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危害规律 被引量:4
1
作者 高瑞贺 刘佳奇 +5 位作者 刘磊 范世明 崔浩 董小姣 刘燕 张志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2,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为有效防控松墨天牛在山西省内进一步扩散蔓延并阻断松材线虫入侵山西省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2022年,采用“动态监测法”连续4 a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监测松墨...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为有效防控松墨天牛在山西省内进一步扩散蔓延并阻断松材线虫入侵山西省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2022年,采用“动态监测法”连续4 a悬挂松墨天牛诱捕器监测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并分析成虫形态特征;结合“总有效积温定律”和气象数据,推算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发生世代数;建立24块标准样地,采用“每木检尺法”调查样地内的乔木树种遭受松墨天牛危害情况,同时选取36株危害致死的白皮松进行立木解剖,以明确松墨天牛在寄主树种白皮松上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雌雄成虫的鞘翅长、触角长、触角长/体长、胫节长、股节长这5个指标在雌雄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可使用松墨天牛成虫“触角长/体长”作为松墨天牛性别判定的形态指标;松墨天牛在山西省沁水县约为1年1代,松墨天牛成虫的发生期约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中始见期为5月下旬,始盛期为6月中旬,羽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盛末期为7月中下旬,终见期为10月上旬;在山西省沁水县,松墨天牛主要危害径级为2.50~17.50 cm白皮松树,其中幼虫主要分布于树干0~1 m(41.54%)处,羽化孔则主要集中于树干1~2 m(28.62%)范围内。[结论]松墨天牛在山西省沁水县发生世代约为1年1代,雌雄成虫形态特征差异显著;成虫发生期约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松墨天牛在山西省沁水县主要危害白皮松树,幼虫虫口密度和羽化孔数量主要集中在树干0~2 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松材线虫病 危害特征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山西省双条杉天牛的适生区 被引量:2
2
作者 崔绍朋 王泽鑫 吉晟男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7期71-73,共3页
研究有害物种分布格局,对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检疫措施至关重要。为明确双条杉天牛在山西省境内的适生区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通过文献回顾并提取20个记录发生点,应用MaxEnt模型分析了双条杉天牛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山西省南部... 研究有害物种分布格局,对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检疫措施至关重要。为明确双条杉天牛在山西省境内的适生区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通过文献回顾并提取20个记录发生点,应用MaxEnt模型分析了双条杉天牛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山西省南部临汾和运城盆地为双条杉天牛侵害最严重地区,中度适生区集中在中部及吕梁山西部盆地。当温度在18~33℃范围内,适生度呈“S”形激增,而当NDVI处于0.2~0.6区间时,适生度急剧下降。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习性,可为其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条杉天牛 林业有害生物 MaxEnt模型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南部山地蝴蝶多样性与生态位差异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郝淑莲 薛琪琪 +4 位作者 冯丹丹 李晓菲 刘杨 张志伟 门丽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14-1321,共8页
为了解山西南部地区的蝴蝶物种分布与生境之间的关系,分析蝴蝶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应用样线法对落叶阔叶林、旱田、常绿针叶林、灌丛和果园这5种不同生境的蝴蝶物种及数量进行观测和统计分析。调查期间共采集蝴蝶4 ... 为了解山西南部地区的蝴蝶物种分布与生境之间的关系,分析蝴蝶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应用样线法对落叶阔叶林、旱田、常绿针叶林、灌丛和果园这5种不同生境的蝴蝶物种及数量进行观测和统计分析。调查期间共采集蝴蝶4 242只,隶属1总科5科65属共101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对研究区的蝴蝶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并计算蝴蝶的空间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表明:各科蝴蝶的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蛱蝶科(3.174)>灰蝶科(1.924)>粉蝶科(1.630)>弄蝶科(1.420)>凤蝶科(1.146);不同生境蝴蝶的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灌丛(7.915)>落叶阔叶林(7.645)>常绿针叶林(7.622)>果园(6.904)>旱田(5.684)。不同生境的蝴蝶物种多样性差别明显。各科蝴蝶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差别不大,都在0.6以上;各科蝴蝶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都在0.9以上,说明山西南部山地的各科蝴蝶所占用的空间资源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南部 蝴蝶 物种多样性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帝山杨桦混交林土壤动物功能群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素
4
作者 董江海 李蓉姣 +3 位作者 郑文芳 刘入源 赵立娟 高瑞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9-787,共19页
