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便携式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在水质硫化物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静 樊占春 +4 位作者 弓永强 许秀艳 杨婉莹 范晓周 谢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238,共10页
建立了快速准确的水质硫化物应急监测方法。对固定化条件、pH、保存时间等影响准确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产业特点、类型识别、实验分析等手段,确定干扰物质及其剂量,提出适用于应急监测的前处理方法;研究了仪器内置曲线特性,并对地... 建立了快速准确的水质硫化物应急监测方法。对固定化条件、pH、保存时间等影响准确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产业特点、类型识别、实验分析等手段,确定干扰物质及其剂量,提出适用于应急监测的前处理方法;研究了仪器内置曲线特性,并对地下水、地表水、工业废水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添加乙酸锌-乙酸钠固定剂,调节pH至10~12,可提高样品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SO_(3)^(2-)和S_(2) O_(3)^(2-)产生光谱正干扰,采用沉淀分离法进行前处理。便携式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可实现自动化批量进样,仪器内置曲线精密度和准确度好,不同类型水样测定的精密度为1.6%~9.3%,加标回收率为88.4%~95.8%,满足应急监测快速准确的要求,可为突发性环境事件水质硫化物的测定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监测 硫化物 便携式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典型焦化场地特征污染物在非饱和带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戎艳青 王林芳 党晋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78-4291,共14页
以山西某焦化场地为研究对象,以该场地污染最严重的苯和萘作为焦化行业特征污染物的代表,结合山西不同地区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年降雨量波动幅度大以及该场地存在碱性废水和酸性废液的无意倾倒导致土壤pH超标严重的特点.通过柱试验研... 以山西某焦化场地为研究对象,以该场地污染最严重的苯和萘作为焦化行业特征污染物的代表,结合山西不同地区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年降雨量波动幅度大以及该场地存在碱性废水和酸性废液的无意倾倒导致土壤pH超标严重的特点.通过柱试验研究特征污染物苯、萘在非饱和带迁移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土水分离实验揭示多要素作用下特征污染物苯萘在土水介质中迁移特征.柱实验结果表明,苯在重力和淋洗作用下,不断向深层土壤扩散和迁移,越过渗透性差的粉土层,到达更深层的土层;而萘只有少部分不断向深层土壤扩散和迁移,大部分富集表层.降低土壤初始含水量会降低苯和萘在非饱和带迁移速率但是会促进迁移总量,并且增大降雨量、升高或降低淋滤液pH值会增强苯和萘向下迁移能力;降雨量、淋滤液pH值、土壤初始含水量都会影响非饱和带对苯和萘截留能力,其中土壤初始含水量影响最大,降雨量次之,淋滤液pH值最小;在相同环境因素下,与苯和萘残留量分布相关性最强的变量为采样深度,并且苯和萘残留量分布与采样深度相关系数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产生显著变化.土水分离实验结果表明淋滤液pH值是苯在土水介质中迁移的最大影响变量,影响萘在土水介质中迁移最大变量为降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场地 非饱和带 迁移 土水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值变点法提取地形起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黄河流域(山西段)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宁婷 崔伟 马晓勇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3,共5页
地形起伏度因子在宏观尺度生态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均值变点法是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的常用方法,但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山西段)为例,基于DEM数据和均值变点法提取了研究区地形起伏度,并探讨了分析窗口样本数... 地形起伏度因子在宏观尺度生态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均值变点法是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的常用方法,但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山西段)为例,基于DEM数据和均值变点法提取了研究区地形起伏度,并探讨了分析窗口样本数量、DEM分辨率和地貌类型3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析窗口样本数量对最佳分析窗口取值有明显影响。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变点所在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也不断增加。(2)DEM分辨率对最佳分析窗口取值有一定影响。分析窗口面积取值范围一致时,基于30 m ASTER GDEM计算得到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小于基于90 m SRTM DEM的最佳分析窗口面积。(3)地貌类型对最佳分析窗口取值的影响不大。当分析窗口样本数量一致时,不同地貌类型区及整个研究区最佳分析窗口相同或接近。总体而言,分析窗口样本数量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最佳分析窗口 分析窗口样本数量 空间分辨率 地貌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涉煤产业集聚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与分级预测
