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张红梅
李爱贤
-
机构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气象局
曲沃县气象局
-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1期305-305,共1页
-
文摘
适宜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光照等要素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给出了日照时数、降水和相对湿度等农业气象条件的分布状况,并描述了其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这为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科学参考。
-
关键词
气候资源
农业气象条件
山西忻州
忻府区
-
分类号
S162-3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
-
题名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与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
- 2
-
-
作者
张瑞珍
樊改娥
郭艳飞
-
机构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气象局
山西省宁武县气象局
-
出处
《河北农机》
2021年第9期144-145,共2页
-
文摘
伴随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上升,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气象科技也在不断发展中,气象服务的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极大促进了该业务的现代化建设。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提高气象服务能力的方法,并且就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建议,期望通过上述研究,能够满足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从而推动气象服务行业的发展。
-
关键词
气象服务
业务建设
现代化
-
分类号
F4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L波段与59-701探空系统相对湿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 3
-
-
作者
姚雯
马颖
高丽娜
-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气象局
-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8-226,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5122
41675030)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2YQ11020504)
-
文摘
通过统计全国探空系统早期换型时获取的59个高空站L波段雷达-GTS1型电子探空仪系统相对于59-701探空系统在1000 hPa到200 hPa之间各规定等压面相对湿度的差值,分析探空系统换型对于相对湿度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TS1型探空仪测得的相对湿度明显比59型探空仪低,且差值随高度增加而增大,近地层二者相对湿度差值低于5%,200 hPa高度二者差值达到20%以上;冬季两套探空系统相对湿度的差值明显大于夏季,且差值随高度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分析表明:相对湿度差值的变化除了与探空仪施放过程中外界温度变化相关,还与湿度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密切相关,湿度传感器存在湿滞回线和滞后现象。分析还发现,太原无线电一厂与上海长望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59型探空仪的性能差异不明显,且GTS1型探空仪与59型探空仪的两种湿度传感器在白天受太阳辐射的残余影响差异也不明显。
-
关键词
GTS1型探空仪
59型探空仪
湿度传感器
湿滞回线
滞后
-
Keywords
GTS1 radiosonde
type 59 radiosonde
humidity sensor
wet hysteresis
lag
-
分类号
P412.2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2004-7-12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李素敏
申媚先
王文祥
高香元
张瑞珍
杨淑琴
-
机构
山西省阳泉市气象局
山西省忻州市气象局
山西省繁峙县气象局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气象局
山西省岢岚县气象局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6827-6827,6829,共2页
-
文摘
通过对2004年7月11日夜间到12日上午山西省阳泉市所辖3个站全部出现暴雨的环流形势、水汽、热力、动力条件分析,发现降水过程中稳定的环流背景、充沛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的缓慢释放、动力和热力条件的相互作用使扰动加强维持等条件是该次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今后类似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暴雨
诊断分析
预报
-
分类号
S16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
-
题名青藏高原闪电和降水气候特征及时空对应关系
- 5
-
-
作者
齐鹏程
郑栋
张义军
高丽娜
-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
-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8-497,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37209)
国家文物局项目"布达拉宫雷电灾害防御基础研究"
+1 种基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R017
2013Z006)
-
文摘
基于1998 2013年的TRMM(t 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数据,分析青藏高原闪电活动与降水气候特征及时空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的闪电活动中心在高原中部和东北部,中部最大闪电密度达到6.2 fl·km^(-2)·a^(-1);但高原降水最活跃的区域是东南部,年降水量超过800 mm。闪电活动和降水随月份均呈现出先西进再东退的特征,但高原东北部强闪电活动区位置几乎不变化。在固定区域闪电和降水月变化具有一致性,活跃期出现在5—9月,呈单峰结构,除西部和东南部外,闪电与降水峰值月份吻合。结合TRMM降水特征(简称PFs)资料研究单个闪电表征降水量(rainyield per flash,RPF)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闪电活动可以作为高原深对流的指示因子,而RPF可以有效表征深对流系统在整个降水系统中的比例。高原中西部和东北部深对流系统在整个降水系统中的比例最大,而在高原东南部最小,高原东南部的降水更多由暖云降水系统贡献。
-
关键词
青藏高原
TRMM
降水
闪电
-
Keywords
the Tibetan Plateau
TRMM
precipitation
lightning
-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
P427.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