为探究关帝山不同海拔梯度下杨桦混交林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分布格局及环境驱动因素,以山西省关帝山林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山杨-桦树”混交林为调查对象,设置4个海拔梯度(1600 m、1800 m、2000 m、2200 m),于2022—2023年的5月、7月、10... 为探究关帝山不同海拔梯度下杨桦混交林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分布格局及环境驱动因素,以山西省关帝山林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山杨-桦树”混交林为调查对象,设置4个海拔梯度(1600 m、1800 m、2000 m、2200 m),于2022—2023年的5月、7月、10月对杨桦林中土壤动物进行采样调查,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海拔、月份、土层及其交互作用进行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差异显著法(LSD)分析不同海拔、采样季节、土壤各土层间的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动态响应;运用Mantel检验、冗余分析以明确环境因素对土壤动物功能群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关帝山不同海拔共获得土壤动物24434只,隶属于3门11纲34目(亚目)127个类群,其中菌食性3类、杂食性13类、植食性23类、捕食性30类、腐食性54类,数量占比分别为19.66%、4.33%、8.95%、10.08%、56.98%;随海拔上升,土壤动物功能群类群和个体数下降,菌食性类群数最少,腐食性类群数和数量最多,在时间动态上,土壤动物功能群总类群数随月份变化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为7月>5月>10月,总个体数随时间逐渐下降,变化趋势为5月>7月>10月;在垂直分布上,总类群数和个体数随土层加深逐渐变少,变化趋势为同一海拔凋落物层>0—10 cm层>10—20 cm层>20—30 cm层。此外,腐食性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均高于其它功能群。土壤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电导率、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是决定关帝山土壤动物功能群群落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关帝山林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山 土壤动物 杨桦混交林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
5
作者 刘佳奇 赵立娟 +5 位作者 刘磊 黄瑞芬 韩有志 张志伟 崔绍朋 高瑞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3,共10页
【目的】明确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为松墨天牛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3月中旬于江西省德兴市采集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设置25℃(对照)、4、0、-5、-10、-15和-20℃7个温度梯度和30 min、1 ... 【目的】明确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为松墨天牛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3月中旬于江西省德兴市采集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设置25℃(对照)、4、0、-5、-10、-15和-20℃7个温度梯度和30 min、1 h和3 h共3个时间梯度,分别测定虫体耐寒能力、耐寒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低温胁迫对中肠损伤情况。【结果】(1)在过冷却点((-9.27±0.90)℃)附近,50%致死时间约为1.9 h(114.97 min),99%致死时间约为2.8 d(4061.86 min),在低于过冷却点(-15℃)的低温胁迫下,50%和99%致死时间约为-10℃低温处理下的1/4。(2)在低温胁迫处理后,4龄越冬幼虫虫体含水率变化不显著,脂肪含量和糖原质量浓度在0℃处理3 h后显著下降(P<0.05),山梨醇质量浓度在-5℃处理1 h后显著上升(P<0.05),在-20℃处理1 h后显著下降(P<0.05)。(3)低温胁迫处理后,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4)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中肠在-15℃处理3 h后中肠内壁分解,细胞之间出现空泡,-20℃处理3 h后中肠细胞破裂,细胞内容物逸散并充满整个肠腔,空泡消失。【结论】本文明确了松墨天牛4龄越冬幼虫响应低温胁迫的氧化应激生理反应,可丰富、完善松墨天牛耐寒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越冬幼虫 耐寒物质 抗氧化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3-己烯醇乙酸酯对大蜡螟的驱避作用
6
作者 连雅琴 付童 +4 位作者 李一然 刘巧 周令霞 门丽娜 张志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31-136,共6页
利用植物挥发物监测和调控害虫行为已逐渐成为害虫绿色防控的重要途径。顺-3-己烯醇乙酸酯广泛存在于瓜果及绿色植物的叶片中,具有环境友好、无残留的优点。大蜡螟是养蜂产业中常见的害虫,严重影响蜂产业和蜜蜂资源保护。为生产中应用顺... 利用植物挥发物监测和调控害虫行为已逐渐成为害虫绿色防控的重要途径。顺-3-己烯醇乙酸酯广泛存在于瓜果及绿色植物的叶片中,具有环境友好、无残留的优点。大蜡螟是养蜂产业中常见的害虫,严重影响蜂产业和蜜蜂资源保护。为生产中应用顺-3-己烯醇乙酸酯调控大蜡螟的行为控制其对蜂群的危害提供依据,为开发新型昆虫行为调控剂以及大蜡螟的绿色防控提供支持,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大蜡螟不同虫态的个体对不同浓度、同一浓度不同剂量顺-3-己烯醇乙酸酯的行为趋性。结果表明,大蜡螟幼虫对顺-3-己烯醇乙酸酯表现出显著的负趋性,浓度为0.5 mol/L时,大蜡螟幼虫总选择率为79.33%,并表现为极显著的负趋性;雄成虫对顺-3-己烯醇乙酸酯的选择率为8.33%,具有显著的负趋性;不同剂量的顺-3-己烯醇乙酸酯对大蜡螟成虫的选择行为影响不显著,但对幼虫均具有明显的驱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3-己烯醇乙酸酯 行为趋性 Y-型嗅觉仪 大蜡螟 驱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森林昆虫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瑞贺 崔绍朋 张志伟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0期189-191,共3页