4
作者 周来 刘延卓 +4 位作者 亓增刚 王磊 孟磊 冯启言 戎艳青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6-406,共11页
涉煤产业集聚区污染源数量大且分布集中,容易诱发地下水污染,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保护该类地区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某涉煤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采用DRASTIC与PLEIK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孔隙水含水层与岩溶水含水层脆弱性... 涉煤产业集聚区污染源数量大且分布集中,容易诱发地下水污染,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保护该类地区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某涉煤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采用DRASTIC与PLEIK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孔隙水含水层与岩溶水含水层脆弱性进行评价,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PLEIK模型中各指标权重,并综合污染源荷载与地下水脆弱性来表征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同时结合研究区地下水采样点水质等级,利用随机森林(RF)分类算法构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预测方法,与叠置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污染源荷载较高,高污染源荷载区占比约为26.73%,这与涉煤产业污染源分布较为集中的特点有关,在量化污染源荷载时,多个污染源叠加效应明显;(2)研究区地下水综合脆弱性以中等级为主,中等脆弱性区占比约为82.59%,孔隙水含水层高脆弱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与东南部山前平原地带,岩溶水含水层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汾河以北岩溶裸露区;(3)基于叠置指数法所计算出的研究区地下水低、中、高污染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55%、59.67%、36.77%,与实际取样点水质等级的一致率为75%;(4)使用RF预测的地下水污染风险以低风险为主,其分级结果与实际取样点水质的一致率为97.7%,较叠置指数法计算出的结果准确性提高了约22.7%。评价结果以期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管控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脆弱性评价 污染源荷载评价 分级预测 涉煤产业集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春夏季VOCs组成特征及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的贡献
5
作者 陈思宇 孙丽娟 +1 位作者 苏枞枞 于兴娜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8-555,共8页
基于太原市2023年春夏季VOCs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太原市春夏季VOCs的组成成分、污染特征及其日变化特征,并利用MIR系数、等效丙烯浓度及FAC系数法评估并研究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 基于太原市2023年春夏季VOCs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太原市春夏季VOCs的组成成分、污染特征及其日变化特征,并利用MIR系数、等效丙烯浓度及FAC系数法评估并研究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结果表明,太原市春夏季大气TVOCs小时平均体积分数为(20.0±0.87)×10^(-9),其中烷烃和含氧有机化合物(OVOCs)是含量最丰富的VOCs组分。太原市TVOCs浓度呈现明显的“双峰型”日变化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22:00;从VOCs种类上看,烷烃、烯烃、乙炔和芳香烃与TVOCs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较一致,呈现早晚高午后低的变化趋势,OVOCs与其他VOCs物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通过φ(T)/φ(B)的比值分析发现太原市春夏季大气中VOCs主要受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源的共同影响。太原市春夏季大气VOCs的SOAFP为25.4×10^(-2)μg.m^(-3),其中芳香烃为绝对优势物种,其贡献率超过90%;TVOCs的OFP为49.1×10^(-9),等效丙烯浓度为3.99×10^(-9),各VOCs物种的OFP依次表现为烯烃>OVOCs>芳香烃>烷烃>乙炔,表明烯烃和OVOCs对O_(3)生成具有重要贡献。对涂料溶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效管控将有利于控制太原市大气中的SOA生成,而控制机动车排放是有效降低O_(3)污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泉市冬季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6
