76例,均在PET/CT检查后1周内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将所有与PET/CT相匹配的淋巴结依据其与原发肿瘤的位置关系分为近端和远端...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术前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其最佳诊断阈值。资料与方法结直肠癌初诊患者76例,均在PET/CT检查后1周内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将所有与PET/CT相匹配的淋巴结依据其与原发肿瘤的位置关系分为近端和远端淋巴结,同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生成淋巴结短径与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近端与远端淋巴结ROC曲线示淋巴结短径、SUVmax的最佳阈值为6.5 mm、1.9和5.5 mm、1.81,淋巴结短径最佳阈值时诊断近端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85%、73.02%、77.52%,诊断远端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62%、65.45%、79.38%;SUVmax最佳阈值时诊断近端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85%、95.81%、91.64%,诊断远端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86%、94.55%、93.81%。SUVmax最佳阈值时诊断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淋巴结短径最佳阈值(P<0.01),且SUVmax最佳阈值时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813、0.874,P<0.01)。结论最佳阈值法能提高^(18)F-FDG PET/CT对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且SUVmax标准优于淋巴结短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邢军 赵铭 +2 位作者 任基伟 郝雅静 靳宏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5,共4页
18F-FDG PET/CT是一种从细胞分子水平反映肿瘤组织生化和代谢变化的功能显像方法,其监测肿瘤治疗疗效的原理是基于肿瘤细胞在化疗后对葡萄糖代谢的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18 F-FDG PET/CT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方面的... 18F-FDG PET/CT是一种从细胞分子水平反映肿瘤组织生化和代谢变化的功能显像方法,其监测肿瘤治疗疗效的原理是基于肿瘤细胞在化疗后对葡萄糖代谢的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18 F-FDG PET/CT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方面的作用。本文就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非小细胞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基于PET/CT的不同方法定性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效能 被引量:23
6
作者 马宁 赵铭 +3 位作者 田蓉蓉 刘洋 李娟 杜红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3-237,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基于PET/CT的不同方法定性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效能。方法收集161接受PET/CT检查的SPN患者,比较良恶性SPN患者间临床表现、高分辨率CT(HRCT)征象及SUV max值的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SPN的数学诊断模型,比较诊... 目的对比观察基于PET/CT的不同方法定性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效能。方法收集161接受PET/CT检查的SPN患者,比较良恶性SPN患者间临床表现、高分辨率CT(HRCT)征象及SUV max值的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SPN的数学诊断模型,比较诊断模型、PET/CT及HRCT的诊断效能。结果161例SPN中,经病理诊断恶性131例,良性30例。PET/CT诊断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8.47%(129/131)、76.67%(23/30)及94.41%(152/161),HRCT分别为59.54%(78/131)、83.33%(25/30)及63.98%(103/161)。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将SUV max、年龄、钙化及气管血管集束纳入回归方程并建立模型,模型诊断恶性SPN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2.44%(108/131)、86.67%(26/30)及83.23%(134/161)。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PET/CT及HRCT诊断恶性SPN的AUC分别为0.909、0.876及0.714,PET/CT及模型的AUC均高于HRCT(P均<0.001),模型与PET/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结论基于PET/CT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PET/CT定性诊断SPN的效能优于HRCT,且特异度高于PET/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参数的选择对光动力疗法制备小鼠抗肝癌肿瘤疫苗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张红雨 马文江 +5 位作者 潘振华 郭晋纲 邹朝晖 阴慧娟 顾汉卿 李迎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2-436,共5页