林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培养一流人才,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森林昆虫学”作为林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实践性极强,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鉴别森林病虫害,并给出合理防治措施的应用型人才。为适应学科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对林学... 林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培养一流人才,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森林昆虫学”作为林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实践性极强,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鉴别森林病虫害,并给出合理防治措施的应用型人才。为适应学科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对林学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根据“森林昆虫学”课程特点改良教学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整合教学资源,优化信息化教学,克服森林昆虫的季节性、地域性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强调实践创新意识,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在实践中获取更多昆虫学应用知识;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与新时代接轨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森林昆虫学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昆虫学》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体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高瑞贺 赵佳强 张志伟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6期130-132,共3页
森林昆虫学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相融合,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深入挖掘森林昆虫学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通过强化教师角色定位、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多元化资源等,... 森林昆虫学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相融合,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深入挖掘森林昆虫学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通过强化教师角色定位、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多元化资源等,构建思政体系,最终达到育人目标。立体化育人体系,可以“精”“准”地将森林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病虫害管理办法及防治措施等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打好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传授生态文明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深刻内涵,为学生今后从事病虫害方向的科学研究在思维上、道德上提供理论基础并培养其开拓创新能力,破除专业课的“孤岛”效应,实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昆虫学 课程思政 立体化 育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松褐天牛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
9
作者 刘磊 赵立娟 +4 位作者 刘佳奇 张辉盛 张志伟 黄瑞芬 高瑞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148,共10页
【目的】预测松褐天牛在我国最新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松褐天牛的传播风险分析及其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松褐天牛650个分布点数据和20个环境变量,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 10.7软件,预测当前和未来... 【目的】预测松褐天牛在我国最新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松褐天牛的传播风险分析及其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松褐天牛650个分布点数据和20个环境变量,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 10.7软件,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松褐天牛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模型优化结果显示,当特征组合选取线型、二次型、铰链型、乘积型,调控倍频设置为1.5时,模型为最优模型,准确度最高;Jackknife检验表明,温差月均值、年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松褐天牛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在当前气候情景下,松褐天牛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松褐天牛的适生区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新增适生区主要集中于陕西省、河南省、甘肃省、山东省和辽宁省。【结论】优化后的MaxEn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松褐天牛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松褐天牛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气候变化会引起松褐天牛适生区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 优化的MaxEnt模型 适生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帝山不同海拔天然次生杨桦林地表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蓉姣 董江海 +2 位作者 刘磊 范世明 高瑞贺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0,共10页