作者 冯琨 张玉洽 +1 位作者 宋亚齐 谢云云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为进一步探明“2+26”城市中的典型山地城市的PM_(2.5)污染成因,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PM_(2.5)组分监测数据,针对2021年11月4—7日阳泉市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此次污染过程中,阳泉市为山西省的污... 为进一步探明“2+26”城市中的典型山地城市的PM_(2.5)污染成因,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PM_(2.5)组分监测数据,针对2021年11月4—7日阳泉市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此次污染过程中,阳泉市为山西省的污染高值中心,重度污染持续时长达11 h,PM_(2.5)小时浓度峰值达172μg/m^(3);重污染区域主要聚集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②高湿、静稳和局地辐合等不利气象条件造成了二次无机盐的爆发性增长,叠加偏东方向污染物的传输,加剧了阳泉市重污染的程度。③污染时段二次无机盐中,硝酸盐的增长更为明显,其中硫酸盐和铵盐浓度增加了200%以上,硝酸盐浓度增加了600%以上。④建议阳泉市在不利气象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燃煤和工业锅炉废气的排放管控,减少前期以NO2为主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以减弱PM_(2.5)的二次转化,从源头上控制大气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化学组分 阳泉市 硝酸盐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分析的重金属污染废水遥感监测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崔伟 马晓勇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2年第3期53-56,共4页
以某重金属矿区3个水域(a、b、c)作为研究区,采集Aster卫星传感器的遥感监测数据,再运用分光辐射光谱仪测定标准板与目标水体,计算目标水体的光谱反射率,分析各区域水体遭受重金属污染时的光谱反射特征,实现基于光谱分析的重金属污染废... 以某重金属矿区3个水域(a、b、c)作为研究区,采集Aster卫星传感器的遥感监测数据,再运用分光辐射光谱仪测定标准板与目标水体,计算目标水体的光谱反射率,分析各区域水体遭受重金属污染时的光谱反射特征,实现基于光谱分析的重金属污染废水遥感监测。结果表明:a区域内水体重金属污染程度由深水区向浅水区逐步增强,水体呈现出橙红色;b区域内水体重金属污染程度由浅水区向深水区逐步增强,水体呈现为棕红色;c区域内水体未受到重金属污染,整个区域内水体为铜绿色。该结果与现场采集的各区域水体遭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遥感监测 光谱分析 光谱反射率 遥感数据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泉市COVID-19期间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及来源分布
8
作者 任皓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103,共10页
2020年初,COVID-19在国内暴发,在相关管控措施下研究了区域性大气污染特征与传输之间的关系。选取山西省阳泉市的6个大气环境质量国控站点,获取了2019—2021年主要大气污染物(NO_(2)、PM_(2.5)和O_(3))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重点评估... 2020年初,COVID-19在国内暴发,在相关管控措施下研究了区域性大气污染特征与传输之间的关系。选取山西省阳泉市的6个大气环境质量国控站点,获取了2019—2021年主要大气污染物(NO_(2)、PM_(2.5)和O_(3))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重点评估了2020年2月管控措施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并结合HYSPLIT模型模拟的48 h后向轨迹以及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量化了该研究时间段内阳泉市3种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及贡献。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间段内,NO_(2)和PM_(2.5)平均浓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2021年NO_(2)浓度较2020年稍有回升,但整体水平低于2019年。O_(3)浓度则逐年上升,推测是O_(3)在对流层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发现,2019年2月和2021年2月,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东部气团的输送,而2020年则主要来源于西部。NO_(2)和PM_(2.5)在聚类轨迹上的平均质量浓度与聚类轨迹呈正相关关系,O_(3)则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合2月污染物平均浓度特征来看,管控措施使得2020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而2021年主要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则归因于当地与周边地区实施的大气环境治理措施。NO_(2)和PM_(2.5)的潜在源分布呈现逐年区域化的态势。NO_(2)的潜在源主要是阳泉市本地、晋中市和太原市,而PM_(2.5)的潜在源分布则呈现山西本地、山东、京津冀、河南以及陕西区域贡献的特征。O_(3)的潜在源主要来自阳泉市本地和石家庄市的贡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其来源于本地光化学反应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 PM_(2.5) O_(3)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 浓度权重轨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型在焦化厂PAHs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戎艳青 王林芳 +1 位作者 肖艳艳 党晋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7-225,共9页