光功率密度的大小直接决定耗氧量的多少,在光动力疗法(PDT)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研究光功率密度对PDT制备肿瘤疫苗效果的影响,研究采用两种功率密度(5mW/cm2和25mW/cm2)的激光,能量密度分别为2J/cm2和10J/cm2。实验表明:在5mW/cm2... 光功率密度的大小直接决定耗氧量的多少,在光动力疗法(PDT)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研究光功率密度对PDT制备肿瘤疫苗效果的影响,研究采用两种功率密度(5mW/cm2和25mW/cm2)的激光,能量密度分别为2J/cm2和10J/cm2。实验表明:在5mW/cm2×2J/cm2条件下制备的疫苗抑瘤率可以达到70%~80%,而25mW/cm2×2J/cm2制备的疫苗抑瘤率只有40%~50%;5mW/cm2×10J/cm2制备的肿瘤疫苗抑瘤率为25%~30%,25mW/cm2×10J/cm2制备的疫苗抑瘤率为20%~25%。结果表明:与高功率密度激光相比,低功率密度制备的肿瘤疫苗更能有效刺激小鼠的免疫系统,使得CD4+、CD8+、CD19+的细胞数增加。在功率密度为5mW时,能量密度达到2J/cm2,制备的肿瘤疫苗能够较大程度地刺激小鼠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抑制最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功率密度 光动力疗法 氧消耗 肿瘤疫苗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视图多核学习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分类 被引量:1
8
作者 阳桢寰 张岩波 +8 位作者 邢蒙 余红梅 郑楚楚 赵艳琳 李雪玲 李琼 赵志强 周洁 罗艳虹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0-344,共5页
目的为更加充分地利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挖掘其内部的区别与联系,以提高疾病预后模型性能,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现使用多视图多核的机器学习方法对疾病预后进行建模。对电子病历中患者的病理信息、影... 目的为更加充分地利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挖掘其内部的区别与联系,以提高疾病预后模型性能,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现使用多视图多核的机器学习方法对疾病预后进行建模。对电子病历中患者的病理信息、影像资料以及诊断治疗记录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将收集到的三类特征经预处理与重采样,用核函数分别映射至三个核空间,最终运用多视图多核学习得到合成核进行预后分类。将目标模型的分类结果与逻辑回归,决策树等经典模型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十折交叉验证,目标模型性能(accuracy=0.977,AUC=0.970,precision=0.981)均高于常见模型,且多视图多核学习的模型性能优于混淆特征的多核或单核学习。结论通过多视图多核学习的建模方法,更能够挖掘出电子病历数据中的有效信息,模型性能优越,可为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疾病预后 多视图学习 数据挖掘 核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核学习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早期复发的精准预测
9
作者 邢蒙 周洁 +7 位作者 余红梅 张岩波 阳桢寰 赵艳琳 李雪玲 李琼 赵志强 罗艳虹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8-521,528,共5页
目的对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11-2017年间血液科新诊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否实现两年无事件生存,即DLBLC患者早期复发的预测。方法根据无事件生存期,将患者分成早期复发和非早期复发,并以此... 目的对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11-2017年间血液科新诊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否实现两年无事件生存,即DLBLC患者早期复发的预测。方法根据无事件生存期,将患者分成早期复发和非早期复发,并以此为标签构建分类模型。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然后用LASSO进行了特征选择,因数据类别不平衡,分别采用了SMOTE(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Borderline-1 SMOTE、Borderline-2 SMOTE与ADASYN(adaptive synthetic sampling)四种方法平衡数据,之后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核模型作为最终的分类器,并与AdaBoost、随机森林和以高斯核、多项式核为内核的单核支持向量机进行比较,最终实现对新诊断病例早期复发的预测。结果在本文所有模型中,采用LASSO加Borderline-1 SMOTE的多核模型(accuracy=0.87,precision=0.87,recall=0.87,f1=0.87,AUC=0.87)取得了最优的分类性能。采用SMOTE的随机森林模型(accuracy=0.84,precision=0.85,recall=0.87,f1=0.79,AUC=0.83)、Borderline-2 SMOTE的随机森林(accuracy=0.84,precision=0.85,recall=0.87,f1=0.79,AUC=0.83)两种集成模型的分类性能也较好,但都低于多核支持向量机模型。两种单核支持向量机性能较差。结论本文构建的所有模型中,经过LASSO和Borderline-1 SMOTE重采样的多核支持向量机性能最优,可为DLBCL早期复发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早期复发 多核学习 不平衡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