地表昆虫作为森林群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加快凋落物分解及土壤生态学过程。为了解关帝山林区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探讨影响其空间格局分布的环境因子,在关帝山林区典型的天然次生阔叶林生态系统——杨-桦混交林中,... 地表昆虫作为森林群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加快凋落物分解及土壤生态学过程。为了解关帝山林区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探讨影响其空间格局分布的环境因子,在关帝山林区典型的天然次生阔叶林生态系统——杨-桦混交林中,从海拔1 600~2 200 m梯度范围设置4个生境,于2022年的7-8月采用巴氏罐诱法对林下地表昆虫进行2次系统的调查,对不同海拔地表昆虫多样性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利用冗余分析来确定环境因子对地表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集2 449头地表昆虫,隶属于7目30科64种,其中,步甲科和蚁科为优势物种。2)不同海拔地表昆虫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其个体数和物种数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海拔梯度间地表昆虫群落的相似性系数显示相邻2个海拔之间物种的相似性较高。3)低海拔段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较高,各海拔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4)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土壤的温度、水分及孔隙度是影响地表昆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也进一步确定温度是影响地表昆虫群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研究结果为关帝山生态系统研究进行重要补充,也为关帝山林区地表昆虫多样性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昆虫 海拔梯度 土壤性质 多样性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及粘虫板对其秋季成虫落卵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晓凤 陈欣 +1 位作者 闫喜中 邓彩萍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为明确山西省太谷地区‘壶瓶枣’枣园绿盲蝽越冬卵分布及粘虫板对绿盲蝽产卵的影响,对该地区不同管理水平的枣园绿盲蝽越冬场所进行调查,并结合室内外饲养观察卵孵化规律,在枣园悬挂黄色粘虫板观察其对绿盲蝽秋季成虫落卵量的影响。结... 为明确山西省太谷地区‘壶瓶枣’枣园绿盲蝽越冬卵分布及粘虫板对绿盲蝽产卵的影响,对该地区不同管理水平的枣园绿盲蝽越冬场所进行调查,并结合室内外饲养观察卵孵化规律,在枣园悬挂黄色粘虫板观察其对绿盲蝽秋季成虫落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水平枣园,绿盲蝽越冬卵分布场所均以枣树断茬口为主,其次是修剪口和中年生枣股,一年生枣股、老年生枣股及翘皮缝也有少量分布;枣园内外的杂草上均发现有少量绿盲蝽越冬卵,而在土壤中几乎没有分布;枣树不同部位卵分布的集中程度不同,卵粒数由多到少顺序为:断茬口>枣股>修剪口>翘皮缝;绿盲蝽越冬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孵化盛期为4月底到5月初;秋末,挂黄色粘虫板可使绿盲蝽越冬卵数量降低42.88%~87.56%。研究结果对‘壶瓶枣’枣园绿盲蝽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枣园 越冬卵 粘虫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内透光率对人工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悦 薛琪琪 +4 位作者 祁靖宇 柳春雨 王磊 门丽娜 张志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2159-2162,2201,共5页
森林内大型土壤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土壤生态的重要指示生物类群。2017年6-9月选取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生态站中不同林内透光率的人工沙棘林,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不同林内透光率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森林内大型土壤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土壤生态的重要指示生物类群。2017年6-9月选取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生态站中不同林内透光率的人工沙棘林,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不同林内透光率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共采集到大型土壤动物410头,其中,膜翅目蚁科为人工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在透光率为12%的林分中占68.46%,在透光率为9%的林分中占45.54%。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显示,林内透光率为9%的人工沙棘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45、均匀性指数为0.69,均大于林内透光率为12%的林分。土壤动物相似性指数分析显示,林内透光率为9%的林分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林内透光率为12%的林分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系数为0.29,表现出中等不相似特征。适当的密植会产生适宜的人工沙棘林林内透光率,有利于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使大型土壤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多,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人工沙棘林的营林密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土壤动物群 林内透光率 人工沙棘林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丈河村昆虫群落结构、资源昆虫及地理区系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佳奇 赵立娟 +2 位作者 张志伟 韩有志 高瑞贺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5期615-622,共8页