为研究不同模型在焦化厂多环芳烃(PAHs)健康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该研究选择了国内外常用的3种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别为终生致癌风险增量(ILCR)模型、RBCA模型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推荐使用的RAG-C模型。针... 为研究不同模型在焦化厂多环芳烃(PAHs)健康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该研究选择了国内外常用的3种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别为终生致癌风险增量(ILCR)模型、RBCA模型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推荐使用的RAG-C模型。针对焦化厂13种PAHs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分析不同模型评估结果的差异和原因,推测不同模型适用的范围。由研究结果可知,计算致癌风险时,ILCR模型可应用于开放式焦化厂进行保守简单的PAHs健康风险评估;相较于RBCA模型,RAG-C模型更适用于有房屋建筑需考虑室内外不同暴露途径的情景或呼吸途径是主要暴露途径的情景。计算非致癌风险时,从口摄入和皮肤接触是主要暴露途径,RBCA模型较合适;呼吸途径是主要暴露途径时,RAG-C模型更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厂 多环芳烃 健康风险评估 模型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冶炼烟尘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牛建军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120,124,共4页
以铜转炉烟尘为原料,采用高压酸浸工艺回收有价金属和脱除砷。结果表明,在硫酸浓度4 mol/L、浸出温度100℃、浸出时间2 h条件下,烟尘中砷、铁和铜浸出率分别为94.14%、93.80%、91.80%,浸出渣主要物相为硫酸铅(PbSO_(4));通过氧压沉砷处... 以铜转炉烟尘为原料,采用高压酸浸工艺回收有价金属和脱除砷。结果表明,在硫酸浓度4 mol/L、浸出温度100℃、浸出时间2 h条件下,烟尘中砷、铁和铜浸出率分别为94.14%、93.80%、91.80%,浸出渣主要物相为硫酸铅(PbSO_(4));通过氧压沉砷处理浸出液,使溶液中铁和砷形成臭葱石(FeAsO_(4)·2H_(2)O)而固化;沉砷后液主要物质为Cu^(2+)和SO_(4)^(2-),可用于电解回收铜。该工艺可以实现铜烟尘中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同时将砷以臭葱石形式固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烟尘 高压浸出 沉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的热解处理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秦雪珂 侯普光 马艳霞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7-260,共4页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农业废弃物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本文讨论了农业废弃物产量、现状、传统处置方式与利弊,选取了典型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采用热解技术,通过管式炉热解装置调查了粒径与热解终温对玉米秸秆热解三...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农业废弃物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本文讨论了农业废弃物产量、现状、传统处置方式与利弊,选取了典型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采用热解技术,通过管式炉热解装置调查了粒径与热解终温对玉米秸秆热解三相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终温的提高使玉米秸秆热解的产物中固体与液体产物含量占比下降,而气体含量大幅增加。热解产气中,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逐渐减少,而可作为绿色可再生能源的氢气和甲烷呈现增长趋势,不仅环境友好性而且达到了对玉米秸秆的有效能源化利用。此外,玉米秸秆原料的粒径变化会造成可参与反应的表面积与堆积密度呈相反变化规律,故造成三相产物分布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环境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微压内循环反应器处理低温低碳源生物污水的探究
12
作者 马艳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97,共5页
为了探究改良微压内循环(MSR)反应器处理低温低碳源生活污水的可行性,以实际生活污水为探究对象,建立改良MSR工艺,并在10℃,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为90~160 mg/L的条件下探究了改良MSR工艺脱氮除磷效率。结果表明MSR反应器稳定时期出水COD... 为了探究改良微压内循环(MSR)反应器处理低温低碳源生活污水的可行性,以实际生活污水为探究对象,建立改良MSR工艺,并在10℃,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为90~160 mg/L的条件下探究了改良MSR工艺脱氮除磷效率。结果表明MSR反应器稳定时期出水COD,NH_(4)^(+)-N及SOP的浓度基本维持在10.9~21.3 mg/L,1.6~3.8 mg/L和0.4~0.9 mg/L,相应的去除效率分别维持在85.9%~92.3%,85.2%~93.4%和89.2%~92.7%。改良MSR工艺较传统SBR工艺展示出更佳的脱氮除磷效率。机制探究表明改良MSR工艺中NO_(2)^(-)-N积累量较少,且胞内聚合物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合成量大于传统SBR工艺,从而导致后续氧化产能量较大。改良MSR工艺中糖原质的含量基本无变化,而传统SBR工艺出现周期内较大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压内循环反应器 低温低碳源 脱氮除磷 传统SBR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