丈河村昆虫物种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丈河村生态环境稳定、害虫防治及资源昆虫的综合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7月采用定点灯诱和全面踏查等方式采集昆虫标本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共采集到2239只昆虫标本,隶属于10目77科191... 丈河村昆虫物种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丈河村生态环境稳定、害虫防治及资源昆虫的综合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7月采用定点灯诱和全面踏查等方式采集昆虫标本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共采集到2239只昆虫标本,隶属于10目77科191种;鞘翅目、鳞翅目和半翅目为该地区的优势目,其个体数分别占昆虫样本总数的34.39%、29.52%和13.76%;鞘翅目中的优势科为步甲科和金龟科,鳞翅目中的优势科为弄蝶科,半翅目中的优势科为蝽科和缘蝽科。不同昆虫功能群种类和数量占据总数的比例均表现为植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腐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共采集到资源昆虫165种1891只,占昆虫样本总数的84.46%,不同昆虫类群优势度从大到小为观赏昆虫>传粉昆虫>食用昆虫>天敌昆虫>药用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丈河村昆虫具有典型的华北区特征(80.63%),与华中区关系最为紧密,与蒙新区和青藏区关系较远。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丈河村昆虫概况,为资源昆虫的针对性保护和害虫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群落结构 昆虫功能群 资源昆虫 昆虫地理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沙棘林螟蛾科群落结构及发生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丹丹 薛琪琪 +4 位作者 祁靖宇 王利军 李浩 门丽娜 张志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5期793-798,共6页
研究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生态站人工沙棘林螟蛾科的物种组成及发生规律,旨在为晋西北沙棘灌木林螟蛾科害虫的发生、防治和健康经营提供科学参考。2014年5—10月,每日夜间以灯诱法对林业生态站人工沙棘林内的螟蛾科昆虫进行监测,制作标本,... 研究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生态站人工沙棘林螟蛾科的物种组成及发生规律,旨在为晋西北沙棘灌木林螟蛾科害虫的发生、防治和健康经营提供科学参考。2014年5—10月,每日夜间以灯诱法对林业生态站人工沙棘林内的螟蛾科昆虫进行监测,制作标本,物种鉴定后,统计物种组成和多度分布,计算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并分析群落相似性。结果表明,山西农业大学林业生态站人工沙棘林内共有螟蛾科19个属的20个物种,其中,库氏歧角螟是优势种,7月物种的个体数达到最多,为259头,7、8月的螟蛾科物种数均为15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为8月最高,分别为2.3228和2.9451;均匀度指数5月最高,为0.9945;优势度指数7月最高,为0.7237;6、7月的群落相似性最高,为0.7500。该地区的螟蛾科害虫治理主要是防治库氏歧角螟,应该集中在7月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蛾科 人工沙棘林 群落结构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对非靶标昆虫的诱集作用
15
作者 梁佳伟 曾雅钗 +7 位作者 裴雨晴 汪姗姗 熊绪海 薛琪琪 祁靖宇 张倩 门丽娜 张志伟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236-243,共8页
通过研究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诱捕到的非靶标昆虫的多样性,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林间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减少非靶标昆虫对性引诱剂的影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防治沙棘木蠹蛾,以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棘林为研... 通过研究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诱捕到的非靶标昆虫的多样性,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林间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减少非靶标昆虫对性引诱剂的影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防治沙棘木蠹蛾,以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棘林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抽样法,分别随机选取3块平地和3块坡地,利用性引诱剂监测法,诱捕沙棘木蠹蛾成虫,并选取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以及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分析诱捕器内非靶标昆虫的多样性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干扰。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会诱引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半翅目的非靶标昆虫;时间和地形会影响性引诱剂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捕量;8月份诱捕到非靶标昆虫的类群和数量最多;平地诱捕到非靶标昆虫数量多于坡地。因为非靶标昆虫与沙棘木蠹蛾形态差异明显,所以非靶标昆虫的存在不会影响性引诱剂对沙棘木蠹蛾的检测效果;引诱膜翅目和双翅目的访花昆虫,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其传粉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木蠹蛾 性引诱剂 监测 非靶标昆虫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